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社会性危机:亲密与孤立(24~34岁)
作者: Newman / 11597次阅读 时间: 2015年12月24日
来源: 《发展心理学》442 标签: 孤独 孤立 过度投入 亲密 同一性 心理社会理论 性欲失调 抑郁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 y4p5yO{#ha O`y

心理社会性危机;亲密孤立(24~34岁)心理学空间` dU-S4kS

心理学空间5^m S je z'm

亲密心理学空间K(}OVR-B}n4v

9?;p-g5duY#Q)['U0亲密(intimacy)是指一种能力,个体能与其他人建立起融洽、敞开心扉、支持性的人际关系并且在此过程中不用担心失去自我同一性。亲密关系包括认知和感情两个成份。关系的双方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尊重对方的意见,相互鼓舞,充满自信,并且能共同体验到彼此的感情。这种关系也允许对方表露自己的情感,了解并发展对方的理想和计划在亲密的相互关系中,双方都会增强其互惠感。关系的每一方都会觉得对方的存在使自己感到很愉悦,在感情和智力活动上都能得到满足和促进(Erikson, 1963 , 1980)。在获得个人同一性之后,这种亲密关系的建立依赖于个体对于其自身的感知,包括自己是否有价值、是否有胜任力、活的是否有意义等。

JcU8Y6w"cJ7Xf0心理学空间 vhsYVq

人们不难理解,个体能够跟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姊妹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家是所有家庭成员表达爱心、互相鼓舞的地方。在家里,不需要掩饰自己的弱点,不必担心自己的缺陷会被人耻笑;遇到挫折时,家是最好的避风港。事实上,有很多研究证明个体对父母的依恋倾向会影响到其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见“进一步探索:依恋的类型和关系形成”)。成人早期特有的任务是与家庭之外的人建立起亲密关系。建立起亲密关系的双方可能是以前从未谋面的两个陌生人,有时候甚至是来自两种文化社会的人。虽然这种另类的选择会显得与众不同,但也是关系双方面临的最大挑战。心理学空间.p3KeeKW0{

心理学空间3F&f @;H:b)l-gO;Y7^

进一步探索:依恋的类型和关系形成

{?[.ibc0

9C;T!`,nPI0要想很好地理解人际关系的形成,必须要对有关依恋的理论有所了解。个体在婴儿期形成的依恋类型,为其成人期的亲密关系提供了方向性的平台。分离焦虑、对情绪封闭或情绪表露的舒适感或不安感、与安全或不安全的依恋相联系的自尊水平,这些都会影响个体所喜欢的同伴类型以及个体维持亲密关系的能力( Brennan & Shaver, 1995; Jones & Cunningham,1996; Brennan & Morris, 1997)。心理学空间'H[Gu bT"dk.@

心理学空间)HHl9h d| a

基于个体在婴儿期和学步期所体验到的依恋,巴塞洛缪(Bartholomew, 1990)提出了一种依恋的分类方法。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可能是积极的或消极的,个体对其他人的评价也可能是积极的或消极的(见表12.3)。

^LAl1sv1i0心理学空间6@AFIa-{2i v

表12.3 依恋的类型心理学空间0}1rSVqX0^2v? d
心理学空间;^4tZ/H XoUj ne
资料来源:Bartholomew, 1990 年。

iWZ*J&^.nBO0

jX(W4r&P;L0安全型的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都比较积极。‘‘对我而言,很容易与他人建立密切的情感联系。我依赖他们,他们也依赖我,这让我感到很舒适。”

RBdm)y4o!mBwN0

[ gH&]vB#Z p0过分关注型的个体:对别人有积极的评价,但对自己的评价却是消极的。“我想和别人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系,但我发现别人并不像我这么想。没有亲密的关系令我感到不适,但我有时担心其他人并不像我重视他们那样来重视我。”心理学空间H:C7{x(_N%VY

心理学空间5`sX9Ed0nz?,M

拒绝回避型的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很积极,但对别人的评价却是消极的。“我并不觉得没有亲密的朋友有什么不妥。对我来说,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独立和自立,我不想依赖别人,也不想让别人依赖我。”

q&P C+~(a'v `0

*}!P8G5C^}0害怕回避型的个体:对自己和别人的评价都是消极的。“我不喜欢和别人接近。我也想有亲密的朋友,但我发现自已很难完全信赖别人或依赖别人。” (Crowell, Fraley, h. Shaver,1999,第 451 页)

GH6m"j:{0

]$X ~:S8b;W$u#Zl0安全型和拒绝回避型的个体自尊水平都较高,然而,他们对亲密关系的重视程度和他们的人际交往类型却有明显的不同。心理学空间5v VM2oI P"ux z2{

U*c8Y N8~@0安全型的个体重视朋友关系,别人通常会觉得他们热心而体貼。相反,拒绝回避型的个体喜欢独立,因此不大重视朋友关系,这使得他们被认为是冷酷的和好竞争的。害怕拒绝型和过分关注型的个体自尊水平较低。然而,前者是因为害怕而拒绝社交活动,后者则是尽力想参与社交活动。心理学空间tHwfz0SDn

{w&M7__s;n0G"W0有趣的是,个体喜欢寻找和自己具有类似依恋类型的同伴。也就是说,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和安全依恋型的人做朋友。例如,害怕回避型的个体更乐于和焦虑型的同伴交往,而不是拒绝型和安全型的个体。这也许是因为他们能更好地解释和预测那些与自己具有类似依恋类型的个体的行为(Frazier, Byer, Fischer,Wright, & DeBord, 1996)。

)i$bi2s&Z0
心理学空间E0~.q$_E8KfF

不管二者的亲密关系是建立在婚姻、友谊上,还是建立在工作的基础之上,亲密关系都会有一个典型的特征——浪漫,比如“我们两人在一起,就能征服世界”等等类似的话就带有浪漫色彩。亲密关系中的这种浪漫特征反映了关系双方能共同体验到相互理解和支持(Murray,Homes, & Griffin, 1996)。另外,在亲密关系中,还有一种更深层的感觉就是不可替代性。这种关系里会有一定程度的嫉妒成分,建立起亲密关系的同伴会担心他们的关系受到第三者的威胁(Sharpsteen &- Kirkpatrick,1997)。

\E~%F(J!j]s0

\e ?X;d8e}2b/U"JQ0男女相互作用的方式

k-XP4u| W1`1?)[b0

9^)\){rR5P,c5R0许多证据表明,男性在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亲密性比女性更低。与女性相比,男性通常表现出更大的竞争性、逆反性和更低水平的自我表露。然而自我表露的水平并不表示说男性会产生与女性同样的孤独感,实际上他们建立亲密交往的能力并不比女性差,只不过他们通常不愿意跟同性建立起非常亲密的关系。而女性往往在同性和异性间都能够建立起亲密的关系,不像男性那样仅仅喜欢在交往中跟异性建立亲密的关系(Bank & Hansford, 2000)。心理学空间d5k6re(o g{

JK_#_9D&l;K0有人对2500名成人进行取样,比较了男性和女性的人际关系(Umberson, Chen, House,Hopkins, & Slaten, 1996 )。结果发现,女性显示出能得到朋友的更多支持,她们体验到更高水平的社会整合(个人认为有意义的社会关系),女性报告说自己的知心朋友数明显要比男性的多。已婚女性比男性能从他们已成年的子女那里得到更多的支持,而男性比女性能从配偶身上得到更多的支持。大约有50% 的男性认为,自己的知己是他们的妻子,而有20%的女性认为自己的知己是她们的丈夫。心理学空间'W3Q u%Fxfc

e yAcg0工作环境中的亲密关系

K%bP kQ\6Al0

8A StIG l4}*C0在工作环境中很容易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同事之间可能会建立起亲密的友谊和从属关系。工人可能会对老领导或师傅表现出衷心。通过交谈、通信、会议、在高尔夫球场或保龄球馆等场所进行一些非正式的交流可能会使同事之间建立起相互信赖、充满友好的人际关系。下面是克莱姆(Kram)报告,通过他的话可了解一种亲密关系:心理学空间W HI#w+u%A0I9j^s0N

心理学空间FB.Y7Y.|b3i2ewm

阿伦(Alan)非常能干。我非常佩服他的麻利和机敏。我们是一个联合管理的商业公司,他每天都有许多事情需要处理。他对自己要处理的事情和怎样处理总是计划得井井有条,并且在这些事情上我们总能步调一致。他在公司管理方面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也总是和我的一致。在某种情境下,需要做某事时,我们会坐下来商量或讨论,并最终达成共识。我认为这是我解决问题的方式,而这也正是他解决问题的方式(第33页)。心理学空间'z`%rj!rt

心理学空间H+g6N4`[

当今社会,男女在同一环境中工作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从一定程度上为同事间亲密关系的建立增加了难度。工作中的性别歧视和性骚扰的问题说明成年男女之间要建立起互相信赖、互相尊重的亲密同事关系还不现实。通常,男女都会觉得要建立平等的同事关系很不容易。他们很难在非正式的交流中获得像同性同事之间的那种亲密关系,很少有机会像同性同事那样共进午餐、下班后一起去咖啡馆或酒吧,或者一同去健身房健身。很多男性发现很难跟女性建立起一种没有"性"因素在内的亲密关系;许多女性也发现,很难让男性充分考虑自己的看法,所以跟男性同事在一起时,很难根据自己的想法去愉快地做事。

%n6L$C+{(KU+]x0

s2\WYo0@w0孤立

}N1f"Fn0心理学空间aXG*N-T{

在成人早期,孤立是危机的消极一端。做为具有社会性的人,都有强烈的要与其他人建立联系和获得归属感的需要。孤立是指无法与别人交流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无法得到别人理解,是心理抑郁的主要来源(Jordan, 1997)。由于其他人的消极倾向,大多数人在这一时期体验到很强烈的孤立感。自我发展越完善,个人边界就越明显。个人主义和独立性会加大个体与其他人的距离。在人生发展的过程中,若某一个时期的成长与变化过于迅速,个体就可能体验到与他人的孤立,觉得无法与别人在思想和情感上进行沟通(Rokach & Neto,2001)。

w d$W s(G&b4z3G$B0

2S:PjQ"\3?i4P:X(p o0影响个体建立亲密关系的不利因素有很多。首先,一些不利因素来自于童年时代的经验,这些经验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曾经对他们个人同一性的获得起了破坏性的作用,如害羞、内疚、自卑和疏离感等;其次,一些不利因素来自于同伴间的不能兼容。如果双方的关系需要不断地去调整才能维持,这种状态就会让双方都感到疲惫不堪,由此会使个体无法建立起长期的亲密关系;再次,一些不利因素来自于环境方面。如果个体所处的环境无法让其自我价值感得到体现,那么就会影响到他(她)与别人互惠关系的建立;最后,还有一些不利因素来自于个体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学习区分导致男女两性对抗的性别角色的不同和培养个体形成关怀和开放的人除关系。下面我们将对孤立的七个主要方面进行探讨,具体为孤独、抑郁、脆弱的认同、性行为失调、情境因素、兴趣分歧的范围、过度投入

4y @;ph_[A?0

Wb5d KYN4fH4v:U0孤独

(m~Z bX L,w4s0f0心理学空间2t3Ra#tH1u4l

孤独感可分为三类:暂时性孤独、情境性的孤独和长期性孤独(Meer, 1985)。暂时性孤独(transient loneliness)是指持续时间较短、稍纵即逝的孤独,比如你听到的一首老歌或一段表述,让你记起了一位远在他乡的故友;情境性孤独(situational loneliness)是指突然迷了路或迁居到一个新城市而产生的失落感;长期性孤独(chronic loneliness)是指一种维持时间很长却又找不出具体原因的内心的失落感。长期性孤独的人会有一定数量的社会联系,但是他们往往无法在这些联系中建立起所期望的亲密关系(Berg & Peplau, 1982)。许多长期性孤独的人对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都有高焦虑感。他们也认为拥有成功的社会关系很重要,但又总是觉得自己建立这些关系很困难,最终总是会失败。这种高度的社会性焦虑时刻困扰着他们,使得他们总是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退缩,所以他们宁愿提供机会让别人去建立起正常的人际关系。

&tp?1G-oJ_0

,u&C5t X ^^0这种焦虑实际上是他们无法建立起亲密关系的主要障碍(Langston Cantor, 1989)。由此可见,社会交往技能和孤独有直接的联系。对那些有较高水平的社会交往技能的人来说,他们的社会交往技能包括友善、交流技能、恰当的非言语行为和对他人做出适当的应答。而且,那些有较高水平的社会交往技能的人,常能得到充分的社会支持,并且他们的孤独水平也较低(Rokach,Bacanli, & Ramberan,2000)。心理学空间[;f H[$r L1Tc.P

Nlyp#qza0

9V/yeyIh"S3g D0

Vwpe-iH l J"n0抑郁心理学空间q sBdXV9LY

,S3Q7zMo0孤立既可能引起抑郁,也可能是抑郁的结果。一些患有抑郁症的女性,在临床上表现为在亲密关系中总是不断地压抑自我、贬低自我(Jack Dill, 1992)。她们对于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要求过于苛刻,这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她们往往是用外在的标准来评价自己,感到自己不能符合别人对她们的要求;(2)她们认为在与男性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中应该付出自己的全部,满足他们的一切要求,稍有一点偏差都算是自私的表现;(3)她们通过避免一切矛盾的方式来维持相互关系,压抑自己所有可能导致异议的观点;(4)当她们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时,虽然她们在心中会遗责自己,但是在外仍然表现出快乐和满足。经过一段时间后,这样的女性就会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即使关系还保持稳定,但是她们却变得越来越抑郁。

0Y6n1o#jW9s/W0

g YU]$|0脆弱的认同心理学空间xn-up ]U

心理学空间*j+@6JI/~;Z

对有些人而言,跟别人建立起亲密关系会威胁其自我感。他们会在心中对自己的亲密关系建立一个模糊的边界,这样就可以与自己的关系同伴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很明显,这样的人当然不会把自己完全投人到双方关系中去。那些存在孤立感的人会始终不断地在自己和他人之间树立起一道障碍,以期保持自我完整感。这种脆弱的自我同一性可能源于儿童期所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僵化而脆弱的同一性或者是全部同一性混乱的体验。这种敏感而脆弱的同一性会让个体在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中时刻提醒自己“别忘了自己是谁”,坚决不允许自己完全投人到双方的关系中去,即使暂时的也不行,因为他们认为那样会迷失了自己。他们整天忙于思考如何保持自我同一性的问题,并努力使自己不要迷失方向,因此他们也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亲密关系。

j'E V2tX`1biV0心理学空间3J1Ya,b+t1{kE

性行为失调

2rjE(T*\(fr0心理学空间 t Yf|M7A5?4W

孤立还与个体的性行为失调有关。"性欲失调"从广义上分为两种:一种是性欲减退(hypoactivesexual desire),即对性生活的兴趣减退或消失;另一种是强迫性性行为(compulsivesexual behavior),即对通过性行为来减轻其焦虑的一种强迫性需要(Rosellini, 1992)。性欲的减退通常会导致对性同伴的身体进行有意识的躲避,同时对自己不能满足性同伴提出的性要求产生内疚感,并且害怕会因此而失去已经建立起来的亲密关系。另一方面,关系的另一方又会因为自己向没有性欲的对方提出了性要求却没有得到及时的回应而感到既生气又内疚。下面是一个例子:

B(w*qgi0

开始的时候感觉非常好:发烧似的吻和浅笑,使他们在公寓里度过了许多美好的夜晚。然后他们就结婚了,之后又生了两个孩子。一天夜里,她突然感觉丈夫把摸她肉体的手像触角一样,使自己感到很难受,他靠过来的眼光使她的身体也突然变得很僵硬,她不禁赶紧躲避。从此他们就开始了争吵,每晚都是以互相伤害的争吵结束,直到两人各自侧身躺在床上,祈祷着让自己尽快入睡(摘自:L. Rosellini, "Sexualdesire",U.S., News & World Report, 1992年,113(1),第62页。允许引用)。心理学空间.~:?&Ya!R*I/[5X.[

心理学空间kn#f6RJM

wF3kY3P V0

iu@-@-pE0下面是一则强迫性性行为的个棄,说明了性行为与檢快和亲密无关:

4?q.L/eF |t0

盖里(Gary)的行为始终遵循着同一种形式:首先是让人无法忍受的焦虑,感到自己无法应付最近在建筑工作中产生的压力。于是,一贯的反应开始了——偷偷地浏览报纸上的一些色情广告,然后开车去看一场脱衣舞表演,最后走进按摩房……之后,他赤裸着坐在来这,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很恶心:“我肯定是有毛病……我必须改掉这个坏毛病”。但几天之后,焦虑又开始了,他又一次翻开了报纸上的广告。(摘自:L.Rosellini, "Sexual desire", US. News &World Report,1992,113(1)第64页。允许引用)。心理学空间"J hMBip

HbBBgMD0心理学空间6`}8@B*@J@"D*G

TgNcM&J6d!Kh X0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强迫性性行为是一种基于焦虑的强迫症,跟其他强迫症没有什么区别。另一些心理学家不同意这种观点,他们认为强迫性性行为像酗酒一样属于成瘾现象。虽然心理学家们在确定强迫性行为的性质上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但是他们都认为有强迫性性行为的人不会把自己的性行为当作构成其亲密关系的有意义成分。

~1t-~6Pfs1CRk J0心理学空间"\,e3C*TKps

情境因素心理学空间rc7H;uhjP.t5V5f ]

#NeGa]PE0孤立还可能是由情境因素所产生的。例如,一些参军后复原的青年男子在回到家乡后,发现参军前符合条件的女子都已经结婚了。又如,一些不愿意过早结婚而上了医科学校的青年女性,在她们毕业后发现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很少有机会能遇上让自己心动的男性。一般情况下,我们建议那些有孤独感的人努力去发展自己的社交技能,试着与陌生人建立起亲密关系,这种建议是合理的。但是,更可能的情况是,孤立感可能阻碍他们发展更为积极的应对策略。

i(aqq5Z9p0

4C;T a.~ h0^P0兴趣分歧的范围心理学空间n:tarX5])F^

心理学空间p)JJ-V'gm5TM2y

孤立还可能是由于男女双方的兴趣和活动范围存在分歧产生的。例如,在传统的婚姻中,丈夫和妻子往往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从事不同的活动。这种生活范围不一致的婚姻有时候又被称为“他的和她的婚姻”(his-and-her marriages)(Bernard, 1972) 。妻子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家里,交流的对象是孩子和邻居家的家庭主妇;而丈夫人部分时间在外工作,交流的对象一般是自己的同事。在休闲时间,丈夫和妻子的兴趣也有很大的差别。比如,妻子喜欢聚到一起打牌而丈夫喜欢出去狩猎。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共识会越来越少。孤立感正反映出夫妻间缺乏相互理解和对各自生活自标和需要的支持。

Qav9ma[uj0

i z$|Kp-q0过度投入

n*fZ!R*d!jkD%D9J0

3L{;T-t$o9c4s*Ct,Pv4V0虽然埃里克森倾向设法构建亲密对孤立概念的紧张感结构,但是还有一些家庭临床医学家提出了健康的亲密与过度的投入之间存在着紧张感(Minuchin, 1978)。在这一理论框架中,家庭是一个结构系统,个体通过交流、设防、同盟和规则的形式构成一个个子系统。随着每个家庭成员的成长和变化,适当的家庭经历使家庭结构产生了变化,形成从脱离(disengaged)到过度投入(enmeshed )这一连续体的两端。逐渐脱离的关系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缺少交流和相互关系,这种模式类似于埃里克森提出的家庭关系中的孤立感;过度投人的关系则正相反,它是指家庭成员之间过度介人彼此的生活,甚至出现某一成员的行为引起整个家庭群起而攻之的现象。另外,个人主义在过度投人的关系中会阻碍家庭成员之间建立起亲密感。因为在这种家庭关系下的个体害怕被孤立.所以会互相限制.极力阻止另一方的自主行为。

ik'S(Ho'a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孤独 孤立 过度投入 亲密 同一性 心理社会理论 性欲失调 抑郁
«心理社会性危机:主动与内疚(4~6岁) 教育与发展心理学
《教育与发展心理学》
心理社会性危机:繁殖与停滞(34~60岁)»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