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本质 -- Harlow 和他的实验
作者: 何峰 / 28393次阅读 时间: 2013年11月21日
来源: 峰哥何峰的日记 标签: HARLOW Harlow 依恋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6InZc~D;D9F%_

爱的本质 -- Harlow 和他的实验

gi$j:G$`M0心理学空间@2l2^p"G {$L-H

/ @峰哥何峰 /

]C`v/B_0
小猴和假妈妈 src: Harlow 1958
['{qy;L#A%D"j0小猴和假妈妈 src: Harlow 1958
心理学空间$dav'c/`m

想要懂得爱,你必须愿意毁灭它。心理学空间} j h}VlS ]w

心理学空间:sOP4M7M3j:jC+G@

1.心理学空间-^8H[_xa

心理学空间I!]?;o ~*N#AA q

"第一个(假猴子)母亲是用布做的。它可以喷射高压空气,几乎能撕裂小猴子的皮肤。小猴子什么反应呢?它只是更加紧紧的抓住这假妈妈,因为受惊吓婴儿的本能就是如此。。。但我们没有放弃。我们做了另一个机械猴子妈妈。它能够猛烈的震动,但小猴子只是抓得更紧。我们做的第三猴子妈妈能够从身体里弹出铁丝网,把小猴子打飞。小猴子打飞后,爬起来,等待铁丝网收回去,然后又爬上假妈妈。我们最后做了一个‘刺猬’妈妈。它可以浑身弹出尖刺。小猴子被这些尖刺吓坏了,但是它等到刺收回去后,就回到‘妈妈’身边,紧紧抓牢。“心理学空间Pewi?y

心理学空间+k U2|&l/x?

以上是节选自 Harlow 和他学生 Suomi 在1970年的论文【1】。Harlow,美国20世纪心理学家,以研究婴儿猴子和母猴之间的情感而闻名学界。在一系列实验中,他把新生的幼猴从母猴身边拿走,在孤立的环境下抚养。这些幼猴没有母亲或者其他猴子作伴,有的只是Harlow做的人造假妈妈。如此成长起来的猴子,没有正常社交的能力,呈现抑郁,自闭的行为。有些甚至在回到猴群后,绝食而死。心理学空间7C2V2~ kV2Y?l

心理学空间LN5Yg2M6j'f

读着Harlow 在论文中对被试幼猴的描述,不由得为这些幼猴揪心。虽然以人的心情去理解猴子不是一个科学的态度,但是尽管是Harlow 科学严谨的文字中,也能够看出这些幼猴的痛苦和渴望母爱。心理学空间 q-zXv!KkY1{{

-m}l9I&Eu%L02.

^z8G2~'v8DGO2VN0
src: National Academy of Sc心理学空间.Q#k3H(|2M7T;| X
src: National Academy of Sc

i-^Ri d0fQ0Harlow 的实验,我们今天看来是残忍的。以现在西方对动物实验中的人道要求,这样的实验也很可能不再允许的。实际上,在Harlow开始做实验,发表论文的上世纪50年代,他的实验方法也已经引起争议。但Harlow做这些实验的目的,却是为了证实,爱,特别是母亲和孩子之间的爱,是人类必须的。心理学空间 Y$a t|N6y,{2?1H!e

`$Aw.{ xk0这个今天看来显而易见,无须证明的事实,在Harlow 的时代却是被主流心理学忽略,如果不是排斥的话。1950年代盛行的行为主义流派 (behaviorist) 的观点是,母亲对孩子的意义仅仅在于提供食物。他们认为母亲和孩子过度的亲密会阻碍孩子的成长,使孩子在成人后仍旧对母亲过度依赖。

1L _;R/C2Y Q v4f0心理学空间7w(D,?%Y3w$s6Nd3u

Harlow 不认同当时的主流观点。他希望通过猴子实验,证明婴儿需要社交和情感接触才能正常的发育成长。心理学空间)Y)b&o(\)x K#f

Bo}#u%JC4qV)x03.心理学空间{(Rm;@_.W~7i

p:Q$m"tLT ~01923年Harlow高中毕业的时候,他对自己的寄语是:“我希望成名,,,但大概会变疯”。Harlow 在心理学上的杰出发现果然让他成名了,但是他的方法却令人不安。为了给幼猴塑造一个孤立,压抑的环境,Harlow 设计了专门的笼子,并给取名叫做 pit of despair,也就是“绝望之坑”。

o$i c l[3?0
心理学空间9L1[+y3|D G(@~
绝望之坑,里面的猴子是在6个月隔离后 第一次得见天日
心理学空间!Sm%Dde6jg

Harlow似乎刻意偏好这种骇人的名字。为了研究这些幼猴在成年之后能否正常的哺育后代,Harlow 尝试让他们交配。但是这些孤立抚养大的猴子身上带着抑郁,自闭的症状。他们不能够与其他猴子有正常社交,交配。于是Harlow设计一套设备,他称之为 rape rack (强奸架)。自闭的母猴被以交配的姿势绑在上面,在不能反抗的情况下完成交配。这些从小没有母爱的猴子,被证明也是没有感情能力抚养后代的。他们在强迫的交配,怀孕后产下孩子。但他们对自己的后代忽略,虐待。发生过砸碎幼猴头骨的事情【1】。

P"| | m c.{0

5Dd0^M8y-{ d+n3n0

6K%v.z:x c.s9v0心理学空间y)eIs7O(Mf%n!f

被虐待的幼猴心理学空间3b~8a'[J

心理学空间 M @ }/T8|

Harlow 的实验设计,乃至对设备的命名,令其学生和同事都觉得有些太极端了。Harlow的同事Snowdon见到pit of despair后不忍,问到此为何用?Harlow回答是,“这就是抑郁的感觉。”【2】

J C T,~)g b7@9I"AG A0

i}q;Z&{2W:fH4e)B0^+i0像他的一些猴子被试一样,Harlow 当时自己也是处在抑郁的状态。根据他的学生Suomi回忆(Suomi和Harlow合作多年,参与了猴子的研究)回忆说,当Suomi加入Harlow的实验室时,发现Harlow性情大变。事后Suomi了解到Harlow的妻子被诊断癌症晚期,Harlow也因此陷入抑郁,甚至入院治疗【3】。心理学空间 le0[ fE

心理学空间"iK(~)cF0`3` PZ.n

4.

R'pGu ?8Ku,L{0

aXQ?-{0画家留给世界的是画. 音乐家留给世界的是音乐. 科学家留给世界的, 是他们的实验和发现. 对于科学家来说, 这就是他们的作品, 他们的自我表达. 甚至,如果我们用心理动力学的眼光来看,也是他们的自我治疗和救赎。没人可以判断 Harlow 个人的痛苦,和他研究的课题间有什么联系。但没有疑问的是,Harlow用这样残酷的实验,挑战了当时行为主义流派的观点,说明了“爱”对灵长类动物的重要。

0iiy{d0心理学空间 IHio8a&Z"p&x3B

在50年代的心理学界,“爱”这样“不科学”的说法是不被心理学家们所接受的。在一次学术大会,每当 Harlow 用到“love” 这个词,另一位心理学家就纠正道,“你的意思是指临近(proximity)吧?“ 终于 Harlow 忍无可忍怒道,“也许你对爱的全部理解仅限于临近。感性上帝,我可不是这么感情贫瘠!”

X3DH jC(Ma;d0

`0dC6diQIK+H0Harlow 研究中最令我意外的发现,是therapist monkey,或者叫做“心理治疗师猴子”。他们培育了几只小母猴。这些母猴在孤立的笼子里生活,但是也有机会每天和其他猴子有互动,并得以正常成长。当这些猴子3个月大的时候,让她们和那些在孤独环境下长大的病猴接触。神奇的是,她们会执著的去跟那些病猴互动。经过几个月的不离不弃,那些病猴居然“从阴影中走出来”,恢复社会功能【4】。@简里里老师曾经说过,有些人是天生心理咨询师。这样的实验结果,给人以希望。

!W-[)~ qwf d4|0

!D_.NSY&B0心理咨询师猴子和病猴
心理学空间Bd-H7KG Q2E

1958年,Harlow刚刚当上美国心理协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的会长。在这年协会的年会上他发表了一篇名为《The Nature of Love》(爱的本质) 的致辞【5】。他的学生 Suomi 后来回忆,这篇致辞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轰动一时,成为业内人士印象深刻的一个情景。心理学空间7CI5F a2_`3w

!YsbI?KKV0在这篇精彩致辞的结尾,Harlow 这么说:

-[#wVlQ;QfZ@@ L/y q0心理学空间m@ leP-I{\ kq-g

      “不管历史如何走向,可以欣慰的是,我们已经接窥见到了爱的本质。”心理学空间^)UqC6GYy u9`:DDc

M2Z KeL2k-}0======

O AK.P%M#C.rg0

HUK-u/K"cp6lmF0[1] Harlow, Harry F., and Stephen J. Suomi. "Induced psychopathology in monkeys."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33.6 (1970): 8-14.心理学空间{;Y.UpL `&g{

心理学空间 v1os)m(W.`w'a|)d

http://calteches.library.caltech.edu/2803/1/monkeys.pdf

)N5xiW3n+ZZC0

HD{@+qZ(?n9}0[2] Blum, Deborah. Love at Goon Park: Harry Harlow and the science of affection. Basic Books, 2011.心理学空间 G"PX DsE+n#s

心理学空间im#@dM]4E~;_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563767/心理学空间J+|1W#ZP(zQy]

心理学空间$v){,eii{np;s z

[3] Suomi, Stephen J., Frank CP van der Horst, and René van der Veer. "Rigorous experiments on monkey love: An account of Harry F. Harlow’s role in the history of attachment theory." Integrative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 42.4 (2008): 354-369.

"v]}d.G*?'L5D8X4Z0

l v w-D-Zra0http://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3157460_Rigorous_Experiments_on_Monkey_Love_An_Account_of_Harry_F._Harlow's_Role_in_the_History_of_Attachment_Theory/file/d912f4ffea6f138ffe.pdf

w3G*W [a0心理学空间\S/L ybP/q&_

[4] Harlow, Harry F., and Stephen J. Suomi. "Social recovery by isolation-reared monkey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68.7 (1971): 1534-1538.

y/Ibu9c8L0心理学空间kTMa!oF,e

http://www.pnas.org/content/68/7/1534.full.pdf心理学空间 jl.m G4TC&a/~

%|*V*\ D?Y0[5] Harlow, Harry Frederick. "The nature of love." (1958): 673-685.心理学空间4_O-@(ZOl jG%[

心理学空间"Q5c%^7p.bJWrS h/`

http://psychclassics.yorku.ca/Harlow/love.htm?session=0JhSMuyOlSMG0UXiTCTJCtKVtF

/Wb{ r0q#aRD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HARLOW Harlow 依恋
«依恋理论——恒河猴实验 26 哈洛 | Harry F. Harlow
《26 哈洛 | Harry F. Harlow》
Editorial Fundamental Principles for Preparing Psychology Journal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