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逻辑思维和象征性思维:人脑的两种智慧,理解世界的两把钥匙
时间:2013年12月03日|10097次浏览

目前,人们对诸如正常心理和变态心理、成人心理与儿童心理、意识与潜意识、科学和艺术以及东西方文化间差异的问题的基本认识方式是归纳式或者说是经验式的,而通过象征性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这样一对基本范式去看待上述问题,则可以通过逻辑演绎的方式做出推论,而这些推论是符合我们看到的事实的,这也是通常的科学认识问题的方式之一。

一、人类两种基本思维形式:象征性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在《新视界心理学——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及其在学科教学、心理咨询和学习心理障碍辅导中的应用》一书中,作者首次提出人类两种基本思维形式:象征性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观点。

抽象逻辑思维:通过内部言语进行的、以概念为中心、按逻辑规则进行的形式化思维。科学学习过程和日常生活、工作中,我们都在运用这种思维,这是人类意识活动的主要特征。这也是传统心理学和思维心理学的观点。

象征性思维:即通过意象进行的、以主体的感受(情绪)为依据的、整体性、模糊化思维过程。[]

由定义可知,象征性思维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不像抽象逻辑思维那样具备客观性和推理结论的唯一确定性。由此看来,高级哺乳动物,由于没有人类大脑新皮质,没有人类的第二信号系统(语言),因而没有抽象逻辑思维,只具备初步的象征性思维能力,以此来适应自然;6、7岁以前的儿童,由于抽象逻辑思维尚未发展起来,因而也不具备成人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其心理是“裸”的,没有成人意义上的意识;对成人而言,这两种思维形式都已经发展成熟,只是象征性思维由于其“自我中心性”、“不成熟”、“天真”、“隐私性”等特点,不好直接拿出来示人,因而成为意识包裹下的“潜意识”。

二、 通过象征性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范式透视心理学及相关领域两大类问题

1.成人心理与儿童心理

较之儿童,正常成人心理的基本特征有三:一是掌握抽象逻辑思维,能运用逻辑规则建立概念和进行形式推理,能理解抽象事物,能“讲理”和“服理”;二是清醒时能随时区分客观现实和主观想象,也就是说主观与客观世界边界清晰;三是成人一般具备更多知识阅历经验,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

67岁以下的幼儿还没有掌握逻辑,不会形式推理,虽然已经会使用语言了,但还不能常规意义上使用人类的“新皮质”,无法理解成人的概念和大道理。另外,由于还缺乏经验,其“常识”也远较成人少,在区分主观想象和客观现实方面,也不是很完善。特别是幼儿初期,想象容易跟现实混淆,还不能把想象的事物和现实中的事物清楚地区别开来,有时把想象当现实,把自己臆想的事物、渴望的事物当作真实的、并且以肯定的形式进叙述,告诉别人,分不清什么是想象的,什么是真实的。例如:一个3岁多的幼儿听到他爸爸介绍了出差海南的情况,他也很想去海南玩一玩。星期一去幼儿园,老师问他:“星期天去哪儿了,玩得好吗?”他回答说:“去海南了,玩得真高兴。”这正是幼儿象征性思维的特点,我们绝不能误认为孩子有意说谎,而应帮助孩子从混淆中分清想象与现实。再比如,一个幼儿误吞了一粒樱桃籽,成人骗他过几天会从嘴里长出樱桃树,他可能真的吓坏了。再有如果看看大街上妈妈生气“不要”“宝宝”了,径直往前走,可怜的孩子惊恐地追的样子,就知道,这件事对孩子简直就是应激事件。所以理解了象征性思维,就理解了儿童心理。[]

2.正常心理和变态心理

正常心理标志:一是掌握抽象逻辑思维,能运用逻辑规则建立概念和进行形式推理,能理解抽象事物;二是清醒时能随时区分客观现实和主观想象,也就是说主观与客观世界边界清晰。根据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正常心理并非没有象征性思维,并非没有潜意识,而是认知结构潜网(潜意识)和认知结构显网(意识)内外和谐一致,少有冲突,故而平常似乎显示不出潜意识和象征性思维。正常人也能动情,而这就是象征性思维。

变态心理亦称异常心理或病理心理,它是指人们的心理活动,包括思想、情感、行为、态度、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产生变态或接近变态,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异常(精神活动异常)[]。其实变态心理就是心理学家(正常人)根据有些人类群体心理活动明显偏离正常人心理活动的常模,正常人“难以理解”,故而做出这样一种归类。

通过象征性思维理论,变态心理也很好理解。这种理解跟精神分析解释一无二致,就是在幼年期建构的认知结构潜网中存在情结(缺陷认知结构)(类似佛洛依德所说的“固着”),认知结构潜网与认知结构显网或外部世界之间存在冲突。解决方式就是实现认知结构潜网和显网的整合(对神经症而言,精神分析称为“修通”),或者实现认知结构(包括认知结构潜网与认知结构显网)的顺应而适应现实(针对人格障碍患者)。

3.意识和潜意识

意识:正常成人觉醒时的心理状态,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存在常识,能清楚区分客观现实和主观想象的边界,自知力清楚;二是思维服从抽象逻辑思维规律,语言、行为等都受到逻辑的制约,具备一定的客观性。这一界定将典型的意识与动物、儿童、精神病患者和存在严重心理问题者的心理区分开来。

潜意识:我们认为也不像精神分析学派所说得那样神秘,不妨认为“潜意识”指与上述意识相对应的另一种典型心理状态,这种状态通常是高级哺乳动物、儿童、梦境中或者神经症发作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思维服从象征性思维规律,即按情景对于主体而言的情绪感受来理解、建构和反应,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具备极强的主观性。无论是意识还是潜意识都是在遗传的原始心理结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条件反射或整合四种机制逐渐建构发展起来的。意识和潜意识大都是相伴存在和协同工作的。

4.科学和艺术

别林斯基说:“人们看到,艺术和科学不是同一种东西,却不知道,它们之间的差别根本不在内容,而在处理特定内容时所用的方法。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这段表述同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中“象征性思维是通过意象进行的以情绪感受为依据的思维方式,抽象逻辑思维是以概念为核心按逻辑规则进行的思维方式”说得是同一个意思。

科学与艺术是一对孪生子,他们源自客观世界同一母体,并在主观世界最高殿堂中复又合二为一。科学的目标是求真,艺术的目标是求美,但由于真和美是同一本质的两个侧面,所以说科学与艺术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真和美,所不同的是科学显性目标是求真,而间接找到美,美甚至可以是科学理论是否更接近于真的一个判断标准;艺术显性目标是求美,而从中悟到真,脱离真太远的艺术不是主流艺术,不会有生命力。在表达形式上,科学通过严密的逻辑语言追求简单唯一的答案,并展现了真的形式美;艺术通过丰富的艺术语言提供多种富有个性作品,展现形式的多样美与内容的简朴真。

科学,异中求同,用以解未知之异;艺术,同中求异,用以表永恒之同。

科学与艺术源自人类的两大能力:抽象逻辑思维和象征性思维,也是通过后人的这两种能力来理解、感悟、欣赏和传承。

科学与艺术的生物学价值

从生物学角度,生物靠本能支配的有价值的活动,来保证生物个体和种群的延续。对于高级生物人来说,科学与技术,以及以其为代表人类有意识的(即逻辑思维支配下的)活动,就其生物学意义而言,是为了更好的理解世界、适应世界,其科学发现、发明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技术、解决方案、工具等都是“人造本能”范畴,延伸了人类适应世界的本能;当然这一过程是漫长的、枯燥的,是需要能量的,艺术及其为代表的情感传递、释放活动,滋润枯燥活动而“耗干”的心灵,提供这种活动的能量和奖赏,以保证这种有价值的活动能持续进行下去。[]

5.东西方文化差异 

6.更深刻地认识“人文”科学

(未完)



[] 范丰会、宋文红《新视界心理学》第35页,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10月,北京。

[] 同上书第76页。

[] 引自百度百科“变态心理”。

[]范丰会、宋文红《新视界心理学》第21页,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10月,北京。

标签: 儿童心理  变态心理  潜意识  style  钥匙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