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理解人类的本性》
时间:2012年01月20日|3066次浏览|2次赞

 这个假期,给自己留了个任务,要浏览一些心理学著作,虽然空闲时间就养成了看书的习惯,但由于自己看书“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很多书的内容都成了内隐记忆,今日起开始在这里整理书中的一些观点,起个强化作用,留一段分享的岁月,希望假期过后有所成长吧,同时欢迎朋友们补充,交流。
       
         阿德勒,1879年出生在维也纳,家中七个孩子中排在老二,童年经历不是很顺利,在弟弟的死去和自己肺病后,决定要成为一名医生。学业生涯19岁有了自己第一篇论文(关于裁缝的健康状况和工作环境),20岁遇到了弗洛伊德,成为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家社团的一员,1912脱离了其他8人(那个社团人还真是少,都是精华,谁知道有谁呢?),创办了个体心理学社团,研究生阶段正处第一次世界大战,从医的工作,让他坚定了反战的立场,战后创办了一批22家儿童心理健康门诊,却由于其为犹太人而被政府歧视,之后移民美国,作为长岛大学医学院的教授,日后通过多次的公开演讲而声名大振。死于心脏病享年58岁,主要著作《生活的科学》《让生命超越平凡》《自卑和超越》。
 
那些我们认为我们所缺少的部分将会决定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变成什么样子。
                                                                                                    ——《理解人类的本性》
        阿德勒作为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起初热衷于研究如何使工人阶级得到更好的健康条件和教育水平,以及如何为妇女们争取权利和利益,之所以从那个精华的团队分裂,因为其反感弗洛伊德坚持认为所有的心理学的问题都是由受到压抑的性冲突所产生的(我怎么都感觉,弗先生有些生殖崇拜,不过话说回来,这种对文化的挖掘、尊重和延伸,是个让人去认真思考的视角,佩服!),他在《自卑与超越》中认为人们对自己身体及其缺陷的看法是影响他们树立生活中目标的主要因素,作为社会性的生物,我们可以根据环境而自主的创造出一种生活的类型,去创造出我们所缺乏的东西。个体本能地是由个人的力量和一种出于我们身份的认知所驱动的,如果正常的话,我们也同样在寻找适应社会的方式,并且为之变的更好而贡献出力量。
        阿德勒认为人类的心智是在其早期的童年阶段塑造的,弗洛伊德关注婴儿阶段性的问题,而阿德勒则对儿童如何试图在这个世界上增长力量感兴趣。孩子们在进入社会时,看到别人很强壮就会试图寻找解析:如何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每个孩子都是在用他们的软弱的补偿中长大的(观点“出生序列”可以体现),自身对得到别人的认可的渴求是与一种自卑感同时出现的(感觉像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中要解决的矛盾,父母对孩子这种自卑感,可要注意哦),正像其写到的“一千个天才和有能力的人都是从因为内心感觉到无能和无力中产生的”。
        在试图掩饰这种自卑感中,阿德勒创造了“自卑情结”,当这中情结可能会使人感到更加怯懦或者更加消沉时,它同样也可以催生出一种超过预期的对其补偿的需要,这就是病理学的驱动的力量,通常是在损害其他人和社会的情况下表达出来。
      
          阿德勒认为心智不是遗传因子获得的,是社会影响塑造的,性格形成受两种力量作用:对力量或者说是个人的权利,地位提高的需求和对社会共同感和集体力量的需求。(正是这两种力量的权重不同,人有了不同的特征,同时其权重的看重也体现了一个人内心的无力感)。这种观点一个例证就是,有些人对未来胜利的期盼的同时,会自我意识膨胀而失去现实感,自己觉得自己是个英雄,而其他人看来他们是自我为中心,没有享受生活,很少和他人联系。
 
         阿德勒通过对虚荣心强的这类人敏锐的观察说,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我们如何才能摆脱这些?”之后引出了一个人要去掌握“对社会共同体的适应是最重要的心理功能”,如果没有这种能力,而是单纯的表面上的很大的成就,实际上也就是社会的敌人。
 
         阿德勒学派的一个核心的观点:个体总是朝着一个目标而奋斗,其区别于弗洛伊德过去经历对我们行动的驱动。阿德勒说我们是依靠自身虚构的自我生活,而这带来的精神力量也是坚不可摧的。阿德勒写到:“对于人类来说,最艰难的事情是认识他们自己和改变他们自身”。
        塑造精神力量:个人的力量和社会共同感。

标签: 维也纳  心理学  弗洛伊德  健康状况  世界大战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