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空间
繁体 首页 > 心理学人 > 王彻wangche82828

对拉康爱的理论的综述研究(爱的研究纲要)

wangche828282015-10-20 01:29
查看:3837次

拉康对爱的讨论繁多而零散,本文借助霍大同先生的理论探索,将拉康的爱的理论进行结构化梳理,并在某些问题上进行进一步发展。

    相对于硕士论文,本文在结构上将进一步梳理拉康关于爱的讨论。

 

石祖性的爱

拉康的整个理论体系是一元论的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是石祖,拉康经常用“1”来形容这种核心性质,对于爱的讨论,拉康是在石祖的大视野下穷尽了爱的本性。

1.1 爱是想象界的

爱是在想象界的,这是爱的基本属性,同时,与实在界、符号界的接壤涉及到爱的结构性问题。(参见2.2.11

I想象界  R实在界  S符号界  ICS无意识  JA大彼者的享乐  JΦ石祖的享乐  sens意义  Φ石祖

Symptôme症状  Angoisse焦虑  Inhibition抑制  a客体小a

1.1.1纯粹想象领域的爱

    想象界如图所示,其实包含了四个部分,纯粹想象领域、与符号界接壤的部分、与实在界接壤的部分,以及三界接壤的部分,对于处在想象界的爱而言,不同的部分对于爱的意义是不同的。

1.1.1.1自恋的结构性基础 

没有自恋就没有彼恋,也就是恋他,这是弗洛伊德对于爱的讨论的基础。以镜子阶段为基石的自恋使得主体必然性的与彼者相连,因此自恋必然从对自身的迷恋导向对另一个人的迷恋。(参见2.1.3.1

1.1.1.2迷恋:爱—恨—无知

迷恋是一个爱—恨—无知的三段式,三者彼此相联融为一体,每一个都能被另两个解释。由于语言的限制,弗洛伊德、拉康无法区分爱与爱情,通过对迷恋的讨论,事实上他们是区分了爱情与爱的不同。

迷恋定义在爱、恨、无知之间,无知则是始终在场的基础状态。只需一个无,爱与恨就互相转化,并且,无知指向迷恋产生的基本条件,一个实在的象,也就是人永远无法看见的自身的象、脸,无法看见脸所致的永久投射的内在幻象产生了一见钟情的基础。而因无知所致的爱的豁拳,在辞说之外确立了爱的书写结构。(参见2.1.3.2

1.1.1.3从爱的请求诞生的幻想

孩子请求爱,爱的请求是原发的。然而孩子所请求的东西母亲并没有,或者并不能完全的有、无限的有,爱是在爱的请求中的一个幻想。由于这种请求没有边际,使得爱的证明只能是给予人们没有的东西。虽然献出生命可以作为一种证明方式,却不影响在本质上爱的海市蜃楼的欺骗属性,毕竟,这是人类经验之外的某种幻想。(参见2.2.12

1.1.2升华的爱(参见2.2.13

在想象界与符号界接壤的领域,是欲望的维度,这是狭义的爱的位置,也就是升华的爱。拉康在非常精确的意义上谈论爱的时候,指的就是这个维度。

1.1.2.1符号性

首先是必须具有符号性,在爱的问题上,东西方的对比显示出符号性的有无的决定意义,对于没有爱的符号的中国传统而言,一种理想的爱情其实并不存在。“我爱……”的符号作为一种内在的契约将爱升华,铆定在欲望之维。

1.1.2.2世界

拉康将爱划分为爱若与世界,世界是萨特的概念,升华的爱,与性毫无关系的爱就在此获得支撑。这论证于一个历史事实,正是基督教一千年对于爱的宗教传播,才有了典雅之爱作为爱情文化起源的诞生。

1.1.2.3永恒的爱

Amour-propre自尊这个词,在法语中明显的揭示出尊敬是爱。这种尊敬是对父亲的尊敬,实质上是一种回应,对于幻想中的父亲的爱的回应。这种爱是幻想中的父亲的爱,死了的父亲的、父姓的爱,永恒的爱,也就是不可能的爱、大彼者的爱。

永恒的爱对应于上帝的爱,显然,这只是幻想,现实中的是有限的爱,也就是一种对永恒的爱的回应,这是耶稣和保罗的爱,他们在死亡和受鞭笞时的申诉展现了他们的爱的界限。

1.1.3爱的享乐

想象界与实在界接壤的领域,是享乐的领域,爱在这个领域触及实在。

1.1.3.1爱若化

爱分为爱若与世界,爱若的部分就是享乐的部分。在想象与实在交接的地方,是大彼者的享乐,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在享乐,他不是自己在享乐,而是彼者在享乐,己身的享乐是在彼身的享乐那里的隐喻。这个隐喻有两重含义,第一重,己身只有通过彼身才能实现享乐,例如男人必须通过女人才能实现性享乐;第二重,己身就是对于主体而言的彼者,这是种通过肉体实现的精神快感,物质依赖、熬夜都是这种享乐的体现。爱的爱若化以此为基石。

爱的享乐是一种不是性高潮的性高潮,是另一种高潮,只是位置不同,如同症状与性高潮的等价。

回归爱—恨—无知的三段式,爱就是非道德恨,与彼者的善性与否无关。作为非道德恨,爱通过博洛米结的物质化实现书写的行动,触及实在。(参见2.2.14

1.1.3.2丧失在历史的男性躯体

    与古希腊对比,世人显然更加的依赖于彼者,在爱中就是如此。这涉及到冷兵器时代的结束所带来的男人超越死亡的躯体的彻底丧失,这种丧失使得己身对己身的关系不再是历史的主线、也不再是爱若化的主线。(参见3.2

1.1.3.3作为中心的太阳神经丛

拉康和弗洛伊德都明确讨论,作为内在的享乐的人的精神的、情感的体验中心,所谓“心”的感受到底是在哪里,在爱中,这一点尤为重要,而这个体验的中心、享乐的中心,是太阳神经丛,也就是腹腔丛。这是爱的爱若区。(参见3.1

1.1.3.4享乐的精神特征

爱的享乐的精神特征被拉康称作爱的法则,这是倒错。爱总是朝向于突破某种法则的禁忌,无论是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是耶稣的传道。(参见2.2.14

1.1.4焦虑的反面:从享乐到欲望

爱是焦虑的反面,实现的是从享乐到欲望的通路。在其中客体小a是博洛米结上的动力,在焦虑中它将欲望导向享乐,在爱中它将享乐导向欲望。具体的体现是诗歌,也因此拉康说爱是诗。(参见2.2.15

1.2爱是转移

1.2.1作为转移的爱

转移首先在分析设置上提供给爱的客观化可能,没有分析家与分析者的基本设置,没有这个转移的现象,就没有爱的客观化可能。(参见2.1.1

转移与爱是等价的,分析解释出的经验就是,爱即转移,转移即爱。(参见2.1.2

1.2.2转移的辩证进程

如图,这是转移的辩证进程。第一时刻的典型代表是典雅之爱,主体女人被简约为物,虽然那是圣物。第二时刻是真正的爱,在爱的呼唤中被激发的爱,这是典型的女人的爱,《会饮篇》中的阿西比亚德是如此,卓文君也是如此。第三时刻的到来很艰难,当第二时刻遭遇挫怅之后,过渡到第三时刻其实需要彼者的同样配合,这指的是相爱的情况,也只有如此才能发生第三时刻,此时主体和缺失的大彼者都承受阉割,以知识的方式交托缺失和承受缺失,这典型的是杨过与小龙女的故事,或者是格林兄弟的童话。(参见2.2.2

地母性的爱

拉康穷尽了石祖性的爱,问题在于我们常说的母爱是否存在,或者仅仅是幻想。霍大同早在他的关于代情结的文章中就证明,母爱是存在的,巴林特的生殖爱是有根据的。地母爱的语言符号是慈悲,理想投射是观世音。在爱情中,地母爱体现在特吕弗的《祖与占》的主人公身上,他承受着妻子的所有不忠而自得其乐、毫无怨言。(参见3.3

爱的四象(参见3.4

爱与爱的请求是两个基本维度,石祖爱与地母爱也是两个基本维度,彼此相套相接,在二维四端的循环中,可以分出爱的四象。



wangche82828的其他日志

孟母(代)情结及其深蕴
孟母分析——代情结溯源
【翻译】拉康:《讨论班二十:继续》绪论
男人萨特
祖先重认:精神病的一种中国式可能
分析家与文学家
灯:现代神话——周星驰的《西游》及其历史创伤
对拉康爱的理论的综述研究(爱的研究纲要)
爱的研究——参照霍大同理论对拉康爱的理论的讨论/绪论
【翻译】多尔多的“母亲”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