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情结的意义和结构
时间:2010年05月01日|2492次浏览

俄狄浦斯情结有两个方面,弑父和乱伦。

弑父是一个表象,大体是一个经过加工后的原始意象(从社会学上讲,年幼的儿子要杀死父亲,必须有母舅的协助)。乱伦是实质性的,而且非常常见。

所以说弑父是虚构的多,乱伦却很常见。那弑父意象的心理意义是什么呢?

作为表象的弑父

首先,之所以弑父,其前提是父位的缺失和混乱,一个内化了混乱的反向形成。然后才有弑父的象征和意义。

弑父情节的出现一方面遮蔽了乱伦会导致物种退化的后果,另一方面在心理意义上代偿了乱伦的苦果,应为这里背后的话语是:”儿子也会像父亲一样杀死乱伦的父亲“。结果是1)警示了乱伦的严重性,超我中处于意识层面的部分;2)潜抑了乱伦的本能冲动,超我中处于潜意识层面的部分。

无意识的乱伦

于是,位于意识层面的超我,发展出柯胡特的理想化双亲的部分;而潜意识部分的超我形成自恋自体。柯胡特的理论中有个”渐趋中和的区域“就是这两个部分的摆荡的意思。与之相对应的菲尔贝恩图中的sup-ego,不同的是费尔贝恩吧他说成是正反利弊多。

柯胡特对弑父这个表象说的很透彻,就是双极自体,一个是理想,一个是雄心。柯胡特与客体关系不同的根本在于满足了潜意识的弑父欲求,这也是他人病诟他的原因,柯胡特的伟大在于接受了弑父表象,进而遏制了乱伦的冲动,这是柯胡特能够承接佛洛伊德斯芬克斯谜语的接力棒的本钱。

结论

俄狄浦斯的实质是乱伦冲动。这个冲动会导致一个种群的退化。其社会意义是:其他种群会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同样,弗洛伊德研究的同性恋,也具有相同社会意义:无后代会将社会资源让与兄弟姐妹的基因。

弗洛伊德的是客体爱(外投的libido)最初的对象是同性的客体,然后才是异性的客体,最后在异性的客体处获得自我的结构。而柯胡特工作的部分是投向同性的利比多,折返回来后的次发的俄狄浦斯部分,他把这个利弊多分成了两个部分哦,也就是理想部分和自恋自体部分。

垂直分裂的部分是次发的俄狄浦斯,水平分裂是原发的,也就是父位的缺失。穿透了恋母冲动,也就得到了理想,渴望已久的理想化的父亲才会浮现,自体的成长得以重新启动。

而自体的重建部分是一个理想化的逐步褪去的过程,也就是作为自体表象的客体逐步穿越自体结构,并被自己欲求所填满的过程。

参考文献:《自体的重建》

标签: 潜意识  俄狄浦斯情结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