自体的条件
时间:2013年07月12日|2172次浏览

车祸过后我一直在想科胡特的一件事,他临死前最后一次演讲因为没力气和ornstein打招呼,后来回到家让夫人去回信说抱歉。

我在车祸发生后,一个个的问有没有事,回公司拿水,问对方司机和同车人的情况。

这些,用kohut的词叫Etiquette(礼貌),其实是old-fashioned(老套)。

那,这样做的心理意义是什么?

其实就是将坏客体分裂出去与涵养自体客体之间的区别。

比如有的人斤斤计较,睚眦必报,容不得他人的好,他们的这些行为其实是,将被自己内心中坏的部分,分裂出来并硬强加给他人。他们的世界里缺不得坏人,并且,就这样轮回着。

而科胡特的那部分,却是一个未分化的部分,就是:好的是好的,坏的也是好的,恶人,对他们来说,是不可能存在的,尽管这些人会伤害他们。具有这这种心理结构的中国的文人中有很多,常熟明末清初的的钱谦益,做二臣时,颇有这个意思。而当他做东林党魁时,就颇有Klein的分裂味道。他献城、削發、投顺前后的反复,有点像边缘人格。

多铎下江南,电影《柳如是》

但钱谦益在献城时,考虑到生灵涂炭的动因却很empathy。我不晓得这个是不是柳如是的原因。因为,一个分裂被包容后,界限就会很模糊,会游走于本来非此即彼的极端之间。这大概也是他类边缘的原因。

回到kohut的Etiquette部分,其实,他这种礼貌,是对自己边界的清晰的认识——一个第二天就要死去的人会有很多的恐惧和痛苦。如同我在车祸后用那些行为来忘记瞬间的创伤部分。

最后,顺便说一下柳如是,河东君是个好客体,以致陈寅恪为她立传。但不是个好咨询师,因为她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创痕累累的。如此风尘烈女,有太多的原型,此处不表。

标签: 东林党  钱谦益  柳如是  自体心理学  创伤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