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的哀伤
时间:2021年04月29日|2098次浏览|2次赞

1870年的一个夏天,在加拉帕戈斯海岛的南部海角,一位头发花白但目光炯然的老人静静的注视着海面,在他目光掠及的远处海滩上,一只海鬣蜥正向着自己伫立的地方疾速爬来,这个生物似乎毫不惧怕这位才把自己丢入海中的男人。
这个男人叫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而他驻立的地方,正是海鬣蜥被母亲孵化的地方。
对于一个生命来说,还有什么比安全受到威胁更重要的事情呢?这个令达尔文困惑无比的问题最终被一个叫约翰·鲍比的男人彻底解开。
人类自诞生之初,就被赋予了一种毕生都无法改写的本能。这种本能让人类不得不依赖同类才能够存活,不得不依赖同类,才有意愿存活。

这个本能叫依恋。


无论是新生儿在接受哺乳时恰好能看见母亲脸庞的10公分的视距,还是他能以让成人感到疼痛的力道攥住母亲手指的抓握本能,这个小生命似乎天生就有一种将自己和母亲深深链接的天赋:他的脆弱,他的啼哭,他的可爱,所有的一切,都能调动一个母亲全部的专注和怜爱。

从那一刻起,他不仅接受食物和怀抱,也接受对方的情感和心灵。他监测母亲的一举一动,他要确保自己能随时找到她,尤其在自己因饥饿和黑暗感到无助恐惧时,他需要第一时间看见母亲,进入那个可以阻挡一切危险的怀抱。

只要有这个怀抱,只要预期中这个怀抱还能出现,他就不再真正惧怕,甚至能够暂时脱离怀抱,探索自己不曾抵达的空间和远处。因为他知道,无论前方是什么,只要自己转身撤退,就有一双强有力的手臂将自己抱起,隔绝一切威胁和恐惧。

在一次次的前进与撤退,胆怯与勇气的体验过程里,孩子逐渐强壮到不再需要被抱起,他开始用语言表达那些曾经只能用啼哭和柔弱才能表达的请求,他需要的不再是怀抱,而是母亲蹙眉后放在自己肩头的手掌,还有她看着自己时目光中流露的温柔和耐心,它们呈现着与那个怀抱一致的气息。 

这个孩子是幸运的,因为他经验到了人类最普遍,但也最重要的情感体验。那个怀抱已经印刻在了自己的心灵中,它不再需要现实中一次额外的许诺。

他可以拥抱别人,也可以被他人拥抱,那里可能会遭遇分离和抛弃,却不会陷入崩溃和绝望。 因为没人可以夺走那个怀抱,它源自于对人类情感最深沉的信赖,更重要的是他相信自己值得被另一个生命尊重和喜欢。 

这些孩子叫做安全型依恋。

 

另一些孩子,他们没有那样幸运。

自诞生之初,那个怀抱就模糊不定,它不曾为自己的期待而认真驻守,也不曾因自己的恐惧而传递温暖。在妈妈无动于衷的脸上,孩子感觉到咫尺之外的母亲的身躯就像在另一个时空维度,无论挣扎或呼唤,都不能触及分毫。

慢慢的,他不再试图呼唤,他明白了没有期待就不会悲伤难过,更不会陷入绝望。他们就像克服了依恋本能的变异物种,进化出了一种无人回应也能安然处之的超能力。

然而这份超能力所纵横的领域,是一片彻底的情感荒漠,在那里,他们没有期待,没有失望。没有快乐,没有忧愁。没有憧憬,没有怀念。 

在他们的心灵疆界,无人可以跨越,任何试图走近他们情感世界的人都会被阻挡在一面没有情感和回应的墙壁上。他们厌恶那些试图给自己怀抱和温暖的热情,也痛恨那些要求自己给出依赖和脆弱的邀请,因为那意味着不得不承认自己曾经有过期望,但什么都没有得到。 


他们叫回避型依恋。

还有一些孩子,母亲会给予怀抱,却又猝不及防的将其撤走。他们期待时总是落空,放弃后却又被侵入。那个怀抱就像虚空泡影,给予希望,也给予失望。给予回应,也给予剥夺。

他们心灵破碎,悲伤将其淹没,在汹涌的啼哭中他们无法停歇,唯有这哭声滔滔不绝时,那个迟钝却又焦虑的母亲才会对自己屈服,最终才不得不转身过来,将自己抱起。然而他感觉到了那个怀抱的急躁和不耐,那份触碰单薄到就像随时都会撤去。

他们愤怒,愤怒于那个怀抱来的那么迟疑。他们委屈,委屈于那个怀抱如此温暖却要索求得到。他们惧怕 ,惧怕央求而来的怀抱突然消失不见。

 那个怀抱终究没有烙印在心里,它变成了触不可及的蜃楼,悬浮在他们虔诚追求的彼岸。他们总是奋不顾身的追逐,飞蛾扑火的坠入,直到被现实蒸发。

他们叫矛盾型依恋。


因缘际会之下,这些得到怀抱和没得到怀抱的人终将在某一天遇见,彼此吸引,相互依恋。 

那些得到过怀抱的人就像情感世界的武林高手,他们敢于邀请,敢于接受,敢于承诺,敢于挑战,因为挫败可以承受,丧失能够修复,获得可以留存。

那些没有得到过怀抱的人,要么如独孤自珍,在隔绝情感之处寂静相守却不相爱。要么遍历百劫,在各自的热烈中遗落真实,湮灭彼此。

他们时而莽撞,时而畏缩,直到遇见一个有怀抱的人,直到他们的内心拥有怀抱。


撰文/崔庆龙


标签: 依恋类型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