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鴉與夢境》第三部導論
作者: 溫尼科特 / 7277次阅读 时间: 2014年4月22日
标签: Winnicott WINNICOTT winnicott 塗鴉與夢境 溫尼科特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c@;A c#z'n"q\

塗鴉與夢境》第三部導論心理学空间 V[Zcijy-G;s

心理学空间SXUo^4?*v

我將在第三部繼續說明「與孩子溝通」這個主題。

F p*G*p/w^0心理学空间M(} c1Y u+u

在此我集結了一些案例來說明反社會傾向的心理成因。這些案例身上所表現的反社會傾向,是以偷竊為主,但也不乏其他妨害、騷擾他人等主要徵狀。

,Qz4d4v3[8@&E G[0

$qsIWR0反社會傾向的理論

hI? ]LO8h['T9F0

:}9|5ib:c`;s'r0我此處的用意,在於說明我為解釋反社會傾向所提出的理論。假使個案處理不當,或者說,個案在其他方面的狀況變得複雜,比方說個案身上出現了明顯的次級症狀。這個理論就會相形失色。研究反社會傾向最好從單純一點的案例或早期發現的案例下手,尤其是孩子接受諮詢後性情、人格好轉,且所處環境供給能自行調整以因應改變的個案尤其適合。因此,在第三部的個案(案例十三至二十一)身上,你會發現。偷竊或其他反社會行徑是一大特色。我就是以這類的臨床素材為基礎發展出我的理論,這理論我以前說過,此處將再重述。這類的臨床素材也是我所援引的證據。當行竊的孩子在接受治療諮詢之後不再偷竊,那磨我們便可以篤定地推論,這份工作確實有效,其所依據的理論就不會錯。然而,情節重大的反社會案例何其多,我並不寄望此處描述的做法能為這種案例帶來什麼樣的改變,但我一點也不氣餒。當務之急,就是建立一套理解、處理反社會傾向的可能做法,並從相對上家庭環境較良好的孩子身上著手,或很常見地,從朋友和同事的孩子身上下手。

)`_6p5FL}0

GC'tI,w1OI@Z/A*Q0這理論並不難懂,打從四0年代初期這理論在我腦中首度成形時,我便發表了好幾篇論文,煞費苦心地闡述過。在我看診生涯的某個時間點之前,不管是在醫院或我的私人診所執業,我都會避開反社會的個案,深知自己力有未迨,也毫無頭緒。我會例行和有反社會傾向的孩子會面,但都只是為了提供評估報告給法院而交差罷了。不過,在某個時間點之後,我發現自己對這些主要症狀是反社會傾向的孩子似乎使得上力了。打從那時開始,我便敞開心胸去接觸這類個案,他們即使在大家費心幫忙並容忍之下,依然麻煩不斷。心理学空间|$F"] w$Nb\/vim

心理学空间9P*}.~#T~Q.H1FTD3G@0w

我的理論是這樣的:反社會傾向,不論是偷竊,或是違法犯紀,皆是性格混亂所致,在這類孩子身上,屢屢會發現其早期的環境都能讓他們在個人的發展上有好的開始;換言之。由於他們有良好的促長環境,所以,其成熟的歷程有機會開展到某個程度。不過,這類個案裡,也有例子是環境上出了差錯,以至於成熟的歷程停滯了,也許是突然中斷。成熟歷程停擺,或者說,孩子對新生的焦慮的反應,切斷了孩子的生命歷程。孩子也許會復原,不過,在孩子的眼裡,其生命的連續歷程出現了斷層。在環境疏失之後、走上復原之路之前的這段期間,孩子身上會出現急性的精神錯亂。只要孩子尚未復原,其人格相對上仍是崩解的。從臨床上來看,孩子會焦歸不安,而且很依賴別人的指引,或者受體制所管束。只要孩子復原了,我們可以這樣說,孩子通常會:一、經常帶有幾分憂鬱。感到不明所以的無望;隨後,二、孩子開始覺得有指望,也許是因為周遭有好事發生了,所以他覺得有希望。就是在這一點上,亦即出現了希望,孩子才又活了過來,起而跳過斷層,回到環境疏失之前曾經擁有的滿足狀態。行竊的孩子(在一開始偷竊時)會輕易地跳過斷層回到從前,對重拾失落的客體或失落的母性供給(maternal provision) ,或失落的家庭滿懷希望,或不至於全然無望。

lzS)~:mjij#OA0

H5D,o+w0n B0每個家庭皆不免會發生這種小狀況,在小地方上照顧不周,而讓孩子遭到剝奪,日後父母(自然而然、毋須人點醒)會察覺到自身的疏忽,而給孩子多一點所謂的溺愛,孩子便不藥而癒了。溺愛在這裡的意思是,給孩子機會暫時放縱、依賴,享受一下退化回比當時年紀更小時,可以全然依賴母性供給的狀態。父母往往能成功治癒這類受到輕微剝奪的孩子,這一點讓醫生滿懷希望,覺得趁孩子尚未衍生出次級症狀之前進行治療,其反社會傾向便能有所改善。隨時切記一點,剝奪情事會在孩子所遺忘的過去裡不斷上演,活躍在孩子清醒的生活之外,不過,這個領域的工作者大為驚嘆的是,在這類生病的孩子身上,這些剝奪情事和意議裡的衝突之間。竟只有一線之隔。溝通是唯一的辦法。心理学空间"IP+i~%W

心理学空间!t'?tGL R&p4U0F_"L

反社會傾向可以粗略地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表現出偷竊,或藉自尿床、邋遢或其他讓母親額外費心費力的輕微不法行徑,博取別人的注意。另一類是,激起他人想施以嚴格管教的破壞性行為,也就是說,嚴加管教的出發點不是報復。粗略來說,前一類的孩子所遭受的剝奪,是失去母性的關愛或「好的客體」所致;後一類的孩子所遭受到的剝奪,是失去父親,或者說,母親身上缺乏男性特質所致;這男性特質包括她的嚴格,或者她遭受攻擊後依然安然無悉的能耐,以及修復傷害的能力,譬如衣服或地毯被弄髒、家裡的牆或窗戶遭到破壞等。

#r|zaS0心理学空间 CN brB)A0WB

治療師或社工師從孩子以外的人所獲取的孩子的生活史,對孩子來說毫無意義,這一點不在話下了。從媽媽口裡或其他醫療紀錄上所得來的訊息,比方說,孩子兩歲半動過扁桃腺切除手術後性情有極大的轉變,並沒什麼用處。從治療的角度來說,唯一有價值的,是與孩子進行治療諮詢時所揭露出來的內容。也許孩子在某些細節上記錯了,這些細節事後都可以加以修正,再說這些小地方其實無關緊耍,舉例來說好了,孩子遭受剝奪的確實年齡就沒那麼重要。然而,最核心、最關鍵的事實為何,只有孩子自己才知道。更何況,孩子所感受到的剝奪,也許父母根本沒察覺。

'MVv\s)i9r0

q7\,US'Ou.L [0這些概念耳熟能詳。在兒童治療以及社工領域的文獻裡,這類的例子比比皆是。我想在此說明的,是獲取關於孩子過去生活史裡的重要細節的技巧,施行這技巧需要與孩子接觸,所以這技巧有一定的功用。詳細剖析心理分析過程裡的大量內容,也會發現孩子生活史裡的重要細節。不過,接受真正分析的個案的主要特徵,卻很容易被淹沒在這些大量內容裡。我認為,學生學習反社會傾向理論之精要的最佳入門,便是檢視我於此處所列舉的案例,這些案例描述的內容有限,其主要特徵不致流失。基於這個考量,我舉了七個案例來解說我的理論和技巧。

ll4?;N5oZ0

)@6~X2vi}0一如本書前半部的十二個案例,我依然以我所謂的治療諮詢和初次晤談之效用這個架構,來描述這些反社會案例。至於複雜的案例,也許初次晤談的時間要加倍,或者延長為長達數月或數年的「視需要而定的治療」。不過,為了更加區分初次晤談的技巧和心理治療或心理分析的技巧不同,沿用「初次晤談之效用」這個概念比較方便。雖說處理個案的這些方法之間沒有明確的分野,不過,如果晤談傾向以一系列的模式繼續下去,那麼就是啟動了心理治療,工作的性質便大為不同。進行心理治療時,工作性質會自動轉向以處理移情關係(transference)和分析阻抗作用(resistance)為核心,所以,進行了好幾次晤談的治療,稱為心理分析或分析性治療比較妥當。心理学空间wEhZrw3jO

心理学空间.w8nNrTM(n1kq

在第一個案例的描述裡,有個簡單的事實貫穿其中,那就是:孩子因行竊而來就診,諮詢之前她一直是強迫性慣竊,不過,諮詢結束時,這孩子改變的程度之大,讓母親當下便察覺出來,而且她就此沒再偷竊。她重新找回了幼年時所熟悉的母親。如今,她一伸手便能探到乳房,毋須再強迫性地想要跨越生命的斷層,但卻不明所以。有這樣的成果可不是純粹碰運氣。心理学空间[o!if.eH

pv o4^d0q5p0其他很多案例並不如這個例子這麼明朗,但我希望這個例子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去檢視孩子的反社會傾向是孩子表達希望的方式,這樣的孩子因為其生命歷程斷裂了,大半的時間總是無望的。而生命歷程之所以斷裂,則得歸諸於孩子對環境疏失所發出的自發而無以迴避的劇烈反應。心理学空间@cu*FU'Q i(`%I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Winnicott WINNICOTT winnicott 塗鴉與夢境 溫尼科特
«做夢、幻想、與生活——一樁初期解離案例 温尼科特/溫尼考特
《温尼科特/溫尼考特》
反移情中的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