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猫语】有关心理咨询的误会 | 心得F
时间:2018年05月26日|1120次浏览

每每和同行交流时,常谈起我们有些害怕又担心的一些情境,比如听某些大咖讲课会给出很多深刻又击中人心的分析性解释,作为学员听着很过瘾,感觉酣畅淋漓。继而就会产生一个想像,希望自己的咨询师也能够在咨询中如此那般,就会听到这样的话“我听某某老师的课给出的解释很深刻,感觉一下子就击中我,怎么你就给不出这样的解释?……”听多了这样的话,便渐渐习以为常,不再大惊小怪,可不免也会增添一些对工作的忧虑。内心就会产生这样的独白——“咨询不是这样的啊!我如果真的直接分析,会是怎样的境况呢?不敢想像,被虐是Ta的需要吗?我要不要满足Ta?可我明白工作的深入是伴随着关系的发展而来的,并不是劈头盖脸的分析,一呈口舌之快呀!”可又能怎么样呢?既不能辩解,更不能反驳说那样的做法不是真实咨询的样貌,只能理解Ta的感受和需要,接受Ta的挑战和质疑,承载住那些不满的情绪,期待以此度过咨询过程中的关系困境。每每经历这样的时刻,总会产生有苦说不出的感觉,沮丧、无奈,甚至还会有些小小的气愤,当然不是针对来访者的(虽然也有可能是针对来访者的,另当别论)。


其实,大家可能不知道,但凡接受过系统培训,有一定专业理论基础的咨询师,觉察出问题、指出问题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依照理论去大胆假设并表达给对方是比较简单易行的方式,这是将自己作为一个观察者去检索他人。猜也猜得到,即使没有理论支持,我们找他人的毛病也是容易的。可作为关系中的一员,治疗联盟中的合作者,涵容住自己的假设,涵容住可能被指责为无能而托住对方的自尊,更多的去理解对方的需要和感受,允许对方以自己可接受的方式逐渐去发现、体察、暴露出来,才是更困难,也更具职业伦理的做法


重视工作态度,这是我反复从不同角度提到的事。在我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从很多国外的资深治疗师那里看到的最为珍贵的东西,就是对工作的尊重,对来访者的尊重,对人的理解,对干预的慎重,不强求,不急功近利,不炫技,不简单的追求高妙的分析,关注关系的发展进程,在不同的治疗阶段做不同的事……所以,我在那些老师那里不太听的到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分析性解释,更多的是平实自然、水到渠成的理解,所谓的贴着来访者工作,我以为那才是真正的以来访者为中心。

让我们耐心想一想,当我们听那些迷人的明星大咖讲课的时候,或多或少是对他们有些理想化成分的,他们说的话自然就有至理名言般的效果,崇拜有加之时不会更多去仔细体会这些话对我真正的意义是什么?过瘾就很好,引人入胜是至胜法宝。不是老师故意要渲染气氛,传递误会,在集中的时间段传达的内容是抽取、精炼、片断性的东西,并非相对完整的治疗实录呈现,而在咨询室里,我们的角色定位不同,我们处于持续的关系发展中,面临着除去对权威的迷恋以及理想化外衣后,彼此相对的两个人如何合作


其实人们内心很容易有一种无意识倾向,自己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和代价就可以自然的获得某些改变,期待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或依赖他人的能力和智慧解决自己的问题,因此比较渴望炫技性的象“神喻”一样的话语和方法来解救我脱离苦海,这个需要无可厚非,但它确实是一种带有幻想性质的愿望。在咨询情境中我们会试着理解这个愿望,而在讲课听课这个情境中,有时需要成全这样的幻想和愿望,需要一些吸引眼球的元素,但这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不能混为一谈。可更多的人不会有这样的分辨能力,做到更为理性的观察和思考,盲目的信任和憧憬是容易发生的。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实际的咨询工作会带来一定的困难,当然有经验的咨询师也可能将其转化成治疗的契机,利用困境来工作


在阅读《动力取向精神医学》时,有一段非常打动人的描述,也许能帮助大家理解我上面所说的东西。


“动力取向的精神科医师了解病人的方式,是试图找出每一位病人的独特之处——这位患者是如何有别于其他病人,因为他有着独一无二的生命故事。……症状和行为只是殊途同归的最终表现,是生物与环境致病因素经高度个人化的主观经验筛选过后的结果。更甚者,动力取向的精神科医师对病人的内在世界赋予至高无上的重要性——包括幻想、梦、恐惧、希望、冲动、欲望、自我形象、对他人的觉知,以及症状的心理反应等等。……”


所以,这岂是一两个精彩的分析性解释所能达到的?精神科医师如此,心理咨询师更是如此。


文|路梅

—————————————

关注【路梅心理】公众号!


标签: 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师  新手咨询师  精神动力学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