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空间
繁体 首页 > 心理学人 > 孙晓杰依德心理

你自恋了么?---自恋人格违常的一种客体关系的观点

依德心理2012-12-04 18:27
查看:1858次

自恋型人格违常的个案被自大的想法盘踞着,他们渴求别人的注意,宣扬自己的完美。在这个外表下,他们感到不安与依赖。他们可以在自体与客体之间做出清楚的分辨,但在一些关系重大的领域里仍有某些的不确定。尤其是,他们倾向于将维持自信的自我功能归于周遭的人,并且与他们理想化的人进入部分合并的状态。在统合上,他们很难把自体的自大和贬抑这两面放在一起。自体自大(好)和贬抑(坏)的两面并不是被当做同一种东西的不同部分。根据Kohut的用语,他们拥有一种“不够坚强的自体”。

自恋型个案有时会几天甚至几个礼拜都维持着自满的感受,感觉自重要而独特。当这个自大的自体占优势时,他们对于所有自己可能仍然保有的受伤、忧愁、贬抑的自体形象几乎没有觉察。而一旦一个攻击或者挫折穿透他们自恋的甲壳,他们便会感觉被击溃、渺小、不足或无用。他们并不记得他们先前对自己较好的看法,也无法将其与现在正经验着的羞辱整合在一起。当感觉又好一点之后,他们又忘记了他们渺小、受伤的自体而再一次投入更进一步的自大企图中。

自恋型的个案在对他体极端理想化和极端贬抑之间摆荡。他们会崇拜及模仿某个名人并且把他的缺点看成迷人的优点。“他真好”他们会这样谈论偶像,“他根本不用去掩饰任何对别人来说会是缺点的事。他真是一个天才,一切都那么恰到好处。”一旦真的经验到一些对明星的失望,他们可以立即认为那个人没有价值且“丢到垃圾桶里算了”。他们对于先前拥有很高评价及崇拜的人,和其新近被发现的坏处之间,几乎没有辨识和统整的能力。

在诊断的谱系上,边缘型与自恋型的范围重叠;许多自恋型个案有一些边缘型的特征。然而,自恋型个案的人格结构在边缘型个案之上。有迹象显示自恋型个案的自体客体分化较为高级,较少出现边缘型个案常常容易出现的暂短精神病状态。幻觉、妄想和现实感丧失组合成精神病发作而且都是严重的界限障碍的表现,而自恋型个案并不像边缘型个案那样经常出现这种严重的界限障碍。心理上,他们分离的更好一些。

自恋型个案也比其他统合较不好的个案能忍受挫折。他们不像边缘型个案那样冲动。他们可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不同,对自己有清楚的了解,并不断地操控自己。不像边缘型个案那样,自恋型个案不会无止尽地找寻作为物理性主体的客体。他们渴求的是客体的关注与赞美。他们寻求赞美一如药物成瘾者渴求药品。一旦有人不给予奉承,这些个案为了避免自己自我评价失落,便会将自己的无价值感投射到客体身上。于是那个人就变得没有价值而受到鄙视。“我一点也不需要他,”个案这样告诉自己。“一个笨蛋的意见有什么值得在意的呢?”等到这个防卫也失效的时候,自大的自体就崩塌了。

自恋型个案很难做到同理,因为他们沉溺于他们那自大的自体。他们对于他人完整性的冷淡与忽视使他们看起来特别独立。然而,此一表面的特征却和他们自我评价的调节点不在自己身上而在自身之外的情境相违背。因为负责评估自己的表现与目标的自我功能被归给身边的人,所以他们仍然依赖着赞美。虽然他们的自体和客体影像有清楚的界限,但就在自我评价调节这部分,他们的界限最为模糊。所以,他们依赖外在的人们为他们做自我评价的调节。Kohut1971)称这种自恋型个案自我价值的外在客体称为“自体客体”。

自恋型个案通常无法同理和抚慰自己,一如他们无法同理别人一样。一旦他们受到批评或贬抑,他们无法认真面对困难及指认自己的悲伤或痛苦。他们无法告诉自己,“你在这部分失败了,但你确实已经做了相当的努力,而且你在其他部分做得很好。”无法同理自己使得他们需要外在的赞美。适应能力较好的个案常努力让自己得到赞美,让自大自体全然掌控,并且忽略自己对于休息和友谊的需要。他们会是自己那严苛地要求这完美的工作支配着。适应能力较不好的则必须以各种方式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和称赞。

从自恋型个案的客体关系轮廓来看,他们介于复合期与完整客体关系之间。这个时候全好、全能或自大的自体正从全好、全能或理想化的客体里分化出来。全坏、被贬抑的自体也从全坏、被贬抑的客体里分化出来。自我还没有整合自大和受贬抑的自体。如果这两种自体经验仍被彼此隔开,自恋的个案就很难在自大的状态中察觉自己的脆弱。

Kohut1971)以自恋型人格的研究作为他自体心理学的根基,认为自恋的根源比三到四岁要来得早得多。他宣称最早年的生活里,父母亲的同理失败会使得他们的孩子不容易放弃自大的自体影像,也不容易发现脆弱并与之妥协。在我看来,最后的结果是,这样的孩子在复合期过后,自体影像准备要愈合时,无法内化他们父母的同理能力。所以,他们无法执行自我抚慰的功能,于是便得到自体调节的疾患。因为没有能力去同理自己心理的困难状态,所以这些孩子必须将弱点分裂并加之否认。然后,他们自大的自体影像便能抵抗来袭的无助感及脆弱感。

不知有先前的困难会造成复合晚期俄狄浦斯早期的失败,后来的问题也会回过头造成这样的问题。Anne  Freud有关发展路线的概念之处自我批评调节的课题充满人的一生。更早,在孵化期和实践期儿童需要认可的赞美和反映;在复合期他们需要同理的理解、包容及设限。当课题恒久性形成而俄狄浦斯课题浮现时,孩子必须有能力去认同一个他们仍然将之理想化的双亲;在潜伏期,他们需要老师和同侪的认可和赞美;在青春期,孩子需要理想化和认同老师、运动员或是明星;在成年的生活中,角色仍然由他人来认可。突出的自恋行为在实践阶段的孩子身上会很明显,然后复合晚期和俄狄浦斯期也如此;但自恋疾患可以在任何发展阶段的失败而发生。孩子必须长期暴露在横跨各个发展阶段的双亲同理失败之中,才会得到真正的自恋人格。他们缺少抚慰和同理的双亲客体,因而无法透过正常的蜕变内化作用得到自我抚慰的能力。

Kernberg1974a1975)强调孩子攻击型的羡慕和贬抑是自恋型疾患的发展核心。他认为内在过多的攻击驱力导致贬抑的父母形象,所以孩子不会经验到父母实际上的支持。临床上,不论真实上外在的父母有没有在个案的早年生活里做了什么,倾向Kohut所称的“同理的理解双亲所经验到的失望”似乎较为有用,尤其在治疗的早期。而在治疗的晚期,治疗者必须同时记住Kernberg的看法,他认为这是孩子自己的羡慕和攻击。

考虑自恋型障碍时不应忽略除了各种环境问题或增强的攻击驱力之外,还有不良的整合性自我功能会使个体在调节自大与贬抑的自体影像上的困难。



依德心理的其他日志

投射projection
读懂弗洛伊德
读懂弗洛伊德
无意识
重读弗洛伊德
自我ego
生命欲力life instincts;死亡欲力death instincts
逆投资anticathexis;撤回投资withdrawal of cathexis;多重投资hypercathexis
投资cathexis
动力论的dynamic;拓扑论;拓扑论的topography, topograph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