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施琪嘉老师作客大学糖微课堂所传授:
希望探讨一些哲学的基本问题,帮助大家在学习各个学派之前,明白自己需要做什么。心理治疗的哲学观就像我们在学习各个流派时候的一个大背景,让我们理解“我到底要做到什么结果,我到底用这个技术干什么、别人有什么目的”。
整理:张灏@糖心理
版权由糖心理所有,请勿转载
心理咨询哲学观一:
形而上与形而下
来访者,都是顾左右而言其他,说话很模糊的。那这个时候在你的背景中要冉冉升起一个理念:他是来找我干什么的?他来找我讲了这么多,而且一次接一次得来重复讲同样的话题——他真的是想谈这个话题吗?因此我们在听的时候就要听他的弦外之音,画外之音。
很多前来咨询的因此,当你感觉到他在和你谈一些你搞不懂的事情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考虑第一个心理咨询哲学问题:他是来谈形而上的问题,还是形而下学的问题?形而上的问题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到哪儿去。形而下也就是具体的事情,你可能用具体的方式来解决。你可能解决的了,你也可能解决不了。能够解决的,都是形而下的。
督导的时候,有大学生来找我咨询过,说:老师,我觉得我是不是有毛病,我是不是应该进精神病院?我常常在想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到哪里去?我这辈子要干什么,我今后会干什么?……这些问题别人都不会想,当我在想的时候,别人就会说这些问题好像都是北大的门卫问的问题。但其实我觉得,如果大学生里面有很多人因为这类问题来做心理咨询,那我们的国家是有希望的,因为他们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可以做很深入的思考了。这类就是形而上的问题。而也有很多大学生来咨询是因为具体的问题,比如:我的女朋友把我抛弃了等等,都是特别现实的社会问题,也是基本的民生问题,这些就是形而下的问题。
举例来谈:在我做荣格对心理治疗的总结谈到:有一部分人来做治疗,他的话题可能是哲学话题,例如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存在哲学上的焦虑。如果你想上升一下你的治疗水平,就试试治疗的问题不放在具体问题上,而是想想如果你和他谈一些哲学的问题,你会谈些什么?
所以第一个问题来的人分:形而上来的人,形而下来的人;一个谈论形而上的治疗师和一个谈论形而下的治疗师;它在心理治疗的视野上是不一样的。具有形而上视野的治疗师,他谈形而上、形而下的病人都没问题。只有形而下的治疗师,他可能可以解决形而下病人的问题,但永远无法解决形而上病人的问题;换句话说治疗效果不够。
心理咨询哲学观二:
平行象征能力
第二个问题指的是,主体、客体与主客体。推荐一本书,叫《我和你》。现在心理治疗已经进入到了主体和客体的治疗了,在称呼时,是我和一个他者。一般来说是我和他,现在心理治疗把我和他进一步放在“之间”: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在小册子里就提了一个主题:所有世间的一切关系,都是我和你的关系。
下面结合一个我的案例来谈:(歌词来自《车站》李健)
一个15岁的女孩,前两次访谈并没有说什么话,但在第二次访谈的最后,谈及她听的一首歌,她说是她最喜欢的一首歌,因为有一种特殊的感觉。我就问他这是什么样的感觉,她说这是“叹了一口气的感觉”。所以我们就去看歌词,在这个歌词里面有一个主体就是“我”,还有一个她不认识的姑娘是“她”,显然在我和她之间是有关系的。她没有和你讲话,但她给了你一段歌词,明白了心理治疗的平行象征,你就知道歌词是在说她自己。歌词都是她在和你讲的话。主体“我”看着另外一个客体“她”,如果用我和你的关系来解释,她分裂的自己在看着另外一个自己。所以那个她呢并不是第三者,而是第二者。
如果你把和来访者的咨询中他话语中所有的“他”都替换成“我”或“你”,你就会发现,他和你讲的很多寓言、歌词、梦,实际上就是在说这是我对你讲的。所有关系中只有主体与客体两种,主体意味着本人,客体意味着是他的重要的照顾者,是他的父母亲,或者对他来说非常重要的人。记住这个原则,可以经常用“我和你”去置换这个内容。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技巧,我和你的关系,是他和分裂的他的自己。有一个她是这样的,有一个她是另外的样子。就像有两个她在讲话。比如说很高傲的我,看不起很世俗的我。我对你说,我不喜欢你;另外一个说,你都混成这个样子,你都没有朋友……总而言之,请大家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多用“我和你”来置换来访者对你讲的话。
心理咨询哲学观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