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空间
繁体 首页 > 心理学人 > 朱旭东蓝蓝

新手咨询师如何实施助人技术,提高自我效能感

蓝蓝2016-2-17 10:34
查看:4690次

   各位前辈老师、各位同道、小伙伴们下午好,我是南嘉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师朱旭东,在这里首先先祝大家春节好.(音频请点击   PART1   PART2

 

今天分享的主题是:新手咨询师如何实施助人技术,提高自我效能感,内容是基于南嘉承办的美国里海大学心理咨询硕士训练的同级课程的第一个模块:临床助人技巧。

 

在简要介绍一下这个课程和老师之后,我将从新手咨询师常有的7个疑惑来具体分享。


一、 心理咨询有没有用,起效因素是什么。


二、 对于从业咨询师来说,学习技术和个人的成长的关系。


三、 目前技术流派那么多,怎么选择。


四、 学习到的咨询理论在一个咨询过程中有什么用。


五、 怎么去看待咨询过早结束。


六、 怎么运用情感反映。


七、 新手咨询师怎么才能在未来成为大师级的咨询师。

 

  首先,这个课程是在20155月开始,分为三个阶段展开,目前已经全部完成,临床助人技巧,顾名思义,就是提供给从业的临床助人工作者的一个训练的课程,而且这是一个跨理论的训练模型,执教老师是Dr Arnold R Spokane·Ph·D,他是里海大学心理咨询系的主任,也是宾州执业心理学家,是ABPPAmerican Board of Professional Psychology美国专业心理学会认证心理学家,美国咨询心理学学会的前主席,感谢两位老师的热情、包容、支持和倾囊传授,教授真实地向我们呈现了严谨的循症主义的工作态度,又不乏弹性和个人的独特风格,还有助教宋歌老师,她大学到博士生一路都是心理学的专业背景,翻译流畅、无缝对接,她在繁忙的工作学习中还逐一细心地批改我们所有的人的课前课后作业答疑,敬业度也让人叹为观止,这一老一小的组合正给我们展现了临床心理学家应有的状态。

 

教材是来自美国的克拉拉·希尔的第三版《助人技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包括了探索、领悟行动三阶段模型的助人技术概述,其中探索阶段的技术有:专注和倾听、开放式提问、跟进、重述、情感反映,领悟阶段的面质、解释、自我表露、即时化,行动阶段技术有提供信息、提供反馈、直接指导。

 

Spokane是沙利文学派的,所以我们在学习课程的时候以这个背景来接收信息,就会比较顺畅,沙利文是新精神分析理论家,他建立了自己的人格发展理论,是第一个提出病理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人际关系理论的人,他对社会心理学也有很大的贡献,为什么说他是新精神分析呢,因为他的理论展示了和弗洛伊德的方法和观点的最戏剧性的背叛,虽然他也认为人际关系根源是在早期的童年经历,但是与弗洛伊德不同,沙利文认为这些体验最重要的表现及其最终的解决:在于患者现在的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所以治疗的重点应该从分析过去转移到怎么顺利发展现在的人际关系,他提出的人格模型中的自我动能这一部分就关系到个体怎样行为,和阿德勒的自卑和超越非常类似,他的理论开创了关系精神分析。


这些理论的部分大家可以去搜索一下,包括沙利文有一本书是《精神病学的人际关系理论》都可以去看看,因为这样的理论基础,所以我会以选择这个角度去分享,因为新手的自我效能或者是自我动能直接关系到我们怎么去做咨询。

 

第一个问题:咨询有用么,起效因素是什么?

 

大家都知道美国的心理咨询业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对于心理咨询助人角色和助人过程来说,有什么是和我们的想象中不一样的地方呢,其实心理咨询的污名化的情况在美国也很严重,据调查美国的人均心理咨询时长是一次,美国咨询师的收入不高,教授本人也很多被事务机构官僚缠身,以致不能更好地投入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等等,但是,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Spokane教授一直在示范、在鼓励我们,以一种热情的、积极正向的心态和视角去理解和使用助人技术,去建立并且运用好咨访关系,帮助来访者从咨询中获益

 

现如今有很多实证研究的结果支持心理咨询的有效性,非但有效性越来越成为共识,而且谈话治疗或者咨询的效果和作用也明确是可以媲美药物治疗,甚至比起药物治疗,效果更加可靠和持久,因为药物治疗在停药后,疗效是会减退的,但是谈话治疗,甚至可以产生新的神经元细胞,成功的治疗中,脑部会有新的回路来取代旧有的回路,这些都是得到神经生物学支持的,这就让我想起,以前有比喻说:创伤就好像在大脑的海马带,杏仁核区烙下了一个烙印,我们通过所有的努力磨啊磨啊,怎么都不能修旧如新,抹去所有的痕迹,然而现在对大脑的研究发现,新的神经元通过一定的途径可以不断生长,我们也许没有办法去修复旧的,但是我们可以不固着在循环和轮回里,可以开辟新的回路和生活方式,对于所有的包括心理咨询师在内的专业助人者来说,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研究。

 

那么咨询中,导致奇效的起效因素是什么呢,特别是对新手咨询师来说,新手的咨询也可以做到这样的效果么,这里似乎有一个悖论存在,新手很难接到个案,来访者也都喜欢找有资历有经验的老法师,然而正如神枪手都是子弹喂出来的一样,没有个案经验的积累,新手又怎能往大师进阶呢?

 

我个人的经验是:在最初从业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装”成大师,这个装是指用对专业的循症的方法来武装自己,来开展实操,不断地在经验中学习(不是从失败中学习)我们最后就能够表现得比较专业,也比较能够被来访者认可。

 

另外有一个好消息是:很多的实证研究表明;治疗的效果与个人或者个人的经验没有直接相关

 

咨询师应当相信,我们个人对治疗好一个来访者是没有“必须”的责任的,相信自己有能力一定要治疗好来访者,有时候更可能是自恋的表达,咨询师要始终保持谦虚,来访者的收获可能和我们无关,能肩负起“疗愈”这个责任的是咨询的同盟关系,如果能最大程度地邀请到来访者进入和参与到咨询中来,咨询的过程是会治疗好来访者的。

 

教授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信念,即便我们什么都不做,只是共情专注地倾听,帮助来访者探索,就会对来访者有帮助,在同盟工作中始终耐心,不带尖锐的批判的评价性地态度这些是最重要的,不但不去评价来访者,也不去贸然评价自己,我们关注来访者,而不去过多想:我下一句要说什么,我下一步要做什么,因为比起连接来说,具体说了什么,是不重要的(我们在生活中都有这样的经验:我们伤心的时候,安慰的朋友说了我们可能不记得,但是那种温暖多年以后还记得)。

 

所以,除了来访者自己的动机和自身内在的资源之外,什么才是治疗中起效的最重要因素呢?是什么能够最大程度激发来访者的内在资源和改变动机呢?

 

是一个大师级的专家更容易达到,还是一个不断建设中的工作联盟呢,实证研究的答案是:治疗中起效的最重要因素是工作联盟。

 

比较强而且不断增长的起效的工作联盟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咨访双方在咨询的任务和目标上是共同一致的(比如减轻抑郁),其次是就治疗方式达成一致(比如是探索过去的经历还是专注于认知)以及第三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关心上的情感连结,为了这三个方面的一致性会去做出许多共同良性的友好的沟通协商和努力维护。

 

这些在Teyber的人际过程理论和动机式访谈法中都有很多的阐述。关于这两本书,有兴趣的咨询师可以先收听喜马拉雅听我朗读的《动机式访谈法》张纪梅老师朗读的《人际历程取向治疗——整合模式》来了解下。特别是后面一本书:作者提供了一个源自不同理论的整合性的咨询,目的就是为了教导成长中的咨询师怎么把咨询关系当作焦点去了解来访者,和他们去工作,这本书不但适合专业成长,也适合咨询师的个人成长,这个整合的模式也正是我们整个工作坊的理论基石。

 

教授会反复谈到,虽然美国的咨询界日益讲求实证,特别是有时候会僵化为用治疗手册来指导咨询,但是他本人认为比某一个流派的技术和个人的经验,更加重要的是治疗关系,来访者需要的就是关系的建立,一个矫正性的关系,并且在关系中进步。往往新手因为他的认真和投入,更愿意去学习,所以更加可以帮助到来访者。

 

第二个问题:对于从业咨询师来说,学习技术和个人的成长的关系,哪个更重要呢?

 

这里先分享一个小例子:

 

有一个来访者直接问教授:“咨询中的你和生活中的你一样么,我想知道,你在咨询中对我如此包容支持,生活中的你是什么样子的呢。你又会怎么看待我呢?”我想这样的问题对很多咨询师都会是比较有挑战的问题,我在这里给大家半分钟思考一下。


教授回答说:"咨询既是我的职业,同时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职业的我,生活的我,都不是完美的,有很多的不足、缺陷,我在咨询中努力地去理解你,去关心你,因为这对我们的共同目标达成很重要。同时,这些职业的精神也确实会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那,我想知道现在的你是否感觉到我们的连接呢?”

 

不知道大家对教授的回答有什么感受呢?

 

目前的咨询业中,罗杰斯的个人成长论已经深入人心,那些关于真诚包容无条件积极关注的姿态和能力,确实至关重要,更别说精神分析或者心理分析或者拉康等流派也提供了更深刻了解自己的渠道,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有一种过犹不及也是令人担忧的,在我们把自己个人的成长的需要放在首位上之后,助人的工作是否也会被变成达成此目的的一个途径,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咨询师的欲望膨胀是需要我们警惕的。

 

其实,当我们刚坐在咨询师的职业位置上的时候,难免地会过度地夸大对自己的期待,也夸大治疗失败的后果。比如,内心暗暗期待自己成为足够好的母亲一般的治疗师,必须足够好到心里的某一标准,否则就会给来访者带来灾难,就会拖人下水,或者担心自己会在咨询的过程中被来访者伤害。这是新手咨询师很正常的阶段性的心态。

 

教授不断强调的是:我们咨询师觉得对自己个人很重要的东西,那些希望自己是足够好的,有能力解决困难的,情绪平和的,受人喜欢和尊敬的,怕被批评和拒绝的,这些期待和感受或者担忧恐惧都是人的共性,来访者也会觉得这些同样重要,他们也很怕被我们看低,批评,他们很谨慎,很小心地来打开自己。我们害怕自己成长不够,来访者其实也会担心这一点,担心找到一个会伤害自己的咨询师,如果过度地去呼应这一点,就无法轻松地去开展咨询。


其实,很多的实证研究都发现:咨询中唯一的错误就是给予了过多的评价,除非关系中太多批判性的评价,才会严重地伤害到来访者,所以呢,如果我们对自己和身边的人就是很苛刻的来要求的话,那可能是需要先处理自己的一些困难的,除此之外呢,只需要开始一个工作联盟开始,让关系自然而然地走下去就可以了。放轻松就好,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新手阶段过分担心,总是不由自主去考虑自己做的或者是表现得是否足够好,担心自己是否能帮助到来访者的时候,注意力都是在自己的身上的,远离了专注倾听,也自然远离了助人的角色。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两者的关系,目前我个人的看法是:一个好的咨询师自己个人的成长或自性化当然重要,但是咨询的技术和功力也当仁不让的重要,两者都是不断在同步增长的,他们一直都是平衡的,就像挑水一样,平衡着,我们可以走更远的路,我们不要去期待某一个部分先达成才能上路,这也是心理咨询的工作为何吸引我的原因,我们的生活和职业是同步的。正如教授的例子。两个方面,我们都需要不断地反复实践,一点点的累积成长,一直一直去学习,去进步,这个过程可能非常缓慢,所以耐心和空间很重要。给来访者的东西,我们同样也要给自己,我们在咨询中把精力集中在来访者身上,度过一个又一个困难,一个又一个短期小目标的实现,一个又一个小小的改变,慢慢迎来柳暗花明。

 

其次:我们所有过往成长中积累的经验和个人的品质,一定是对来访者有用的,但是不能只靠说,来访者不会轻易相信我们说出来的和承诺的东西,我们需要去展示,通过展示技术、包括用心的倾听、开放不带评判的提问、精准的情感反映,有弹性的治疗关系等等······,现在的咨询已经不像数十或者上百年前了,那个时候,很多治疗师,做个梦,拍个脑袋就会出现一些疗法来适用在来访者身上,美国现在的心理治疗界是非常推崇实证,特别是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我个人也是非常喜欢实证风格,因为,我认为对于现在的心理咨询的伦理来说,最重要的伦理原则是不伤害原则,优先选用已经得到实证支持的干预策略可以最大程度地确保这一原则的实现。

 

一个被实证支持的实操工作对新手咨询师来说是尤其重要的,有时会听到有一些资深前辈说:伦理是用来打破的,对这样的有语境的话,我是这样理解的:确实地图只是地图,咨询是实景的旅行,但是伦理边界不只是一个杠杠,它也是一个有弹性的道路,这条伦理之路的内侧可能是公认的比较安全的区域,外侧可能是警报区或者是沟壑,对于高手来说,可能针对某些特殊的情况,有时走在路的外侧,一些比较出人意料的策略会收到好的效果,但是对于新从业的咨询师,选择一个符合伦理原则的位置来可持续地开展工作,比较合适。被实证支持的实操正是这样一个位置,事实上我们会发现这并不是一个靠内保守策略,而有时是更超前的策略。

 

我的手上有一张好像是三元色的交集图,中间是被实证支持的实操,它是由三大部分组成的,其中一个是研究上的实证支持,其实我们很多对实证的偏见就来自这个部分,因为我们的文化传统技艺更多来自经证主义,或者是师徒家族代际间的口口相传,而不是现代的科学的训练结果,这个在这里不展开了,第二个部分我们来看一下,就是自己的个人经历,和专家一般的领悟,这也是实证的一部分哦,我们为了发展某个方面的特长而做的专门培训就在这个部分里,比如沙盘技术就是有实证研究对儿童治疗的疗效的,所以我们很多做青少年和儿童的咨询师都会去学习这个技术,所以其实我们大多数的人都是走在实证的路上而自己没有明确的意识到,第三呢就是来访者的实际情况,和他们的需求,是否适应,因人而异,所以基于这三个部分的结合而做出的最后的咨询策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实证支持的的实操。

 

第三个问题:目前技术流派那么多,学什么,怎么学。

 

对于刚取证的咨询师,我推荐徐钧老师的《心理咨询师的部落传说》和《心理咨询师的问诊策略》第六版。

 

李孟潮老师打过的一个比方:比如针对抑郁用药物治疗的话,我们最熟悉的五朵金花:舍曲林(左洛复)、西酞普兰(CELEXA)、氟伏沙明、帕罗西汀(赛乐特)、盐酸氟西汀(百忧解)等等,但是没有一个医生会说自己是百忧解医生或者赛乐特医生,或者所以如果说我们只能是某一流派的治疗师,那是有点奇怪的,其实我们应当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希望工作的人群,自己的兴趣方向根据自己不断增长的能力去选择学习一些疗法,

 

另外:在工作坊中也简要介绍了weiner的研究,认为当前咨询的理论可以分为三大类:释放的、抑制的和支持自我的。

 

1 释放的咨询理论就好像开罐头一样,主要手段是激发情绪内容和反应、提供宣泄、降低情绪痛苦,比如代表性的有格式塔、存在主义疗法等,适用这类疗法要注意避免摧毁来访者的防御,适用于一些无法触及自己情绪的来访者。

2抑制的,主要代表如:认知疗法cbt,辩证行为疗法dbt等,主要适用于难以控制自己强烈情绪的来访者,比如边缘人格结构水平的来访者,因为他们的情绪多变,焦虑水平过高,所以要采取这一大类里的疗法。

3 支持自我的:这一类主要代表有:人本主义、人际过程理论、动机式访谈法等。主要适用于有相当人格水平的,有能力开放地探索自己的能受益于领悟,并且其领悟能促进行动改变的来访者。

 

美国心理学会第12分会有一个专门的网站,把那些实证支持的疗法都列出来了。如果想学习心理疗法,首选哪些疗法就可以从里边查找了。当然里面心理动力学疗法、移情焦点治疗,D BT也在列。

 

此外,我们要对主要的一些常见心理疾患的干预方法的次第和适用范围有一些心中有数,比如焦虑障碍的患者来,我们是首选使用CBT的,不是动力学疗法,只有在CBT无效的时候,然后我们才开始考虑动力治疗。那如果我并不擅长CBT的话,我就要在评估中了解来访者的治疗史,如果他已经在认知治疗师处做了一些时日效果不好,那么我可能就会告诉他,目前你这个情况,比较适合适用动力学的疗法,这个疗法我一般是怎么开展工作的,你看这样一种工作方式是你想要的么,这也是来访者的知情权,是我们需要在咨询的最初建立工作同盟的时候预先就要和来访者做沟通和告知的。


如果我们对来访者的困难并不擅长的话,也不要因为自己的个案少,为了挣经验而强行去做,应该在合适的情况下转介,一则对来访者负责,二则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人的精力有限,要正视自己的能力范围,可持续地来开展自己的职业生涯。在新手的阶段更多地是累积治疗的经验,在达到一定的经验的基础上,可能对于一些疑难的病例,我们才有足够的能力和信心以及安全系数去做一些发挥。

 

取证后,因为当时我的个案很多都是自卑自信或者亲密关系困扰方面的问题,我当时有一个很原始,现在回顾看起来有点简单定性的理念就是,自卑也好,亲密关系困扰也好都是自己不够爱自己,是自己内心不够强大,所以我首先选择了自体心理学作为我的本体疗法,可是显然如果在治疗中只会这一种疗法是不够的,就好像拿着一把锤子去敲钉子一样,来访者不会满意,我自己也会饿死,那么我需要一些实际的更多干预的技术,比如认知行为疗法,再如聚焦疗法、动机式访谈法等等,作为我的本体技术的补丁,包括我的经验和认识慢慢地增长,后来我慢慢开始做边缘人格,开始了解一些投射性认同的客体关系的理论啊,我就又学习移情焦点治疗和DBT等等,这些疗法有些我就跟随老师或者工作坊去学习,但是更多地我会阅读大量的书籍,特别是治疗手册和案例报告,然后找这方面专长的老师做督导去学习。

 

在这里我要做一个说明就是,这种咨询理论的分类方法不是要把来访者三六九等划分,我个人认为对于大多数的咨询师来说要均衡地在这三种理论中都择一学习并熟练掌握,才能根据不同的来访者,或者来访者的不同的阶段来开展工作,我个人的体验是技术的流派如同浩瀚大海,我们的选择一定要出自来访者的需要,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难,我们就以这个为航标灯去研究是否有前人老师解决过类似的问题,然后是否有疗效支持的疗法,然后决定学习什么,切不要猴子掰包谷掰一个丢一个,在学习的一头盲目输入,而在实践输出一段的口子却很小,大家想想,这样是不是会变成大肚子,消化不良,而且也浪费金钱和宝贵的时间,所以每一个新手咨询师要在从业的开始就根据自己的情况树立自己的职业方向:是想要做治疗师、督导师还是培训师讲师、还是团体健康教练等等,要努力去打造自己擅长的喜欢的属于自己的风格,不同的目标,航标灯是不一样的。

 

第四个问题是:学习到的咨询理论在一个咨询过程中有什么用。

 

这个问题其实和上面一个是有关联性的,涉及到我们要整合学到的理论,包括他们的相容性和差异性,这里我们在工作坊中一致提到的人际互动理论,就是一个以独特的方式来整合其他理论的一个整合模型,对于已经有了一点经验的咨询师来说,可以帮助我们如虎添翼,所以我也非常喜欢教授带来的这个理论,因为我们咨询师在刚开始的时候是会经历一个理论反移情的阶段的,非常痛苦啊,所有学习到的理论在脑子里打架,就好像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了,但是度过这个阶段就好了

 

在实际的咨询中,我们都是把自己的几个个疗法整合起来做的,比如说做精神分析个人体验的的过程中来访者要求我们教他一个技术,那其实没有什么,而且有时这对移情的缓解促进治疗关系都是有蛮有帮助的。有时我们在做经典精分的时候,是不做自我暴露的,偶尔做了,督导师会说这是反移情自我流露,要小心,什么时候该流露什么时候不该流露。但是在这个整合性的跨理论的技术中,或者是CBT啊,ACT啊,DBT啊,那就没这个问题,有些疗法本身就要求你鼓励你流露,他也没有反移情流露这个概念。所以如果我们以什么理论为最适合自己风格的本体理论,包括寻找匹配的督导是很有讲究的。

 

督导中,督导师就会帮助我们来观察我们在工作如何适用理论和技术,这里涉及到一个无论是寻求督导还是自我督导都很重要的技能就是个案概念化,还是推荐大家一本书cabaniss的《心里动力学个案概念化》(轻工业出版社),在工作坊中我们是在第二阶领悟阶段学习个案概念化的,因为要促进来访者产生自己的领悟,是要在个案概念化的架构上的。只有学会了做个案概念化,才能把咨询中所有的信息做出一个循序渐进的整合,打个比方,我们的大脑里是有一个理论滤片来做这个事情的,来访者所有的表述、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已经一些背景包括特征啊,梳妆打扮仪态,个人的优势特长,还有社会判定的一些信息比如职业情况、情绪稳定度、人际关系、应对模式技巧、认同等等,包括文化背景全数要经过我们咨询师的理论滤片,架构去做出对来访者为何出现症状、可以此时此地发生的一些假设,那要回归到数据层面去和来访者做一个核实,继续收集信息,促进探索,如此往复,然后得出一个贴近来访者问题根源的假设,这个就是个案的概念化,根据个案的概念化,我们和来访者进入领悟和行动的阶段,那么这个当中的问题根源的假设一定是一个测试性的假设,要得到来访者的验证,而且随着咨询的推进,可能个案的概念化也会发生比较大的推进或者改变,这其实是相当重要的一步,

 

就我个人的体验来说,个案概念化也是一个咨询师从新手咨询师进阶到比较有经验的咨询师必经的一个技能关,我强烈建议大家引起重视,虽然在这里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分享这个部分,因为督导不可能是随身保镖,带到咨询现场去的,我们只有自己磨练自己脑子中的理论滤片,有自我督导的功能,才能真正地在专业上踏上成熟起来的路途。

 

第五个问题:怎么去看待咨询过早结束。

 

咨询过早结束不同于脱落,脱落一般指首次访谈后,来访者不再进行后续咨询,讨论咨询是否是过早结束时,我们需要知道:咨询在1-2次很快结束,这里是会一些情况的差别的,要鉴别是脱落了,还是咨询过早结束,还是一个确实只需要1-2次的轻微心理困惑咨询。

 

我们在首次访谈中有时会遇到滔滔不绝的来访者,这时新手容易担心是否阻碍了来访者倾述,在一个小节中只是跟随,有时候又会遇到缄默的来访者,就不断发问,变成专家答疑问诊模式,咨询师问得越多,来访者话越少,这两种情况都没有去着手建立工作联盟,来访者在结束咨询之后就会感觉到咨询没有什么帮助,所以在最初的几次访谈中,我们作为咨询师在专注的倾听的同时,心里要有评估,要把了解来访者的需要和焦虑放在首要位置,和来访者共同先搭好一致工作的架子,我们可以对来访者说:“今天是我们的首次见面,我做好了准备要听所有你要在这里讲的,你对咨询的期待对我的要求,都可以告诉我,并且我会给予一些解答,然后在结束前,我也有一些问题要和你讨论,你看我们这样开始我们的第一次咨询好么。 ”这样的形式有时可能一次不够,但是直接去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也许在场面上看上去互动很热烈,来访者可能当下感受也很好,但是引入没有一个一致的工作联盟的讨论,来访者都不知道心理咨询师怎么开展的,也对自己的改变或者情况好转没有明确的期待,下次人家就不来了。这是脱落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当然脱落还包括倾听不足、带有评价的态度等等,这里不展开了。

 

第二种情况是做了几次,来访者有一点好转,就不再复约了,咨询可能过早结束了。这里我们要知道:减轻症状和行为改变之间是有很重要的区别的:

减轻症状就是来访者感受变好,这是参与咨询,被关心,倾听,准确理解的自然结果.所以在一两次的咨询就会发生,我个人的经验中一半在45次的咨询,最长不超过10次,一定会发生移情性的好转,有时候哪怕什么都不做,只是作为咨询师的关心、支持和倾听,来访者的症状就会减轻,从脸部表情啊,情绪啊、肢体语言啊都会看到这种好转,然而,这只是好的咨询的一部分,来访者是有可能会在这样感觉好的时候决定结束咨询的,但是我们咨询师最好能在咨询的一开始要告诉来访者,经过几次的咨询后感到症状减轻是很好的成果,但是症状的缓解可能好的感受可能在之后也会发生变化的,这也是很正常的,因为症状的缓解是不足以带来行动上的改变的,有一个模式性的东西再影响他们,通常会导致不断产生新的困扰,但是同时,我们也要理解,即便咨询师自己本身也会存在这样的共性,就是若情况没有变得更加糟糕,改变的动机就不会那么强烈,所以这里我们要非常敏感,而且清楚地知道:症状的减轻和行为改变不是一码事。

 

行动改变是:来访者开始制定了关于改变的具体目标和计划,用行动实施改变,并保持改变的成果.这是咨询的一个比较深入的阶段,作为咨询师都会期待咨询能够走到行动改变,所以在首次访谈就着手 建立工作联盟是非常重要的. 有研究表明早期(5次咨询内)的工作联盟牢固程度和咨询的结果成正相关。而且工作联盟的强度是逐渐上升的正弦曲线,是不断地变化中的,由低到高再到低,总体向上攀升,一般在来访者焦虑度比较高的时候,工作联盟的强度比较高。增强工作联盟的强度的因素有治疗师的灵活性、少恶意,文化敏感性高,恰当挑战,能有效推动治疗,有针对性地开展治疗等等。

 

我们要认识到:来访者才是自己生活改变的主人和催化剂,要有这样的信心,在我们的帮助下来访者会做出改变,哪怕最微小的改变,只要持续,就会有大的变化。我们需要对来访者有信心。因为如果没有对来访者的信心,就会把自己的目标强加给来访者。如果我们足够谦虚,就会放弃我知道什么对来访者更好这一类的信念。有一个说法叫:治疗师是因为知道如何帮助别人达到他们的目标而被付费的。我们不是被付费来设置目标的。意思就是说,别人给我们钱不是让我们给对方设置一个目标,让对方来达成的。而是我们协助他达成他想要达成的那个目标。当然这个目标是需要协商一致的咨询目标,然后我们在一致的目标下就可以来讨论来访者要怎么参与到咨询中来了。

 

教授特别提出:当我们发现来访者没有做好准备改变的时候,或者过早地准备结束咨询的时候,也不必要沮丧,这很重要哦,有时候来访者在继续和中断咨询的过程中时,咨询师先放弃了,这个本来可以深入的咨询就过早结束了。

 

来访者或许是缺少了一些意愿,或许确实存在了一些阻抗,这些都是可以在咨询中进行讨论的,阻抗的深层有两大重要原因:首先来访者内心觉得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真正地帮助到自己,害怕自己一再地付出得到的是更多的伤害,如果不要真正投入咨询,也许就不会再一次那么失望了。又或者咨询推进得太快了,来访者不知道咨询的走向,或者害怕自己将要出现的面临的内心的东西,所以都会想要离开咨询。

 

所以与来访者工作的过程,就好像我们共同进入一个矿洞里去,咨询师对来访者说放手啊放手啊,来访者死活不敢放手的,放手了可能会被砸死的恐惧,除非周围有柱子支撑起来,顶住整个矿洞,成为完整的安全的环境,来访者才会尝试放下手,而这些支柱就是咨询师必须展示给来访者看的,那些能够真正帮助来访者的东西,只是说给来访者听,我会帮助到你,是没有用的,来访者不会相信,我们需要去展现技术,比如在工作坊中我们有学习过阻抗溶解技术,这些都是比较好用的,在《动机访谈》和《人际过程取向》书中都有,这里时间原因,就不展开了。

 

另外,在咨询进展到减轻症状和行为改变的过度期的时候时,咨询师要带着非常高的敏感性去保持倾听,恰当地适用面质或者挑战或者是回撤安抚的技术特别重要,因为这个时候往往会有一些关键性的领悟出现。

 

首先,咨询是一种艺术,我们不是拉出一个领悟,而是帮助来访者产生自己的领悟,一定小心不能把自己对领悟的假设去强加给来访者,即便是正确的,只要来访者没有准备好自己生成这个领悟,其实也都是没有用的。

 

其次,有时候来访者还会经历一些天真的过于迷幻的领悟阶段才能来到成熟的领悟,而一个成熟的领悟通常是可以带来行动和自觉自愿的改变的,所以领悟也并非一次就可以,是需要累积的,在实践中也经常会发现,在一个很好的相遇时刻,来访者产生领悟之后,在下一次咨访关系反而一下子跌入谷底,这是因为领悟的过程有时也会很疼,因为要脱去过去的防御的外衣暴露出真实的自己,并去接纳它,来访者可能会退却,走开,有时候迷幻的领悟让来访者感觉不再需要继续咨询,这些情况也都会产生咨询过早结束的信号。

 

但是我们咨询师要对这些点敏感,可以迂回到一些回退一些,但一定要在之后的咨询中再回到这个点,一般在2-3次的有效的领悟之后,我们会看见来访者开始准备着手改变。

 

而且每个来访者行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和我们期待他们改变的速度也是不一样的,改变的最好时机因当在进行了探索,已经产生一些领悟之后,如果来访者没有准备好,行动上的改变很难发生的。

 

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和来访者一起讨论关于改变的想法,并制定恰当的治疗计划,帮助来访者选择独特的改变的计划,以及如何更好地准备去改变,我们拿戒烟者举个例子,有的来访者可能只是想象戒烟的可能性,有些却已经准备进入直接的戒烟行动中,这是不同的改变阶段,那么我们提供的技术和策略都是不同的,而且即便是从没有想过到开始想已经是进步了。

 

改变是分为三大类的:可以是思考方式上的(e.g.取代不理性的想法),情绪上的(e.g.愤怒的消退), 或行为上的;这里任何一种改变都是改变,是不需要三者兼备的,新手咨询师常会把改变想得过大,分解成比较小的类别,会更容易进行工作哦,从很微小的改变开始,逐渐发展成更大的改变。

 

总之,咨询师并不强求改变,我们只是帮助来访者思考并且做出有关行动的决策。而且我们也要知道:在行动改变的阶段,来访者的焦虑水平是会上升的,虽然没有刚进入咨询那么高,但是也是会再度达到一个峰值的,来访者可能会有一些焦虑表现,比如失眠、比如烦恼,完不成建议的家庭作业,等等,这些在改变过程都是很自然的反应,也有可能造成来访者打退堂鼓了,所以在行动阶段这样敏感的时期,咨询师要共情来访者改变的困难,帮助来访者学习新的技能,做一些有益的选择,分析一些思考方面的问题,和来访者一起承担责任,来达成改变,要做好心理准备:这个阶段的焦虑和阻抗都会比较多。咨询师也有可能会不由自主比来访者期待更多地改变,这个都是需要注意的部分,我们如果能共情理解到来访者,知道任何人做改变都是很勇敢和艰难缓慢的事情,是对来访者最大的理解和支持。

 

这里我们可以使用一个行动改变阶段的技术来帮助讨论:肯定型沟通,它有三步骤:承认对方的处境、阐述自己的处境、提出请求,比如餐厅----上错菜,我能看到你有多忙,这并不是你的错,但是我点的是生牛排,端来的这盆是十成熟的,能不能请你给我换一盘呢。(在咨询中如何去运用这个技术,可练习)

 

最后一种情况是轻微心理困扰,只需一两次就结束的,这个在我的咨询中也有不少,比如会有咨询过年去婆家还是娘家的,考驾照大路考不通过的,但是显然我也可以看到这些来访者有一些潜在的咨询的需要。

 

我提问教授:“治疗要做到怎么样的程度才算够”,教授非常认真地答复我说:“在首次咨询的时候他会发一个小册子给来访者,告诉来访者咨询的工作联盟的重要性,告知来访者症状缓解的时候可能会想要停止咨询,但是要想真正的行为改变可能还需要一个阶段的咨询,用这个方式对脱落进行预防,而且也会有一些合同的行文,对一起工作的方式方法做一个书面的约定,来访者对这样的形式通常是会觉得很受用的,因为他们知道咨询不会无限期的做下去,而且知道在开始的34个咨询后,需要在症状减轻后和咨询师讨论接下来该怎么做。”那么他也有谈到,随着咨询价格的增长,美国的咨询业越来越多是短程的,而且对于有些来访者,只需要症状的缓解,2-3次的功能改善正是她所需要的,这并不是咨询师的失败,这让我想到我的督导对我说过的,短程其实比长程难做,怎么做好它也是很重要的课题,而咨询师自身的欲望和需要是一定会有的,但是要服务于来访者的利益和当下的需要。能够做好短程的症状缓解也是成功的咨询,我们可以从一个又一个的成功到更大的成功。

 

那这个问题的最后,我还想分享的一点是:我们一定要在治疗计划中在最初就告诉来访者,结束治疗的时候最好能够做一个结案的工作,次数看咨询的长短而定,结案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很多人包括我们自己的生活中,是没有机会好好地正式去结束一段关系的,所以如果结案做得比较好,可以是治疗中最有效的成分,因为我们平时不会这么结束一段关系.而且我们要了解到不管结案是怎么提出的,谁提出的,来访者还是会觉得被抛弃了,来访者可能会突然退行,所以咨询师应该帮来访者把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延长到咨询结束以后,结案的三个成分是:总结进度,对于行动开出处方,告别。举例(略),咨询结案的仪式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来访者把咨询的效果保持到日后的生活中去。

 

第六个问题:在咨询中怎么运用情感反映。

 

我们很多人在通过二级咨询师的考试时都会被老师告知说:一共到底就能通过,所以我们对共情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在这里我不展开对共情EMPATHY这个词的定义和渊源,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我的博客里看一下,有一篇是对共情的文献综述,在这里简单来说:共情的范围是非常的宽泛的,而情感反映是共情的一种具体形式,恰当的情感反映可以体现共情,但是另外一个方面,技术正确的的情感反映如果时机不对或者方式不恰当,可能就不是共情了。而且在操作上也不同于有促进反身功效的白描式的反射:

    

看一个情感反映的例子:

来访者:我不知道来这里咨询究竟能有什么用,但是我感觉我自己好像要崩溃了,我没有一点力气,我不知道我自己是怎么了,我看我还是弄点药吃算了。

咨询师说:你感觉到烦恼和困惑,而且好像还有一点惊讶

来访者说:“惊讶·····?嗯,是的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会这样做。

咨询师:所以,有一件令人烦恼和困惑的事情是你不明白为什么你在做你正在做的事,可以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么?

 

所以情感反映其实就是我们在头脑里或者身体的感受上假想来访者在咨询当下产生的情绪和感受而去理解来访者,并反映给他们。

 

因为是需要核实的假设,所以情感反映并不是要求最正确,也几乎不用来访者的原话,却要求时机和方式的恰当,重要的是不是我们给来访者一个情绪,而是提供一个入口帮助来访者去理解和接触自己的情绪,咨询师知道不知道并不重要,在一个良好的同盟下,咨询师说得对不对也没有关系,关键是帮助来访者理解到有一个互动的交流和探索的过程,可以表达而关系不会断裂,不会被强行打压,同时也要分清楚感受到的是自己的情绪还是来访者的情绪,这也是很难的。所以教授建议:如果我们做出一个情感反映,不要反复重述,因为如果很精准的话,来访者会一下子接住的,如果反应了没有回馈也没有更多的内容浮现,我们能做的最好的事情是保持不焦虑的沉默,以第三只耳倾听,即听到来访者说的,也听到来访者没有说出来的深层的部分。

 

不过,在做情感反映前,我们也要了解到:并不是所有的情绪都需要表达,只有这种情绪不表达影响到了个人的发展才迫切需要表达, 工作坊中利用前面说到的Teyber的人际理论做过一个自我反思的练习,然后双人交流,最后4-6人小组交流,在这样的练习中我们感觉到了大家的共同性,因为我们的生长背景,可能大多数的咨询师都会有一个共同的经验,就是做咨询师的我们在原生家庭中可能都更多地市一些比较特别的角色,比如调解员啊,或者是帮助沟通的桥梁,或者是爸爸妈妈的小棉袄,或者是一个冷静的观察者,所以我们早就学习到很多很多的沟通技术,不管是表露在外的还是以潜能方式埋藏的,同时讨论中我们也感觉到了大家的互异性,即便对类似的场景,因为人的情感是如此的丰富和多样、并且深入,我们不可能一下子知晓另外一个人的独特的感受,包括那些我们认为很容易感受到的部分对方会困难,对方觉得容易的我们却很抓狂。

 

再比如我们自己本身对批评很敏感,有时会误以为来访者也如此,我们也可以从中发现,羞耻感和遭受到批评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强和紧密的。

 

比较尖锐一点说:有时候我们埋怨来访者情感隔离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有没有这样的可能,我们自己是否无意识在推拒来访者的表达,或者我们传递过去的信息,来访者的加工就好像是来访者曾经在父母处感受到的拒绝被批评,感觉到羞耻,所以自然会呈现出一种情绪隔离的状态,而这正是他的苦难所在,比如我们一再问某一个来访者,你的感受是什么,可能我们是为了努力地去帮助来访者体验,是为了表达关系,可是来访者体验到的是被批评,在回答一个屡次回答不出的问题,所以他更紧闭自己,因此,当我们觉得很难进入来访者的感受的时候,不需要去抱怨或者沮丧,这正是咨询的开始,他们否认,压抑,歪曲,或轻视他们的需要表达的那部分情绪感受为的是保护自己不要再收到伤害,所以来自咨询师的准确的情感反映可以帮助来访者深入触探到和分辨他们的情绪感受,一次一次地去敲门,有时候我们会用一些情感词,有时候会用一些比喻,听到你这样说,现在听到这些,会感到被刺痛和麻木,妈妈的话就好像锅里的热油一样一点一点溅在我脸上,不知道当时的你会不会也有一些类似的感受,慢慢地他们将会意识到:哦,这种情绪可以是这样被表达的,有一个和我一样的人把它说了出来,这是可以言语的可以这样来说的,开始来访者甚至还会感觉到愤怒,你怎么可以这样说,我小时候可没有这样的感觉,那我们就退后一点,慢慢的,来访者会发现如果我也这样表达,不管对不对,不会被咨询师批评,不会感觉到受窘或者是羞耻,而是会觉得被接纳被抚慰被尊重。这种不断的澄清,探索,和体验和练习,一旦当来访者学会了言语化他们的内部情绪,他们就会发生转变了。

 

所以情感反映是在准确的共情的基础上表达的,很难的,需要反复的练习,并且在咨询中使用要少而精,过多也会阻碍来访者探索,但如果能做好,足以让来访者过电,并且感受到被理解,有效推进咨询,所以在每一小节的咨询中我们都要去了解自己的情感反映和共情是否到位,每一次都是。

 

还有一个新咨询师容易进的误区是:没有经过充分的探索,就贸然做情感反映了,做得还相当准确,但是来访者迅速接近情感体验时咨询师紧张了,逃跑了有经验的咨询师会知道当把来访者的情绪激活拉动起来,自己也要是确保接的住的,让来访者在自我和情绪之间建立连接,并且在双方都表达困难的时候不去逃避(这个时候咨询师逃走了,来访者也逃避了),如果坚持去做,被遗忘的记忆就会浮现,童年的和过去被忽略压抑隔离的情感就会回来,当来访者的自我和情感融合的时候,承认和接纳自己的情感的时候,是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的,因为要把情绪和感受抛在自我之外,是需要很多的能量来维持的,一旦整合就会释放出很多的悲伤,这些悲伤有时候可能在很多年里都是来访者理解为是会伤害人的是不被允许的怪兽,但现在是可以释放出来的,同时这些被释放的能量就可以促成来访者的许多质的改变。所以教授会指出:有经验的咨询师是先做探索后情感反映的,这是有一个自然而然的次第过程,不是刻意为之的。重要的话说三遍哦:好的情感反映不在于它是否正确,而在于它做出的时机是否恰到好处

   

 最后打个比方,踢足球中的传球,一个好的球员下意识会精准判断队友跑动的方向和速度,将球向那个点位方向传出,以确保足球到达的位置刚好是队友的跑位,不能滞后,也不能传得太前,这样队友都无法接到,传球的过程就是让来访者感到她的经历得到肯定的过程,而情感反映就好像关键破门一脚的时候的精妙传递,但要记住来访者才是进球的那一个

 

     接下来最后一个问题,新手咨询师怎样向大师级的咨询师进阶?

 

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所以我很喜欢这个教授专门给我们一个明尼苏达的研究来告诉我们新手和大师的区别,这个研究结果之前我文字分享过,很多小伙伴应该已经看过,其实说的就是如果我们想成为一个理想中的好咨询师需要怎么做。

 

有一些话听上去是在玩文字游戏,但仔细回味确是大实话,当我们不再执着于如何更快成为一个足够好的咨询师的时候,当我们不认为自己能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看上去比任何时候都更加专业。

 

无论是个人的实践还是在工作坊中的学习,我觉得有三点对咨询师很重要:一、对专业精进严格执着追求,二、对自己的成长宽容耐心,以发展眼光看待遭遇的困难,坚韧不拔地不断去练习、反复一点点去累积进步,三、也用同样的态度去对待来访者。

 

来访者有自己的咨询目标,我们咨询师也有自己的成长目标,二者是有关联的,可能在过程中是平行生长的同林木,却不要成为互相依附的茑萝,我们要照顾好自己。


好的咨询师在面对来访者的时候一样会有情绪的挣扎和纠结,但是最终我们会长出一个工作性自我的外衣,在咨询的时候穿上,在回家的时候脱下来,我们的心中始终要养着小太阳,任何能帮助小太阳恢复能量的事情,无论是个人的治疗还是督导,还是其他的咨询师的自我关怀,我们都要努力去做,我个人是会借助于聚焦正念啊、气功、写作、阅读啊等等方式来进行,来访者绝大多数从内心深处都是善意的,期待自己的咨询师是健康的,不会被负能量伤害的,他们来是寻求帮助的,不是为了伤害而来,所以如果他们觉得我们都自己也照顾不好自己,那还怎么开展咨询呢。

 

在新手咨询师的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况是:有时候我们会遭遇和自己的经历很像的来访者,我们有可能会特别关注他们,或者会特别担心会不会误导他们。

 

有一年,我真的很苦恼,我觉得我的来访者所有的困扰我几乎都有,当时我对自己产生了很大的怀疑,幸而我的督导很有力地支持了我,全身聚焦的练习伙伴也帮助我度过了许多很困难的关口,慢慢地,我能够体会到在工作坊中教授说的:我们的身上有来访者目前暂时还没有发展出的优点,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去应对同样的困难场景,而我们最终也可以帮助到他们发展出他独特的应对方式。

 

在工作中,督导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可以帮助我们区分是自己的问题还是来访者的问题,也许紧张和焦虑会一直伴随我们的职业过程,但是我们越来越能够学会安在不确定中,将紧张和焦虑转化为兴奋和害羞,始终带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好奇心走在助人的旅程上。

 

所以总的来说,如同孩子的新陈代谢总是比成人和垂暮老人快一样,如果有一天回望的话,我相信职业生涯的新手阶段也总是我们进步最飞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我们学会了很多东西:


  • 我们从总是先行动后探索,慢慢学会先探索后行动。
  • 我们面对来访者希望问题速速解决的期待,终于学会幽默地承认我们不是小魔仙,不会魔法,不再急于给出建议和帮助,在没有完全了解来访者之前,我们不会贸然采取行动,而是脚踏实地的慢慢陪伴来访者去探索自己内心的答案。
  • 我们学会不再因为沉默而感觉沮丧,因为我们知道沉默也是一种表达,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节奏,传递不一样的信息。
  • 在一个小节中我们更加能够针对一个议题不断深入,而不是不断转换话题。
  • 我们慢慢累积出经验,对来访者的问题能提出更多的假设,学会含而不露地去聆听来访者,去验证排除,不会太快抛出。
  • 我们懂得了咨询的关系和其他的关系一样,都是如同潮水涨涨落落,有起有伏,不再强求每一次咨询都和来访者严丝合缝地保持一致性共情,我们只是更加客观地去观察自己是否有聚焦在来访者的问题上,有否离开专注的倾听和理解。
  • 我们变得容易满足,满足于做了许多次咨询之后,来访者才发生一点点改变,能够对任何一点细微的改变都报以支持和鼓励。
  • 在治疗进入困难的时候,我们有了新的视角,明白这个时候也恰恰就是咨询起效的时候,僵局出现的时刻,我们需要示范的是:自己是如何解决这种困境和冲突的,
  • 我们不再觉得缺乏经验是短板,而是更加珍惜这个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共同成长的机会。
  • 我们不再关注和焦虑自己个人的表现,我们坦诚开放和督导研讨咨询中所发生,只为了更好地聚焦来访者。

    当我们做这些的时候,我们正在成为足够好的咨询师。



感谢里海工作坊一起学习练习读书的同学,能够和你们一起学习进步,真的是非常美好的事情,也非常感谢南嘉咨询师部落提供的这个平台,还有所有听我分享的小伙伴们,

 

 

2016年新春大年初九于南嘉心理咨询师研讨群分享





蓝蓝的其他日志

人间滋味第七篇:甜(原创微小说)
无字书——己亥木年立夏诗作一首
8.5.11众生(神)归位暨刘洪到底是谁?(4)李彪何用?陈光蕊有何意义?
8.5.6一往无前戒为刀 红尘烦恼俱出家(2019年4月10日)
人间滋味第六篇:沧海五粮液 良伴唯脐橙(原创微小说)
人间滋味第五篇:双踏BOS--请你喝一杯烈焰珍珠奶茶吧(原创微小说)
探讨临床实务危机情境“不伤害原则”的运用(微分享文字稿)
人间滋味第四篇:魅机--不要吃蓝色的那款冰激淋(原创微小说)
小暑颂
端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