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向生致敬,何以谈死?
时间:2017年04月05日|1931次浏览|1次赞

一个清明小长假,还有半个小时就要过去了。

这几天看到各种各样的文章来谈怎样面对死亡,从如何跟儿童谈死亡,到如何做到在临终时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死。心中不免感慨,死亡这件事在清明这几天变得格外清晰,有种随时就会到来的架势。而现实也确实是这样,死亡的的确确会随时到来,也不会提前和你打半声招呼。

我自己从小到大也见过、经历过许多的死亡,从自然的老死,到突然的病死,还有意外死亡,被谋杀的死亡,以及自杀……。这些死者中有胎死腹中的胎儿,年幼的孩子,有年富力强的青年人,迟暮老已的老人。有客死他乡的,有死于睡梦中的,有死在医院里的,有挂在房梁上的,有死在母亲的子宫里的……这些死亡也许你也见过不止一种,曾经对你的冲击也是不一般的。

每次去殡仪馆送行后,都会唏嘘生命的脆弱,人生的苦短,心中暗自默念要好好珍惜身边人,好好爱自己的父母、爱人和孩子。可每当事务缠身时,不免浮躁烦闷,常常责怪、迁怒、怨恨自己的家人和好友,不免心中暗生愧疚,怎可如此无情、自私、不懂得珍惜。

我想我是怕了那个“死”字,怕了那个一别永不再相见的残酷,怕了那种灰飞烟灭的凄凉,日日活在自知与不自知的一个“怕”字中。毕竟中国人的文化传统,“死”字还是要避讳的,它不会经常现身在我的话语里。可那个“怕”字却时常出现,无时无刻不出来撒把野。怕事情做不好,怕被人笑话,怕失败,怕爱错了人,怕不被人爱,怕被抛弃,怕选错了职业,怕嫁错了人,怕单身一辈子,怕孩子生病,怕老人生病……要用这个怕字来造句子,还真是可以造出无数个句子。怕来怕去,终是怕没有一个好结局。

可这世间惟一确定的事情就是,身为肉身的我们是一定会死的。我们不会象毛毛虫一样,知道自己的下一个阶段是蛹,也许毛毛虫也不知道自己会变成蛹。我们对死后的自己的了解是一片茫然和不确定。可谁不希望自己的生命生如夏花般灿烂呢?尽管在时间的长河里,可能连烟花的灿烂不算。在这个宏伟的宇宙中,只能是一粒微小的尘埃。很多哲学家说我们应该向死亡致敬,我们要尊重死亡,我们要感恩有死亡的存在,才让我们感觉到生的宝贵,才让们的人生变得有意义。

可我想我们为什么不向生致敬呢?如果没有生的存在,又何谈死呢?是生让我们有机会和家人在一起吃一顿晚餐,是生让我们有机会和朋友一起去踏青,是生让我们有机会去寻找一件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正所谓若得一喜爱之事,人生何其短;若无一事可做,人生何其长。

也许你的心中还有很多事想做,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想去学跳舞?学画画?想成为一个优雅的人?想要去旅游?想要帮助一些贫穷的山区孩子?想要放纵自己喝醉一次?想要和爸爸、妈妈通个电话,告诉他们你很惦记他们,或者就是想听听他们的唠叨?正是这些“想”字让我们可以生长,这些“想”字表达了我们生的欲望。然而,那个“怕”字却时常提醒我们,很多事情不可以,束缚了我们的手脚。那个“怕”字的力量太强大了,因为“怕”字是以死亡做为背景的。

我们也许要用更多的笔墨来着色生这幅图画,不去挂念心中的那个“怕”字,要去经营心中的那个“想”字,当可以生得更好、更自由时,我们才有可能去看那个“死”,才不会被那个死字吓到。因为当我们和死亡对话时,也许我们最恐惧的 是,自己从来没有真正地活过,没有为自己做一件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所以,要尽情地生,要痛快地活,只有当生的力量够强大时,才有力量去面对死。只有心怀感恩地向生致敬,才会有勇气和死对话,才有机会安然地去死。

向生致敬吧!不向生致敬,何以谈死?

标签: 随笔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 心理空间 2017-04-05 13:41
    生死之间的事,真的要用一辈子去体会。谢谢老师的分享。
  • 丁美玲 2017-04-06 12:04
    生和死都是值得尊敬与体悟的,确实要花一辈子时间来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