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安全感关系研究
时间:2018年11月25日|1845次浏览|2次赞

摘要目的:探究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安全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和安全感量表对32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①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得分处于较低水平,安全感得分处于中等水平②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母偏爱与人际安全、确定控制感、安全感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而父母惩罚严厉、父母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与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安全感总分有显著负相关。父母过分干涉与安全感不存在显著相关。③父亲教养方式的6个因子都进入了对安全感总分的回归方程,对安全感的回归作用显著,共解释安全感14.1%的变异,其中父亲情感温暖、父偏爱、父亲过度保护对安全感的回归系数显著。母亲教养方式的5个因子都进入了对安全感总分的回归方程,共解释安全感8.5%的变异,其中只有母亲情感温暖、母亲偏爱的回归系数显著。结论:父母的情感温暖,偏爱和过度保护是影响大学生安全感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心理安全感;大学生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rearing patterns and Psychological safety of College Students

Wei Yaoyang   Zhou Jiasheng1   Wu Di2

(1.Education DepartmentHu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Huangshi 435000)(2.Education Department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rearing patterns and psychological safety of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A total of 320 hubei normal university’college students were tested by family rearing patterns questionnaire (EMBU) and the Insecurity scale (SQ). Results:① The score of family rearing patterns is low,and the grade of psychological safety is in the medial. ②parents’ warmth and understanding, parents prefer have a signif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international security, the sense of control, total insecurity score . Severe punishment of parents, the parents refused to deny his father overprotection and interpersonal sense of security, were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ense of control and total insecurity score .③Six factor of fathering Pattern came into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of sense of security,the return on a sense of security a significant explaining 14.1% of the insecurity of variation.Of which the father emotional warmth, parent preference, father overprotection insecurity’ regression coefficients was significantly. Maternal parenting style, the five factors came into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of insecurity score, explaining 8.5% of insecurity variation.Only mother emotional warmth ,mothers preferred regression coefficient were significant.Conclusion:Parental warmth, preference, and over-protect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sense of security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Family rearing patternsPsychological safetyCollege Students

 

1 前言

家庭是子女成长最主要的场所,而父母是子女成长中最早接触、最主要的认同对象,也是子女生活上的照顾者、行为上的指导员、训练者,为子女人格、行为、情感与认知发展的重要影响人(Pettit,Bates,& Dodge1997)1]子女自出生获得父母遗传开始,在父母裂造的环境中生活,受父母的知识、价值观念、生活习惯、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等因素影响,并与家庭以外的因素交互作用,直接间接的影响了子女后的发展与成就。父母肩负子女行为社会化与促进子女健全发展的责任,对于子女的认知、社会、人格以及情绪的发展,都非常重要。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将其本身的价值观、兴趣及信念等传递给子女,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的认知、创造力、性格、自我、人格特质、自传及因应策略都有关联(Dusek &Danko,1994 Richter,Richter& Eisemann,1991) [2]StaffordBayer (1993)指出父母凭借教养方式,将其内在的信念、价值观、人生观表现于管教行为上,在子女整个发展过程中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3]如果父母持有温暖、接纳、爱护的态度,其子女则多能自我接纳且情绪较稳定,而且父母如果能自我接受,子女也较能够自我接纳并且接纳别人。有研究进一步指出专制权威、冷漠忽视以及专断、消极的教养方式,则与被拒绝子女的行为特征:如攻击、退缩等有较高的关联。当父母探用较正向的教养方式,如关爱、奖励、自由、较少惩罚,子女会较有自信心且人际关系会愈好、社会焦虑愈低如果父母采取消极、负面的教养态度可能导致子女产生偏差、犯罪等偏差行为而积极、正向的教养方式,则可防止子女偏差行为之出现。专制的父母会造成子女冲动、攻击的性格相反的,温和、亲切、随时提供协助的父母则会有积极自动且合群的子女冷漠的父母会使得子女忧郁、孤独、退缩与不合群通融的父母则能发展子女坚强的自我。子女若无法于母子关系中获得温暖的感觉,会产生感情焦虑及缺乏母爱的现象,对爱会产生过度需求或是报复的情感,而影响其人格发展(刘姿吟,1992 刘奕桦,1996)[4]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在本质上是亲子间的一种交互作用历程,此一交互作用,受到父母态度、兴趣、价值观及信念的影响,而形成各种不同的组型。杨国枢(1986) 则认为父母的教养方式包含态度层次以及行为层次两方面,其中态度层次是指父母训练或教导子女方面所持有的有关认知知识或信念、情感情绪及行为意图倾向):行为层次是指父母在训练或教导子女时,所实际表现出的行动或作法。态度层次即为管教态度,而行为层次即管教行为。[5]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即是父母亲在教养子女时所表现出的行为与策略,涵括了态度与行为层次,经由直接与间接的方式,影响子女的身心发展。

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方面,心理学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水准影响父母教养方式,最重要的因素是低社会经济水准家庭承受的压力较多,价值观念、生活格调会与中高社会经济水准不同的家庭,其生活的基本条件不同,造成父母的看法与价值观不相同,进而有不同的教养子女方式。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父母因为忙碌,而较少有与子女相处的机会,但会采取精神奖励的方式,较少惩罚、命命或拒绝,高社会经济地位的父母较重视子女的内在动机,探用鼓励、讲理之积极管教态度然而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父母忙于工作,生活较劳累,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惩罚会多于赞美,较常使用忽视的教养方式。综合上述,父母所言所行及其教养方式,将成为子女日后应付环境、发展健全人格的基石因此,教养方式的好坏,直接影响子女各项能力的发展。可见,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影响一个人诸多方面。已有研究表明不同的依恋类型与不同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而依恋与安全感密切相关。这说明家庭教养方式与安全感有一定的关系。[4]

安全感是个体自身渴望稳定、安全的一种内在精神需求。心理安全感是个体对可能出现的来自外界或者自身的危险或风险的一种心理评估个体在应对这类风险时表现出的一种确定感和控制感或者无力感。人本主义学派认为,安全感是人的基本的心理需求,属于低级层次的基本需要,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关键的因素之一。马斯洛指出,心理安全感是个体产生的一种能够从恐惧和焦虑中摆脱出来的控制感、稳定感和自由的感觉,是个体能够对当下和未来进行自我控制的稳定感。杨元花,谭凤娥对家庭环境和安全感的调查研究发现,家庭环境的亲密,娱乐性与安全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和回归关系。[6]马姝娟,戴美林,陈霞的研究结果表明,依恋回避与娱乐性有显著的负相关依恋焦虑与成功性有显著的负相关。表明娱乐性高,依恋回避程度就低成功性高,依恋焦虑程度就低。[7]如果个体积极参与娱乐活动,那么个体在亲近或依赖他人时感到不舒服的程度就低如果个体的成就动机和竞争性较强,那么个体害怕自己不被他人接纳的程度就低。低焦虑和低回避的个体的依恋类型是安全型的,安全型依恋的个体能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忽视他人的缺点、接纳和支持他人、表现出更多的爱和对他人的信任,从而安全感水平高。刘佳对高中生家庭亲密度与安全感的相关研究得出二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8]

由此可见,家庭教养方式通过影响家庭环境、孩子的依恋类型等多种方式间接对安全感产生影响。关于二者关系的实证研究还没有。因此,本文对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安全感关系的进行调查研究,以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提供一定的实践依据和理论支持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湖北师范大学抽取32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收回有效问卷292份,有效回收率为91.25%。其中文科147人,理科145人;男生143人,女生149人;大一75人,大二76人,大三70人,大四71人;平均年龄为18.2~21.4岁,年龄范围在18-24岁。

2.2 测量工具

2.2.1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问卷( EMBU)。该量表主要是针对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教养态度进行评量。分为父亲教养方式和母亲教养方式两个大的子量表。两个量表都包含有情感温暖、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偏爱、严厉惩罚等五个因素,在父亲教养方式中多了一个过度保护的因素。该量表由瑞典Umea 大学精神医学系C. Perris 等人1980年编制。1993年我国学者岳冬梅等人进行了翻译修订。该量表按照全部否定到完全肯定等4个选项的四级评分方法对被试分别回忆对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的状态评估经过多次检测,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63。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9]

2.2.2安全感量表。由丛中、安莉娟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的安全感的概念进行界定,并且结合对相关的被试进行结构性访谈和实证分析,编制出适合中国人自身文化特点的心理安全感量表。该量表一16题。主要包括人际安全、确定控制感两个因素组成,人际安全感共8个项目,确定控制感共8个项目。采用五级评分,量表得分越高,安全感越强。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84。[10]

2.3 施测程序

将上述两个量表合订成册,全部测试内容一次性完成,采用统一的指导语,由同一个人担任主试进行现场施测,约30分钟后统一回收问卷。

2.4 统计方法

将收集回的问卷整理后,所有数据用SPSS20.0做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3 结果

3.1 家庭教养方式和安全感的整体得分情况

    由表1可知,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得分处于较低水平,人际安全感得分处于中等水平。

1 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和安全感的得分现状

 

家总

父亲教养方式

母亲教养方式

人际安全感

确定控制感

安全感

平均值

20.865

1.900

1.894

3.52

3.40

3.46

标准差

3.571

0.313

0.396

0.62

0.58

0.54

得分范围

7.36~31.03

0.25~2.91

0.53~2.95

2.00~4.88

1.63~4.75

1.81~4.69

3.2 心理安全感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

    由表2可知,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母偏爱与人际安全、确定控制感、安全感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而父母惩罚严厉、父母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与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安全感总分有显著负相关。父母过分干涉与安全感不存在显著相关。

2 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安全感的相关

 

人际安全感

确定控制感

安全感总分

父情感温暖、理解

0.318(**)

0.248(**)

0 .316(**)

父惩罚严厉

-0.177(**)

-0.141(*)

-0.178(**)

父过分干涉

-0.018

-0.071

-0.049

父偏爱

0.092

0.115(*)

0.115(*)

父拒绝否认

-0.189(**)

-0.218(**)

-0.226(**)

父过度保护

-0.194(**)

-0.076

-0.152(**)

母情感温暖理解

0.274(**)

0.233(**)

0.283(**)

母过分干涉

0.043

0.073

0.064

母拒绝、否认

 -0.151(**)

 -0.187(**)

-0.199(**)

母惩罚、严厉

-0.040

-0.049

 -0.117(**)

母偏爱

0.089

0.088

0.145(*)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 <0.001  (下同)

3.3 父母教养方式对安全感的回归分析

分别以父母教养方式为自变量,心理安全感总分为因变量,采用全部纳入法做回归分析。由表3可知,父亲教养方式的6个因子都进入了对安全感总分的回归方程,对安全感的回归作用显著,共解释安全感14.1%的变异,其中父亲情感温暖、父偏爱、父亲过度保护对安全感的回归系数显著。由表4可知,母亲教养方式的5个因子都进入了对安全感总分的回归方程,共解释安全感8.5%的变异,其中只有母亲情感温暖、母亲偏爱的回归系数显著。

3 父亲教养方式与安全感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B

  Beta

t

F

R2

调整后R2

父情感温暖

0.309

0.290

4.700***

8.896

0.159

0.141

父惩罚严厉

-0.030

-0.026

-0.323

父过分干涉

-0.031

-0.021

-0.301

父偏爱

0.075

0.135

2.407*

父拒绝否认

-0.110

-0.096

-1.107

父过度保护

-0.166

-0.145

-2.413*

4 母亲教养方式与安全感回归分析结果

 

B

Beta

t

F

R2

调整后

母情感温暖

0.271

0.303

4.343***

6.376

0.100

0.085

母过分干涉

-0.090

-0.075

-0.880

母拒绝否认

-0.118

-0.106

-1.086

母惩罚严厉

0.051

0.043

0.478

母偏爱

0.062

0.113

1.878*

4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得分处于较低水平,人际安全感得分处于中等水平。因为当今社会都很注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培养心理和生理都健康发展的人才。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母偏爱与人际安全、确定控制感、安全感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而父母惩罚严厉、父母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与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安全感总分有显著负相关。父母过分干涉与安全感不存在显著相关。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以及偏爱的教养方式,可以帮助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使得许多大学生是从物质或精神都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安慰。父母极大满足了孩子的安全需要,因而安全感得分高。反之,父母严厉、拒绝否认、父亲的过度保护则很难建立起亲子依恋。父母关系疏远,直接影响孩子与他人的交往。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不信任他人,不擅长与他人产生共鸣和理解他人。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通过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的品质和能力进而影响一个人的安全感。[11]

回归分析表明父亲情感温暖、父偏爱、父亲过度保护对安全感的回归系数显著。由母亲情感温暖、母亲偏爱的回归系数显著。父母亲情感温暖、偏爱和父亲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安全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这进一步证明了大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与安全感之间的关系。父母的情感温暖、偏爱对安全感产生正向预测作用,父亲过度保护对安全感有负向预测作用。父母对孩子的理解、尊重、关爱的行为,将与孩子形成良性的互动和安全依恋关系,营造出亲密、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进而为大学生创造出温馨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安全感的形成和发展。反之,父亲的过度保护,限制了孩子的行动自由,甚至剥夺孩子自主决策的权力,从而影响了孩子能力的发展和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能力的不足影响着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正常开展,自我效能感低更加剧了大学生对外界消极认知和判断,进而安全感水平低。

参考文献

[1]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J].南京师大学报,200211:95-98.

[2]徐燕.浅谈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J].管理观察,2009,06(2):65-68.

[3]周雪雪 孙爱雪 程淑英.大学生归因方式与人格特质及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3396-397.

[4]牟生调陈泊蓉.父母的成人依恋、应对方式与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4419-421.

[5]韦耀阳.师范大学生孤独感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31(04):134-136.

[6]杨元花谭凤娥.大学生安全感发展与家庭环境因素的相关研究江[J].西青年业学院学报20071765-7.

[7]马姝娟戴美林陈霞.高校学生成人依恋与家庭环境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9):793-794.

[8]刘佳.高中生家庭亲密度与安全感的相关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26(6)1104.

[9]王燕马宁.大学生归因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9):505-506.

[10]丛中安莉娟.安全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信度、效度检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9)97-99.

[11]孙群姚本先.大学生安全感、人际信任及其关系研究[J]. 卫生软科学,200923:291-293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