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忘记,就忘记
作者: 李利红 / 8677次阅读 时间: 2014年3月25日
标签: 记忆 认知科学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QW3ilw._ ~`

想忘记,就忘记
}%M8s1|Hi%x'~3[0《新发现》2008-1 
j(i L6h JB b0李利红
bZ6iSA.o0J T)G*b0心理学空间8lRM`/E$P [bN,t

保留美好记忆,忘却所有不快——不,这已不再是个梦想。借助脑成像技术,研究人员终于首次发现了记忆淡忘的神经机制。

e5BRvst`q2Q0
7p7S.u5to1b5hri0昨天整个就是一场噩梦:你的孩子被勒令休学3天,你的手机遭窃,而浴室里水漫金山更如火上浇油,坏了你整晚的兴致……一个忠告:别再想了,把这一天的不快统统忘掉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那倒未必,根据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神经科学中心及认知科学研究所神经科学专家布雷登·迪普(Bredan Depue)、蒂姆·柯伦(Tim Curran)和玛丽·巴尼歇(Marie Banich)的研究,忘记也挺容易。他们的研究认为,只要稍做训练,你就能抹掉,或更准确地说,避免回想起几分钟前看到的图像——只要你有心忘记。
O;{-X'@5V[0
s'^NvSn0这个惊人的成果揭开了一个多世纪以前弗洛伊德曾密切关注的遗忘机制的神秘面纱。这位精神分析之父提出,负面记忆是可以从意识中“消除”的。譬如,在心灵受创后,“压抑”创伤记忆,也就是说选择不去回想。当然,这会使它们转入弗洛伊德所称的无意识领域。举个例子:你的孩子在一次考试中考砸了,一想到你的反应,他情愿只字不提。为了避免自露马脚,他努力不再去想它,将它从意识中逐出,这记忆便在无意识中找到了一个暂时的避难所。只有在外部事件的影响下,它才会重新浮出水面,比如他的成绩册不期被你撞见,或校方约见你。这时孩子将再次想起他考砸的情形,他只不过是在意识中暂时抹掉了这段负面记忆而已。

xHN/P)y/j's~0
说白了,这糟糕的一幕并没有退出孩子的生活,只是一时隐而不彰罢了。相隔百年,这位维也纳医师的直觉得到了布雷登·迪普、蒂姆·柯伦和玛丽·巴尼歇的证实:忘记一段记忆是可能的,但这段记忆不会因此便从我们的头脑中消失。只是相较于“压抑”这个术语,这些当代神经科学专家们更偏向于用“清除”这个词来指记忆被有意逐出意识的机制。布雷登·迪普指出:“只要对某些记忆内容采取一定的控制,我们就能阻止它们进入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这是个‘清理’意识的过程,但不会抹掉记忆。”
i,H0O7L)dy1u#d0心理学空间#b(q6HG l2^n
为了验证这一观点,布雷登·迪普不再依靠精神分析师们的无背长沙发,而是拜神经科学的最新进展所赐,用上了功能磁共振(fMRI)扫描仪。研究对象仍须平躺,研究人员则找寻阻断记忆的神经回路。借助脑成像技术,目前已了解到记忆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编码、存储、提取,每个阶段都调动了大脑中不同的特定区域。“编码”是对构成记忆的所有信息(声音、图像、气味、情感……)进行记忆的过程,“存储”则是保存这些信息,而“提取”就是记忆再现。
t[)?J$NB Wb0心理学空间 \-NQL,Lw4a4b ^B
遗忘过程解码
gd@i:A1WUF(?0
f+l|-cW"iPS5};M0换言之,遗忘的原因有三:对原信息接收不准确(记忆编码阶段)信息完全消失(记忆存储无效)信息再现失灵(记忆提取环节)。布雷登·迪普及同事们所进行的有意遗忘实验探究的就是第三个环节。实验目的在于识别那些负责将希望摈弃的记忆从需要保留再现的记忆中剔出的大脑结构。心理学空间6G1]x.YK7nb x

+r#eV,f9da0那就首先要把正在实施遗忘程序的大脑逮个正着。这可没那么容易。如何向参与实验的志愿者指出他们得忘记一段记忆,但又不致引起他们对这段记忆的注意,给遗忘制造困难呢?布雷登·迪普最后借鉴了一个相当简单的手法,把志愿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与记忆相关的一个标志上,而不是直接集中在记忆本身上。他把一些中性的毫无表情的人脸照片和一系列会造成强烈情感冲击的图像,如伤兵、死刑电椅或骇人的车祸场景放在一起,然后让志愿者熟记40组图像。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每张脸仅与一个场景相关,两者之间是一一对应关系。记忆编码环节一直持续,直到志愿者在研究人员面前能准确记住每一组对应关系。心理学空间!Q:t pJ,jA s

Y y6fZ({#S u0之后,用功能磁共振扫描仪对每个志愿者的大脑进行观察。具体操作是这样的:当志愿者在仪器中躺下,方才看到过的那些人脸照片就会依次被展现在他们眼前。但当然不能拿着麦克风,每次都吼着命令他们回忆或遗忘。这方面,研究人员动了点脑子:人像边框的颜色将指示志愿者是否应当记住。绿色表明必须记住令人反感的场景;红色指示不要联想相对应的场景。
^G!V6gBbLQ+jj0心理学空间 t d*L(xsm N'b
结果呢?简直让人大开眼界。当志愿者走出仪器后,研究人员向他们询问良久,发现所有与红色边框人像相联的场景都从他们的记忆中消失了,就像挨了一记“魔棒”一样。这的确可以说是“当头一棒”,而且确切地说,正“打”在大脑额叶前部。因为在功能磁共振扫描仪下,面对不需记忆的信号时,正是位于大脑前部的额叶前部皮质显得最为活跃。作为认知控制中心,这个区域向大脑中负责情绪(扁桃体)、记忆(海马区)以及视觉处理(视觉皮层、丘脑)的组织发出指令,暂停它们的活动。心理学空间R:Ib5m |
心理学空间%X`$|G%~
绕开记忆心理学空间C;oh4Z*G\
心理学空间Ux)i O!]U7sD1h
额叶前部皮质扮演着“记忆海关官员”的角色,这并不令人奇怪。但布雷登·迪普的实验解答了另一个更为神秘的问题,即额叶前部皮质是如何施展障眼法的。换句话说,当研究人员要求功能磁共振扫描仪里的志愿者忘记刚记住的某些信息时,志愿者在想些什么?我们或许会以为他们为了转移注意力,在努力想别的事情。但事实根本不是这样。相反,他们在这期间试着保持“头脑虚空”,专注于绕开方才的记忆。“如果他们是靠想别的事情来分散注意力,那么扁桃体、海马区、视觉皮层和丘脑的活动就不会减弱……”布雷登·迪普解释道。实验的下一步旨在弄清“记忆清除”是否长期有效。心理学空间D4J4T-fBPC
 

z^)i W!I,n/qP0心理学空间d6^ V]j~&[Iz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记忆 认知科学
«情绪记忆可以抑制于运作 Marie Banich
《Marie Banich》
没有了»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