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学者 > 李孟潮 
 
李孟潮 武汉中德心理医院

 
 

罗杰斯中期治疗理论与精神分析的关系(演讲稿)

李孟潮

最近看到有个上个世纪心理学家的排行榜,弗洛伊德排行第二,罗杰斯排行第六。这一次说的就是老二和老六的关系。
如果我来搞个心理治疗师的排行榜的话,弗洛伊德排第一,罗杰斯会排第二。列宁和毛泽东第三,他们的革命是最彻底的治疗,可惜他们理论不够心理学化。
罗杰斯的治疗理论分三个阶段,1942年《咨询与心理治疗》出版为标志,到1951年是第一阶段,为“非指导治疗”阶段,这个时期他主要是在探索。1951年《咨询者中心疗法》为标志,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咨询者中心疗法”阶段,也就是今天我们要说的中期。此后,就是他晚期的治疗思想发展了,点,叫做“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思想。
大家最熟悉的是其中期的思想。今天就主要集中于标志其中期思想开端的作品——《咨询者中心疗法》谈一些感想。
这本书我今年2月份刚翻译完,本来我是不太喜欢罗杰斯的理论,觉得他肤浅可笑,和客体关系一样,多的是妇人之仁,缺乏刚健冷峻之风。简单的说,无阳刚之美。
翻译完后,倒是改变了看法,他的理论的确言之有理,而且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阴柔之风。
下面还是介绍一下这本书提到的内容,顺便和精神分析的理论作些比较。
书中谈到的第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治疗师的角色定位。罗杰斯的观念是咨询员的态度比技术是最重要的,对人的重视、尊重、理解、接纳应该成为治疗师的人格的一部分。成为治疗师的伦理观、哲学观。而整个治疗过程就是治疗师实践他自己的态度的过程。
这种态度究竟是什么呢?他说:“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有这样的信念,温暖的、母性的情感可能造成婴儿有欲望的个人反应和人格成长,我们就会发觉我们的经验支持——至少是暂时的——这种假设。”
从这一点来看,这是一种good enough mother 的态度。
从这种态度出发,他认为咨询员在咨询中的功能是——“这种思想的观点是,咨询员的功能是,尽可能地设想咨询者的内在含义,像咨询者一样观察世界,像咨询者一样看自己,并在这么做的时候排除所有来自外在世界的概念,且和咨询者进行同理的交流。”
也就是说,咨询员只有一个功用——同理或同感。
这种同理和精神分析所说的同理有没有什么区别?
他说
“咨询员的目标是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察觉咨询者体验到的知觉域。完完全全像咨询者一样与知觉域沟通,尽可能完整地察觉他人的内心,向咨询者表明他通过咨询者的眼睛看到的范围。
假如我们用咨询员的观点来描述的话。咨询员会说:“为了支持你我把自己——日常交流时的自我——放在一边,我竭尽全力进入你感觉到的世界。我会变成——在某种意义上——你的另外一个自我——你自己的态度和情感的一个密友——有一个安全的机会让你更加看清楚自己,更真实深刻地体验你自己,更明智地选择。”
其实,这种咨询员是作为病人的一个辅助自我(弗洛伊德语)或自我客体(Kohut语)存在的。在这一点上,罗杰斯的想法和精神分析没太大区别。

这种态度是怎么起到治疗作用的,罗杰斯说:
“咨询者在咨询员那里发现了另一个真诚的自我——一个临时剥夺(尽可能地)它自己的自我感的自我,除了尽力理解的能力没有被剥夺。……看到自己的态度、困惑、矛盾、感情、知觉被另一个人精确地表达,但是剥离了它们附带的情绪,为接纳已经感知到的自我的所有部分铺平了道路。自我的重组以及更高的自我整合功能就此得到进一步的扩展。
……在和治疗师温情的关系中,当咨询者发觉他表露的任何态度都就像他自己一样得到了理解,并得到接受,他开始体验到一种安全感,接着他就会探索——例如,一种他感到的模糊的内疚感。在这种安全关系中,他第一次察觉到其行为中隐含的敌意和某些目的,并能理解为什么他会感觉到内疚,和为什么要否认这种行为的意义。但是这种明晰的领悟本身是有破坏性,令人焦虑的,不是治疗性的。显然咨询者为自己的不一致而困扰,他不是他所想象的那样。但是当他说出自己的领悟以及附带的焦虑,他发现治疗师这个接纳性的另一个自我——治疗师只是在一部分上是另外一个人——也察觉到了这些体验,但是以另一种新的态度。治疗师感觉……并接受这个自我。他察觉到被否认的矛盾部分并把它们作为咨询者的一部分接受。而这些接受同样是温暖和尊重的。如此,咨询者在别人那里体验到对自己的接纳,就能对自己采取同样的态度。他发觉他自己也能接纳自己,虽然发觉自己是有敌意的。他能体验到自己是一个有敌意的人,就像能体验到其他情绪一样,并用这种不带内疚的方式体验自己。他能这么做(如果我们的理论是正确的)因为另一个人能接纳他的内心,能感知他,并且是带着接纳和尊重来感知他。”

用精神分析的话来说,病人认同了治疗师的这个没有自我的同理性自我,从而康复。
精神分析家一直有一种看法:人本主义的同理和精神分析的同理区别在于人本主义有卷入,精神分析没有。现在看起来,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误解。
从理论上来说,人本主义的治疗在治疗中是要求治疗师基本上完全放弃自我的,连自我都没有,怎么卷入?当然,治疗师的移情-反移情也谈不上了,罗杰斯专门作了研究讨论这一点。
这种放下自我的态度和弗洛伊德的中立、节制、隐身很类似,让人想起镜像这个词。不过,罗杰斯那里无所谓节制,一个完全反映病人的内心的人谈不上节制自己的。
不过,罗杰斯也反对精神分析的某些操作,比如说解释。他认为一旦解释的话,就有可能对咨询者进行评价,就可能暗示着治疗师比咨询者还了解他自己,这样会阻碍咨询者的自我探索,从而形成对治疗师的依赖式移情。

罗杰斯书中谈到的第二个有意思的问题是,咨询者是如何体验治疗关系的,这的确是个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用他的一句话得到了最好的总结:“治疗中推动因素主要不是依靠咨询员的人格,也不是他的技术,甚至不是他的态度,而是所有这些在关系中被咨询者如何体验。”这种观念已经有些接近第二系统论的观点了。
所以治疗师的自我和技术真的没什么用。拉康派的治疗技术特别强调倾听,和这种观点也有些异曲同工的意思。虽然拉康派的倾听可能比较被动一些。当然,这种方法是比较接近弗洛伊德的。

弗洛伊德对心理治疗的一个重要影响是强调了潜意识。
后来的人可能没他那么强调,但是潜意识的观念渗透到各个学派中。
罗杰斯也不例外,他认为,人们之所以有这样那样的心理困扰,在于他们不能接受自己。为什么不能接受自己呢?因为自己的很多体验、感受是社会道德、重要他人不能接受的,也就是说,有些体验、感受和我们的自我是不符合的。
然后,人们以歪曲和否认这两种方法来把这些体验、感受排斥到,让他不能被自我意识到。那么,这些被歪曲、否认的体验存放在什么地方呢?罗杰斯没有说,但是我们看得出,不是潜意识又是什么?
这里表达的意义,其实是一个精神分析的观念,本我中很多体验、感受,是不能为超我所接受的,这些体验必须改头换面才能被自我意识到,或者,干脆彻底压抑。
罗杰斯说,“治疗中一个最有特征性也许是最重要的改变是,迄今为止没有被意识到的体验被咨询者带到了意识中。当咨询者处理这些被压抑的材料时心里发生了什么?我们的经验是最好用更大程度知觉分化、更充足的符号化来描述这一过程。”
而精神分析疗法最主要的目的:把潜意识的意识化。
比较之后,我得出的结论是
在治疗学方面,罗杰斯和古典精神分析的关系是——目标相同,途径不同。罗杰斯和客体关系学派的关系是:目标相同,途径相同,名称不同。

这本书的最后一章是罗杰斯的人格理论,我们来看看他的观念。
Ⅰ)每个人存在在以他自己为中心的不断改变的体验世界中。
Ⅱ)机体对体验到、察觉到的领域作反应,知觉域对个体来说就是"现实"。

这种说法是超越精神分析的,虽然精神分析中也有心理现实一说,但是没有这么极端,“现实就是心理”,这是“吾心即是宇宙”。

Ⅲ)机体作为一个组织的整体对现象域进行反应。

这有些格式塔心理学的意思,不知道精神分析中有没有这何种整体观念。

Ⅳ)机体有一个基本的倾向--实现、维持、强化体验组织。
Ⅴ)行为是机体基本的目标指向的尝试,为了满足察觉到的领域体验到的需要。
——这说的是弗洛伊德的爱本能和自我保存本能。

Ⅵ)情绪伴随着和一般来说促进上述目标指向的行为,这种和找寻相联系的情绪和行为的消耗部分是相对的,情感的强度和察觉到的维持和强化机体的行为的意义是相联系的。
Ⅶ)理解行为最有力的点是来自于个体自己的内心。
——这几点好像是和精神分析关系不大。

Ⅷ)整个知觉域的一部分逐渐分化成了自我。
Ⅸ)作为和环境互动的结果,特别是作为和他人评价互动的结果,形成了自我的结构--组织化的、流动的,但是坚固的个体的知觉概念模式,及其和"主我"或"宾我"的关系,还伴随着依附于这些概念价值观。
——这说的是自我的形成,他比较注重环境,和客体关系差不多。客体关系学派也认为自我是从知觉域分化出来的,不过把环境理解成母亲。

Ⅹ)依附于体验的价值,作为自我结构一部分的价值,在某些情况下是被机体直接体验到的价值,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是内化或从他人那里接受的价值,但是被以歪曲的方式察觉到,就像它们是被直接体验到的一样。
——这是说自我中又怎么分化出超我的。

Ⅺ)当体验在个人的生活中发生时,它们是a)或者被符号化、被察觉到,被组织为对自我的某种关系;b)或者被忽略,因为没有和自我结构的被察觉到的关系;c)或者被否认的符号化或歪曲的符号化,因为体验和自我结构不一致。
Ⅻ)机体吸收的大部分行为方式是和自我概念一致的。
——这可以称作有罗杰斯特点的压抑动力学



ⅩⅢ)行为可以,在某些情况下产生于没有符号化的躯体的体验和需要。这些行为可以和自我结构是不一致的,但是在这些情况下行为不是个体"拥有"的。
ⅩⅣ)当机体在否认有意义地感觉和内脏体验进入意识,这些感觉和体验相应地没有被象征化或组织进入自我结构的格式塔,就出现心理障碍。这种情况存在的时候,就会有基本或潜在的心理紧张。
——这个基本或潜在的心理紧张类似于弗洛伊德早期的焦虑论。


ⅩⅤ)当自我概念是这样的,组织的所有感觉和内脏体验都在符号的水平上被吸收为一种持久地和自我概念的关系,就存在心理适应。
ⅩⅥ)任何和组织或自我结构不一致的体验都会被认为是威胁,这样的知觉越多,自我结构就会越发僵化地组织起来维护它自己。
ⅩⅦ)在某种条件下,包括完全缺少对自我结构的威胁的条件,不一致的体验可以被察觉到、检查到,自我结构重新修订来吸收和容纳这些体验。
ⅩⅧ)当个体察觉到和接受他所有的感觉和内脏体验,把它们变成一个坚固的、整合的系统,他对别人来说就是可以理解的,更加能够把别人当做一个独特的个体来接受。
ⅩⅨ)当个体更多的感受到并且接受他的机体体验为他的自我结构,他发现他正在改变现存的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被歪曲符号化的内投射的基础上的--伴随着持续的机体评断过程。
这里用了内投射这个术语,这个术语我们知道是Ferenczi1909 在《 Introjection and transference In Sex in Psychoanalysis 》中提出的,他认为“神经症者持续的寻找他能和自己认同的、能够转移情感的、他能拉入他的关注循环的客体,”(Ferenczi, 1909, pp. 40-41).后来,他把内投射和认同、合并(incorporation),移情、移置(displacement),客体爱(object love)当作同义词来使用,他说,“我认为对客体的所有移情机制,也就是说所有种类的客体爱,都是内投射,都是自我的扩展。”(Ferenczi, 1912pp. 316-317)后来。他从内投射和投射出发,讨论了心理分期。认为根据这两个机制,存在三个心理分期,第一期,只有内投射,只存在自我,第二期只存在投射,只有外部世界,直到第三期,内投射和投射取得了平衡,这两种机制平均使用、互相补充。
这种简单的理论风格和罗杰斯很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