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的错误假设——选择越多真的越好吗?
作者: 彭凯平 / 7208次阅读 时间: 2014年3月06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Z?C n [;IRp

彭凯平:经济学家的错误假设——选择越多真的越好吗?心理学空间&~{f[XS

心理学空间 }Hvq7M

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非常奇妙的发展阶段:一方面,我们欣喜地迎接“大数据时代”,选择非常之丰富和繁多,另一方面,我们常常陷入“别无选择”的状态,可以选择的选项非常之贫乏和稀少。有趣的是,心理学家已经就这样的选择悖论做了一些有意思的研究,对我们解决中国社会的选择悖论问题和选择多元性问题可能有所启迪。对于我们个人的生活,也或许有一些借鉴作用。心理学空间 kYYo HP

心理学空间*nSIMX6XT.U@

诺贝尔经济学家的尴尬心理学空间e3B_e]Z"jS

{r.elCE"H n0现代社会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物质越来越丰富、思想越来越丰富、信息越来越丰富,我们生活在一个“过度沉浸”的环境之中,需要面对成千上万的信息,因而也出现了一个概念叫“大数据时代”,反映出各种信息的丰富。这种丰富从线性逻辑,或者从简单的西方经济学的逻辑来讲是好现象,因为选择越多,人们就越有自主性、越有自由、越有快乐的感受,这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消费社会的基本原则。心理学空间J0L)`N:~-Gs6t5y

心理学空间dZy3b+W

但是,心理学家发现不完全是这样。美国著名学府斯坦福大学曾经设计过一个鼓励它的教授参与《斯坦福大学教授退休金投资方案》的战略,但参与的人很少,因此校方邀请一些经济学家,其中不乏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来重新设计一套方案。经济学家们研究了原投资方案后发现,可供选择的退休金投资项目太少,所以教授们才不愿参与。因此这些优秀的经济学家建议将投资选项从几十个增加到上百个,没想到这样一来,选择参加《斯坦福大学教授退休金投资方案》的人反而更少了。因为即使最聪明的人,也无法面对上百个选择,经济学家的预测完全落空。主持这项工作的斯坦福大学教授福利委员会主席——斯坦福大学心理系主任马克莱博(Mark R. Lepper)认为经济学家可能误导了大家,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选择越多,人们越愿意参与。这正是选择的悖论的一个典型案例心理学空间(@/B3HV ck+u ^8yT2A

a,ka?q/Q0他决定和他当时的研究生——现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心理学教授的希娜伊言格(Sheena Lyengar)在学校附近的超市里进行一个选择悖论的研究。他们在超市中设立了一个可品尝不同品种果酱的摊位。当这个摊位摆放24种之多的果酱时,约有60%的过路人会在摊前驻足;而陈列6种果酱时,仅有40%的顾客会停留——显然,品种的增多让看热闹的人增多了。但是在最终选择是否购买果酱时,比例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在光顾24种果酱摊的顾客中,最终只有3%的人掏钱,而30%的顾客在选择陈列6种果酱的摊位前购买了果酱——看来,选项的增多反而有可能使行动的倾向性降低(JPSP.2000)。后来,希娜还进行了一系列生活中的选择悖论研究,如:挑工作、挑对象、挑投资,等等,都会有类似的行为出现。心理学空间#e vf }c

心理学空间u3]-W}Oc%QH

选择的悖论对于中国人的价值

s:I-N"p:^!z2p G0

_/z:G/`i1U.P4A Q'w7H9M M0看来,西方的很多科学发现,都可以在东方智慧中寻根溯源,例如多并不一定是好,少却有可能是优秀。淡泊明志、宁静而致远、寡欲、多沉,都是这个基本思想的反映,同时也是对世界、人生、信息、知识、追求作出选择的重要标准。选择的悖论虽然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科学发现,但是对中国人来讲却有不得不知的必然性。心理学空间3WOn]'Ex6Y ]g

心理学空间4]+@/z{7M4v!z

著名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的著作《选择的悖论》,其最大的贡献就是用心理学的数据和例证揭示了这种中国传统智慧的优秀。但光有传统智慧,没有现代科学,也不可能得出准确的反映人类行为的结论。传统智慧的问题在于什么结论、什么道理、什么观点都有,就像一个百宝箱,藏着各种各样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思想。有些是宝藏,有些是糟粕。这就要看我们怎么选择,选择的标准之一就是行为科学、心理科学的这些基本论证。

)Z9`Y IW9L y1J0心理学空间Iz/L,I _i$z

选择的悖论也提示我们辩证思维的重要性。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该辩证地看待事物。选择有没有价值?绝对有价值。施瓦茨也谈到了选择的一些有利的地方,比如它让我们增加自主性、增加自由感、增加了选择的快乐,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心理效应。但是选择的负面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所以任何事情都应该辩证地应对、辩证地思考、辩证地行动。心理学空间*n-fjk%q|zp&`+we

^Ox0d a6d\5Z0另外,选择的悖论也应该引发我们对现代化的反思。我们到底应该追求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应该如何实现现代化?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现代化思路基本上是一种线性发展的思路,追求的是物质越来越丰富、信息越来越多、人的欲望不断提升和强化,这就是现代化的一个问题。现在,很多人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些问题,但是美国进入现代化的时间比我们早大概30多年,所以施瓦茨所讲的美国智慧,其实也是对我们中国人的一种借鉴、一种启示:能不能不走美国人走过的弯路?发展是不是可以有新的模式、新的理念和新的思想?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中国现代化可能面对的一些问题。这是《选择的悖论》一书很重要的价值和贡献所在。心理学空间6CJH%@@h

aV"BCuY\0幸福的选择悖论

}MnN3w?2M+t1B0心理学空间JA um C$_*rQ9J

从某种意义上讲,选择的悖论也适用于我们对幸福的追求。幸福也不是选择越多幸福感越高,因此我们要理性辩证地对待选择对幸福的影响。有的时候我们需要选择,有的时候我们又不能有太多的选择,这不是一个线性的关系。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国家,选择的意义也是不太一样的。近几十年的中国正处于一个非常奇特和奇妙的发展阶段,一方面选择非常的丰富和多,一方面选择又非常的贫瘠和少,怎么解决中国社会的选择多元性问题?我们到底能不能找到一些相对有效的标准来帮助我们进行选择而不让我们产生选择的悖论?心理学空间m6ery_/LN2N

B2M4j MB vyz_ c0我觉得有两个简单的标准可以帮助我们在复杂的选项面前做出直观有效的决定——一种是科学的标准,一种是文化的标准。选择幸福的方法可以遵从积极心理学的科学理论和研究结论。比如说幸福的方法就可以根据积极心理学有关幸福的定义来设计。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幸福可以通过PERMA的方式来实现,就是积极的情绪(P)、投入(E)、良好的人际关系(R)、有意义的生活(M)和成就(A)。心理学空间 Us:O,X1k4wL5A

%C_4uT p2[X0文化也可以帮助我们做出幸福的方法选择。中国人有自己的幸福之道,比如善良、孝道。中国老人的社会保障绝对比不上西方发达国家,可是中国老人的寿命和幸福感都不比别人低。这说明,我们中国人可能由我们自己的幸福之道。有的时候,简单的生活也许会给我们中国人带来更多的幸福感。这种对传统智慧的回归,也许是在现代化浪潮中迷失的中国精神的一种选项。

];A$Fx(F;J/Z ?0

'BR;fUXWI/G0此外,中国文化强调知识、崇学,这也可能是我们中国人追求幸福感很重要的方法。万科老总王石60岁还去哈佛求学,很多人认为不理性、没意义,但这也许正是一种传统核心价值观的体现。知识和信息,我称之为文化体验,可能是我们幸福的一种很重要的来源。刚才这三点都是孔夫子最早在《论语》中便开章明义提出来的人生幸福三大源泉,这也是我们跟西方不太一样的地方。

ssQv#Fhl0心理学空间@^ O;t*q*S.o$tF[H'Mb

200年前,法国人托克维尔在观察美国社会时深刻地注意到在充满自由和选择的美国社会,很多人表现出的迷惘、困惑和胆怯,他把它称之为“选择的暴政”。也许东方的中庸之道是破解“选择暴政”的一种良方妙策,但现在需要的是我们中国心理学家的科学的研究和证据,这是我在阅读该书时产生的一种遐想和憧憬…

3{"z!Psm0S.r t0

4mpZn d fK`0本博文改编自作者为巴里施瓦茨《选择的悖论:用心理学解读人的经济行为》(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3月版)一书所作序言。

?gZ/{)Av8o/YQz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跨文化沟通心理学 彭凯平
《彭凯平》
为什么文人会悲秋?»

 彭凯平

彭凯平
美国心理学会心理科学领导委员会 委员; 伯克利加州大学国际研究院 副院长; 伯克利加州大学心理学系 终身教授 博导,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系主任;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博导, 系主任;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 行为科学研究室主任;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教授; 管理科学国际博士导师;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客座教授;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兼职教授; 心理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 ;武汉大学工商管理学 院客座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教授; 管理科学国际博士导师; 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客座教授; 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客座教授; 美国唐氏基金会 董事; 德国宝马公司青年领袖论坛董事会 董事;
彭凯平,1983年获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87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讲师,并任系主任助理。1993年、1997年分获密西根大学心理学系硕士和博士学位。1997年起任职于伯克利加州大学心理学系,先后任助理教授、副教授、2004年被评为终身教授。 主要从事社会及文化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工作。承担社会心理学等15门课程。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社会和文化心理学、行为经济、领导决策和跨文化沟通的心理学等方面,尤以跨文化心理的研究贡献著名。先后负责、参与科研项目50多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 近年来发表论文90多篇,2007年被美国人格社会心理学会评为全世界论文引用最多的中青年社会心理学家和华人心理学家,发表学术专著8部。2006年获得美国管理学院最佳论文奖,2005年获得美国社会心理学会最佳论文奖,2004年入选国家教育部“春晖计划”。2004年任世界华人心理学会共同主席。为众多国际期刊的编委或特约审稿人。曾获得多项美国和国际科研基金、奖励和学术荣誉。多篇论文被收入社会心理学经典论文集。 指导和培养了国内外博士20余人,这些学生分别任职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国际一流大学。 曾为很多国际公司提供战略、人事和文化咨询,包括福特、宝马、美国航天局(NASA)、TCL、中航、中化及总装备部等。 2008年5月起受聘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和首任系主任。2009 年5月入选中组部国家级海外高级人才(“千人计划”)计划。并于2009年7月获邀成为国庆六十周年观礼嘉宾。

微信号彭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