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取向精神医学之理论基础(6)----依德心理
时间:2013年01月03日|1484次浏览

1.       精神分析理论的重心本来在驱力、防御与动源间的内在冲突,其后演变成对客体、自体与关系的关注,同样的,发展的方向也向这个方向推进。

2.       在早起,自我心理学相关的发展理论把重点放在原欲,且主要是从对成人的分析工作中重建早期的发展。艾瑞克森关注来自环境的心理社会议题,而这促使他发展出一种外生性的发展系统,其中每个阶段都以某种心理社会危机为主要特征。

3.       发展上的俄狄浦斯期大约始于三岁,此时主要的重点是以性器作为主要快感来源,与此相伴随的是一种强烈的渴望,要让自己成为父母亲当中与自己性别相异的那一方(即异性家长)唯一的爱欲客体。

4.       有一种对同性家长的性渴望,并希望能摆脱异性家长,这种观点通常称为反向俄狄浦斯情结。

5.       佛洛依德认为在发现“性器劣势”后,女孩有三种途径可以走:一、终止任何性欲(发展出神经症);二,偏差过度男性化;三,标准的女性化,蕴含着扬弃阴核性欲。在这层的俄狄浦斯解决方式中,失去“对”母亲的爱被认定是关键因素,而非“如男孩般”怕被父亲阉割的恐惧。

6.       依附理论。是指小孩与照顾者间一个具有生物性基础的连带关系,被设计用来保护孩子的安全与生存。次理论假定小孩的目标不是追寻客体,而是借由接近母亲/客体以寻求达成一种理想状态,随着发展,这种理想性目标转化为较具心理性目标,以获得一种更母亲或照顾着更亲密的感觉。

7.       依附理论中的关键概念是心智化,指的是能够理解到自己与他人的思维在本质上是表微性的,而自己与他人的行为,则由内在的状态所推动。

8.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