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修炼中的养生内因论(归根心理学第十六讲)
时间:2018年11月23日|1466次浏览

道教修炼中的养生内因论

(归根心理学第十六讲)

孙泽先

 

道教修炼的特点是心身并重,既重视心理方面的修持,又重视生理方面的修炼,提倡“性命双修”,并与中国传统医学密切结合,所以在修炼之中常可产生长寿的功效。

道教修炼的这一特点,对佛教深有影响。佛教天台宗三祖慧思515 - 577十分看重道教修炼中的长寿功效,他曾说过,“誓愿入山学神仙,得长命力求佛道”(见《南岳思大师立誓愿文》)。

当然,这种影响不仅限于宗教界,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很多帝王都对道教修炼中的长寿功效趋之若鹜。

 

炼丹术——道教修炼历史中的沉痛教训

道教的修炼,早在战国时期(公元前四世纪)就已具备成型的功法。如《庄子·刻意篇》就有这样的记载:“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然而,封建帝王是不大喜欢这类功法的。皇帝虽然被尊为真龙天子,但毕竟也是人,也同样具有人之惰性,即贪生怕死、趋乐避苦、好逸恶劳。凡事顺此惰性者易被接受,而逆此惰性者常遭拒绝。因此,要让皇帝清心寡欲、素食简居、静坐吐纳,那是他们决所不耐的。他们喜欢的是不劳而获的方法,于是首先想到了长生药物。

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他为了长生不老,广征“灵药”,遍采“仙方”,甚至不惜巨资,委派道士徐福带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渡海东行,寻找仙方仙药。然而,秦始皇却只活了49岁。

由于“仙药”屡试不验,有人开始提出异议,说“仙药”当中,多半是草根树皮之类,这些东西埋在地下,不到一年就会烂掉,自身都保不住,怎能使人长生呢?相比之下,金石类药物坚固耐久,可能含有使人长生不老的因素。

到了汉代,武帝刘彻采纳了道士李少君的建议,祭祀灶神,把丹砂练成“黄金”,然后制成餐具,据说这样就能长生不老。这就是早期的炼丹术Alchemy。炼丹求寿之风从此日盛一日。

中国古代的炼丹术在世界化学史和冶炼史上深有影响,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用人工合成的方法来制造药物。炼丹术对于人类的科学发展而言,是一个不小的进步;然而对于道教修炼而言,它带来的却是一场大灾难。

请记住炼丹术的基本术语,这对于理解后面要讲到的道教修炼技术来说非常重要。

炼丹先要选择地址、打好地基(筑基),建造丹房。房中垒起炉灶(炉),灶上安放锅釜(鼎),灶旁装配风箱(橐籥)。烧炼前,先把采来的药石——多为铅、汞、砷、硫的化合物——放入锅中(采药归炉),加盖后用特制的泥予以密封,然后鼓风起火,并注意调节温度(火候)。温度的调节主要靠风箱,多鼓风则火大(武火),少鼓风则火小(文火)。药石受热后发生一些化学变化,改变了原来的性状,其中的氧化汞和氧化铅呈黄色,称为“金”,而晶体硫化汞和四氧化三铅呈红色,则称为“丹”。当时人们对于“金丹”倍感神奇,以为服之定能长生不老。因此,炼丹术从汉代到唐代相沿不衰,几乎成为朝野皆知的热门学问。

应该说明一点,金丹作为一种化学药物,在中医治疗学里面有着一定的实用价值。但是,把金丹当作长生药物,天天服用,那是错误的。因为金丹所含的铅、汞等元素属于重金属,长期服用会对身体产生毒害作用。当然,这是后来才懂得的道理。而在当时,人们尚不知其中的利害,只从表面上认为“金性不朽”,于是滥服金丹以求生长,结果适得其反。

人们似乎有一种习惯,只要一件事情兴了起来,就有很多人不问根由,接踵而至,竞相效仿。

唐太宗李世民是开创“贞观之治”的一代明君,然而他也没有躲过“炼丹风”,吃了不少丹药,结果使身体受到了损害。他的后代愈演愈烈,以至造成唐代五位皇帝(宪宗、穆宗、敬宗、武宗、宣宗)久服金丹中毒身亡的惨剧(见《二十二史札记》唐代诸帝多饵丹)。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帝王尚且如此,臣民便可想而知了。这种风习其后虽然逐渐衰减,但是炼丹求寿者依然代不乏人。《红楼梦》是反映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生活的古典名著,其中就描写了一个炼丹求寿的典型,这就是贯敬。贾敬好道,一心向往长生不老、成仙得道,一个人住在城外的玄真观,炼丹服砂,到头来枉送了性命,死的时候,“腹中坚硬似铁,面皮嘴唇,烧的紫绛皱裂”(《红楼梦》第63回)。

炼丹术自汉代兴起以来,延续千年有余,受累于丹药者难以计数,堪称人类历史上最早也是最大的一次化学药物灾害chemical disaster

 

养生内因论——对于历史教训的反省

为什么会发生这场大灾难呢?归根心理学认为,这是迷信所致。本来,在修炼之中必须把信心建立于无相无名的生命和宇宙的本源,可是人们由于惰性所致,偏偏把信心建立于有形有质的草木金石,这是一种变相的偶像崇拜,因而招受灾难是势所必然的。

当然,中国历史上向来不乏有识之士。就在炼丹术流行的过程中,许多著名的道士提出了针锋相对的观点,指出炼丹术用于修炼的错误思想根源,并且不断总结道教修炼的经验,从而形成一整套与炼丹术截然不同的观念与方法,这就是道教正统的修炼观与修炼法。

 我之所以强调正统二字,是因为道家流派甚多,说起来炼丹术也是道家的一个分支。所谓正统,就是代表主流的东西,就是正道,而不是旁门左道。

中国古人对于长寿因素的探究,从天上的风露雨雪,到地下的草木金石,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然而却是“两处茫茫皆不见”。经过长期的摸索,包括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人们更加明确这样一个道理:草木金石这些身外之物,并不能使人长寿;使人长寿的因素不在人体之外,而在人体之中。这就是教道的“养生内因论”。

东汉道士魏伯阳曾指出:“欲作服食仙,宜以同类者。植禾当以黍,覆鸡用其卵。以类辅自然,物成易陶冶”(《周易参同契》上篇)。就是说,要想得到小米,就要种谷子;要想孵化小鸡,必须用鸡蛋。同类方能相补,非类用之无益。草木金石这些东西与人体相去甚远,因而不能使人长寿。要想长寿,必须在内因上下功夫,而不要在外因上浪费时间和精力。内因是什么?就是构成人体的“气”。宋代道士张伯端所说的“药逢气类方成象,道在希夷合自然”,正是这个意思。

道教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篇)。可见,若能把握住气的生成和运行,就把握住了人的生死关。

 

气机升降论——气在天体与人体之中的运行规律

道教的修持十分重视气在人体中的生成与运行。但气在人体中的生成与运行是摸不着、看不见的,表达起来比较困难。而天地之间大气的生成与运行则不同,常常伴有明显可见的征象,描述起来比较容易。既然人体与天体息息相通,同为一气所生,共为一理所统,那么道教就有理由用天地之间大气的生成与运行来类比人体之中气的生成与运行。

地上的水受热以后,化作蒸气上升,到了空中凝成小水珠浮而为云,进而结成大水珠降而为雨。这一自然现象,古人很早就观察到了。《黄帝内经》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雨落地上复归于水,水气上升又可为云,云雨往复变化,形成一种循环运动。这种循环运动是通过升降的方式来完成的。“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素问》六微旨大论)。

古人认为,天地之间大气周流,是以升降为机。假如没有升降,也就无所谓天,无所谓地,无所谓生化万物了。正如《黄帝内经》所指出的,“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素问》六微旨大论)。这就是道教的“气机升降论”。

天地之间大气的生成变化、升降循环,是需要动力的。这种动力是从哪里来的呢?古人认为,这种动力来自于火。气生于水,但水不能自化为气,必须受火的加热才能化气上腾。可见,水火不交,则不能化气;要想化气,必待水火相交。天地之间,什么是最大的水?最大的水是海洋;什么是最大的火?最大的火是太阳。太阳是天地之间最富有的能源,大气升降变化的动力就是从这里发出来的。所以,《黄帝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素问》生气通天论)。

前面讲过,在道教修炼理论中,谈天说地,必验于人。那么,天地之间大气周流和人体有什么关系呢?

道教认为,“若吾身,亦一小天地者,周天之行健也”(《性命圭旨》)。就是说,人体就等于一个小宇宙,在人体之中也能分出天地来。关于这一点,《黄帝内经》讲得很清楚:“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素问》六微旨大论)。天枢,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居脐两侧(自脐旁开2寸处)。道教修持十分重视这个部位。因为脐下丹田乃是水火相交、真气化生的场所。

天地之间,气生化于水火;人体之中,气亦生化于水火。这里的水,就是肾水;这里的火,就是心火。

肾水又称为真水,以其阴中有阳,故取象于八卦中的坎卦。心火又称为真火,以其阳中有阴,故取象于八卦中的离卦。真水真火相交于丹田,便可化生真气。这个过程有时又称“心肾相交”,或者“坎离即济”。真气化生充足,即可沿督脉上升至颠顶,继而沿任脉下降于丹田,周而复始,一如天地之间大气升降周流,又似丽日当空运行于黄道,这便是道教所说的周天运行。

正是因为天地之间与人体之中在气的生成和运行上有着共同的规律,所以《黄帝阴符经》才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小周天

道教常讲,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天地人各有其宝,而这些宝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运动。生命在于运动。无论天体还是人体,都在运动之中显现生命力。一旦运动停止了,生命也就结束了。

古人认为,天之三宝是循着黄道而运行的。大家知道,地球一年围绕太阳公转一周,而从地球上看,则是太阳一年在空中运行了一周。这一周的轨迹叫“黄道”,又称“周天”。黄道两旁各宽八度的范围称为“黄道带”,日、月、行星皆在黄道带运行。

天之三宝有道可循,人之三宝也有道可循。天有黄道,人也有黄道。天行大周天,人行小周天。人之黄道就是中医学所说的任脉和督脉,气在任督二脉周流运行就是小周天。

任脉和督脉属于奇经八脉。任督二脉位于人体的正中线,任脉居前、督脉居后。任脉首穴为会阴,尾穴为承浆,行于腹里;督脉首穴为长强,尾穴为龈交,行于脊内。任脉于中极、关元等穴与足三阴经交会,而足三阴经上接手三阴经,所以任脉得以容任全身阴经之气,故称诸阴之海。督脉于大椎等穴与手、足三阳经交会,因此督脉能够总督全身阳经之气,故称诸阳之海。可见,任督二脉是人体之中两条非常重要的经脉。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1518 - 1593),不但精通医药,同时对道教修炼也很有研究。他十分重视奇经八脉,曾专门写了一本书,叫做《奇经八脉考》。书中汇集了道教修炼中对于奇经八脉、特别是任督二脉的有关论述。其中说:“人身气血,往来循环,昼夜不停。医书有任督,人能通此脉,则百脉皆通。《黄庭经》言:皆在心内运天经,昼夜存之自长生。天经乃吾身之黄道,呼吸往来于此也。鹿运尾闾,能通督脉,龟纳鼻息,能通任脉,故二物皆长寿”。

《悟真篇》说:“先把乾坤为鼎器,次搏鸟兔药来烹,既驱二物归黄道,争得金丹不解生。”乌和兔分别代表日和月。这是来自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相传天神羿用弓箭射日,射落者为金乌鸦;而嫦娥奔月,曾随身带去一只白兔。所以后人常将日称为“金乌”,而将月称为“玉兔”。月与日就是阴和阳,阴与阳就是水和火。因此,“乌兔相博”就是水火相交,水火相交即可化生真气,真气凝聚即为金丹,金丹乃真阳,运转于任督二脉,犹如太阳运行于黄道,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这就是道教修炼中的“小周天”。

 

任督二脉的别名

任督二脉在道教著作中有很多别名。除了上面提到的“黄道”、“天经”之外,有时又称为“子午”。如李时珍所说“任督两脉,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阳火阴符升降之道,坎离水火交媾之乡”(《奇经八脉考》)。也有人将任督二脉称为“河车”。明代道士陆潜虚曾说:“要知河车之路,乃吾身前后任督两脉也”(《玄肤论》)。此外,任督二脉还有“漕溪”、“黄河”等别名。清代道士柳华阳的《大成捷要》曾说:“尾闾在夹脊尽头之处,其关通内肾之窍,上行乃是一条髓路,名曰漕溪,又曰黄河,此阳气上升之路。”唐代道士吕洞宾的《指玄篇》有这样的诗句:“曾读仙经万卷多,篇篇只教运黄河。”用现代的话来说是这样的:“我曾读过许许多多道教修炼方面的经典著作,然而无论哪一篇,都一再嘱咐,一定要把握真气在任督二脉的运行”。


【圣心塾关联信息】
电话:13604903264 
邮箱:shengxinshu@foxmail.com
微信二维码:扫码进入免费公开课 


标签: 养生内因论  炼丹术  内丹  外丹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