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惰化social loafing
作者: 《动机心理学》 / 8647次阅读 时间: 2015年12月14日
标签: 社会惰化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p-M^3xF8cpb0人类大部分时间都是以社会群体的形式在一起工作的。运动队、俱乐部、公民组织、工作组、委员会、邻里交往以及武装部队等都是人们在一起工作以获得某一个目标。从逻辑上讲,群体工作应该是有意义的:它可以将困难任务分解为易处理的任务;个体可以集中处理自己专长的任务;并且,群体工作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某个问题,这样就能更容易地解决问题。简而言之“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但是,集体工作也让个体有机会"偷懒",因为他会期望群体内的其他成员的努力足以获得有价值目标。这种现象叫社会情化(social loafing),它是许多实证研究的主题。现在我们就来简要回顾一下社会惰化现象的研究历史和现状,重点是在期望-价值理论的框架内理解社会情化。心理学空间t(t{Z,["S+DX*k[*?y

)p7mB:zYJn Sk0林格尔曼效应在19世纪后叶,一位叫林格尔曼(Ringelmann, M.)的法国农业工程师对测定人类和马、公牛等耕畜的工作效率产生了兴趣(参见 Kravitz &. Martin, 1986,描述了林格尔曼的研究,最初以法语发表)。他最初的兴趣是确定操作任务的最有效方法(如,移动一个重物是推容易还是拉容易)。为了这个目的,他让人类被试像“拔河”那样拔绳子,有时是单独一个人,有时是群体协作。然后他将测力计系在另一端以测量用于绳子上的力量。心理学空间2_}y:E%u f-Z

3N0\(_8]k*O:z@6s;H0测试结果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当被试单独拉绳子时,个体的平均力量是83.5公斤(大约184镑)。当七人一组共同拉时,用于绳子上的力量显然大了许多;但是每个个体的平均力量却只有65.0公斤(143镑)。相比之下,如果七个人单独去拉绳子,他们的力量总数应该是584.5公斤(7X83.5);但实际上七人共同拉时却只有455公斤(7X65.0)。他还发现,14人一组时,每个人的平均力量甚至更少。因此,林格尔曼第一次发现的经验证据表明,个体的操作会随着群体的大小而下降。他提出,这个效应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群体中个体动机的丧失;但他认为更可能的解释是缺乏协同的努力。心理学空间PbjA?~e

心理学空间o*E!d;a4\;B*`K4mH9y

虽然有关群体作业的文献定期引用林格尔曼的研究结果,但奇怪的是,在他研究后的100年间,竟然没有人重复他的研究,直到英厄姆、莱文杰、戈雷夫斯和佩卡姆(Ingham,A.G.,Levenger, G. ’ Graves, J. & Peckham, V.,1974)再次研究了这种现象。他们做了两个研究来验证他们所谓的林格尔曼效应(Rin-gelmann Effect)。在第一个研究中,他们使用与林格尔曼相似的拉绳机制,结果发现,当群体大小从一人增加到六人时,个体的平均拉力确实有所下降。在第二个研究中,他们试图确定产生这个效应的原因:是由于低效的群体协同,还是由于群体成员缺乏动机。在这次研究中,272被试相信他们是在单独拉绳子或者是从两人到六人不等的群体中的一员。但事实上,每次实验中都只有一名被试,根本不存在“群体”的大小。英厄姆等人雇佣了一到五个助试,他们一直站在被试的背后,假装拉绳子,但实际上没有这么做。因此,不可能出现由于缺乏协同的努力而导致力量的下降,因为每次试验中都只有被试一个人真正地在拉绳子。如果操作有所区别,那就是由于被试因知觉到有他人和他一起拉绳子而产生的动机缺失。结果表明,尽管群体人数超出三个人时操作没有大幅度下降,但个体的平均拉力再次作为群体大小的函数而下降。所以说,英厄姆等人(1974)的研究得出了与林格尔曼相同的结果,并且,他们的研究还表明,这个效应是由于(至少部分原因)是动机会随着群体大小的增加而下降。

oOUC;A0

([#H5I BS-eVG.g(R0另一个有关林格尔曼效应的早期研究是拉塔内、威廉斯和哈金斯(Latane, B. , Williams,K. &- Harkins,S. ,1979)做的。拉塔内等人对一至六人一组的群体被试进行了研究。但是他们不是拉绳子,而是拍手或尽可能大声地欢呼。测试的结果用达因/cm2表示,它是用来测量产生声压时的努力量的。他们的研究结果与林格尔曼、英厄姆的研究相似——努力会随着群体大小的增加而减少——或者,如研究结果所示,"12只手拍的声音强度甚至达不到两只手拍的声音强度的3倍。"(Latan6et al. , 1979, p. 825)。为了确定由于动机减少而导致力量强度变化的程度,他们进行了另一项研究。在实验中,他们要求被试戴上耳机或遮眼的蒙布,然后让他们单独或两人、六人一组高喊和拍手。在这种感觉剥夺装置中,拉塔内等人的研究就包含了另一种变量,他们称之为"真实群体",与"虚假群体"相对。在真实群体中,所有被试都真实地喊叫和拍手;而在虚假群体中,被试事实上是单独喊叫或拍手,但他自己却认为是群体中的一员。心理学空间B.M@}U9jof5Y

K9V7G] `3]8n4zC0心理学空间p9Y9Gm4d]9T.l

第二项研究的结果如图9.8所示。水平轴表示群体大小,垂直轴表示声压,图表上端的线表明被试不受群体大小影响时应该发出的声音量。我们可以看到,真实群体与虚假群体都随着群体大小的增加,显示出声音的降低;并且最低水平是真实群体发出的。真实群体与虚假群体中的被试都相信他们是群体的一分子,因此,他们的区别(图中的白色区域)可能是由于群体成员协作的缺乏而产生的;即可能是由于被实没有一致地喊叫、拍手或者是一人的声波与另一人的声波抵消等引起的。但是,在虚假群体中,不存在协同的缺失,因为事实上,每次都只有一个个体在喊叫或拍手。因此,图中标为“减少的努力”部分应该是由被试对于自己是群体中一员的期望引起的。

%DIc.`5a0

:ys @!H Lw0拉塔内等人(1979)的这两项研究是很重要的,原因如下:第一,他们的研究证明林格尔曼效应除了发生在拉绳上,还能出现在其他任务上。第二,他们确定了缺乏动机在何种程度上引起了这种效应。最后,他们创造了社会惰化这一术语,并将其界定为“由于他人的存在而引起的个体努力的降低”(Latan6 et al. ,1979,p. 823)。心理学空间 E;QH lF b~u

心理学空间yn+i%~F[;s`-V

在文献中,社会惰化现象已代替了林格尔曼效应这一术语,并且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研究者发现这种现象有很大的生命力。在一篇评论文章中,卡劳和威廉斯(Karau,S. &- Williams, K.,1993)指出,在男性、女性、不同文化、不同年龄的人身上,社会惰化现象都会发生。而且,他们还发现,社会惰化现象会发生在从事各种体力、认知、评价任务的人身上,包括头脑风暴任务、迷津导航、工作评价、广告评价和游泳等等。 心理学空间0D ~.^6F;}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社会惰化
«摩梭走访制下的阿注关系:是亲属还是朋友?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睡眠剥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