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及其人的内心挣扎和解脱
作者: 李昶 / 61071次阅读 时间: 2013年11月20日
来源: 华夏快递 标签: 金基德 情感 唯美主义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L`%B ao$U9kR0谈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及其人的内心挣扎和解脱心理学空间C2Ki [WtiP6R\

LI;`gFK9ND*DdN)W0李昶心理学空间#t3H*F#[.FP)z9?

%U3f-^9\$x@0A0韩国著名导演金基德的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又译《春去冬来》),以其优美的画面,和谐的自然景色,简练的语言,巧妙的情节,沉甸甸而又疯狂的情感,深刻的哲理,象征的手法,寓意的刻画,表达出了对人的存在、欲望、性、爱、压抑、扭曲、恶、破坏力、顺其或反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佛法和禅定的看法。以春夏秋冬四季,象征人生的各个阶段,以及在各阶段上的挣扎和境界境遇。在绚烂、奔放、恋爱、纵欲、杀人之后,产生反思,重归自然和重新昄依佛法,最后达到一种大彻大悟,达到一种人的再生,人天合一的精神境界。电影也有唯美主义的倾向。

airOH0心理学空间4M#U^8o3E){&J6Sa x

《春夏秋冬又一春》的地点是环山湖中寺庙,以四季变化来象征人生中的不同阶段,以三代僧人来代表每一代人在重复着几乎是同样的人生故事。描写手法特别。四季的轮回说明着人生的苦乐善欲恶的交替重复。第二个春天,寓意了人生中的希望和对人可能重蹈复辙的担忧。电影所蕴含的意义深刻。心理学空间p_:z$Q3bn1k3?

心理学空间 KhtwY e%Om1x4U3W

电影开始在美丽得如同人间仙境般的烟波浩渺的湖水上,在一种空灵而又让人感到有点绝望的气氛中,故事开始发生。

ds9CS&C/Y7@o.]#B0心理学空间 A5`-t mX4r r

在湖心的佛庙人生庵中生活着一老一小两个和尚,生活的范围是从湖心庙宇到湖边的山上挖药草,小和尚同时在四周玩耍嬉戏。金基德本人在电影中扮演了一位智慧的老和尚。他看破了人间欲望和游戏,以宽厚、理解和放弃的态度,最后达到了自身的超度和圆寂。

k#A~!\zGK,i0

g%w}.V B pz0第一部分《春》:人性在这里还原为最为原始的纯真。小和尚尚为单纯玩童,在自然的环境中,他吸收着自然的养育,接受着师傅的引导和智慧。他的身体和灵魂和草木一块生长,与山水为伴。同时,人性的恶和破坏力已开始显现。他在鱼、蛤蟆、和蛇的身上,捆上石头,导致鱼和蛇的死亡。这时小和尚手舞足蹈,天真童趣,却已表现了人类的性本恶。

V2k @a+ocd0心理学空间8wC#E@NH~*x]

小和尚杀了生,开了杀戒。正如他的师傅深刻的见解:小动物的死亡将会永远地压在小和尚的心里。这套住小动物的石头,象征预示着小和尚的心灵和人格被锁住了,他已经免不了要在生活中永远拖着一块大石头在心里。这种重压会毁了他。而最终,他会拖着一块大石头在忏悔中复活。

q_ ~P)X0f6p0

"]:]8\C0Fv v0第二部分《夏》:约十多年后。小和尚已成年青小伙。夏季是热烈的和充满生命欲望的。在小和尚去接来治病的美丽姑娘和她母亲的路上,他看见了两条蛇的交媾,这预示了小和尚会开色戒。姑娘母亲离去后,小和尚先是拒绝姑娘坐“佛像石凳”,但开了情怀以后,他又主动搬来“佛像石凳”给姑娘坐,表明心中先守护佛到佛的地位的瓦解,也体现出在特定情况下人为情和欲将佛法放弃。

T7f/UZ%C5OCp g gi.t0心理学空间W\n s8KS{%g

小和尚偷看姑娘换衣服和多次对姑娘进行性搔扰,最终他占有了姑娘并多次同她发生性关系。心理学空间T%L Vp%JP#OIb

心理学空间/E8OTL%Ba E8@

两位年轻人的情是执着的,执着得性欲到放任放荡。同时让人感到一种隐隐约约的杀气。俩人都无世俗经验。俩人的精神世界又是如此地脆弱。姑娘的病,从心理上看,多半是因为太内向,又有年轻人的荷尔蒙刺激,有欲望又太压抑自己导致的。带着初生的爱情和放纵性欲后的满足,已经治好了姑娘的病。老和尚看到了年轻人的这一切,他也知道:青年人的情和欲,挡是挡不住的。生活只有自己去经历,才能真正大悟。于是,他送走了姑娘。恋爱中的小和尚当晚偷了那尊珍宝佛像,还俗走入红尘,追他的爱人去了。心理学空间Qmf5G&k@s

#em-D] q]0第三部分《秋》:约十多年后。老和尚已为垂暮老人。小和尚已人到中年。老和尚在一份包东西的旧报纸上读到小和尚因妻子外遇已杀妻潜逃。这是世间悲剧。但老和尚有佛陀慧眼,他可能认为那也不过是人生平常的一幕。老和尚知道小和尚无亲人,凭他的判断,小和尚会回来找他。他平静地等着他。心理学空间HvkEVJ

YqSv?+t?0小和尚回来了,仍不惭愧。尘缘未了,杀心未灭。面对爱的背叛,在杀了妻子后,他仍然挥着带血的匕首,他还冒着嫉妒的火焰。心理学空间rC$m)lJ_2yA

心理学空间[Vn Rdub

电影在这里揭示出人性中赤裸裸的恶和毁灭性的力量。金基德眼中的爱情,借助于欲望和暴力的原始发泄,最后以悲剧收场。

Q'kIdU0心理学空间#J*]z {*_JU*^N

小和尚再次剔度出家。阅尽人间沧桑的老和尚,在庙堂前的木板地上写满了经文,让小和尚一个字一个字的刻出来。警察追小和尚至湖中寺庙。老和尚镇静如山,让警察等他刻完再带走他,这样可以收了他的愤怒和杀气。小和尚早上醒来,如有顿悟,他被警察带走。老和尚在秋叶绿波中,坐在船上,点火坐化。人生的大彻大悟,佛教的鳯凰涅磐,到此为止,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生活到这份上,也算是修成正果,人天合一了。心理学空间$s?j|yEI-?

心理学空间u#W6W[X

金基德这里还暗示表达了一种思想:即世间俗不可耐之辈,陶醉于成天营营苟苟,专营谋利,色欲放纵,皆为蝇头鼠辈之徒。实质上,人在天地山川湖海之间,渺小得如寄蜉蝣,也如秋风中之一叶。而在佛法面前,追求的物质,也会一切皆空。这里金基德把他对禅学的解释与人生的思考,完美结合在一起了。心理学空间%u n Bp8yK

;WK{,A d&u.D0第四部分《冬》:数年以后。服刑期满人已过中年的小和尚回到几乎成废墟的寺庙。他已头发斑白。他从冰湖中掏出师傅的舍利,用冰给他雕了一座佛像,替老和尚圆了寂。他将在山中湖里的孤寂中度过余生。心理学空间7^ T`0Gs1V9^t

心理学空间p$MZ:w|@yZ

蒙面女人在寺庙弃婴,预示了下一代小僧人的生活和故事。一切都将在在自然界中循环和继续。他收养了这个孩子心理学空间u)X}M4U*tZ@

心理学空间Gg&~&wlE

他背拖一大石磨盘将佛像送到山顶,是对其童年杀生和中年杀妻的偿还和超度。而佛像在高高的山顶,以清明平静,慧眼超脱,俯瞰湖光山色,人世红尘。一切都是那般渺小如过眼烟云。比起很多追名逐利,妄自菲薄,懵懂到死也没有明白这一切的人,他也祘几乎近于功德圆满了。心理学空间i Cnj Up

%FMSn~0第五部分《又一春》:几年以后。又是一个春暖花开,主人公老了,新收养的小和尚同样重复着师傅当年的生活轨迹。无邪的小和尚把石头塞入鱼、青蛙、蛇的动物的口腔,看着它们挣扎喘息,手舞足蹈。预示了下一代人的生命轨迹,同时反映出第一代老和尚可能曾经有过的生活和经历。老一代象征着理性,并担负着保护启迪下一代的任务。三代人的生活,共同表现了代代相传的人生轨迹,有精神的交接,更说明了人类生活代代的大同小异。

K!_1?!]H+z0心理学空间M2Yw%Tp,@

生命在循环,自然在延续。一代代人重复着前人的错误,重蹈覆辙,但最终在信仰中得以解脱。心理学空间(n2s/e@?

$m2lub_0金基德的这部电影也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与孤独,自我的赎罪和牺牲。以极端的感情和纵欲,表达了人在世俗的追求中的失败和毁灭。在由男女之情所萌生的极强的占有欲望和爱的极致中,结果就是放弃或毁灭。心理学空间"K.t*Y sb6|4ii

*pj sySUQ0同时,金基德的这部电影还表达了一种对生命质量的极度渴望和要求,而精神总是要在极端的环境中才能得到彻底解脱和得以净化。

Fo,C&Di ^"D*H.N0心理学空间t}[Mxi

金基德的这部电影技巧是高超美妙的。没有社会背景,即象征着故事是穿越时空国界的。现实的生活环境,只有山水庙宇,即象征着在生活本质上无非是这么简单,同时表明人源于自然,也回归自然。人物没名字,即电影里的男女老少可以是象征着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最绝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对白,电影五幕里可能对话加起来不足百句。这世界无须更多的表白,人的存在本身和经历,就说明了一切。电影同时通过画面,强力表达出自然的力量,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以及人的内心冲突。心理学空间5Lf$zY4l a`'g[

心理学空间&p@sEU kX

电影表达的爱是一种原始欲望,也可以说是一种人类的本能。这种爱有它的美好与壮丽,并释放欲望。但正是这种原始欲望,却是恶和破坏力的根源。导演想要说明的是,要这种平衡人的原始欲望,只有靠佛的超度,只有靠回归自然。心理学空间^!yJX1J5O1x[S;h

心理学空间h+gme+h$x6ok

总而言之,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和导演金基德,以象征和唯美主义的表现手法,向人们提出和展示了许多方面的人生问题和哲理思考。他的想法是深刻的,表达是寓意的,但答案却是有局限的。心理学空间q'`^~T)r1c"`bI

5Y Zdv3}"[OF Jp0注:本文是为“加中影视文化艺术协会”的发言。

:Olg'Q W_4kb2|0

+lx,q/u#Y:A8{U0□ 读者投稿

%V,AS-io%D0心理学空间)J[6[;D+_ n

刊登在 2010 华夏快递 kd100320.

?e2w$hR}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金基德 情感 唯美主义
«成为那样的父亲:《我的意外爸爸》 心理电影评论
《心理电影评论》
中国银幕,女性镜像»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