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于2009年的《玛丽和马科斯》是一部温暖感人的粘土动画影片,意味着角色设定非真人扮演,电影的主题却关注到了家庭、心理、婚姻、友谊、时间,这让观影人有了更多的想象和投射空间。1976年的澳大利亚,玛丽是和父母共同生活的8岁小女孩,父亲工作之余只喜欢制作鸟的标本,母亲嗜好烟酒,她没有朋友,常常感觉孤独。同时间的纽约,马科斯是一个独居的44岁男人,也没有朋友,他与巧克力食物、养的每条鱼联结在一起。他们都喜欢看电视里的诺布莱一家,两人因为小玛丽偶然发出的一封信而相识。
玛丽和马科斯的笔友关系并非一帆风顺,发生过两次中断波折。一次玛丽向马科斯请教关于男女爱情的疑问,信件内容引发了马科斯的焦虑症发作,导致他在医院里住了8个月。而玛丽因为迟迟收不到回信,产生误会,以为友谊关系到头了。原来马科斯一直有成人自闭症,无法像普通人那样与别人交流情感,与玛丽的交流让他感到了压力,但他觉得玛丽是一个真正的朋友,他还是写信告诉了玛丽实情,他们又恢复了通信和联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友谊伴随着玛丽的成长,一直到她上大学、结婚。玛丽在她的毕业论文里,用马科斯作为研究案例发表了一篇关于成人自闭症的文章,并且把要出版的消息写信告诉他。马科斯知道后,感受到背叛和痛苦,非常愤怒的断绝了他们的友谊。直到玛丽失去了和马科斯的友谊,才意识到她伤害了马科斯,这时候感到深深的歉意,寄去了她的道歉炼乳。同时玛丽自己的婚姻也触礁了,婚姻和友谊的双重打击让玛丽日渐消沉,开始变得像她妈妈一样终日以酒为伴。马科斯经过挣扎看到玛丽其实也是珍视友情的,决定原谅她。马科斯回信告诉玛丽,他原谅她是因为她不是完人,他也不是,每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瑕的。玛丽最终收到了马科斯寄来的全部诺布莱玩偶。一年后,玛丽攒够了机票钱去纽约看望马科斯,当她坐车来到他的公寓楼下,上楼后推开房门,看到已经安静离开的马科斯、打字机和贴满了整面墙的信件……。
玛丽和马科斯到电影结束也没有真正见面,但在内心却都看到了对方,谅解和接纳了对方。这样的“被看到”对心理是有疗愈效果的。因为这完全不同于他们以往经历中的那些被忽视、被粗暴对待的受伤体验,按照客体关系理论来说,就是被他人当成一个部分客体来看待和利用。两人的友情和精神世界依靠通信的方式连接了20多年,彼此成为了对方足够好的客体和支持性客体。而来访者找到咨询师,也可以说是在寻找一个客体。马科斯通过长年的心理治疗,已经意识到了他的人生道路上有裂缝,而玛丽的人生道路和他一样,但大概没有他这么多的裂缝。马科斯最后说的那些话表达出,他已经慢慢被治愈了。
亲子关系不但是心理发展的起步点,成年后与养育者关系中那些没有修复的创伤性体验、或者阻碍分化的部分,会继续投射到外界,然后个体重复循环在一种自损自伤的心理模式中。在心理治疗中,对过往历史的探索,不是要把现在的包袱甩给过去,所谓的过去决定论。正好相反,是为了超越过去所造成的局限。通过现在生活中发生的问题,意识到那些一直在回避不愿面对的部分和由此产生的内心冲突和痛苦,可以让人格变得更整合,更能够忠实于真实自我。当一个人能够忠实于真实自我的意愿,能够自主的做出决定,并对自己的选择和决定承担责任,那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就会经历成长和改变。也就是说,在治疗中对人格和心理进行分析达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效果。这个过程犹如不急功近利地看完一部有时间跨度的电影一样,从开始到结束,带给心灵启发和滋养,它们之间有相似之处。
这部电影是由真实故事改编的。我不禁联想到,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玛丽们和马科斯们,那些儿时刻画的痕迹是否友好的消逝了,现在和将来不会被过去所束缚。
PS:附一首Mary Oliver的诗
《野天鹅》
你不必做得很好
你不必跪行在绵延百里的沙漠中,不停的忏悔
你只需让你柔软的身躯喜爱它所喜爱的一切
告诉我你的绝望,我也会告诉你我的绝望
与此同时,世界运转不息
与此同时,太阳和雨中的鹅卵石
都向着新的风景移动
越过草原和幽深的树林
还有山峰和河流
与此同时,那些野天鹅,高飞在清澈蔚蓝的天空
又一次向着家的方向
无论你是谁,有着怎样的孤独
世界都向你展示着它自己
呼唤你,就像野天鹅的声音,粗糙刺耳也令人振奋—
一遍又一遍,宣唱着你在万物中的位置。
标签: 电影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