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空间
繁体 首页 > 心理学人 > 朱旭东蓝蓝

关系或者连接的智慧---Wisdom and Compassion in Psychotherapy微课笔记12

蓝蓝2016-1-15 23:52
查看:2204次

第十二章:关系或者连接的智慧  讲师:朱一峰  致谢

 

作者:Janet Surrey  Judith V. Jordan认为关系可以促进智慧,智慧会基于关系产生。


本章主要介绍了:

一、当代主流文化对人与人的关系的看法,个人和关系何种更重要

二、介绍佛教心理学,

三、关系文化理论,这个理论和女权运动相关的,是女权运动进入了心理治疗领域之后形成的新的流派,

四、神经科学对关系智慧支持的证据

五、关系智慧的五个方面

六、关系禅修的练习方法

 

过去的三十年里,Wellesley学院有一个对临床治疗师关于西方文化中的自我概念导致的痛苦的研究,,研究结果认为,对分离疏远和缺乏自我的连接的强调是引发痛苦的主要原因,这是焦虑抑郁上瘾PTSD解离性障碍的核心,所以许多心理治疗的理论都在逐渐转向关系,比如精神分析由驱力理论转向关系精神分析,人际关系取向的治疗越来越被重视,不过,西方更加强调个人主义的文化对痛苦有莫大的影响,但实际上人是追求关系的,关系促成了一个人的生活。达赖喇嘛看待西方痛苦的原因也是类似的观点,过于强调和追求一个虚幻的个人,必然会造成许多痛苦,人与人存在平等的联系,这才是实相,而追求优越性高低价值之分正是痛苦之源。


本章作者为西方治疗师提供一个替代性的框架,其中将关系放在治疗的核心,模型指出了连接的智慧,提供一种工作和思考的方式,如何培养人与人的可靠的连接,帮助患者识破和超越对自己和他人的理想化的不健康不现实的期待。

 

西方的心理学家的观点:


霍尼在《我们时代的神经症》里提到:竞争的关系中,他人会被看成是资源提供者或者竞争者,这样的视角下,我们更多地是警惕和怕被伤害的体验,在儿童和处在文化边缘的群体中,这种现象会更多。

霍尼描述:为了应对人与人之间的危险,人们会发展出三种应对的模式:


一:从关系中逃离,否认对关系的渴望,回避、麻木、解离;

二:在关系中对抗、愤怒、暴力、挑剔;

三:在关系中控制,迎合,更多照顾对方而处于一种焦虑的依赖中间。

 

    关系文化理论中有一个核心观点:关系悖论,理论创建者Miller and Stiver指出:虽然渴望链接是每个人的基本天性,但是在面对伤害侵犯以及内心未解决的冲突或伤害时,面对可能的亲密关系,却会因触发早年的反应模式而回避或者不恰当地对待这段关系,导致无法满足内心连接的渴望,但越是如此,内心的渴望越强烈,再导致更深的回避,这样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连接的渴望就如同分离的需求同时增长。


    Although yearnings forconnection are basic and natural to all human beings, in the face of wounding,violation, unresolved conflict, or disappointment, people develop protectivestrategies that actually intensify when intimacy is possible, when yearnings getactivated, or when a current relationship triggers old images. They then begin tokeep more and more of themselves out of authentic relationship in order to stay in the only relationship available to them. Yearning increases as isolation increases.


    下面介绍佛教心理学中与此相关的概念:轮回六道中的饿鬼道,喉咙细,饥渴强,水和食物很充分,却依然饥渴,这种状态就是人们对关系的感受的一个很好的描述,一方面,不安于失去连接,另一方面非常强烈的渴望,冲突之下,导致抑郁焦虑上瘾、暴饮暴食酗酒等,这是注重独立的文化强加的痛苦。

 

    一行禅师(越南)在法国生活了40年,看到西方人痛苦的本质,而倡导人与人的连接,慈悲和关爱,强调:快乐不是一个人的事,智慧也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在佛教传统中。僧团的关系中出现的智慧是最有力量、持久和转化性的,隔离会导致痛苦,在与他人孤立的状态下,领悟和转化是不可能的,只有sangha eyes僧团之眼,类似集体中产生的智慧足够锐利和有启发性。

 

   以上,西方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是一个浅层的修正性的看法,它和佛教的无我概念,不是一个层次的。但佛教的无我概念的引入是有利于去修正和削弱西方文化中对个人主义的强调。

 

关系文化理论:


   该理论认为所有人在整个生命,都是基于关系而成长,成长的目标也朝向关系。处在关系中,是本然状态,大脑天生用来连接,西方的文化强调独立和自主,与生物倾向是相悖的。基于关系文化下,当有危险的时候会倾向向他人寻求帮助和安慰,但基于独立的分离的文化下,我们更相信自己需要比他人更强的力量来获得安全感。

 


神经科学对关系智慧观点的支持。


作者认为我们的身体和大脑是为了关系而生,人类需要关系来生存和繁衍。当一个人面对孤立和被排斥时,大脑和身体就会有痛苦的反应(皮质醇会升高,神经元会死亡),这说明渴望连接的本能,已经在神经生物学水平里面被设计好,而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即可印证这一点:当看到他人的一些体验时,我们内部也会产生相似的感受、感同身受(共情), 这种连接的感觉的状态下,我们会表现得更好。因为,处在连接中会让大脑产生舒适和积极的变化(如减轻压力)。所以关系文化理论认为:焦虑抑郁等情绪反应并不是症状,而是一种人际威胁的报警,这是人的本能要获得的,是人生存的一个目标。

 


“关系智慧”的5个益处。


一,增加热情感

二,使自我、他人、关系的知识更清晰

三,增加价值感

四,增加生产力和创造性。

五,创造更多的连接


咨询中我们也可以根据以上做出测量评估,咨访关系中感觉生动、有活力,还是麻木、虚假,治疗师的感受是有活力和创造性还是退缩关闭。来访者是否能采取一些小的冒险,来探索更多真相,还是变得封闭。在咨询之外,来访者是否参与更多的现实关系,增加了自己的群体感还是转向孤立。

 

举例:


    作者和来访者咨询时发觉自己走神,去思考自己最近在写的论文,并觉察到自己走神时难以跟住来访者的内容,而来访者也渐渐地开始质疑自己(自己写日志的举动的有用性)。这时咨询师觉察到与来访者关系的失联。咨询师给了一个评论,说“今天的情况有点模糊不清。”来访者回应说“是你还是我?”那一刻,治疗师感觉到是来访者的提问把他拉回到了当下,开始反思是否自己的不专心导致一切,于是他感谢来访者的质疑,并且向其承认自己有一会的走神,来访者也坦承了双方的断裂感,在讨论结束之后,双方都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双方重新建立了连接。


作者说,咨询出状况之后,传统的思考模式是来访者投射了什么出来导致治疗师的走神.咨询师觉察到这样的理解有回避的成分,对两个人建立连接不利。在这个案例说明中强调一种相互的觉察和相互的承担。这是一种很主体间性的说法。


所以,关系文化理论所发展出关系文化疗法,其一方面帮助来访者看到自己的关系模式和应对策略,另一方面,在跟来访者建立的关系中陪伴来访者。当下是否能同理心地与来访者待在一起是这个治疗模型的核心。无论是从无我的角度还是从关系的角度,当治疗师考虑自己是否足够好的时候就已经远离当下和来访者,远离了这份关系,特别是当来访者所诉说的痛苦激起了我们的情结共鸣的时候。


其实越是治疗危机,有挑战的时候,也正是关系起作用的时候,治疗性的转变可能就于此发生,但是当我们认为很难缓解对方痛苦的时候,就会觉得很难跟对方待在一起,这是一个本能反应。如果能克服之,待在不确定、神秘和疑惑里,而不是急迫地追寻事实和理性,就能更好地处在当下,这份治疗关系就会有疗愈的效果。本章跟第十章内容很接近。


我想:在治疗中关系具有治愈性的效果是因为,每一种关系都有相关性和互相影响的特性,在一个有设置有保护,鼓励表露真实的自我的环境下,我们得以尝试能否建立新的关系回路,试探性地去看看是不是能有不同于自己固有的交往和认识模式的新的可能性,而往往这为来访者者的世界打开了新的天地,所以治疗师能否在关系中安住,对于帮助来访者修复早年错失的安全依恋至关重要,而这种安住同时也要示范出人际的边界的维护,因为我们的创伤其实很多来自于,曾经没有被看作一个独立的有发展的个人,而被看成了他人的所有物而被侵入性地对待,导致了最基本的安全和存在感匮乏,成年后的人格结构就好像建立在虚空上一样,急需填补充实,所以心理咨询中治疗师既要秉持无我,又要注意到,先“有我”,而后“无我”,这里的微妙关系可等下章李老师讲解。


关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我想在当今的社会,即便西方的个人主义的文化再如何施虐,也阻挡不了关系的重要性越来越被认识到,全球化的发展下,东西方的文化必将相互影响、交织、变化、生成,我们在社会生活的人,任何方面也都离不开彼此的连接和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都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产生莫大的影响,那些持有自扫门前雪的念头的人们,其实很难得到真正的快乐和自由,有一首歌唱到:在内心流动起来,不要躲开。如果执着于个人小我的一切表现,就会错失关系中更多的东西,当我们愿意为周围的一切的健康、安全和福祉去尽力的时候,当我们愿意为自己身边的更多地人去分忧去解困,去创造温暖的环境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如同夜空明亮的群星闪烁,夜深,还剩下一些明天再听不迟,只要内心充满着祥和与温暖。


我们没有改变不了的未来,只有不想改变的过去,祝安






蓝蓝的其他日志

人间滋味第七篇:甜(原创微小说)
无字书——己亥木年立夏诗作一首
8.5.11众生(神)归位暨刘洪到底是谁?(4)李彪何用?陈光蕊有何意义?
8.5.6一往无前戒为刀 红尘烦恼俱出家(2019年4月10日)
人间滋味第六篇:沧海五粮液 良伴唯脐橙(原创微小说)
人间滋味第五篇:双踏BOS--请你喝一杯烈焰珍珠奶茶吧(原创微小说)
探讨临床实务危机情境“不伤害原则”的运用(微分享文字稿)
人间滋味第四篇:魅机--不要吃蓝色的那款冰激淋(原创微小说)
小暑颂
端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