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两种基本思维看:科学辩论、学科学习与会销、宗教仪式
时间:2015年06月01日|2076次浏览

 人类两种基本思维看:科学辩论、学科学习与会销、宗教仪式

一、人类两种基本思维形式

在《新视界心理学——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及其在学科教学、心理咨询和学习心理障碍辅导中的应用》一书中,作者首次提出人类两种基本思维形式:象征性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观点。

抽象逻辑思维:通过内部言语进行的、以概念为中心、按逻辑规则进行的形式化思维。科学学习过程和日常生活、工作中,我们都在运用这种思维,这是人类意识活动的主要特征。这也是传统心理学和思维心理学的观点。

象征性思维:即通过意象-程序性知识结构(认知结构潜网)进行的、以主体的感受(情绪)为依据的、整体性、模糊化思维过程。[] 通常,我们说“走心”、用“心”感悟,大致就是以这种思维为主的思维过程。

人类文明是藉此两种思维创造的,人际关系、人的影响力也是藉此两种思维塑造的。因此,理解了这两种思维原理就好比具备了一双慧眼,可以看清世间许多真相,同时合理运用这两种思维可以帮助你有意识的采取有效的方法提高效果。

二、应用

人类的文明遗产可以划分为两大阵营:一是科学技术体系,以现代西方科学技术、管理理论、法律等为代表;一是艺术、宗教等传统文化为代表。前者逻辑一定是贯彻始终,间或可以有象征性思维;后者主要是象征性思维,即以情感体验为主线的体系,可以有逻辑,但逻辑无法像科学体系那样贯彻始终,逻辑只是片段式、选择性使用。

人类日常处理的问题也可以这样二分,一种是干事,如种地、开机器、科学研究,这个必须是服从逻辑的,主席说过,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你无法通过激情四射的演讲、吟诗,让庄稼生长,让嫦娥探月。另一类是处人,情是内在动力,象征性思维是有效手段。

以下举几个典型例子:

   1.科学辩论、理论争鸣

因为科学理论是一种逻辑体系,尽管其发现过程可以不是逻辑的但其理论体系的构成以及交流传播方式都是逻辑的,因此必须通过逻辑与实践的检验才可以被理解接受传播。所谓理越辩越明。排除权利、权威、情绪等的干扰才有利于科学的发展。

2.学科学习

学科学习尤其是理科学习,因为学习的对象本身是一种逻辑体系,所以必须充分调动学习者自己的逻辑思维才能理解,例如作者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直强调培养科学的思维习惯,即“明确问题——明确方法、工具、已有知识资源——积极主动思考、推理——得出结论——结论应用”。也就是说知识是自己想明白的、推论清楚的,不是像看电视剧那样灌进来的。

在理解了理论后还需要应用的渐次深入的应用练习直到最后熟练化形成程序性知识,成为潜意识的一部分。变成自身素质的一部分。

当然,为了保障学习的动力,在学习启动、过程以及结果中都应伴随着“快乐”、“满足”、“成就感”,这又是象征性思维的范畴了。

3.宗教、会销、仪式

把宗教与会销放在一起决没有贬低的意思,只是作者认为在这些场合背后遵循着同样的规律,就是象征性思维。宗教主要解决“信”的问题,会销一种产品一种思想也是要解决“信”的问题,这里虽然也有逻辑的论述,但一般是片段的、选择性的,不会像科学研究那样刨根问底辩论、实验得出“客观”的结论。相反为了高效率的解决信的问题,主办方一般会刻意烘托气氛,调动听众的象征性思维,即通过调动参与者的深层情绪来达到“信”的目的。象征性思维是以情绪感受为主线的持续思维过程,而根据欧阳维建老师的天才发现,情感存在五个顺序等级:接受、喜欢、崇拜、感恩、信仰。越往后情感强度越大,内在动力越强,持续时间也越长。如接受的情绪值可以认为是0,中性,而信仰最高,比如是100,情感达到信仰等级,内在动力是强大而持久,所谓信仰无敌,没脸没皮,为了信仰,不惧生死。仪式、会销等安排就是可以营造一种不可置疑的氛围,感染参与者,通过主持人一步一步类似催眠持续使得整个“能量场”不断叠加放大,使参与者的情绪由接受——喜欢——崇拜——感恩——信仰,一级一级过度从而建立对所推行的标的物(产品或价值观)的最高情感等级——信仰。

从心理学角度看,上述过程就是一种巧妙的催眠过程,是一种典型的象征性思维过程,能够高效率的达成对目标物的信仰从而建立强大的深层动力。如果目标物代表的是真、善的事物,上述程序是最有效的植入途径。如果是假、恶的事物,那就是一种洗脑术。在常规心理治疗过程中也常常出现这种对咨询师的崇拜甚至感恩信仰现象,心理学中称为“移情”。在治疗结束,解决了来访者深层心理问题后,咨询师要处理这种移情现象,以便来访者能独立健康生活。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