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硬的自我边界
作者: 曾奇峰 / 15306次阅读 时间: 2013年10月14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X#z0Y+[5a)P$w ^7rZ

僵硬的自我边界

BUW!Kq_r)sw0心理学空间| B ~}4X(h

人是关系的动物。面临关系,作为独立个体的人要面对两种危险——心理学空间.n"k(Bs)K$B`g

心理学空间#DO_d)q5Bo&L

pp2}R(Z:J$\C$q0心理学空间eG|_/S~t_j*y(u

一是关系过近,自己与他人、或者自己与群体的边界不清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于是独立性受到侵害,内心世界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变得不那么稳定和宁静;心理学空间$H1yQ$W0H%^s

'U zr9X ~)B6P0

Nj]Iotx%d0

-}0i j H\5]"wp]d0二是关系过远,或者说与他人和群体的边界过于清楚,以至于到了边界僵硬的程度。在这种情形下,交流受到阻碍。心理学空间O4k,a2m-K&^%c1KX?

心理学空间*^.Z C9el_.H/Y$r1Z)z

心理学空间j6_-kzb0x:Q$KO3j

心理学空间(q:{*D^Q~ efO

没有交流的状况,是人类个体所经历的最糟糕的情形之一,所以关禁闭切断一个人所有的交流途径,是对这个人除了死刑之外最严厉的惩罚。遗憾的是,虽然没有来自外界的禁闭令,有些人却由于过于僵硬的人格边界,而使自己处于“精神禁闭”之中。具体表现包括:固执,听不进他人意见;过分坚持也许不必要坚持的所谓原则;拒绝一切人情世故;轻视情感,过度在乎理性;等等。这样的人,是让别人难受的人,也是让自己难受的人。

B.oN?2P#j0

A;WCS}~E0

xJ[;z+I*e0

&d+Z*g7T0Q(O,[0深度的心理分析,可以向我们呈现出这些人的内心世界是什么图景——

9oKN]7hdxS|3W0

K`'?[|4|2V@0

f1de T#~4{"kf0

*RigQix&[7_~0第一,貌似独立、冷峻的人,内心其实充满对他人的情感依赖。就像所有人一样,他们也曾无比依赖过他人,比如父母或者其他重要人物,但是,在依赖中,他们受到过较深的“伤害”,——依赖永远都是跟伤害联系起来的。为了避免创伤重现,他们需要划清跟他人的界限,“灭绝”对他人的依赖关系;

N5N%bY-Ob:J(u0心理学空间)i)| mi8R#ft

;X t}(C{OYu9F0心理学空间,D0|(bD)f&T

第二,他们内心是充满激情的。但因为害怕自己的激情“闹事”,就过度压制它们。他们给人的理性印象,实际在以一种无可奈何的方式说:我有很多情感,却不敢让它们出来;

5Jcez%ut4U;W0心理学空间u mf%c'`4t

2u y7hO#l3l:v(l:M0心理学空间;Ft*Sz1{~Ct

第三,这些人还对他人心存敌意,这种敌意可能导致他们对他人的边界的突破。毫无疑问,如果他们真的这样做,就一定会使他人反击。为了避免冲突,最好的办法当然是:我不逾越雷池一步,你也别过来,我们相安无事。心理学空间EjFh!m(\

IZ[VF0心理学空间.pDx#t6O?

4{8pR2Z0WW @_0从整体上说,自我边界僵硬是一种画地为牢式的自我限定。他们会因此丧失必要的人际支持,以及失去在更大的人际平台上发展自己的可能性。突破这种限定,要做认知调整。首先,作为个体,对他人的依赖是必须的,这并不意味着羞耻。只要你对他人的依赖不是婴儿式的“完全依附”,那不管发生什么情况,你都不会受到心理创伤。其次,也许未成年的时候,激情的确是危险的、难以控制的,但作为成人,把那些激情象征化,却并不是太难。所以尽可以让激情以某种无害的方式展现,而不必一味地压制。最后,对成人来说,敌意也是可以象征化的,只要象征化了,就不会制造有严重后果的人际伤害。想想奥运赛场上的冠军们,他们就是把内心打败他人的敌意,象征性地转化成耀眼夺目的金牌。心理学空间$TU,N1\4d

心理学空间 d,a7{A8qb{

心理学空间} d)d!v*IH'O4]-GZ4P

{%Y%V+GjwTFr0僵硬的自我边界是可以变得柔软、灵活的。只有和他人的交流变得通畅,我们才能更好地生活。心理学空间 \/O@wn z

心理学空间f;^ j(F6m\4R

心理学空间 [j-k z4L`M5lG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子弹射向了谁? 曾奇峰
《曾奇峰》
飓风起于青萍之末»

 曾奇峰

1986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医疗系。精神科副主任医师。首期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学员。曾在德国精神卫生机构进修两年。武汉中德心理医院创始人、首任院长(1988年)。中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业委员会成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学组副组长、华中地区组长,德中心理治疗院(在德国注册的机构)中方委员之一,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精神医学委员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QQ:3046521800
电话:027-85308050
微信私号:zqfxl2014
微信公号:zqfxl2013
微博:http://weibo.com/u/2301865564


曾奇峰心理咨询中心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