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韦志中:被人误会了怎么办?
时间:2016年03月15日|1689次浏览

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韦志中谈快乐三部曲

【前言】

     2016年3月12日,韦老师收到首届本会团体导师班的一个学员赵纯威给他发的一个截图(如下),并问他不知发这个在朋友圈是否对老师有影响。

【三点看法】

  首先,我觉得纯威很可爱,她还比较真,当被别人误解、不理解时,还要天真地、善良地想要去表达和反击,这样恰恰反应纯威有颗像一面干净的镜子一样的心灵。


  第二点,我们看到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过程中是很难做到完全的客观,我们无论怎么想办法去表达、表现、都很难让身边的人真正地理解你、接纳你、认同你。因为在客观和主观上,人往往都喜欢站在自我的角度,尤其是今天的社会,大多数人都渴望自己被认同和接纳,可以说这是一个正处于个人的心理资本匾乏的时期,主观就更不难避免的了。


第三点,也让我们看到了人在自我成长、自己发展当中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就更加理解了孔老夫子一生所做的事情,无论他对待自己的学生、还是对待自己,还是对待他想要说服的那些国君,还是当时的士大夫,还是在试图影响的那个社会,他其实都希望大家在个人修为上有所提高,应该说他一辈子都在做一件事——“了解自己,对自己有办法”,也就是现代心理学说提倡的“成为一个人”。


孔夫子是个代表,我们拿他做例子,通过他来看几千年来的中国人,在理想自我的追求和成长方面是怎样的呢?


  我想,这种理想的自我应该是自己快乐也让别人快乐,就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很重要,别人也很重要,之前我在课堂上讲过。可是你会发现通往这样简单的理想道路不是平坦的,也要经历三个关卡,每一个关卡如果你都过去了,你就能够追寻人生的快乐、真实的自我。


【快乐的三个关卡】

   这三个关卡是什么的呢?


之前,我在课程上给大家分享过关于论语开篇的三句话所表达的快乐的来源,今天就再次拿这三句话来说说三个关卡是什么?


   第一个关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个学习是我们本会团体、是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一直在提倡的,这和我们的心理学学习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如果能够在学习这件事上搞清楚了,能够享受学习中的快乐,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这本身就是最大的回报了。我最近听到过有人在问“你学这么多干嘛?”问这样的话就好比在问“你做好人干嘛?”可以做好人,可以做坏人,你为什么要做好人呢?你可以学习,可以不学习,为什么要学习呢?


   如果说到你为什么要做好人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前道德的问题,前道德的问题就是你如果你弄不清楚为什么要做好人,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去做坏人,如果我们都去做坏人,这社会就乱了,人类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我们的自我幸福就得不到保障。


   为了去解决前道德问题,西方的哲学家、西方统治者、我们历史上的人不断的去努力。那么,在西方社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他们解决方法就是做好人就能上天堂,就这么简单。这是什么解决之道呢?是宗教的解决之道,也就是说你这辈子受的苦、受的罪、甚至被欺负了,你也只能忍耐,以德报怨,为了来世修行。


   他们相信有来世、有天堂,于是就去会做好人。无论我受多少苦、受多少罪,本身现在去做好人就是一种回报,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继续说回来,按照中国人的方式,中国的宗教没有西方人的体系建设得好,甚至有的人说中国没有宗教,这个问题我们不在这里辩论,我想说西方用宗教解决了前道德问题一一为什么要做好人。中国人是怎么解决的?我们要感谢孟子,感谢孔子,尤其要感谢孟子,因为孟子的性善论的提出,其实对于中国人前道德问题提供了一个极大的帮助。


   大家来看,孟子在划分人的时候是是怎么划分的?他的四端学说中提到人有悲悯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无悲悯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没有这些你就不是人,不是人是什么呢?是禽兽。这里的禽兽不是我们今天说的禽兽,不是骂人的话。他是指今天的心理学尤其是人本心理学谈的“成为一个人”的境界,如果你还不是完善的人就需要成长,如果你成长得差就得退出人的境界,那就是动物的境界了。


   这样孟子就帮我们解决了“我们为什么要做人”的问题,因为做人本身就是回报。他把好人和人放到一起,只要你成为一个人,你就是一个好人。没有做到的,就不是人,是禽兽,是动物,你就在另一境界。


   假如你进一个院子里有两个房间,一个是人的房间,一个是猪的房间,问你是选择进人的房间还是猪的房间?大家都选择进人的房间,既然选择进人的房间,问你你是选择进人你就得做人的行为、说人的话、做人的道德,这本身做人就是回报,没有人愿意做禽兽,这个前道德问题在中国人这里也解决了。


   我举这样的例子来说明为什么要学习,因为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快乐的,就是享受的,就是投入的。

积极心理学的幸福五元素(积极的情绪、良好的人际关系、投入、意义、成就)里面的投入只是一种状态,我们怎么投入呢?我们通过学习就可以投入,可以忘我,可以沉浸其中,可以获得福流。


   我为什么又要说学习呢?跟纯威问的问题有关系,纯威身边的人给了她压力,让她感觉到压力,于是她想要反击想要表达想要证明,这个压力是什么压力呢?


   这个压力就是那些没有感受到投入学习而带来快乐感觉的人,给她带来的压力。那些平日里只在追求物质东西时才能获得快乐的人,没有体验过追求理想、探索自我、探索知识海洋世界带来快乐的人,他们会给纯威这样的人带来压力。


   这就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另类的“两极分化”,只注重追寻物质快乐的人,和投入学习、去追求人生意义的人形成了两极分化,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对立面。


   所以纯威会听到她朋友说,你学习这些干什么,又挣不到钱,你还折腾什么?在这位朋友的观念中,上课学习就应该挣到钱,挣不到钱上课就没有一分钱的价值,没有一厘钱意义。这给另外的人群即已经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已经追寻到人生意义的人带来了的压力。因为,依靠学习获得快乐的人毕竟现在是少数的,而大多数人追求快乐的途径,都是在物质的满足上面。


   这就是为什么纯威会在和朋友有过“价值观冲突”的交流之后,又发现朋友竟然在自己的朋友圈发一些莫名其妙的“攻击言论”之后,也开始发朋友圈来进行“反击”了。但是,她又感觉到会不会让老师有损伤?会不会让老师难受?会不会对老师有影响?所以就找我来问。我因此第一个感受到纯威的可爱,第二个告诉她不要考虑我的感受。


   为什么说不要考虑我的感受呢?因为别人怎么看你,或者别人通过你表达怎么看我,或者你又进行反击发了朋友圈,这样的事情对于我都构不成任何的影响,因为我没有闲心来管这种事情,我已经投入追寻我自己的生命意义当中,享受我的快乐,这些事情已经不在我的眼里了,但是因为纯威是我的学生啊,她给我讲了这个事情,我就希望即便影响不到我,我们还是可以来探讨这件事,所以就有了我在群内说的一大串话。


   关于学习的快乐?之前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学习,包括我们的“学、做、研、教、写”,包括“神学、游学和讲学”,包括学而时习之的习我也说说文解字了,也都做了大量的阐述,在这里我就不再讲了。

第二个关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人要过的幸福、快乐,就要有良好的关系。我们想象一下有个朋友从远方风尘仆仆的到这里来,他来有什么现象呢?他通过一个道路来,他和你之间是畅通的他才能来,如果他和你之间远隔山隔水的,那么他能来到吗?


   说明什么呢?说明你和你朋友之间是畅通无阻的,所以你们之间才是通达的,这个通达就是人与人之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人与人之间的爱。当你和你的朋友、和你的重要他人之间是通达的、是相互信任的、是彼此心灵相连的,这样的感觉、现象所带来的人生的喜悦、所带来的内心依恋的满足、所带来的自我价值的体现,都是非常美妙的。


   那么,我们要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能够听得懂你说话的人,能够愿意听你说话的人,你愿意去听他说话的人,你愿意跟他说话的人。“矛盾文学奖”获得者刘震云先生写过《一句顶一万句》,我看书一般不全部阅读,这本书是我为数不多的唯一让我阅读了两遍、一字不落全部看完的书。我看完之后产生个感觉,刘震云先生在强调什么呢?他在强调在这个世界,能愿意听你说话的人,能够听得懂你说话的人,少之则少,如果你一旦遇到了,那就是你人生的幸事!所以千金易得,知音难觅啊!


   再来看,纯威为什么会感觉到不爽?为什么会觉得有压力?为什么想要去表达?背后都说明一个问题:她的朋友没听懂她,没读懂她,没看懂她,她们就没办法享受到“有朋自远方来”带来的快乐。这也让我们看到了,这种追寻心中理想的人,有时候会是孤独的。我们如何在这孤独的前行当中,自己跟自己做朋友,这就是我们的智慧了。这就是我们在修行过程中,要做的一些文章。

第三个关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一个是学习带来的快乐,第二个是良好通达的关系带来的快乐,我们再来看第三个所带来的快乐。“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假如我被别人误会了我不受到影响,这就是快乐的事情。


   别人对我们做了一些让我们感觉不舒服的事,或者不客观的表达,在我看来往往分为三类:

   第一类,因为别人不了解,所以我们不生气。

   第二类,别人帮我们找出了“过”,我们不但不生气,还要做到闻过则喜。我拿着显微镜想一切办法去成长,学过各种心理分析都没找到,结果他帮我找到了,不管他出于何种原因,结果是他帮我找到了,找到“过”后,我改善它、注意它、不让它影响我,我就会成为更好的自己,所以我不光高兴还会感激他,这就是闻过则喜。

   第三类,别人对我们的打击,我们不计较。我找来找去像翻垃圾桶一样,实在是找不到好的东西,都是坏的,臭的,就像他对我说的话都是坏的,都是伤害我的,都是让我难受的,都是打击我的,我们怎么去对待呢?


我找到了左宗棠写的一首诗。

监牢且作玄都观,我是刘郎今又来。

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

关键是最后一句话,说不遭人嫉是庸才。受到别人的嫉妒,被别人抓住了把柄,即便是这样,我也不后悔,因为我有才,所以我被别人嫉妒了;因为我有能,所以被别人抓住了把柄;因为我这么有才,所以就是要去做。


我们理解一下这个“才”是什么?这种才不光是知识、是智慧、还是一种品德、一种是意志力,可以理解为是我们知识、智慧、心理的资本。因为我有这样的资本你没有,你对于我这样有才的人是嫉妒的,所以我是不生气的。这种不生气,已经是说没有情绪,而是我已经把情绪所表达的意义转换成为积极的了。我和你是不一样的人,我能跟你比?我能和你计较?你是扛十斤重的人,而我是扛几百斤重的人,这就是积极意义的转换。


   我们来看,第一类,对于不理解的人我们一笑了之,我们没有闲工夫理你,我们要做自己的事。

   第二类,遇到了别人给我说“过”,不管他处于何种目的,我发现他说对了,我感激他,赶快把他说的话留下来,这叫闻过则喜。

   第三类,我遇到了别人的打击,机会也来了。通过别人对我的打击来看自己,自己到底承受力如何,到底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第一种平静地对待,第二种把握机会,第二种积极转换。当“人不知”的时候,我们要往这三种方式修炼,当我们具备这三种方式的时候,才真正做到了“而不愠”。


   如果你只有第一种应对方式,别人会说你逃避,装着看不见,他会继续说;如果只有第二种,他说的任何缺点我都感激他,最后变成了悔过自保;第三种越挫越勇,基本上你不是为了回应别人,而是你要有通达的心。



【我的三门功课】

   本来只是回应纯威就行,为什么我要在这里给大家讲?

因为我个人也是经历了这样的阶段。我在心理学路上始终不是平坦的。前几年,因为自己初生牛犊,也犯下了一些“原罪”,心理学界的一些大佬们、前辈们、专家们、名门正派的老师们,他们曾经因为我的出身是一个只读过心理学函授大专的学员,竟然想要去做心理科学的研究,甚至要在一些学术会议的场合和他们一起分享,也就发生了一些因为不理解,而产生的一些行为。


   他们做出一些行动上的决定、行动之后,我也曾经比纯威反应还要大的感受。那个时候我甚至想把他们跟我互动的信公布出去,想去找他们麻烦,把我还没学心理学的时候,也就是年少时“做混混”的经验拿出来揍他们一顿、骂他们一通、纠缠他们一番……后来这些行动我都没采取,我继续我走的路,走着走着就走到今天。


   有时候躺着中枪,本身不是我的问题。别人要骂别人,就像今天说纯威那个人,我分的很清楚,我和那个人一毛钱关系也没有。他即使当着纯威的面说,跟着这个老师学习学什么呢?这个老师不过是个骗子,是在赚钱,现在还有什么好人呢。和我有一点关系吗?没有!但他为什么要说呢?他想要证明他说的是对的,他想到达打击纯威的目的,其实打击到你也不是目的,而是保护自己心中的某些可怜的东西而已。我根本不是他的对象,我们都只是他强化某些东西的工具而已。既然是躺着中枪的人,我理解了这一点还有什么关系呢?


又比如今天早上我打开电脑,看到有个人在QQ上给我说话:“我听过你的课发自内心的崇拜你,总以为你有幸福的家庭,但听到你离婚的消息,让我内心久久无法平静,至今理不清头绪……”


这个消息是是凌晨4: 37发过来的,我六点多醒来后想来想去还是要回复一下,回复什么呢?就回复一个“笑脸”而已。我觉得没必要去说别的,如果我像以前一样,我会说一句:“是你内心的理想、你一直在坚守的东西被破坏了,或者说你害怕可能会被破坏,你的危机感和心理的这种焦虑,让你4点多还理不清头绪……我在想他是为了我韦志中吗?如果为我韦志中操这么大的心,这个人不是我爹也就是我娘了,至少也是我妹子吧。

但是你要知道,连我爹我娘关心的只是他们的面子问题,当我把这些问题解决之后我发现他们还是兴高采烈的。比如,关于我离婚的事情,当我大女儿香香给奶奶打电话:“奶奶你放心好了,什么事情都没变,,他还是你儿子,我还是他的女儿,他还是我的爸爸,他还养我,供我上大学,我以后还要养他,他还要养你,还是每个月给你钱,唯一变化的是他和我妈妈不再是夫妻了,我妈妈曾经是你的儿媳妇,以后还是你的亲人,你的朋友”我妈一听有道理啊!所以我妈觉得自己的利益没受到任何的损失,然后这件事也就过去了。再跟我通电话时就又可以笑嘻嘻的说话了。


   这个网友,我根本都不认识她,我只是他心中理想化婚姻的模板,理想化的男人。可是我不能因为这个放弃对自由的追求啊!这显然是不现实的!连我的小女儿祥云都能想通的问题,我想她早晚会想通的。


   我真正能做到“人不知而不”,也就是去年的下半年到现在,尤其是2016年,我韦志中才做一点点。所以说,成长是很难的事情,孔夫子一辈子都在诲人不倦。


   对于学习的快乐,我是学习心理学后慢慢地走上了学习的道路,我觉得这是我一生的财富,我终于在探索知识的海洋、探索成长快乐当中真正的找到了人生的喜悦----学习和不断地超越了自己。


   在这当中我修复我曾经没完成的功课,拿零蛋或者说得很少分的一门功课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也即经营自己的人际关系,到今天我才勉勉强强说考及格60分。但是我先拿到学分及格的是什么呢?是学习和追求自我超越。现在第门功课马上要结业,也可以及格,就是“人不知而不”,其实这个是非重要的,在这个世界上为自己而活,不去伤害他人,就是带着善念保持自我。


好了,谢谢大家!愿意,还是愿意,还是愿意被我“骚扰”,对我的宽容,我也确实希望大家能听到这些。


我相信我自己在下一次这样的思考中会更加的清晰。纯威可以在这个当中有自己的思考。再次谢谢大家!

【后记】

    韦老师看到这份整理文稿时,忽然又想到了苏东坡与佛印禅师的“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的故事,深有感慨!快乐三部曲,读书乐不易,与友乐难,闻过乐更是难上加难,修行路漫漫,唯不懈反思与践行。是以,以“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为标题,勉励自己,也分享给大家。


特别鸣谢:

首届本会团体心理咨询导师班赵纯威、师素方、牛冬梅

心理咨询预约电话:020-34076058, 13711195100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中路211号9栋1805室

网页:http://wzzcom.d3.vps05.com/article.asp

心理咨询预约QQ:1246706478

心理学俱乐部QQ号:800001976

心理咨询E-mail:wzz-1003@163.com

微信号:wzz-1003

微信:广州市韦志中心理咨询工作室

标签: important  微软雅黑  center  color  style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