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六祖慧能对传统修炼方法的扬弃(归根心理学第十四讲)
时间:2018年11月18日|2858次浏览

禅宗六祖慧能对传统修炼方法的扬弃

(归根心理学第十四讲)

孙泽先

 

 

悟,是古代宗教实践活动的终极追求。为了获得悟,古代宗教进行了很多独特的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被称作修炼Tapas。从归根心理学的角度审视古代宗教的修炼技术,能够破除很多的误解,也能得到很多的借鉴。

本章讨论佛教最重要的宗派之一-——禅宗。中国禅宗突破了佛学修炼的传统理念和方法,从而为佛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惠能所说的“自性”就是归根心理学的“根”

佛学中最为重视“悟”的学派莫过于禅宗。禅宗发展过程中贡献最为显著者莫过于唐代高僧惠能(638 - 713)。

惠能俗姓卢,河南范阳人,素以砍柴为生。一天,他送柴到某客店,听到有人在诵读《金刚经》,遂心有所悟,且萌生出家之意。二十四岁那年,他去黄梅冯墓山拜见禅宗第五代祖师弘忍(602 - 675)。弘忍收他为弟子,分派他到碓房舂米。

八个月后,弘忍让他的弟子们每人作偈一首,表述个人学佛的心得,以便从中选出他的接班人。

神秀(606 - 706)当时在众弟子当中位居上座,任教授师,被公认是最有希望接班的人。他率先写成一首偈,并抄在寺院的一面墙壁之上。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众人看了,都赞服不已。那时惠能不识字,但听人诵念这首偈时,自己也作偈一首,并求人抄在神秀的作品旁边。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弘忍在两偈之中,选择了后者(见《坛经》敦煌本之八)。

深夜,弘忍秘密召见惠能,传之以衣钵,授之以《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时,惠能于言下大悟,说:

“何其自性,本自清净。

    何其自性,本不生灭。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何其自性,本无动摇。

    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见《坛经》惠昕本)

就这样,惠能成为禅宗第六代祖师。

那么,惠能所说的“自性”到底是什么呢?惠能自己解释说:“自性含万法,名为藏识”(《坛经》敦煌本之四十五)。藏识,就是如来藏,又名阿赖耶识,是唯识学中的八识之根。很明显,这里的自性,就是归根心理学所说的根。惠能的悟,实际上就是对根性的透彻领会。

 

禅宗获得悟的两种途径

神秀与惠能的两首偈已经告诉我们,悟的获得有渐、顿两个途径。神秀主张渐悟而创立北宗,惠能主张顿悟而创立南宗。南北二宗对于佛学悟道的基本大法即“戒定慧”三学的理解各有不同。

 

神秀的渐悟

北宗主张读经讲经,提倡坐禅,强调渐悟。

神秀在教学中创立了“五方便门”,要求他的弟子从五个方面进行修炼。

第一方便门:离念门。首先传菩萨戒以净其心,摄心看净。然后传坐禅之法以定其心,令心湛然不动。所引经典为《大乘起信论》。

第二方便门:智慧门,亦称不动门。即身心不动,从定发慧。所引经典为《法华经》。

第三方便门:不思议门。对一切法不取不舍,对一切事不思不议,渐渐进入无差无别的境界。所引经典为《维摩诘经》。

第四方便门:诸法正性门。由于一切法平等无差别,故显一切法之正性。于正性中,无心无意无识。无心故无动念,无意故无思维,无识故无分别。所引经典为《思益经》。

第五方便门:了无异门。无动念是大定,无思维是大智,无分别是大慧。三法同体,清净无碍,永无染著。所引经典为《华严经》。

神秀在北方影响很大,以至于“就者成都,学来如市”。他在九十五岁时,应武则天之请到东京(洛阳)说法。武氏十分尊重他,“肩舆上殿,亲加跪礼。内道场丰其供施,时时问道”(见《宋高僧传》卷八·神秀传)。

 

惠能的顿悟

南宗力主“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反对坐禅,提倡参禅,强调顿悟。

惠能的法门主张“三无”,即无念,无相,无住。他说:“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己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坛经》敦煌本之十七)。

惠能教法的宗旨,是要学人时时归根,不逐枝末。因为在惠能的学说中,自始至终是以自性(佛性)为根。人心不归此根,就是妄行。人心若归此根,“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果于自性之外,心有所住,就是妄心。这是因为根性是不可言说和不可思议的。根性不可言说而强为言说,即未离相。根性不可思议而强为思议,即未离念。所以惠能指出,参禅悟道,当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正是根据这个道理,惠能对戒定慧三学作了全新的解释:“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乱自性定,心地无痴自性慧”(《坛经》敦煌本之四十一)。

坐禅,属于一行三昧之法。惠能反对枯坐修炼。他认为,“一行三昧者,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直心是(也)”,“但行直心,于一切法,无有执着,名一行三昧”(《坛经》敦煌本之十四)。惠能还对坐禅和禅定作出新的解释:“何名坐禅?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坛经》敦煌本之十九)。

惠能主张顿悟,他称自己的教法为“顿教”。他认为,小根之人和大智之人,都有“般若”之智,在这一点上毫无差别。般若,古印度语Prajnā的音译,其意为最高智慧。小根之人不悟,是由于“邪见障重,烦恼根深”,同时也在于不明本源,“自有迷心,外修觅佛,未悟本性”。所以惠能谆谆告诫,“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坛经》敦煌本之三十)。

 

惠能对传统修持方法的扬弃

坐禅,是以静坐的方式修习禅定。禅,是古印度语jhana的音译,是止息思维而瞑想之意。又因为常以静坐的方式进行,故合称坐禅。其法为两足交叠而坐,放松身心,集中精神,止息思虑,而进入无念无想的境地,古称“一行三昧”。一行,即“一其心”。三昧,又称“三摩地”,古印度语samadhi的音译,乃静定之意。释迦牟尼成道之初,曾在菩提树下修习禅定,所以禅宗特别重视这种修炼方法。

念佛,是诵念“阿弥陀佛”的名号。释迦牟尼在《阿弥陀经》中说,西方有一极乐世界,为阿弥陀佛所管辖。阿弥陀佛愿力极大,凡是常能摄心诵念阿弥陀佛名号者,都能借此愿力往生极乐世界。由于此法简便易行,修习者甚多,逐渐成为佛学一大宗派,即净土宗。禅宗亦有以此法修炼者,后人称为念佛禅。

惠能成为禅宗六祖之后,倡导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使得归根悟道在理论上更加简单明了,在实践上更加丰富多彩。

对坐禅和念佛这两种传统的修炼方法,惠能都曾给予否定性的评价。

对于坐禅,惠能说:“善知识,此法门中,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言不动。若言看心,心元是妄,妄如幻故,无所看也。若言看净,人性本净,为妄念故,盖复真如,离妄念,本性净”(《坛经》敦煌本之十八)。

对于念佛,惠能说:“人有两种,法无不一。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心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坛经》敦煌本之三十五)。

当然,如果细心品味那些评价,便会明白惠能批评的本意,与其说是针对坐禅与念佛这两种传统修炼方法,不如说是针对坐禅人和念佛人传统思想中那种认指为月的偏颇心态。

 

惠能的修持理念

惠能是想告诉禅修者两个方面的道理。

第一,禅机不只在坐禅与念佛之中,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一行三味者,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直心是(也)”(《坛经》敦煌本之十四)。归根悟道,不可局限于坐禅和念佛。日常生活之中,举手投足、扬眉瞬目,都有悟的契机;阴晴雨雪、花开花落,都有悟的启示。正如禅宗所说: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第二,悟,乃在于本心之中,随时都有到来之可能,禅修者必须时刻准备着,以便迎接它的到来。惠能说:“自性常清净,日月常明,只为云覆盖,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忽遇慧风吹散卷尽云雾,万象森罗,一时皆现”(《坛经》敦煌本之二十)。因此,对于悟的随机性,要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以便适时捕捉禅机,“即时豁然,还得本心”(《维摩诘经》弟子品第三)。

现代人理解这一点不应该感到困难。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 - 1895曾经说过:“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个道理,是千真万确的。

秋天苹果熟了,常被风吹落地。这个现象在无数人眼前无数次地出现过,可是只有当它在牛顿Isaac Newton, 1642 - 1727眼前出现时,才激发出伟大的灵感,领悟到万有引力的存在,从而奠定经典物理学的基础。

水烧开了,壶的盖子会在蒸气的冲击下时时振动,这是十分平常的现象。但是,瓦特James Watt, 1736 - 1819却在这个平常的现象启发下,产生了不平常的创意。于是,经瓦特之手,蒸气机用于工业生产,并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反思惠能的顿悟,就是强调禅修者要具备“有准备的头脑”。实践表明,有准备和没有准备大不一样。正是惠能的这种超越意识,才给禅学的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使归根悟道的路子越走越宽。

惠能对禅宗的贡献,在于他对传统的超越。按照他的主张,(一)人人都可以成佛(根有短长,佛性无别),(二)自己就可以成佛(启蒙因师,悟道在己),(三)无念无相无住就可以成佛(坐禅之外,大有禅机),(四)此时此刻就可以成佛(见性顿悟,外修无期)。应该说,惠能禅学的创立,是佛学史上的一次革命。他的学说,为中国禅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归根心理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天才亦须勤奋

人们对于惠能成为禅宗六祖或多或少有过一些误解,以为一介樵夫,目不识丁,只在五祖弘忍处踏碓八个月,便成为一代祖师,令人常生巨匠天成之叹。惠能的宗教天才是不可否认的。但只有天才而无勤奋也不可能获得成功。

据《曹溪大师别传记载》,惠能于弘忍处出家之先,曾在曹溪与村人刘志略结拜为兄弟。志略的姑母出家为尼,名无尽藏,经常诵读《涅槃经》。惠能“昼与略役力,夜即听经。至明,为无尽藏尼释经义”,周围的人对他的领悟能力十分敬佩。此后,惠能到了宝林寺,修持三年,又到乐昌县西石窟远禅师处学坐禅。后因听惠纪禅师诵读《投陁经》而悟到禅修枯坐无益,遂听从惠纪禅师的建议,往东山投奔五祖弘忍。这段记载,说明惠能在投师弘忍之先,已经接受了一定程度的佛学教育。

从惠能继承弘忍所传衣钵,直到在南方正式弘法,其间一十六载,据《坛经》所记的事实来看,惠能已由作一首偈还要别人代抄的小和尚,成长为说法之时随口引经据典的一代宗师,这里除了天才,难道就没有勤奋的影子吗?、


【圣心塾关联信息】
电话:13604903264 
邮箱:shengxinshu@foxmail.com
微信二维码:扫码进入免费公开课 

标签: 禅宗  惠能  开悟  渐悟  顿悟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