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中的家庭魅影
时间:2018年03月22日|1616次浏览|1次赞

2014年去上海参加世界心理治疗大会时,参加了台湾赖杞丰老师的萨提亚工作坊,主题是职场中的家庭魅影,赖老师用萨提亚的工作方式演绎了出来。我认为,很多时候,我们在与家人、朋友、同事的人际交往中,我们是否也都带着很多家庭魅影与他们交往呢?

有咨询师把自己比喻为收鬼师,帮助来访者把各种家庭鬼魅收走,让来访者做回真实自己。我们不必替任何任何人活着,我们只需为自己活着。有一个案例中,一个化学专业大二学生抑郁了,来到咨询室,发现他学化学并不是他的兴趣,而是为了如愿父亲曾经的遗憾,父亲年轻时特别想学化学专业,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上大学,这个学生除了学化学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因为从来没有机会去想,这个学生觉得虽然并不喜欢学化学,但是如果不如父亲的愿会有很大的内疚感,后来回去父亲沟通时,父亲告诉他不需要为他去化学,你其实去学自己喜欢的就好。这个案例的可惜处是,孩子一直被教育要听父母话,孩子从小到大一直在揣摩父母亲的心意去迎合他们的需要。

当你是父母,在与你孩子相处时,你或许不是自己在与孩子相处,而是有一个你的妈妈或是你爸爸的影子挡在你和孩子之间,你用了与你父母教育你很相似的方式在教育孩子,或多或少,也许因为是你非常熟悉的,其实很有可能你在扮演父母教育或是养育小时候的自己。

当你在工作中,你或许不是与你的上司或同事相处,而是像有一个你妈妈或是你爸爸的影子挡在你和你同事之间,你希望你的同事像一位温暖公正的妈妈一样,当你做得好时肯定和鼓励你,做得不好时包容你。你要么像你讨好妈妈一样去讨好同事,让自己表现得非常好,但是发现同事不像妈妈一样对你好,就开始愤怒。感觉到自己不被爱。

当你在与朋友相处时,你或许不是在与你的朋友相处,而是像有一个你妈妈或是你爸爸挡在你们之间,你希望你朋友像你妈妈或爸爸一样无条件的包容你,一旦你朋友没做到,你会很沮丧或愤怒,觉得自己不被爱。

这一切的根源可能是我们自己不够爱自己,我们不够爱自己的原因可能是我们小时候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爱,我们或许小时候得到的是父母有条件的爱,我们学到只有当自己足够优秀才配得到父母的爱,我们长大后希望当自己足够优秀,就可以得到更多的“父母之爱”。这种无意识泛化我们的各种关系之中。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没有能力爱自己,因为我们没有从父母那里学到无条件的爱自己。要学习无条件的爱自己,需要我们去自我心灵成长,增强自己内心的力量,去除人际交往中的家庭魅影,做回真实的自己。

心理学表明一个小的习惯改变需要90天才能形成巩固实现,参加长程心理成长小组往往更高效更经济的提升你的人格自信与魅力。所以不只是来访者,很多心理咨询师也热衷于参加各种成长团体,以快速提升自己的基本功和人格魅力。最关键的是长期在团体中浸泡。

标签: 家庭  关系  成长  小组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