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父子寒假公約”有感
时间:2013年02月03日|1874次浏览

今日在微博中看到一個正為大家說稱道,超紅的一份“父子寒假公約”。看了其中的內容,不禁又想吐槽。真的是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呢。
並不想覺得誰有問題,而是心裡有些難過,21實際過了12年,世界末日也慢慢離我們遠去,但是在我們的天朝,人們談論到教育,卻仍然為八十來年前的理論所津津樂道。不過轉念想想也是,在這樣的一片國土中三觀盡毀,怎麼可能有更新的教育理念呢?能夠有如此直白的行為主義教育觀,至少不是假大空,不是欺騙,不是弄虛作假,不是讓人噁心的洗腦,也算是一種進步吧。

1930年,美國行為主義創始人,華生說,“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把他們帶到我獨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證,在其中隨機選出一個,訓練成為我說選定的任何類型的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商人、或者乞丐、竊賊,而不用考慮他的天賦、傾向、能力、祖先的職業與種族。”不知道是不是那位父親哈在為自己能成功的把自己的孩子訓練成為一位理想人物而沾沾自喜,又或者他本來就是華生這段名言的擁護者。
網上很多評論都說這份公約好,而且要學習,真擔心以後的孩子都在這樣一群家長、老師的養育下成長,往一個“優秀”的人不斷去發展。
還是讓我們來看看這份公約吧:

出發點無可非議,為了一個充實有意義的寒假生活。但是下面的每一項行動都是一個獎懲條約。每做到一項就是一個孩子期待的內容。這次如同條件反射的條件刺激物,結果把孩子那些每一種行為和條件刺激物鏈接在一起。那結果是什麼?如同那條巴甫洛夫的狗一般,口水是和鈴聲鏈接在一起,那這時的口水還能代表它本來的意義嗎?如果這麼說大家不清楚,不過一條條的來研讀一下:
1、每天鍛煉身體---能去歡樂谷;
2、每天堅持三小時學習---得到遙控車;
3、給姥姥爺爺電話拜年---得到喜歡的電影和喜歡的公仔;
4、讀唐詩和中國夢---能去滑雪;
這四條每一條都是傳遞一些信息給孩子做什麼都是一種交易,如果失去的交易和自己想要得到的,任何事情都麼有它本來的價值和意義。
通過第一條,鍛煉身體不再是讓身體健康的條件,也不是作為在運動中得到各種體驗的條件。不過倒是讓我們更好理解為什麼中國足球始終如此熊的原因。當一些國家孩子赤著腳踢球享受足球的愉悅和興奮時,我們的足球隊員只是把它當作一個手段獲取一些物質利益,那麼既然他們球踢的再臭都能名利雙收時,他們為什麼需要踢球呢?
通過第二條,我們的孩子了解到學習為的還是滿足自己的物質慾望。學習不在是一種樂趣,它本身已經空洞無物,只是為了得到一些別的東西,諸如遙控車、遙控飛機、ipad等等。這也難怪我們的國家看著那麼多聰明人,學習優秀的人,但是永遠不會有什麼諾貝爾獎或者的。因為幾乎每個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在陳述時都說,從來沒有想過是要拿諾貝爾獎的,是那個研究本身吸引了他們。既然誰都不知道什麼研究能拿獎,那麼我們國家的孩子怎麼可能去拿獎呢?
通過第三條,給長輩拜年是可以看喜歡的電影和公仔。那麼沒有喜歡的電影和公仔呢?我們就不用拜年了。我們國家不是被偽儒宣傳的所謂“孝道”禁錮,變得愚忠愚孝,就是如此投機的把尊敬和孝作為交換的籌碼。泱泱大國,千年文化居然淪落如此,只能讓人唏噓!
通過第四條,都不想多說了,如果一部作品本身不能吸引孩子,卻要讓滑雪作為代價出售,不知道那些個作家本人是該哭還是笑?如同名妓不是靠姿色、才藝吸引才子,確實靠黃金贈與才引得一群蒼蠅追逐,那真是可悲啊。

其實同樣作為父親的我最最想說的是一個孩子的一生,總是被這些個所謂的等價物說綁架,替換。那麼作為父母有沒有想過,也許孩子大了之後再也找尋不到生命本身的精彩,意義。每一種體驗都被虛假劣質的代幣所覆蓋,這個孩子還是他自己嗎?

說到這裡,內心如同一團黑麻堵塞,反身聚焦,慢慢的體會到這些黑麻也有生命,似乎是不甘於沉淪於寂寞,生命的力量再為打壓也還有自性的種子。不由得長舒一口氣。孩子們只有他們的造化,總有一天做夠了行屍走肉,自然會去尋找自性的成長!如同在沙盤中的自然轉化,在絕處終會逢生!

标签: 行為療法  人本聚焦  父子公約  自性成長  沙盤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