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行为的了解与辅导—阿德勒心理治疗学派的观点
作者: 曾端真 / 15509次阅读 时间: 2014年5月10日
标签: 阿德勒 曾端真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1Zy*x0A)yIrm

儿童行为的了解与辅导—阿德勒心理治疗学派的观点心理学空间TLwZ-S?Ke1VR

心理学空间:GRw-j4w&Q?2_

曾端真教授心理学空间a{.PgO~gs

心理学空间 t)i FQ p5Q(M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心理学空间J,FHmWip*P T

心理学空间!m Qek;E"~3R ee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研究所博士

5{~?:Q.})X-?\K0心理学空间0f?~e)@[/j5cZ

儿童的外显行为是心理的部分表征,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将有助于教师矫正儿童的不良行为。本报特登载台北教育大学教育学院曾端真院长,以「儿童行为的了解与辅导——阿德勒心理治疗学派的观点」为题进行探讨,文章将分7次刊登,以飨读者。

(n7` B%eVS0心理学空间l([z)Nge

一、前言

;tj(^lUV(d w"C0心理学空间b0A B"`1R x

阿德勒(A.Adler,1870-1937)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是一位医生也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他曾是维也纳精神分析研究社的重要成员,后因和佛洛伊德在人格的理念上分歧,而离开佛洛伊德团队另创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Psychology)。

{'jRy6vg+ql J0心理学空间T ? b W6_q [1H$\

阿德勒在维也纳致力于训练教师及父母,广受尊崇与欢迎,其心理治疗理论也被后世许多治疗学派所引用,如现象学派、社会建构取向、叙事治疗取向、以及认知治疗取向等。阿德勒也被心理治疗界奉为家族治疗的鼻祖。阿德勒的论述被其弟子推广至学校教育、班级经营与亲职教育上,且发展成极为著名的训练模式,如父母效能系统训练(STEP:Systematic Training of Effective Parenting)。

o3T_[J5`#z0心理学空间`"w3b9Y4s l(HS

本文以儿童辅导为主轴,将着重在说明如何运用阿德勒的理论在儿童行为的了解与辅导之中。心理学空间^o ^c-Sx)QT

心理学空间&S!\\fN

二、了解儿童的行为意义

VYX+J"R8p0心理学空间 h\/E2]6n$S@6y$I-N

(一)从全人观点了解儿童的行为

'G X7Ip2He3? s,U;kB0

-VV5RQ+ZE b#O0人们习惯于只看儿童的行为表象,当人们在述说儿童的行为时,大都以眼睛所观察到的动态举止为主。父母或教师更是容易以刻板化的思考来评断儿童显之于外的行为,无法对儿童的行为有整体的认识。心理学空间 ~{{~i

心理学空间yn.CH s^!Vd'v

儿童的行为反映出内在的信念与感受。基于身体与心理交互影响,行为也会受到身体状态影响。儿童的行为是其信念、感受、生理交互影响下的结果,如果我们对儿童的行为没有从全人的观点来了解的话,便无法对儿童施以有效的辅导。心理学空间._F.~@D7W@|r

zP,T5F`1[ lz0若以冰山来比喻人的行为,外显行为是儿童行为冰山之角,是表面的现象,只是我们所看到的冰山是浮在水面上的部份,沉在水面下的部份才是了解儿童问题的重要元素。在冰山下的元素有信念与感受,其中尤以儿童的自我概念和自我价值感是影响行为的核心要素。心理学空间c8sJX&\VtLn1A

IxVB8ClDY!c0例如:说谎的行为是明显的外在行为,它浮在冰山之上,非常容易辨识。当教师面对儿童的说谎行为,必须深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去探索水面下的冰山。欲暸解孩子说谎行为深层的信念与感受,需要从孩子所处的社会情境来探讨。因为每个孩子所处的社会情境殊异,他们所拥有的能力和经验也大不相同,我们必须能了解孩子在该社会情境中有什么感受,他们对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有着什么样的信念,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又是如何,之后,我们才能对其说谎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也就是深埋水底的冰山——有所了解。心理学空间G&ecI(H8Q(v8G0o

2H-Z B(?7N I9RUe;xnY0父母与教师必须以谦虚的态度来看待儿童的个别经验,如果我们自以为了解儿童,我们很难张开眼睛与耳朵去接近儿童,去探索他们的冰山深层,也将阻断辅导他们的管道。心理学空间M [&E/R3Uy1s;@o9Ulz

I |3Rf+l^0(二)社会兴趣与儿童行为心理学空间Vn,XL.C)af3kP

心理学空间'HB D5D9@4S

「社会兴趣」是阿德勒学派最重视的一个概念。所谓的社会兴趣,意指对他人、对社会与环境的关怀与热情,且能以行动表现出来。社会兴趣是一种比归属感更积极的概念,是一种主动为人群的利益而付出的情怀与行动。一个愿意付出的人,其内在必然拥有丰富的爱以及安全感,也有勇气面对挫折。心理学空间@n]NXt

心理学空间'}Ms mMn

透过社会兴趣,个体得以与他人产生良好的连结,并能与社会及环境维持合作的互动关系。有着健康的社会兴趣者,对大自然环境、对整个人群与社会,会有生死与共的情怀,在日常生活中会以爱心为出发,以实际行为表现对大自然与对人们的关怀。他们不轻易浪费与破坏天然资源,也随时关怀人群与社会。

aR'G'~:]/J,bps0

@G^9s'G#Q4_3{G0回到儿童身上来谈社会兴趣,社会兴趣是儿童对他人表达友爱与关怀的态度和行动,社会兴趣可以从儿童与他人连结的态度和行为上展现出来。具有社会兴趣的儿童才能在学习中和各种游戏的情境里与他人合作。社会兴趣是儿童具备好的学习态度以及友善的人际关系之重要基础,若他们缺乏社会兴趣,便无法以适应良好的行为来与外在世界互动。

Kg/Fe*e$F,bY L&T0

:|Oo]:T2V_4z0阿德勒认为缺乏社会兴趣的孩子,因为不能与他人合作与交流,在团体中难以拥有角色与位置,将会产生自卑感。儿童的偏差行为便是为了克服自卑感所产生的因应方法。为了改变孩子的行为,阿德勒认为核心议题在于开发孩子的社会兴趣。具有社会兴趣的儿童才能与同侪友善互动,有勇气学习,以及能负起课业要求的责任。

ExVh%XAtc0

s1T1w4g p?"?0(三)自卑感与虚构的目标心理学空间ve-N'v Q

心理学空间2L%bi CE2O)i2c

每个孩子都必须在家庭中,以及在社群中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经验,才能培养出高的自尊与自信。阿德勒学派认为孩子在家里或团体里若没有得到健全的关爱和训练,会产生自己不如人或自己是不重要的感觉,这种感觉称为自卑感,自卑感是一种非常难承受的感觉,孩子会用他们自创的方法来减轻自卑感。

TY4_+xcJV0心理学空间-J~.i2I^W.e1b

与自卑感相对的是优越感,是一种觉得自己有价值和被重视的感觉。当孩子无法在生活中获得优越感的满足时,会为自己设立一个虚构的目标,来驱除痛苦的自卑感,以满足虚假的优越感。儿童用来追求虚构的目标的行为往往便是一种适应不良的症状。

st7~B@0

2c%[3Au+SJ J0(四)儿童会创造独特的行为模式心理学空间6uQ2}%Z0a+L

心理学空间8awN5v;c1Gh;m

阿德勒学派又称为「个体心理学」,目的在传达该学派的主要概念之一,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意即每个孩子的行为都有其独特的意义,我们必须尊重其个别性。

]#h'S3tw1K0

&q`"XU@:{7O r,y0人自出生便开始创造方法来适应周遭世界。婴幼儿虽然无独立的行为能力,但是他能运用自己的方法去适应外在世界。若他的哭泣无法达到引起成人注意的目的,婴儿会改用其它方法,会尝试各种方法直到成人回应为止。每位小孩子都会创造方法来适应外在世界的需求以及满足自己的内在需求。心理学空间 J HO D ?

;_b5v2T [hV0阿德勒同时主张人是社会性生物体,生而必须依靠人群才能存活,人与人的关系是人类生活幸福与成功的关键。如前所述阿德勒极力强调的便是成人必须为孩子营造发展「社会兴趣」的成长环境。如果孩子的社会兴趣在成长历程中没有被开展出来,他们所运用的方法中必然会出现许多不被成人世界所接受的行为。我们日常所见的儿童偏差行为,是儿童为了追求在团体中拥有一席之地所用的方法,是他们自己创造出来让自己拥有价值感的生存之道。幸运的话,儿童能遇到具有社会兴趣的成人,以合作与关怀的态度实时帮助他们修正不良适应行为。但是多数孩子没有如此幸运,他可能被忽略、被处罚、或被纵容,这些经验会让孩子持续以不良的行为模式来因应其内在的自卑,导致孩子无法发展出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心理学空间+c B&f;f)mgPr

心理学空间M#~|9n0QVq5t

(五)儿童以其主观意识来与外在世界互动

\+Z cn"s0

Odb!U `j0阿德勒强调个体的自主意识,他认为人与外在环境互动的过程,自己会主动创造出因应的信念与方法。

5tv!f)D4wz d*[0心理学空间'Le^v T?#C

小孩子拥有感觉敏锐的心,那是孩子的珍贵资产。小孩子的心有如尚未蒙尘的镜子,总是会如实的反应出其内在的感受。小孩子的痛苦其实就来自他们的感觉是那么的敏感,而思考却尚未发展成熟,只能以其不成熟的思考能力来理解他们所看到、所听到、以及所感受到的一切经验。他们的理解是主观的,是从自身经验出发的想法,因为他们的经验不足、知识和技能匮乏,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经验来理解与面对外在世界。孩子无法超越自身经验之外来理解所发生的事情。心理学空间 n:j1mA_J.{-E.o

心理学空间4Ecz3h!Y Q

儿童的偏差行为是他们在既有的身心条件下所创造出来的方法。相较于成人,孩子身躯矮小力气不足,身体条件限制了他们对抗外力的能力。外在多数情境,在孩子的眼里都是庞然大物。在成人的世界,孩子处于绝对弱势,站在孩子眼前的成人,从他们的角度看来都是巨人。当幼小的身躯环绕着高大且陌生的人、事、物时,样样对他们深具威胁。大家应有一个共同的经验,那就是当我们重游儿时场景,会发现儿时记忆中的高墙原来只是个小小的土墙;儿时觉得走不尽的长路原来只不过是短短的一条街罢了。心理学空间$n1w d+I.mKA i0\x

心理学空间/M6@}w8a+z]d O?M

我们的责任是提供孩子被信任的关系与安全的氛围,接纳他们的主观信念,他们才能冒险踏出自己的思考范畴,接受成人的指导。若只是从成人角度来批判儿童的信念,将徒增孩子的不安全感,他们会为了保护自己而阻断与成人沟通的管道,成为大人眼中不受教的孩子,然而孩子何其无辜!心理学空间} lu8D F6|1X7s'Q;t

心理学空间:x WkjA g~`;a

三、辅导儿童的态度与方法

'Q#e6qhl?4[/W!Q3w0

-s jeO.sm6R'g6o0(一)以客观态度面对儿童的偏差行为心理学空间G-QE&U!D

心理学空间7m H"Uz(`W q

「偏差」是一个相较于「正常」的形容词。所谓的正常,是一般用来描述符合大众期待以及符合社会规范的现象。成人对于儿童行为的期待与规范,多数是主观性的价值评断,儿童行为偏差与否常是成人评价下的结论。

mb2e F/c0心理学空间/^-}:G*}~.YB

 从教育及辅导的观点,我们不能用评价性的角度来批判孩子的行为。反而要将儿童的偏差行为视为重要的讯号,此讯号在告诉我们孩子必然遇到了成长困境,需要成人及时予以关切。得到实时帮助的儿童,即可避免以其主观意识及自我创造的适应不良方法来面对困境。

+B4}?F$],ZT[0心理学空间Ms p}Z2?+H

 (二)获得儿童的合作    

7U:~/Pc\X'P@H0

mK1mg@}~8f:?0{0阿德勒强调协助儿童的第一步是获得他们的合作。我们若能以关怀孩子的态度来接近他,让他们感觉我们是安全的,才能赢得他们的合作。出现偏差行为的儿童,必然对周遭世界有着不信任感,而且缺乏社会兴趣,他们没有能力主动和大人产生合作的连结关系,若学校教师未能给予足够的安全感,则教师的任何介入,对孩子而言是另一项外加的压力或威胁。我们常发现孩子会躲避教师的关心,教师感觉与孩子的连结困难重重,原因即在于我们未觉察外来的关心若方法上、态度上不对,对孩子是雪上加霜,而非雪中送碳。

6eI!?8?'g ul)l^0

DwQ_B*X0G@;W_0(三)了解孩子的自卑感与虚假的优越感

b)\&II*l |0

_x BZ7z8x0获得儿童的合作之后,接着,我们必须了解孩子为什么需要用偏差行为来面对生活与学校课业?他们需要保护自己什么?我们必须关心此偏差行为之下的冰山-孩子的信念、感受与自我价值感。

bA`|;R*K8y'J6N"t`"b0

W$rJ!yg ynD0阿德勒主张孩子会为了克服内在的自卑感而创造一些方法来让自己觉得优越。他们的方法或许是错的,但却能为其小小的心灵带来些许慰藉,让自己暂时脱离自卑感,沉醉在优越的感觉中。了解这些孩子的「自卑感与虚假的优越感」才能帮他们突破偏差行为等现象。

'Uy/n:Y-I-w"phL.sh0心理学空间O%FHa1kwvH

(四)开发儿童的社会兴趣心理学空间2Q5dU]#p_

心理学空间[ OX K9ad;vAP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生而具有社会兴趣的潜在特质,因为人是社会性的生物体,与人有良好的连结是内在的需求。他说婴儿自出生便需与母亲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否则「哺乳」这件巨大工程便完成不了。不过阿德勒强调社会兴趣虽然是内在特质,但是需要后天的引导才能发展出来。社会兴趣不会自然的发展,它必须在人际关系的体验中开展。婴儿与母亲的合作关系,是一个起始点,与父母及手足的互动都是社会兴趣发展的关键性园地。依阿德勒的观点,幼儿园与小学教师在引导孩子发展社会兴趣方面,必须扮演主动与积极的角色。因为教师是教育专业人士,父母不是教育专家,当家庭失功能,无法为孩子开展社会兴趣时,学校责无旁贷应挑起引导孩子发展社会兴趣的重责大任。教师能否尽全力来负起此责任,也是一种社会兴趣的展现,是一种愿意与家庭合作,愿意为孩子的未来付出的情操。阿德勒非常重视教师的训练,具有社会兴趣的教师,才能为孩子开发社会兴趣。

)cT9SG ]Q LC0心理学空间?H2VnT1c,f

(七)提供矫正性经验

4~ Ik-yv eRf],V0eM0心理学空间XDm };pg5fY1CdOy

儿童基于思考的主观性以及经验的不足,其理解经验世界的能力受到相当大的限制,他们的信念常常是扭曲的。为了修正他们的信念,成人必须双管齐下。教师与父母一方面必须以正确的方法来和孩子互动,让孩子拥有美好的人际经验,以丰富孩子脑中正向的人际经验印象;另方面,在儿童已经出现偏差行为时,提供孩子矫正性经验,让孩子脑中不良的印记能被矫正。心理学空间-N TK!fEyZa

心理学空间Rc2C,rz3g&Z @Y

孩子们不可能凭空就拥有正确的知识与能力,在纠正孩子的行为之前,我们必须先想想孩子目前的处境,为他们搭一个适合他们往上爬的鹰架,以利于他们吸取丰富的知识与发展能力。在此过程,还需随时在旁辅助与鼓励,孩子才有勇气放弃那些为了虚假的优越感所创造出来的偏差方法。孩子所用的旧方法是他们所熟悉的,虽然不利于成长但是他们觉得安全,因为那些方法在他们的掌控与理解范围之内。任何新方法对他们而言都有不确定性,所以必须有一个足够信任与鼓励性的环境,他们才能迈开脚步尝试新的行为。

7F,PbP&A(F0

? x{/qd;V!H0教师或父母在管教孩子时,常感觉到孩子的反叛,孩子似乎并不领情。仔细思量其中缘由,大都是因为成人没有先帮孩子丰富正向的经验和知识,因而他们没有能力改变;成人也没有提供安全的矫正性经验,因而他们没有勇气去接受教导。

3I b8cjX0

8x7qbjvX%f!X0(八)鼓励心理学空间c6d7^~(s+~X(j7k9a

:_cPsx;Ij(q-Mt0鼓励意指以信任的态度让孩子体验凭借自己的努力与负责来解决问题的历程,以培养孩子的自信与负责的勇气。鼓励的结果是提升冒险的勇气与自我价值感。鼓励与称赞不同,称赞是针对孩子的成就,而鼓励是针对孩子的付出,鼓励永远与负责的行为相伴。自信与负责的孩子,才能与他人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才有勇气走出自我中心。

4q6ZFmF0Yk/Q0

+e|l"D nhMC[*m0(九)自然后果与逻辑后果

g dZsuSC1[0心理学空间1U*M1QS'h6}5YX7K

阿德勒学派提出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的训练模式,教导孩子了解行为和行为结果间的关系,培养符合社会规范的态度和行为能力,以便在社会生活中有良好的适应。心理学空间1_6v+]9vgp?[

心理学空间5o4O'{*J B.J&[`g*o

自然后果意指因行为本身所导致的自然结果,此结果是孩子事先未预期到的。如:跑步跌倒,导致膝盖瘀伤,孩子在此自然后果的经验中,可以学会内在自我控制的行为。使用此策略的原则是,一旦孩子已经验到行为的自然后果,成人就不要再外加处罚,处罚不只让孩子觉得自尊受伤,他们从自然后果所学得的教训,也将被处罚而抵销掉。

J%N@$G [PB&L%e`C0

d7}s{O0 逻辑后果则是经过人为安排附加在行为之后的结果,目的在于协助孩子逐渐学会自我负责的行为。此人为的安排必须和孩子以合作的态度讨论过,被孩子所了解与接受才能实施,若径由成人外加在孩子的行为之后,则会成为处罚,无法让孩子学到行为与结果间的关连,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就是运用此策略的原则是,师生必须有良好的关系,师生间以社会兴趣为基础。若师生双方不是合作的关系,教师立于权威者位置的话,孩子只是惧怕权威,无法从逻辑后果的经验中产生学习效果。心理学空间 HhS2M4F'Vq

~X9@b,J&?0四、结语

7f^I#R/_D1u,c7`0

,w NR ~#~ }+Tn7S0本文以阿德勒学派的观点,说明儿童如何因其主观的理解而产生自卑感,以及儿童如何以自我创造的方法来因应困境。本文强调社会兴趣的开发在辅导儿童上的重要性。在儿童行为的训练上,提出鼓励、逻辑后果与自然后果的原理与方法来培养儿童的责任感与勇气。当我们对儿童的行为有正确的认识,又能以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儿童,必能一步一步把孩子带离偏差行为,重新建立负责与具有勇气的信念,以适应良好的行为来克服自卑感以及追求优越感的满足。心理学空间&_4I_nH K#AQR

b*^Lo]o0后记:

"K`+xa:VJ H0心理学空间j#Cv3n3|4m0M

每个孩子都必须在家庭中,以及在社群中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经验,才能培养出高的自尊与自信。阿德勒学派认为孩子在​家里或团体里若没有得到健全的关爱和训练,会产生自己不​如人或自己是不重要的感觉,这种感觉称为自卑感,自卑感​是一种非常难承受的感觉,孩子会用他们自创的方法来减轻​自卑感。心理学空间4IC1qd]$U8T a0@ c:N0]F

心理学空间2G d:JMgYt

 与自卑感相对的是优越感,是一种觉得自己有价值和被重视​的感觉。当孩子无法在生活中获得优越感的满足时,会为自​己设立一个虚构的目标,来驱除痛苦的自卑感,以满足虚假​的优越感。儿童用来追求虚构的目标的行为往往便是一种适​应不良的症状。

bU ?e5i!ILi} l0

[f} ^_&S F.x0我们的责任是提供孩子被信任的关系与安全的氛围,接纳他​们的主观信念,他们才能冒险踏出自己的思考范畴,接受成​人的指导。若只是从成人角度来批判儿童的信念,将徒增孩​子的不安全感,他们会为了保护自己而阻断与成人沟通的管​道,成为大人眼中不受教的孩子,然而孩子何其无辜!

+ZU#|BKU,{A'ox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阿德勒 曾端真
«Alfred Adler 1929 阿德勒 | Alfred Adler
《阿德勒 | Alfred Adler》
父亲的作用»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