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为主义的印象与背景
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或其《行为主义》著述的人,都会为他的雄心壮志和快人快语留下深刻的印象。“给我一打健康而没有缺陷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定的环境中教育他们,那么我愿意担保,随便挑选其中一个婴儿,而把他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师、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乃至乞丐和盗贼,而不管他的才能、嗜好、趋向、能力、天资和他祖先的种族。”【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杨立能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233页。】
凡是读过又有谁能不受其热情与激情的感染呢?《纽约时报》曾经这样来评价他的著作与文章:称其为“它标志着人类智慧史上的一个新纪元。”(1925,8,2)这种“新纪元”意味着一场心理学的“革命”,尽管革命过去之后,仍然要恢复必要的秩序。
我对行为主义的印象,尤其是书本之外的印象与感觉,是从与林凤藻老师的接触中产生的。她曾经常年在美国生活,多次与斯金纳有过直接的接触,并且曾经想促成斯金纳对中国的访问。据说,访问中国一直是斯金纳的一个愿望,一个终生未能实现的愿望。
高觉敷老师的学生张权五,曾经参加1987年的美国心理学年会。他热情洋溢的写信回来,因为他象许多人一样,站着聆听了斯金纳的报告。80几岁的老头,自己也站着连续报告了几个小时,妙语连珠,报告频频被掌声打断,雄风依然不减当年,不愧为“激进的行为主义者”,并且始终保持了华生激进的热情与性格。
精神分析心理学或格式塔心理学那样一往情深。他曾经告诉我,他与郭任远本来也是很好的朋友。当年他自己身兼商务印书馆编译部主任和复旦大学教授两职,经常往返于南京和上海之间;也经常参加往往是由郭任远主持的“心理沙龙”。郭任远的极端行为主义立场,并不亚于斯金纳的激进程度。
高觉敷老师对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并没有任何偏见,尽管他不象对待但是,高觉敷常会处于与其争论的角色之中,支持高觉敷观点的往往只有陈鹤琴。这也难怪,高觉敷被打成“右派”,原因之一便是与“苏联专家”的争论。他当时看不贯所谓的“苏联专家”只知道条件反射,而无知于其他心理学的理论与价值,还竟然十分霸道与蛮横,一种绝不容忍其他心理学的存在与发展的蛮横态度。只不过那时已经不是“沙龙”式的学术讨论,随之而来的便是真正的行为上政治性迫害。
林凤藻老师告诉我,真正的行为主义者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是说,作为行为主义者,不仅仅是表现出来的一种学术观点,而且是一种身体力行的实践。斯金纳就是这种做的。我读过他的日记,还是他在做学生读研究生的时候,每天都安排了程序性的日程表,排除任何影响其学习的因素,包括与异性的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以达到其所设定的目标。据说,在他的日程时间表上,每天计划之外的时间,往往不超过15分钟。那是在他年轻的时候,往往容易理解。但是,即使是在他的晚年,生活依然如此,依然是一种操作性和程序化意义的体现。
骆大森的毕业论文,也正是关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
印象加深之后,往往有助于理解。实际上,我自己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曾经翻译过斯金纳的《奥登第二》;高觉敷老师也让我反复研读过他所指导的即使是在我以格式塔心理学与心理场论的研究为主题撰写博士论文的时候,也十分留意行为主义心理学,因为勒温在美国创立的“拓扑心理学研讨会”,其中往往有许多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参与。而行为主义心理学与格式塔心理学的冲突,或者是融合,一直是我关心的课题。
二、行为主义的主张与思想
行为主义的主张是旗帜鲜明,毫不含糊的。华生在其宣言性的“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一文中说:“就行为主义者的观点来说,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纯客观的实验分支。它的理论目标在于预见和控制行为。”华生表示,他所理解的心理学,或者说行为主义心理学,决不再需要诸如意识、心理状态、心理内容或者内省等术语,而将采用刺激反应、习惯形成、习惯整合等概念。华生接着说:“我要尝试建立的那种心理学的出发点是:第一,可观察的事实……;第二,引起集体发生反应的某些刺激。”【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杨立能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216页。】 这就是行为主义的基本主张。刺激与反应,或者说反应与刺激,是其中的核心概念。但是,有关习惯形成、刺激反应,尤其是条件反射的思想,却要追溯到美国之外的渊源,也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