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十六字心传新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学原则性见解(五)
时间:2018年09月06日|2831次浏览|1次赞

儒家十六字心传新解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学原则性见解(五)

(2016 第十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演讲稿 北京)

孙泽先


“允执厥中”:心性修炼的本体践行法则


在《儒家十六字真传》中,如果说“惟精惟一”是本体认知法则,那么“允执厥中”就是本体践行法则。“一”是心之大本,“中”是心之大用。

“允执”就是一丝不苟地贯彻执行,“中”就是中庸之道。朱熹曾引用程颐的话来说明中庸之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章句》)。这是对中庸之道的经典诠释。

为什么“允执厥中”这么重要呢?

张载在他的《正蒙 太和篇》)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见解:“气本之虚则湛一无形,感而生则聚而有象。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横渠先生在宋代思想家中力主宇宙气为根本,他认为,气散则化为太虚,气聚则形成万物。气聚之时,必然有象可徵,能够让我们感觉得到。出现的象往往是一分为二的、成对存在的,二者性质相反,并且不断地相互作用着,其最终的归宿是二合为一。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研究古代哲学者必以希腊为祖,研究近代哲学者必以德国为宗。人们的眼里只有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的三段式(正题——反题——合题),却不知横渠先生的见解更胜一筹,而且整整早了七百年。

中国的古圣先贤一再强调“允执厥中”的重要性,然而在对待人类精神生活这个重要方面,现代人恰恰忽略了这一重要的法则。

必须懂得,识神和元神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之中是成对的存在,二者在性质上是相反的:识神主动,元神主静;识神主分,元神主合;识神离根,元神归根;识神熵增,元神熵减。但是,它们在功能上又是相成的,就像“人类意识之树”展示的那样:没有识神则树无果实;没有元神则树无生机。

为什么说现代人在精神生活中忽略了“允执厥中”这一重要法则呢?

长期以来,有一个重要的事实没有取得人们的共识,那就是对“智慧”二字的明确认知。由于智和慧两个字每每连用,于是大家就以为智和慧是一回事。其实不然,智是识神的产物,而慧是元神的产物。关于这个问题,中国的先人在创造这两个汉字的时候就已经说清楚了,只是后人反倒给忽略了。

智,是由“知”和“日”两部分组成。“知”即见识,就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和认识,包括读书、思考、实践等等。“日”即时间,表示人们对外部世界探索和认识的时间积累。人们的见识与日俱增,于是形成了智,也就是形成了对事物能认识,辨别,判断处理和发展创造的能力。

慧,是由“彗”和“心”两部分组成。“彗”即扫帚。“心”即人的内心世界。一把扫帚放在心头,慧就开始运行了。这是为什么呢?扫帚是中国民间常见的清扫工具。清扫什么呢?清扫内心世界的两大障碍,从而获得超越的能力。这两个障碍就是“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源于负面情绪,所知障源于僵化观念。这两样东西会使生命系统的熵值增高,从生理上会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从心理上会影响知识点的汇通整合,所以必须通过修炼及时进行清扫。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读书、思考、实践等等是识神的功夫,是“为学日进”的过程;而修炼则是元神的功夫,是“为道日损”的过程。当修炼达到一定的程度,有效地清空了那些障碍,生命系统获得足够的负熵,知识点实现空前的汇通整合,达到平时无法达到的程度,这就叫做“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智与慧既有差别,又有关联。智出于识神,慧出于元神,二者都是洞察能力。智是分辨万物、寻因求理的洞察能力,即分析式的洞察能力;而慧则是体认万物同根、万物归根的洞察能力,即整合式的洞察能力。智是小聪明,慧是大聪明。智与慧的关系,就像一棵树,智是树干枝叶,而慧则是根。树长得越高大,就越需要更深更长的根,即所谓“树大根深”,二者相反相成。

多少年来,人们只重视智的教育,而忽视慧的教育。我们只有研究智的心理学,却没有研究慧的心理学。这种倾向,会产生潜在的危机。

纵观当代人类社会中所存在的种种危机,诸如环境危机、资源危机、人口危机、经济危机、战争危机等等,归根到底,都源于人类的智慧危机。人们越来越缺少一种极为重要的心理资源——慧。所以,我们急需研究慧的心理学,我们急需建立“慧商”的概念。

慧商,应该英译为Hui Quotient,简称为HQ。

智商(IQ)与慧商(HQ)各有不同。智商彰显个人的能力,慧商彰显集体的能力;智商侧重局部的运筹,慧商侧重全局的运筹;智商是战术把握,慧商是战略把握;智商是知觉的力量,慧商是本觉的力量。智商衡量小聪明,慧商衡量大聪明。人若是智商高而慧商低,就会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顾小我、不顾大我,只顾利益、不顾道义,这就好比树大而根浅,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所以说,慧商考量一个人发展意识,不只看到现在,更要看到未来;考量一个人的团队意识,不只发挥个人的作用,更要发挥集体的作用;考量一个人的责任意识,不只把局部放在心上,更要把全局放在心上。

总之,慧商体现人的根结和谐程度或者说人格完善程度。慧商充足,意味着根结理顺程度很高,这样的人在社会中不会迷茫错乱,因为他有觉悟心;不会孤立无援,因为他有诚信心;不会自私残酷,因为他有慈悲心;不会随波逐流,因为他有公义心;不会狂妄冷漠,因为他有感恩心;不会狭隘刻薄,因为他有宽恕心;不会扬己抑他,因为他有忏悔心;不会傲慢离群,因为他有谦和心;不会媚上欺下,因为他有平等心;不会逞强纷争,因为他有礼让心;不会贪婪苦恼,因为他有知足心;不会奢靡浪费,因为他有俭朴心。这十二个方面,我称之为“慧商十二象”,也叫做“国学十二心理维生素”。

国学修炼的学问,是在践行精神生活中“允执厥中”的法则。无论是儒教的“三纲领”“八条目”,还是佛教的“戒定慧三学”,乃至道教的“性命双修”,都以实现识神与元神和谐统一、智与慧的健康平衡、智商与慧熵共同发展为宗旨,尤其对于慧的成长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请再看看“人类意识之树”,您是不是认识到了识神与元神、智与慧、智商与慧商都是言之为二、实则为一的存在呢?如果您有了这样的认同,说明您懂得了横渠先生“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的论断,也懂得了“允执厥中”的重要意义。


结语


我一直认为,国学是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富矿,是足以对世界心理学做出重要贡献的可贵资源。儒家十六字心传就是通向这一富矿的矿脉图。

“人心惟危”和“道心惟微”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常态,也是引发种种现实危机的潜在根源。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明确人类精神生活的本体认知法则——“惟精惟一”,并且确立人类精神生活的本体践行法则——“允执厥中”。在人类精神生活中,以“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矫正“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从而形成新常态,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努力,其中最不应该被心理学界忽略的方面是修炼这门学问,包括修炼的理论和修炼的实践。

归根心理学和归根疗法的努力,是要把修炼技术从古代的玄学里面提取出来,落户到现代深层心理学;并且从古代圣人哪里接过来,送到现代常人手中。当然,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绝非一人一时之力可以完成。但愿中国心理学界能够珍视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认真继承,发扬光大。手捧金碗,何须行乞;身居宝山,莫教囊空。

最后,我愿以陆放翁先生的一首诗来结束这次演讲: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标签: 儒家  十六字心传  心理学  气功  允执厥中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