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人类动机的理论
A. H. 马斯洛 (1943)
协同翻译
原文发布于 Psychological Review, 50, 370-396页
1、介绍
上一篇文章(13)列举了确凿的人类动机理论所囊括的各种前提条件。这些结论可概述如下:
- 从完整的角度来考察一个生物,是提出任何动机理论的基础之一。
- 对于一个权威的动机理论来说,饥饿的动机(或者其他的生理动机)都不能被看作是理论的中心或是模型。任何出于肉体,并能在身体中明确定位的动机在人类的动机中,都不属典型。
- 理论应该强调和将重心集中在根本的或者说基本的问题上而不是集中于问题的局部和表面,集中于目的而不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上。这样的强调还应该隐含将重心更加偏向于无意识动机。
- 不同文化的思考方式常常都能有效的达到相同的目标。因此,相比更基本的、无意识的目标,意识形态的、具体的、当地文化使人产生的渴望都不能作为动机理论的基础。
- 任何有动机的行为,无论是事前的还是事后的,一定被理解为一个通道,通过一些基本的需要来一齐地被表达或满足。通常一个行为不止一个动机。
- 几乎所有的有机体的状态都被理解为被激励的和有动机的。
- 人们需要在预效力的层次中安排自己。也就是说,某种需求的出现总在更重要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永远都是被欲望操控的动物。似乎没有什么需求或动机可以被孤立或分离; 每一个动机与其他动机的满足或不满足的状态都有联系。
- 出于各种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原因,制作关于动机的清单不会对我们有任何帮助。此外,任何动机的分类【371页】,都要去处理动机在特异性(只在几个个体上)或者普遍性(N多个体上)上的分级水平(程度比如level1-10)难题。
- 对动机的分类必须基于目标的不同,而非一些被激发而产生的动力或者行为。
- 动机理论应该是以人为本,而非以动物为本。
- 有机体作出反应的情景或是领域必须被加以考虑,但单单是这情景或者领域很少会作为这种反应的一个单独的解释。另外,这个领域本身必须依据这个有机体来解读。领域方面的理论不可以做为动机理论的代替。
- 不仅要考虑有机体的整体,还需要考虑其孤立、具体及局部的反应。确认这些是很有必要的。
- 动机理论不等同于行为理论。动机仅仅是决定行为的要素中的一级。尽管行为往往最为被动机所激励,但仍被生物、文化、环境等因素所影响。
本文试图形成一明确的动机理论,能够满足理论假设的同时符合既有事实,冷静观察且富实践性。这一理论继承了James与 Dewey机能主义的传统,并融合了Wertheimer (19)与Goldstein (6)的整体论 与格式塔主义,再加以弗洛伊德与阿德勒的动力主义。
认知和批判动机理论当然是比对动机理论的修正来得容易得多。这主要是因为动机理论领域的反馈数据极度缺乏。我以为反馈现象的缺乏又主要是由于没有一种有效的动机理论。现有的理论必须被考虑为一种可供未来研究借鉴的模式或者框架,而且建立或者推翻理论时不应该像做调查那样那么拘泥于可得的、现有的事实和证据,而调查也许也应该如本文提到的问题所建议的那样去做。【372页】
II. 基本需求
“生理”需要——生理上的需要,通常上被认为是动机理论的源点,就是所谓的生理驱动因素。两项最新的研究结果使修正我们对这些需要的习惯性认知变得有必要。首先是,稳态理论的进步;其次是,发现食欲(对食物的偏好)是机体需缺比较有效的表象。
稳态指机体自动地做出相应调节以保正机体血液能够持续处于常态。坎农通过以下因素描述这个过程(1) 血液的水分含量, (2)盐分含量, (3)糖分含量, (4)蛋白质含量, (5)脂肪含量, (6)钙质含量, (7)氧含量, (8)氢离子水平(酸性条件下的氢离子动态平衡)以及(9)血液温度。显然,只有以上列出的因素还不足以详尽其源,比如还应有激素,维生素等等其他因素。
杨(Young) 在最近的一篇文章(21)中提出食欲与机体需求有联系。如果机体缺乏某种化学元素,那么他的食欲变化会倾向缺乏的这种元素。
睡眠、纯粹的活动以及母性行为,这些都是动物界的稳态因素且还待科学论证。不光如此,这个清单也不能包括各种感觉(味觉、嗅觉、触觉),虽然这当中有些是生理上的,有些是动机的目的。
因此,列出一个基本生理需求的清单就显得即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因为不同的人能有不同的定义基本需求的方法,这只取决于机体对需求的特征描述的程度。我们不能将所有的生理需要都认同为稳态的一份子。譬如性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