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空间
繁体 心理学与生活 > 社会心理评论 >

道德并非宗教的产物

知識通訊評論第89期 2017-4-01
國立臺灣大學

Blp ]ax d5OKj0

&r)vT4RE K_0
道德并非宗教的产物

?]s~.H%v0
心理学空间*DS+ns4\5]ZwA

心理学空间e(S C \p

)H,m'bH$yz+p0一些行为指标显现,是否有宗教信仰,不会影响一个人的道德感。因此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也不决定于其是否有宗教信仰。但是宗教的起源到底是先天?还是有演化适应?仍有不同看法。心理学空间PbOe Pl;X,O

_3BebrO,}0心理学空间(?g3{+ZY5Pr1E&f {

宗教或文化,孰为道德之源?

FrhP$v?0

1w6Fc)|#T9z c6v0心理学空间J0JSHw

小说家麦卡锡(Mary McCarthy)曾写道:「宗教只对好人有益」,但衡量宗教裁判应对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人道主义的暴力,或是对抗乐施会的暴徒,让人怀疑宗教只给予人们道德的讬辞和动机,而非理性的内涵。

#|'xw6CEC&uh0心理学空间a0tm\d f'hS}5`q

赫尔辛基大学的塞西南(Ilkka Pyysiäinen)与哈佛大学的豪瑟(Marc Hauser)两位心理学家为此发表的论文,指出人们不管有无宗教背景,面对陌生道德抉择时,反应并无太大差异。

~,kR0U s3P(q i0心理学空间i+Ud8f8bd

研究使用豪瑟研发的网路版「道德传感验」,考验人们的道德判断,情境包括若规定聚餐时每个人需准备一道菜,该如何处理有人两手空空前来;或是值不值得杀死一人以拯救其他人,这些问题大都难从宗教书籍中找到解答。

1u:W9_,| I^ wW5N(r0心理学空间 jNI@8\H#o

天性良善心理学空间*b(sS1T3X,b%mJ3o%o r

心理学空间 m.M0D d B[ S

数千名社会背景、年龄、教育、宗教信仰、种族不一民众接受测验,塞西南与豪瑟表示,结果显示「道德感与宗教背景无关」,不过在少数高度相关的项目中,宗教仍可能影响答案。

1k6`-F$U4zU bt'cH0

nCKf:qy|#Iv];P0这项结果或许也呼应宗教源起,有些研究者认为宗教只是为帮助无关系的人们相互合作,例如强调「人在做,天在看」以防止作弊;其他人指出,宗教行为并非在人类演化中的刻意选择,而是其他认知功能发展下的附属品,例如宗教或许其实是相信灵魂及来生背后合理的心理因素。心理学空间]X-h` eu

eenK'H|F0塞西南与豪瑟指出,因为宗教对道德判断影响不大,上述的第二种假设的可能性更高,认为人类是先产生有关行为模式的道德概念,促进团队合作,才将这些概念融入宗教体系之中。研究人员认为,人类或许天生便具有这种「道德文法」。

?q5gGm`w0

7Y([ m1Xh"n R4x4o0这份论文的内容不只涵盖人类学,也一并挑战人们常认为宗教灌输道德意识的论点,若依据作者所言,宗教人士并不会比无神论者更具有道德感。

$TFddW:{0心理学空间{ f6Z-_%p ~*I{ Ef

塞西南与豪瑟并不完全否认宗教有适应力,认为天择或许带来改变,会从既有一些影响道德认知功能的改善,来创造最大的合作利益。证据显示相较于无信仰者,宗教成员团体更容易促成利他及自我牺牲精神。心理学空间0o@XJ+l$]6Mr8t

心理学空间+u2w~*?z }eG

这篇论文同时激怒宗教狂热者或无神论者,若将宗教视为社会行为演化,而非神圣天启,显然怀有无神论的逻辑;但文中又假设宗教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心理,不像某些人士主张宗教是文化加诸于社会的愚蠢行为,只要用冷静与理性即可洗除。心理学空间[;hL#vE8s6O4^;T

e+x8~"X#J"T0不过这种道德测验究竟探究的是宗教或文化才是道德之源,也无定论,因为无信仰者若身处在宗教色彩极为强烈的文化中,很可能会接纳多数舆论的道德倾向,例如西方文化便长期深受基督教价值观左右。

$T5Fq`$T"yGr0

Y$b,zNo)]_0不过研究结果认为,无论文化或宗教都不太重要,而是由其他与生俱来的因素,决定了人类的道德判断。

*jMY{[FL6R G\H0

z#YC%sW u rD0有时宗教道德准则会出现不一致之处,让人怀疑是否受其他先入为主关念的干扰,而非完全来自宗教信条,例如天主教早期反对试管婴儿,但又同时强烈反对任何阻碍生殖的手段;对于欺骗、盗窃与谋杀,多数宗教都有相同的核心道德原则,也都有顺应社群的调整,其他如基督教的原罪论等细节则各有其历史背景。心理学空间;hfH7weAZ

tC u&v~+f0心理学空间F p;T)dpS!te

I eu%e+fw0
无神论者在道德测验的表现上与信仰者无显著差异

.j)MG7N2})~K%T*]!X0

oE{9[D GK0心理学空间s4cww-fy`7?g

但若要挖掘宗教根源,道德真的是最佳切入点吗?若说之所以有大量文化投入宗教,只是为了增强并且调整人类与道德相关的既有神经网络,实在很难取信于人。有些人强调宗教符号与神祕信仰的适应力,而不着重于道德层面。

U3tq/l Pa0

]}j9fln+Wz0宗教这个文化现象如此丰富,若试图解释源起,通常注定是两面不讨好。就像若要以非宗教合作角度解释法国沙特尔主教座堂,或是巴赫的B小调弥撒曲,也同样不会有结果。

?o*P(|Z g+l| y0心理学空间0sPE3Y ` h

(本文原载于二〇一〇年二月八日《自然》杂志网,作者保尔(Philip Ball)为自由科学作家及《自然》杂志编辑顾问)

3K)^&rb(Zp%Ojng0

新一篇:凯伦·阿姆斯特朗KAREN ARMSTRONG的TED获奖心愿:呼吁《仁爱宪章》的诞生
旧一篇:女神是人嗎?崇拜女神是愛情的開端?


标签: 道德 文化 宗教

延伸阅读
  • 语言的文化和认知之辩
  • 文化和基因影响认知
  • 研究发现,宗教儿童比同龄的儿童更加的冷漠
  • 来自神的惩罚的威慑让人们变得更慷慨
  • “上帝在看着你”:人类为什么还是不能摆脱宗教
  • 从文化角度看道德的纯洁性:把脸面擦干净
  • 气质和道德
  • Freud 1907b 强迫行为与宗教实践
  • 新信仰科学:打破世俗化(SECULARIZATION)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