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修炼种种方法的三字原则(归根心理学第十五讲)
时间:2018年11月20日|2547次浏览

禅宗修炼种种方法的三字原则

(归根心理学第十五讲)

孙泽先

 

 

禅宗自惠能以来,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时期。在此后的禅宗修炼实践中,留下了很多故事。这些故事,从常规思维来看往往眼花缭乱,而从归根心理学来看就能一目了然。

 

磨砖不成镜

南岳怀让(677 - 744)是惠能的亲传弟子。有一天,他看见马祖道一(709 - 788)正在坐禅,就问道:“大德坐禅图什么?”

马祖说:“图作佛。”

于是,怀让就拿起一块砖在庵前的石头上磨起来。

马祖觉得很奇怪,问:“磨作什么?”

怀让说:“磨作镜。”

“磨砖岂得成镜邪?”马祖十分不解。

“磨砖即不成镜,坐禅岂得作佛?”怀让因势利导。

“如何即是?”

“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怀让这一问,令马祖一时无语。

接着,怀让进一步启发他说:“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

马祖闻言,顿时大悟。(见《五灯会元》卷三)

马祖道一有句名言:“平常心是道。”这句话对后世禅学深有影响。他说:“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所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所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经云: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

“平常心是道”,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归根悟道不只在于打坐、念佛之时,更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相应于这种认识,一种新的修炼方法诞生了,这就是“参禅”。所谓参禅,是指禅修者心存参究之意,练就有准备的头脑,于日常生活之中适时捕捉禅机,以俟开悟。如果没有练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盲目枯坐,就如磨砖作镜,于事无补。

 

赵州公案三则

赵州从谂(778 - 897)是唐代著名禅师,他的教学方式很具有代表性。以下三段教学对话,后来成为禅学公案的典范。

其一:

学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

赵州答道:“无。”

“上至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狗子为什么却无?”

“为伊有业识在。”

又有一学僧问赵州:“狗子有无佛性?”

赵州答道:“有。”

“既然有佛性,为什么却投入狗子皮囊中?”

“这是他明知故犯。”(见《景德传灯录》卷十)

其二:

学僧问赵州:“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赵州:“庭前柏树子。”

学僧:“和尚莫将境示人。”

赵州:“我不将境示人。”

学僧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赵州:“庭前柏树子。”(见《五灯会元》卷四)

其三:

赵州问一个新来的学僧:“曾到此间么?”

学僧:“曾到。”

赵州:“吃茶去。”

又问另一个学僧:“曾到此间么?”

学僧:“不曾到。”

赵州:“吃茶去。”

其后,院主问赵州:“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

赵州召唤院主,院主应诺。赵州说:“吃茶去。”(见《五灯会元》卷四)

在以上三则禅学公案中,赵州从谂回答学僧的提问,或自相矛盾,或答非所问,或以一答而应百问,其目的是让学僧领悟这样两个道理:(一)道不在三维逻辑中,不超越三维逻辑,就不能开悟。(二)道是平常心,道就在日常生活中。

 

看话头

看话头,是禅宗独特的修炼方法。这种方法在赵州从谂所创立的公案中记述颇丰。赵州的公案在禅林中影响深广,从唐代的黄檗希运(?- 855)到宋代的大慧宗杲(1089 - 1163),都曾给予高度重视。

《黄檗断际禅师宛陵集》中说:“若是个丈夫汉,看个公案。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但去二六时中,看个‘无’字,昼参夜参,行住坐卧,着衣吃饭处,屙屎放尿处,心心相顾,猛著精彩,守个‘无’字,日久月深,打成一片,忽然心花顿发,悟佛祖之机,便不被天下老和尚舌头瞒。”

《大慧宗杲禅师语录》中也指出:“但将妄想颠倒底心、思量分别底心、好生恶死底心、知见解会底心、欣静厌闹底心,一时按下,只就按下处看个话头。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此一‘无’字,乃是摧破许多恶知恶觉底器杖也,不得作有无会,不得作道理会,不得向意根下思量卜度,不得向扬眉瞬目处垛根,不得向语路口作活计,不得颺在无事甲里,不得向举起处承当,不得向文字中引证。但向十二时中,四威仪内,时时提撕,时时举觉:狗子还有佛性也无?云:无。”如此参究日久,“忽然如睡梦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刹,便能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归根悟道最要紧的是突破三维逻辑,然而三维逻辑非常不容易被突破。于是禅宗就采用了“看话头”这个办法,找上一个常规思维难以解答的问题,用识神不停地思索它,把识神用到极致。物极必反,当识神用致极点之时,就开始向它的相反方向转化,即开始向元神转化。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反者道之动”(《道德经》第40章)。

 

禅宗教学中的极端举动

当然,在禅宗的教学当中,禅师为了帮助学生超越三维逻辑,不仅在语言上采用“截断众流”的方法,有时还采用略带极端性质的举动。

“马师踏”

洪州水老和尚初次参见马祖道一时,曾问起“如何是祖师西来意”。马祖默然不答,却趁水老和尚向他行参拜大礼之时,一脚将其踏倒在地。水老和尚只因这突如其来的一踏而开悟了,心里非常高兴。后来,他常向别人说:“自从一吃马师踏,直至如今笑不休。”(《景德传灯录》卷八)。

“扭”与“喝”

百丈怀海(720 - 814)有一次陪师父马祖道一外出时,看见一群野鸭子从空中飞过。

马祖问:“是什么?”

百丈说:“野鸭子。”

“甚处去也?”

“飞过去也。”

这时,马祖把百丈鼻子用力扭住,百丈痛得大叫起来。马祖趁机说道:“又道‘飞过去也’。”百丈经这一扭一诘,心有所悟。

马祖对百丈的教导,除了扭鼻子,还用过喝法。有一次在师徒对话中,马祖“振威一喝”,百丈“直得三日耳聋”(见《五灯会元》卷三)。

“竖指”与“斩指”

唐代金华俱胝和尚在一次问对之中输给了一位名叫实际的女尼,内心深自惭愧,打算弃庵出游,“往诸方参寻知识去”。正巧杭州天龙和尚来访,俱胝迎礼之时,说起了这件事,天龙一言未发,但竖一指以示之,俱胝当下大悟。“自此凡有学者参问,师(俱胝)唯举一指,无别提唱”。

寺内有一童子,常常摹仿俱胝,每当有人问事,便坚起一指。别人对俱胝说,这童子也会佛法。有一天,俱胝在袖子里藏了一把刀子,把那个童子唤来问道:“闻你会佛法,是否?”童子回答:“是。”俱胝问:“如何是佛?”童子刚刚坚起一个指头,就被俱胝举刀斩断,失指之痛使他呼叫而走。俱胝唤回童子,问道:“如何是佛?”那童子下意识地举起手来,却发现想要伸出的那个手指不见了,于是豁然大悟。

这就是禅林著名公案“一指头禅” (见《五灯会元》卷四)。

 

从归根心理学角度看禅宗修持的种种方法

禅宗教学之中,为什么要采取脚踏、吆喝、扭鼻子甚至动刀子等等颇为极端的手段呢?归根心理学认为,这是由于三维逻辑具有一种强大的传统力量,即便用“固若金汤”来形容它也不为过分。人们想要超越三维逻辑,有时就像用手拔着自己的头发想要离地升空一样难。所以,禅宗教学中出现一些矫枉过正之举,也许是在所难免的。这种教学方法之所以出现于古代,是因为古人之中多有归根情深、悟道心切者,“朝闻道,夕死可也”(《论语》里仁),死都不怕,一点点伤痛又算得了什么呢?当然,这种教学方法对于现代人来说,则未必适合。

平心而论,佛学中种种修炼之法并无高下之分。坐禅也罢,念佛也罢,参禅也罢,都有其存在的道理。手段虽然各有不同,但目的却是一个:归根悟道。手段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不同的手段适应于不同人格类型的人群。不过无论何法,从归根心理学角度来看,其基本原理都是相通的,都包含着“三字原则”——“”,“”和“极”

”,讲的是认识论

修持者必须认识到,禅修的目的,在于彰显“自性”。“自性”是什么?就是归根心理学所说的“根”。根的基本性质是“无”——无思无议。也就是说,根是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的。任何分辨、企盼都会成为归根悟道的障碍。正如《大慧宗杲禅师语录》中所说,参禅之时,“莫思前算后,几时能悟;若存此心,便落邪道”。所以,禅宗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用一切方法、从一切方面启发学僧认识这个道理。

”讲的是方法论

若想达到“无”的境界,必须运用“得一”的方法。所谓“得一”,就是“一其心”。念佛中的念珠、木鱼,坐禅中的数息、观照,参禅中的看话头等,都是“一其心”的具体运用。这就是“一行三昧”,《楞严经》称之为“一门深入”。

“一指头禅”这段公案,实质上就是告诉人们,“万法归一,一归于无”。天龙和尚伸出一指,使俱胝悟到佛门归根悟道虽有千条路、万条路,若不“得一”便没有路,“一”就是通向“无”的必由之路。所以俱胼临终时深有感慨地说:“吾得天龙一指头禅,一生受用不尽”(《五灯会元》卷四)。那个童子虽然也会伸出一指,但他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直到他伸出的那一指被斩断,才悟到“万法归一,一归于无”的道理。

”,讲的是量变与质变的关节点

水在标准大气压下,必须加热到100℃才能沸腾,50℃不行,80℃不行,99℃也不行。任何成功都有似于此。付出的艰苦努力是量变的积累,而成功则是质变的完成。禅修也不例外。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从这一点来看,“渐修”和“顿悟”的道理就容易显露出来。“渐修”强调的是量变的积累,“顿悟”强调的是质变的完成。二者看起来是对立的,其实是统一的。

所谓“极”,指的是量变到质变的关节点,或称为“阈值”。在禅修之中,达到悟的阈值虽然会因人而异,但这阈值的存在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极”在开悟之中是不可或缺的。坐禅而悟是静之极,念佛而悟是诵之极,参禅而悟是思之极、疑之极(参话头),当然也还有惊之极(棒喝),痛之极(扭鼻、斩指)等等。


【圣心塾关联信息】
电话:13604903264 
邮箱:shengxinshu@foxmail.com
微信二维码:扫码进入免费公开课 

标签: 禅宗  修炼  三字原则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