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不靠谱的心理工作?如何识别不靠谱的培训?
时间:2022年02月18日|1660次浏览|1次赞

最近,在2021年8月底,一位年仅32岁的某知名投资公司女性高管,在参加某“***工作坊”培训课程时忽然晕倒,不久之后去世,有网友质疑,她生前所参加的这个培训涉及传销和精神控制。

这次事件暂时还没有看到比较权威的调查结果,从这件事情展开,陆续有朋友延伸问到这么几个问题:

    1. 如何判断心理工作是否正规?
    2. 如何辨别不靠谱的各种培训(团队建设、拓展训练、心灵成长培训等)?
    3. 在生活中,如何判断对方是否潜在的恶意的使用了某些心理手段?例如PUA等

今天我们先谈谈前两个问题,如何识别不靠谱的心理工作和不靠谱的培训。第三个问题,回头另外用一篇文章来谈。

一:如何判断对方的心理学工作是否正规?

    只要对方自称是心理工作者,并且以心理的名义和你开展工作。无论是心理咨询还是心理培训,我们就都可以用心理工作职业伦理的要求来评估。我们可以考虑,他(或她)的行为是否遵守职业伦理?他有没有接受过心理咨询相关的伦理培训?

    国内国外都有心理行业伦理守则。我说说我的理解,靠谱的心理工作者,通常都有这么一些特点:

    1.善行:

    以来访者的利益为优先考虑,保护来访者的隐私及其他利益,不会剥削来访者。比如,不会在事先明确的收费之外获得其他利益。

    2.尊重:

    会尊重来访者的主体性、人格、主观感受(尊重是态度上的尊重,不等同于行为上的一味“配合”)。

    3.责任:

    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终身学习。对于自身的胜任力常会反思,始终精进。通常,至少都会有一堆专业书籍吧。

    反过来说,不随意造词,不为了发明而发明“疗法”。真正的学术上的开宗立派,需要很深的能力才能达到。这些年听说过不少,“本土化”的“疗法”,个人感觉,除了意象对话有一定的原创价值之外,可以说很多所谓发明出来的疗法,有的是造词,是为了推广考虑而制造的标签,有的是学术视野狭窄,稍有一点工作心得就要自称疗法。发明了“意象对话”的朱建军老师,他后来再提的“回归疗法”,个人感觉可能也还在理论探索的进程之中。

    国外的各种疗法,各种什么什么T(therapy),有的是真的很有价值,有的是在传统的几大疗法里摘取一部分重新拼个盘。并不是两个字母组合一下后面再加个T的疗法就一定有多大的创新性。

    4.诚信:

    真实介绍自己的专业背景,而非夸大宣传。

    说个细节,负责的咨询师在时间上爽约的概率很低,这一点比较隐形,可能不太容易被注意到,算是行为层面可以具体的看的到的诚信了。

    就像生活中看人一样,有时候看人做了什么,有时候看人没有做什么。

    5.边界:

    会回避双重关系,会注重自己和来访者之间的边界,在咨询之外通常会尽量回避其他的各种接触。对亲戚朋友不会进行正式咨询,咨询关系和亲戚朋友关系区分的比较清楚。

    身体层面,在咨询当中,除非一些基于身体取向理论的心理工作,或者某些地区的习俗礼仪,或者有特殊情况,一般来说,咨询师对于身体接触,都是谨慎的。

    6.谨慎预期:

    会谨慎预期心理咨询的工作效果,不会保证“疗效”,更不会承诺包治百病。这一条值得展开说说。

    有一些急迫的来访者,希望咨询师给一个时间和程度的预期,其实,专业的咨询师,反而不会给出这样一个答案。这一点可能和有些来访者一开始想的不一样。既然都做咨询这么多年,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应该是对自身的能力很自信呀,为什么那么谨慎?怎么都不敢预期多久治好,到底行不行呀?

    不正规的咨询师,会迎合你的焦虑,迎合你的理想化投射,自称导师,用虚幻的目标来诱惑你,随意承诺治愈。

    相反,越有经验的咨询师,越会看到心灵世界的复杂和精微,越是专业的心理学工作者,越会谦虚谨慎,不会承诺治愈,不会夸大说自己的工作能多么快达到什么效果。而是,会敢于承认自身和心理工作的局限性,会看到来访者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价值,会认为咨询的进展是由双方的合作共同完成的,同时,能带着不确定性,和你一起向前探索,让你看到自身的资源和能力。

    这个和咨询师自身的精进不矛盾。

    综上,好的心理学工作者,常常有着善意的好奇,尊重的态度,开放的价值观,诚信的习惯,精进的专业,节制的边界,并且是以来访者的利益为第一考虑的专业工作者。咨询师相信,并且也希望,来访者最终能自己把握自己的生活。

   说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我们再说说一对多的培训。

二、如何识别不靠谱的培训

在一些公司、学校、单位和其他各类组织中,可能会有团队建设,户外拓展,员工培训,等等类似的活动,有时候会请来一些外部的人员做培训,可能叫教练,可能叫导师,可能叫专家,等等。有的有心理学背景,有的没有心理学背景,有的心理学背景看起来就比较,怎么说呢,比较江湖。不过,也并不是说心理学科班出身就会培训做的好,唯学历论也没必要,还是要综合来看。

不同的人,参加培训的感受可能不同

有的培训可能有些方面不正规,但是可能对有的人来说,在某个阶段,可能这个培训的某些部分,对他来说,刚好符合了他这个阶段的某些成长需求。

有的人自己悟性比较好,愿意觉察,善于思考,在一般的培训里,也有可能领悟到一些深刻的东西。不过对于这些有悟性的人来说,同类型的培训,参加的次数多了,可能就会发现培训或者老师的局限性。

也有的人,会沉迷于某一类培训,参加的时候感觉非常好,回到生活中过几个月,就会发现热劲儿过去了。然后可能再烧钱参加下一个,或者再继续下下一个。

有的培训,刚开始前几次参加的时候感觉还可以,多参加几次会发现讲的内容大部分是重复的。对于有的培训师来说,真正在课程上取得大的创新可能既很难也很慢,那就不用怎么在课程求新求变,换新的参加培训的学员就行了。


从团体治疗的专业角度来看,团体有结构性团体,有动力性团体。

市面上能看到的各种培训,大部分都可以算是结构性团体,活动的内容、流程、道具,基本上都是有提前规划的。简单来说,就是由一个一个带有游戏性质的活动连起来的活动拼盘。

动力性团体,一般可能由七八个人组成,就和有的电影里的形式一样,大家坐成一圈,可能有一个或者两个带领者,大家说话交流,每周一次,一期一会。动力性团体通常也不设置主题,只是用说话的方式交流,在对话的过程里,呈现人际之间的互动,也呈现内在的模式。日积月累下来就可能有比较多的成长。但是动力性的团体,比较“无为”,可能也不能叫做“培训”了。

动力性团体面向的人数少,内容走的深,持续时间长,对带领者的要求比较深,如果真的有什么不靠谱的地方,也很容易看到。参加动力性团体的,很多都是对心理学有一定了解的人。由于规模比较小,动力性团体吸引过来的乱象相对不是很多。

结构性团体,可以一次面向很多人,持续时间相对短,带领者不需要走的多深就可以上手,走的深了也不一定有能力真正负责的处理好。在团体技术的套路加持之下,带领者的内在实力并不多么显性,场面容易有很多热闹,容易达到单一维度的“效率”,参加培训的成员容易产生崇拜,接受培训方的领导也容易满意,比较容易“短平快”的赚钱,乱象也就更多。

市面上各种培训,更多的还是结构性的团体,比如说学校对几百个学生进行某个主题的培训呀,企业对新入职的几十个员工进行团建呀,等等。


有哪些细节可以作为评估这个培训不靠谱的参考呢?

1:过度强调权威:

强调所谓导师,堆积各种头衔,在遇到质疑时打压或者变相打压。

真正好的老师,会心怀谦卑,会强调你自己的资源和能力,而非彰显他的价值。即使在你觉得自己没有能力的时候,好的老师仍然会带着善意的好奇,去探索,去发现,你身上的资源,和你一起看到你潜在的能力。

2:过度奖罚:

对某个游戏环节的成功或失败做出超出常理的解释,实施过度的奖励或者惩罚。

3:过分突破身体界限:

比如,要求男生面向女生做俯卧撑这种恶趣味的活动,就是在突破人和人之间的身体界限。

4:随意突破心理界限:

比如强迫分享隐私,强迫去做一些真心话大冒险。

5:蹦迪音乐:

频繁播放节奏感强的背景音乐,用躁动的鼓点让人上头。

6.刻意感动:

刻意煽情,制造感动,播放悲情的背景音乐。

7.打鸡血,炖鸡汤:

播放一些励志视频,比如某个身残志坚的演说家的演讲,或者什么《鹰之重生》之类的视频,总之就是要给你励志,让你看看动物们多么努力,深处困境的人们多么努力,你感慨一下自己现在的条件已经很好了,要好好珍惜等等。

8.过度强调团体荣誉:

通常在培训活动当中,可能会有分组比赛之类的游戏,可能设置一定的情景和规则,激发人的好胜心,使成员快速结成小组相互竞争玩一些比赛啥的。但是,也有些培训会放大团体一致性,消融个体的自我,有《浪潮》之嫌。

9.故意打压贬低:

打击成员的自恋。这种打压可以在某些战争片里看到,比如一个教官对新人大肆训斥,就是对自尊的打压。

8月底出事儿的女高管,听说就受到了某些打压。这种就是很粗暴的手段。

10.激发幻觉:

吹捧成员,迎合成员虚假的自恋,夸大组员之间的情感深度。在这种团体里,有的成员会觉得极大的满足,但是在培训结束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觉得很空虚很失落。

11频繁讲故事:

讲很多故事,然后试图用一个个的故事让你“领悟”某些道理。有些道理,听起来似是而非。有些道理,讲故事的人是照搬复述,他自己理解的并不深刻,经不起多次追问。还有些道理,听起来有道理,但并没有办法在复杂的现实生活里真正执行。帅老师当年卧底某地的传销时,就遇到过这种故事话术。遇到这种频繁讲故事的,需要有思辨能力,逻辑得清楚。

12.过度指导:

提很多建议,做很多指导,让你变成一个“学生”。有的指导看起来很好,但做起来你会发现很难。也有可能有的指导是有用的,但是如果你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想长期依赖别人指导,会发现没有人可以一直对你在所有大小事情上永远正确的指导。真正好的心理学工作者会尊重你的自主和能力,不轻易提建议,而是,让你看到自己是有选择的,能选择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13.拉人头:

给组员下任务,要求组员去拉新人参加,有的还美其名曰“感召”。这个就有点传销的嫌疑了。

14:收费奇高

收费很贵,有的还夸大预期的效果。再给你分成几个阶段,一个阶段比一个阶段贵,甚至鼓励参加的成员去借钱去贷款来付费参加,这个就非常过分了。

15:疑似不靠谱词语目录:

灵修,教练技术,九型人格,家排,国际,宇宙,能量,导师,还有各种夸大的字眼。这些词语越多越可能有问题。


靠谱和不靠谱之间,是一个模糊的连续谱。

前面说了十几条,有的是好和坏的问题,有的是专业水平高低的问题,有的是一些偏向整体效率的但可能不那么个性化的技术,有的是帅老师觉得没什么用的技术。看程度而定吧,并不是泾渭分明的极好和极坏,而是复杂的,多维度的,有灰度的,连续谱。

其中有些是靠谱培训和不靠谱培训都可能使用的技巧性的东西,就把它叫做控场吧。比如,在培训中可能用到的奖励或者惩罚,就是一种很常见的团体技术,只是说,程度和方式是否过度。

为什么有控场存在?站在培训师的角度来考虑,有时候去给人数比较多的团体去讲个课或者做个培训,并不是所有的成员都会非常投入,并不是所有的成员都有很高的欣赏能力,有时候讲一些深刻的内容,有的成员不一定能看到价值,注意力不是很集中。如果要考虑整体的效果,如果培训师想追求培训方的满意度,再加上其他各种原因,就可能会考虑一定程度的技巧性的“控场”。

生活中有很多控场,一场精心设计的婚礼可能有控场,面向老年人的保健品宣讲有控场,一场直播销售可能有控场,一个仪式有控场,一场大型会议有控场,一次教学可能有控场......

不靠谱的培训,集中了过多的形式上的控场技巧,却没有真正在内容上深入,没有真正为参加的成员考虑。如果再夹带一些潜在的目的,比如,要你很多的钱,还要你的认同,要你的认同之后要你持续付很多钱,就可能给你带来伤害。

而靠谱的培训通常只是要价格合理的钱。


说了这么多,那,怎么办呢?


    • 学会分辨。培训并不都是那么可怕,把所有培训当成妖魔也没必要。有的正规培训对于某些能力的培养是比较高效的,可能钱还是你老板付的,正常参加没问题。有些培训属于不正规,但不一定是邪恶,就算是作恶,也不一定有多么强大。而有些培训是真的很糟糕,这种应该是少数。

    • 不求快,不追求戏剧性的“疗效”,不要指望一次培训就醍醐灌顶改头换面,如果真的愿意花时间花钱,想达成人格成长,可以考虑做动力性的团体,或者做长程的个体咨询,小火慢炖,人格成长可以考虑用“年”做时间单位。

    • 任何时候,你都有选择的能力,如果遇到真的特别糟糕的培训,你可以选择退出。

    • 尊重自己的感受。

    • 独立思考,系统思考,有时候不思考是一种放松,有时候不思考可能是一种偷懒,特别是涉及自己内心的时候。


先说这么多,今天谈了关于怎么判断心理咨询,怎么判断各种培训,这两个话题。下一篇,我们聊聊,如何判断对方是否潜在的恶意使用了PUA等心理控制手段。


帅彪

20210911



关注微信平台“帅彪谈心理”,阅读更多。

关于心理的感悟、思考、摘录、评论,力求言之有物、读之入心。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