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的儿童
作者: 李小龙 / 6966次阅读 时间: 2013年9月30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Y1d}h}6wf _^d

内心的儿童

*d5Tb)b)o FR5l0心理学空间x(DoO ^

■《心理月刊》:有人说中国人普遍“少年老成”,您认为呢?

S8_4hjr5]aZaI0

cD2CN9FX+hb8Y/Q0李小龙:这种情况的确比较常见。“少年老成”在主流文化中是个褒义词,指人很小就会很现实地看问题、处理事情。不过,过分推崇这个标准,可能会对我们的内心成长有一些影响。

k5R q)h4nP0~S f/m9]0

u?!w$}3h0■ 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SFrjf rarw qY?n0

dTx/ol*n$BW0比如说,孩子在成长的某些阶段需要通过幻想(比如想象自己、自己的父母很强大)来强化内心良好的自我感觉;还需要在游戏中发展和他人相处的能力,象征性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的能力。如果让孩子过早地将这些东西放弃或者封存起来,他/她内心的成长就无法展开。心理学空间Pk-p0lu

\i6\n@'DL0一个过于“少年老成”的人,会用特别现实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允许自己有一点点超越现实规范的东西,结果会把自己搞得很僵硬。僵硬就是,内在儿童充满活力的部分完全被压抑下去了,他可能感觉自己好像就没有这个他认为不好的、幼稚的、儿童的部分,永远是个大人,但那部分又是确实存在的。就像压抑其他情感一样,被压抑的东西,肯定一直在影响我们。如果压抑得太厉害,就像水积蓄过多,总有一天会决堤,会冲垮堤坝的。心理学空间WvgU&m f ? a

NXl]}U.f F[0■ 我们的传统在其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心理学空间)\,wj;xM;u M\I8L

9?;~!rSZj ksX0中国传统主张的儿童教育,从出生到三四岁这个阶段大多是空缺。教育的方式比较注重认知和理性,相对忽视孩子内心的情感。像《颜氏家训》这类书,都是教育孩子怎样适应父母、顺从父母,甚至是如何迎合父母。现代心理学认为,这个阶段对孩子心理发育非常重要。在这个阶段,孩子首先需要的是父母与他们的情感交流,感受到爱与关注,才能逐渐发展出一种共情的能力——可以去爱别人、关注别人,与别人交流的能力。如果像传统中那样过分强调孩子懂事、老成,在成长早期就过度置入各种观念,忽视孩子对爱和亲密情感的需要,可能会影响到孩子心理的成长。心理学空间 QWv(QbqF!f;R

心理学空间O7ZGs3O0i!X1@

■ 成熟与童心有何关系?之间矛盾吗?心理学空间k,v4A&O)Rr \F

)WqCt5G _C"E1Z}"H0不矛盾。我们的成年状态与儿童状态,这两种状态是交替的。正是这种交替,让我们有可能校正内心与现实不协调的部分,促进我们心理的发展。心理学空间^ aCLW#t]-I-]

心理学空间s^$re{Lt

一个成熟的人具有很好的现实感——进入内在儿童那个部分时可以特别富于幻想,对事物有丰富而敏锐的感受力,可以享受某些神奇、魔幻带来的魅力;从这种状态中出来时,又能很好地与现实协调,可以区分幻想和现实。心理学空间$Q2s-d!Dy%sD

)a)F0lg`Is'{0比如说,我们看周星驰的《少林足球》,会觉得特别好玩,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知道那里面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是艺术的夸张。心理学空间ETlL.v'J%R7T6F6}

'^Z!E"f^'i9W0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Heinz Kohut)说,孩子那种魔幻般的思维、情感,觉得自己像“超人”一样的想象,正是我们创造力的精髓。很多艺术家也认为,这些幻想和感受中蕴涵着我们内心最活跃的创造力的部分。心理学空间Z$mK6_9?O%p

心理学空间7X6i|`DQMu

■ 成熟而保有童心,与幼稚、不成熟,其区别在哪儿?

F,g o FSXNff0

6\?$J ep0Q.~p8o_0所谓幼稚、不成熟,是指现实能力没有充分地发展起来。现实能力,就是客观地认识世界、环境的能力,理解别人、与别人交流的能力(共情能力),客观地制定自己的生活目标并付出努力的能力。缺乏现实能力,就会沉浸在幻想、白日梦当中。心理学空间%KQ0p#uZq

V;cA XA F9KD0比如一个人认为自己经济窘迫,可能会完全寄希望于中彩票大奖;一个相对成熟的人,可能也会幻想自己中彩票,但他同时还会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作出努力,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们都有童心,都有儿童的部分,但是前者完全生活在儿童的状态当中,而后者的成人部分与儿童部分是整合的——他/她既有成人的部分,又让儿童的部分也能不时得以展现,整个人处于一种活泼流畅的、富有弹性的状态当中。心理学空间(Cl"J#Wqg

RX |;] Sz*]0■ 传统文化影响之下,我们可以怎样去释放自己的童心?心理学空间@-d_-Z {?/w6X#g"b6@@

x!]%R T-M8E0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开放自己的内心,而不是防御自己。有时我们会对自己完全封闭,用一些防御把自己搞得很僵化——就像有一个坚硬的外壳,自己躲在后面。当你打开自己时,可能会发现,有很多东西是你以前完全没有觉察到的。打开自己,就是能够逐渐地,越来越多地知道自己内心的状态是怎样的,真实的需要是什么,然后根据现实来调整。这会让我们更接近真实的自己。心理学空间 IY/I#XR nbA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健康的自恋 李小龙
《李小龙》
精神分析治疗基础»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