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空间
繁体 首页 > 心理学人 > 魏宏波魏宏波

自体心理学对动机领域的主要贡献——利希滕贝格(Lichtenberg, J. D.)的动机系统理论

魏宏波2017-5-22 16:18
查看:3240次

一、科赫特自体心理学的动机假设

动机理论位于每种精神分析模型的核心,它从根本上塑造了我们关于一个人从婴儿到衰老的发展观点。动机理论解决的是关于人类行为与经验的“为什么”问题,在临床舞台上为分析师的理解和解释充当核心构造支点和基础。动机理论的重要性显然无法低估。

科赫特自体心理学没有明确探讨动机问题,其潜在动机假设在其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有所变化。


狭义自体心理学阶段,科赫特沿袭古典精神分析和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的传统,将力比多作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用以界定自恋,解释心理结构的形成以及相应的心理病理。他在古典精神分析理论基础上,假设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力比多,一种是客体力比多(object libido)即古典精神分析中的自体性欲,另一种是自恋力比多(narcissistic libido)。


广义自体心理学阶段,科赫特将“依恋作为自体建立和维持自体内聚性的核心动机。” 提出个体具有三种自体客体需要,即反映性需要、理想化需要和他-我需要。自体的发展取决于个体遗传特征和自体客体环境的相互作用。自体客体是否能满足个体的自体客体需要,决定了自体能否正常发展。


广义自体心理学关于动机的立场在很大程度上保留在巴卡尔与纽曼、戈尔德伯格、斯托罗洛及其同事, 以及沃尔夫等人的著作中。他们对于动机问题都没有做出新的贡献。自体心理学对动机领域最重要的贡献来自于利希滕贝格(Lichtenberg, J. D.)。


二、动机系统理论

在其著作《精神分析与动机》(Psychoanalysis and Motivation, 1989)一书中,利希滕贝格提出了五个动机系统,提供了精神分析运动中现存最复杂和最具综合性的动机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从骨子里说是一种有组织的动机理论,而不是一种结构理论。” 整合婴儿研究、大量实证研究以及临床证据,利希滕贝格担负起发展一种综合性动机理论的重大任务。他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是“界定早期婴儿身上就已存在,终生以各种变异形式维持,并描绘分析会谈中主导动机的可观察变化的动机系统。” 动机一般指的是发动、维持和指导心理或生理活动的过程。从现象上看,动机在一个不断变化的欲望、冲动、目标和努力的万花筒中被人类个体所经验。实证研究和临床证据已经使得将大量动机经验浓缩为一两种单一动机(如力比多与攻击,依恋)越来越困难。这种浓缩破坏了经验中的区别,减少其丰富性,并阻碍临床医生理解复杂的动机经验。例如,斯特恩(Stern, D. N., 1985)根据自己的婴儿研究得出结论,婴儿证明了各种各样显然独立的动机,每一种都具有相当大的必要性。这些观察使得 斯特恩呼吁一种更为复杂的动机理论。


利希滕贝格的论点是“动机最好被概括为设计用于促进实现和调节基本需要的一系列系统。……五个动机系统,每一个都包含不同的动机和功能方面。每一个动机系统都是一个心理实体(具有可能的神经生理关联物)。每一个都是围绕一种基本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每一个都基于始于新生儿期,可以清楚地观察的行为。” 


在阐述这五个系统之前,利希滕贝格首先对其理论的基本假设进行了说明。他指出,自己的动机理论基于以下九个假设:


第一个假设是,“无论婴儿以一种可观察的一致性做什么,他们都是有动机地去做的。” 婴儿的哺乳经验是最常见的例子。利希滕贝格认为,“从一开始,人类就是在一个交互作用系统中,通过自我调节,有动机地去知觉、感受、行动、学习及参与。”  


第二个假设是,“当相互关联的行为发生在更大的模型中时,这些模型意味着重要的动机系统。例如,饥饿属于一组可观察的基于生理需求的一种,其他的还包括呼吸、温度范围、废物排泄、整体刺激强度、触觉与本体感受刺激、平衡以及睡眠。” 


第三个假设是,“构成动机系统的每一组模型都对来自其他动机系统的动机有影响。……总体上说,任何动机系统中的成功调节都会对其他系统的成功调解有所贡献。”  


第四个假设是,“在最初的18个月中,每个系统中的动机都基于其神经生理成熟水平上内在的可能性得到转换和改善。……最初,动机运转,以促进在一个狭窄调节潜能范围内预置的回应和偏好,也就是说,他们看上去是类反射的(reflexlike)。……随后,可以看到婴儿在可供选择的事物中做出选择,因此显示出对自身主体性和围绕他们的人的主体性的意识。” 


第五个假设是,“通过每个动机功能系统获得的自体调节的个体特征,将在初级过程和刺激过程模式中获得象征性表征。” 


第六个假设是,“尽管任何可观察行为的心理现象都可能看上去来自五种动机系统中的两种或更多动机,但是可能往往看到的是主要来自单独某个系统的更大现象单位。”  


第七个假设是,“五个动机系统中的每一个都可以在生命周期的任何一点上被识别,但是它们本身并非成为任何生命纪元特性的全部构造模式的决定因素。……每个动机系统在每个阶段都受到生物-神经生理成熟、发展或衰老的影响,它们为这个阶段设定了组织上的可能性。” 


第八个假设是,“当任何动机系统强力主导时,其他动机系统可能看上去附属于这个系统。” 


第九个假设是“每个基本动机系统在每个生活阶段都存在特殊的需要,当这些需要得到满足,结果就是一种自体客体经验。当这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人就经验到一种混乱的内聚感。”  利希滕贝格认为,作为容器概念的自体最适合这种看待动机的方式。他将自体界定为发动、组织和整合的独立中心。尽管自体、人与认同都是相关术语,但是此处界定的自体强调动机(发动)及与经验相关的功能(组织和整合)。


利希滕贝格指出,五个动机系统围绕着基本需要而建立,“每一个都基于始于新生儿期可清晰观察到的行为:(1)实现心理调节的需要;(2)依恋和亲和的需要;(3)坚持和探索的需要;(4)通过对抗和/或撤退作出厌恶反应的需要;(5)感官和性愉悦的需要。” 这些需要是固有的,终生存在。它们能够驱策我们行动,或者它们可以从外部得到唤醒。例如,新生儿独自一人时会好奇地探索运动物体,或者可以在昏昏欲睡时受到刺激并被推动探索妈妈发出的打呼噜声音。成人可以被激发去阅读和探索一本书籍,或者在打瞌睡时突然受到同事电话和讨论在知性上的刺激。情感由于其增强动机而发挥一种核心作用,增加机能活动的重要性,并促进交流。


利希滕贝格描绘了每个动机系统如何始于新生儿期“内在知觉-情感行动模式和与天生偏好协调的早期习得的回应能力。” 照顾者提供匹配的回应,这些回应培养重复和调节。例如,让婴儿探索新物体的父母尝试调节情感强度、注意广度等。正是在这种照顾者环境中并通过生活经验,动机系统形成并得到组织。用这种方法,利希滕贝格有效地平衡了固有天赋与环境的复杂塑造作用。


利希滕贝格选择术语动机系统(motivational systems)说明“我们正在处理的不是结构或功能,而是持续不断的过程。” 尽管系统意味着构造,但是这个术语强调的是变化和弹性。系统还“传达活动,诸如组织、发动以及整合,因此很好地符合一种观点,即婴儿从来不是存在于这样一个阶段,他们在该阶段中是驱动性压力和环境力量的被动接受者。” 


每个动机系统通过位于关系背景中的生活经验出现,被塑造和确立。每个系统都是自组织和自动稳定的。每一个都对其他系统具有调节作用。“一个系统的积极发展促进其他系统中的动机稳定性。” 每个系统都是永久性的,在对其他系统的支配性方面时刻发生变动。反过来,动机系统的功能成功或失败影响自体感。利希滕贝格强调,动机支配性的这些变动具有广泛临床效用。


在描述和致力于经验中种种截然不同的动机影响时,为了与自体心理学理论一致,利希滕贝格使用自体概念作为经验的总体统一者。“自体指的是发动、组织和整合的核心。自体感指的是发动、组织和整合如何被经验。” 自体作为中介,基于不断变动的动机优先次序,发动、组织和整合经验。反过来,自体感由我们如何经验这些过程来塑造。运用作为发动核心的自体概念,传达了这样一幅关于人的图景,他是一个具有不断变化的动机和目标的主动力量,而不是一个“驱动性”压力的被动接受者。


利希滕贝格运用自体客体经验作为“传达自我调节及自体与环境之间调节的相互关系的” 支配性概念。在他看来,自体客体经验“是一种特殊的情感状态,以一种内聚、安全和愉快感受为特征。……在每个生命阶段,对于五个基本动机系统中的每一个来说,都存在特殊的需要,当这些需要得到满足,其结果就是一种自体客体经验。当这些需要未能满足,人就经验到一种混乱的内聚性,从表明需要空气的严重惊恐,到一个心烦意乱的朋友未能回应某人问候时的不安。” 


尽管利希滕贝格保留了科赫特的自体客体概念和自体概念,但是他显著拓展了种种基本需要,并因此为自体客体经验拓宽通道。利希滕贝格将科赫特的反映性、理想化以及他-我自体客体需要基本上放在依恋-亲和动机系统中,它是五个动机系统之一。他指出,其他动机系统的成功运作成为赋予活力的、自我增强的经验。例如,成功的探索-坚持经验,伴随着效能愉悦,以依恋-亲和动机在幕后活动,将会起到一种赋予活力的自体客体经验的作用。概念上拓展的自体客体经验通道促进了对更广泛的经验的理解,并帮助人们克服认为关系始终位于自体客体经验最前端的倾向。与自体心理学理论一致,这些动机系统有助于一种被赋予活力的内聚自体感的发展性巩固和维持——高于一切的动机原则。


 主要参考文献:

Lichtenberg J. (1989). Psychoanalysis and Motivation. Hillsdale, NJ: The Analytic Press. 

Lichtenberg, J. (1988). A theory of motivational-functional systems as psych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 vol. 36.




魏宏波的其他日志

团体治疗中的阻抗:个体与团体阻抗的相互关系
自体心理学、主体间性与团体心理治疗
自体心理学对动机领域的主要贡献——利希滕贝格(Lichtenberg, J. D.)的动机系统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