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基本文献》序言
作者: PETER BUCKLEY, M.D.主 / 8310次阅读 时间: 2010年4月07日
标签: FAIRBAIRN Guntrip 精神分析 客体关系 Fairbairn Segal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_U.w!R$D/wD:Q

客体关系基本文献》序言
8mwU e RU0k ^+Z0      ESSENBTIAL PAPERS ON OBJECT RELATIONS   PETER BUCKLEY, M.D.主编

vgQT[+q&P0

L#P;s{j-v1f0精神分析的历史可能就是一个理论分歧的过程,但可能没有什么争论会和客体关系理论一样有着广大的范围和意义深远的含义。本书的目的是呈现那些对于这个理论的发展有着极大重要性的文章。很多不同的作者都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阅读中能够很快认识到他们有着巨大的不同,他们在关于“客体”的重要性、意义和功能上通常有着根本不同的观点。在什么是内部的(“internal”)、什么是外部的(external)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问题大量存在于关于这个主题的文章里。早期与他人重要的关系是怎样被内化的,并怎样影响我们后来关于对世界和他人的看法?我们早期关系的哪些方面决定了我们后来对爱人、配偶、朋友的选择?我们内部世界的动力学本性是什么,它是怎样发展的,又怎样应用到治疗中来?在个体心理学中什么是生物学上先天的,什么又是受直接环境经验的调整?

Org+EIg h0心理学空间5?^u3m [2d_

这个连续谱的两极能够被识别。第一个来自于经典精神分析领域,将客体看作生物驱力集中的人或物。这个客体概念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元素是这个人或物的心理表象是侵略或里比多能量的投注,而非外部的人或物。Arlow总结了这个概念:“根本上来说,这是无意识幻想愿望的结果,与特殊的客体心理表象相联系的,粉饰、歪曲和影响人际关系的最终性质。区分任何客体的关系是极为重要的。这也是移情的核心,在其中,真实世界的人被儿童客体的心理表象所困惑,这个心理表象既可能是人又可能是物。”Arlow 因此强调客体的概念是作为一个内部心理表象,其发展是不能与驱力的变化分开的。他认为“在晚期经验中,这些(驱力)开始根据持续的无意识幻想组织起来,并最终影响客体的选择和爱的形式。”他接着承认这些并不是简单的“和客体的经验,而是如何处理这些经验的,这对以后的发展是有决定意义的。”

ZV%C q#x!z0

3x"EM M+Ij L0费尔邦(Fairbairn)的工作是Arlow的对立面。作为人类动机中心的驱力概念被抛弃。在他们那里,客体关系被看作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客体的角色原是主要作为驱力释放的目标,现在已被客体的优势地位所代替。费尔邦(1952)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其客体的关系,同时,精神病理学可以说是将其放至一个关于自我(ego)和其内化客体的关系的特殊研究。”在这儿,现实中客体的经验变得至关重要,决定着心理结构,内部客体被看作是与现实人(相处)经验的折射。客体寻求是最重要的,而快乐原则不是。Guntrip是费尔邦的一个追随者,他写道:“弗洛伊德的非个人的快乐原则将客体当作是一个仅仅的方式以达到一个纯粹主观和非个人的紧张消除过程的终结,而并不在关系中寻找其内在价值……从这个观点来看,费尔邦将快乐原则放在了现实原则的从属地位,后者现在已被视之为客体关系的原则:而弗洛伊德仅将现实原则当作是快乐原则的延迟。”心理学空间;f [lZy%~8_

&E,@U @ HC d b?0在Arlow和费尔邦的理论之间有大量的客体功能的观点。马勒(Margaret Mahler)和她的同事在对儿童和母亲进行直接观察后,得到了大量“客观”的行为资料,因此一个儿童与母亲在心理上分离的发展模型被建立起来,这个模型是自从一些临床治疗是开始在他们的工作中强调前俄底浦斯期母婴二元问题和将移情追溯到早期母婴相互作用后开始对客体关系理论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马勒工作的延续是自我(self)心理发展的理论,也即是在包括自我(self)和客体表象的个体内在世界中客体关系的正面。自我(self)的发展是柯胡(Kohut)工作的中心,这是当代精神分析中被大量争论的主题。

3~?%z,V.m)`'\U}0

ccp"VB2u0初略看来,对“客体”的术语描绘不是很适合它的明显的非人化的内涵,但弗洛伊德对这个词的最初使用是有着技术性的特殊,与其机械的含义并不相同。他最初是在《性学三论》(1905)使用这个词,他提道:“我在这里要介绍两个技术性的术语。那些对我们发生性诱惑的人物,我们称之为性的客体,对那些本能所趋向行动的(东西),我们称之为性目的。科学的观察显示了在这两个方面——性客体和性目的上有着大量的偏离。”因此,在这篇论文里,性的客体是和本能,和性驱力直接联系的,并且屈从于它们。在这些论文的第三篇里,弗洛伊德提到:“只有当自我里比多(ego-libido)被投注到性客体上,并被化为客体里比多(object-libido)时,分析研究才有可能接近。这时,我们能够知觉到它集中在客体上,开始固着在上面,或者离开它们,从一个客体转向另一个客体,从这些位置里,主体性活动的指向,会导致一种满足,也即是里比多部分或短暂的消耗。”应该指出弗洛伊德在这儿指的是客体的心理表象,而非外部世界的客体。

Q4W l%^+D0

"Otl(Xw5xy?*C1L0在“论自恋”(1914)中,弗洛伊德假设了一种自我(ego)的原始里比多的投注(在这儿,ego仅意味着self的意思,而非后来的结构理论中本我、自我、超我的含义)。这些投注的一部分在发展的晚些时候会释放给客体,但这种客体里比多会与自我(ego)里比多保持联系,“就如阿米巴虫和它伸出的伪足保持联系一样。”弗洛伊德提出了一个问题:对于一个人超越自恋(ego libido)的限制而将里比多放在客体上,什么对这是必要的?他的回答是从经济模型中寻得的:“当里比多在自我(ego)上的投注超过了一定的量时……我们的精神装置的设计是优先和首要来掌握可能会导致困境和病理性后果的兴奋。在他1915年的论文“本能与其变化”中提到:“当纯粹的自恋阶段让位于客体阶段时,快乐或不快乐就意味着自我(ego)和客体的关系。如果客体成为快乐感觉的来源,一个寻找将客体带到自我(ego)附近并将其结合进自我(ego)中来的强烈运动愿望就建立起来。”在这里客体内化的概念已经被引进了。

+OM!ekW$lJ0

]O0l3x? r@B"p0在“悲伤和忧郁”(1917)中,弗洛伊德假设了一种内化的机制:“自我想把客体结合进自身,以与口欲或食人期里比多的发展相一致……它是通过吞没来做到这的。”在“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1921)中,弗洛伊德将认同看作是他人情感联系的最早表达,而且从一开始就是有一种矛盾意向的:“`它的行为就像是里比多组织的第一个口欲阶段的偏离,我们所渴望和珍视的客体通过被我们吃掉而被同化,以这种方式而被灭绝。如我们所知,食人族就保持在这个位置,他对敌人有种吞没式的情感,而他只吞没他所喜爱的人。”如果个体丧失了一个客体,作为一种替代物,认同就发在这个丧失的客体上发生,并且会内射到自我(ego)里。

[0E(bRx2U$KW%LaQ0心理学空间5n}lUK(GK

在1923年,弗洛伊德最后的理论著作之一“自我与本我”中,他假设了心理组织的结构理论,一种对后来精神分析思想有深刻影响的新概念。在这篇论文里,他提到:“自我(ego)的特征是一个被抛弃的客体投注的沉淀物。它包括了这些客体选择的历史。”俄底浦斯情结的破坏使男孩放弃对母亲的客体投注,这或者导致了一种对母亲的认同,或者是一种与父亲认同的激烈化:“外界世界的一部分至少部分地作为一个客体被抛弃,通过发生在自我(ego)身上的认同和成为内在世界中整体的一部分而取代。这个新的精神代理人继续完成迄今为止由外部世界人(抛弃的客体)执行的功能。”由是产生了超我的形成。

w m [7cS%~0

xWc*kt ts/b0可以看出,弗洛伊德在他的工作中有一种发展的客体关系理论,但是这是严格的基于驱力的优先性和客体存在是一种性和攻击能量投注的内部心理表象的基础上。心理学空间#|L.r K t

心理学空间6Oje V+|"JTi2`

在弗洛伊德最后论文中的一篇里,他对儿童和第一个客体之间的关系作出了一个意味深长和不固定的陈述:“一个儿童最初的性的客体是滋养他的母亲的乳房;爱的最初起源是附着在滋养需要的感到满意上。无疑在开始儿童不能区分乳房和其所属的身体;当由于儿童经常发现它的缺席后引起的乳房和身体分离并转移到‘外界’的时候,他开始将其当作最初的自恋性里比多投注的一部分。这个最初的客体在晚些时候会被母亲形象补充完整,母亲将不仅是喂养他,而且也是照顾他,并会激起他大量其它的身体感觉如愉悦和不愉悦。通过对婴儿身体的照料,母亲开始成为他的第一个诱惑者。基于母亲的重要性、独特性、不可比拟性,这两种关系在一生中都会不可改变的建立起来,作为最初的和最强有力的爱的客体和作为所有以后所有爱的关系的原型—也包括所有的性。”心理学空间l LBj['O e

"z|M[^C t6J0客体关系理论在弗洛伊德以后的一个主要发展是梅兰尼.克莱恩(Melanie Klein)的工作,她即是所谓客体关系的“英国”学派的创始人。通过她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临床上与儿童和患有严重精神疾患的病人相处的经验,她发展出一套有影响力的“内部客体”的理论。她关于发展和精神病理学的概念是费尔邦(Fairbairn)与温尼可特(Winnicott)的细节的出发点,她的一些概念已被当代理论家如柯恩伯格(Kernberg)吸收。

4x,FHd(L5K:r0心理学空间Rh:f\-])Hl?

克莱恩提出了一套婴儿在内射和投射机制支配下心理发展的理论:“从一开始,自我(ego)就内射好的客体和坏的客体,二者的原型都是母亲的乳房,当婴儿能够得到时就是好的客体,失败时就是坏的客体。但是由于婴儿投射自己的攻击欲望到这些客体上,因此,它会觉得那些客体是坏的,不仅仅会使它的欲望受到挫折:婴儿还会将它们考虑为确实是危险的——一个它害怕的迫害者,将要吞掉它,从身体里面挖出来,将它切成片,给它下毒——简言之,用可能想到的所有虐待的方法来毁灭它,包围它。这种基于真实客体上歪曲幻想图景的想象不仅通过结合(incorporation)的过程在外部世界建立,也在自我(ego)里面建立。因此很少有孩子能够通过焦虑的位置(以防御机制的方式进行反应),其中的内容是可以和成人精神病中的内容相比较的。”可以从这段引用看出克莱恩客体关系理论的核心作为动机的驱力的观点,但不像弗洛伊德发展一套关于里比多和攻击性并重的驱力理论,克莱恩给予攻击驱力更大的重要性。

nD"Ip-F5]2n0心理学空间Sd2v:bMp

在克莱恩的理论里,个体精神生活中无意识幻想的角色也被相当的扩展了。她将无意识幻想看作从生命一开始就运作的,与驱力相伴随,并能解释其(的东西)。由于没有任何客观的方法能够判断新出生的婴儿是否确实经验到一种有组织的幻想(这暗示着生命中早期自我ego结构的一种更高程度的存在),她的理论的这个方面并没有得到普遍的接受。

S:?i*z"^6K_J-g0

h:~h3ro7?I0Hanna Segal在他总结克莱恩理论的专著中写到:“当一个婴儿睡觉时,它会经常发出吮吸的声音和进行嘴部的运动,或者吮吸它自己的手指,它确实在吮吸或和乳房结合在一起,有一个正在哺乳的乳房的幻想在内部确实存在。类似的,一个饥饿的、狂怒的婴儿在尖叫、踢腿,幻想它正在攻击乳房,撕裂它、破坏它,并且经验到它自身的尖叫,折磨它和伤害它仿佛被撕开的乳房正在它里面攻击它一样。因此,不仅它确实经验到一种需要,而且,它的饥饿的疼痛和自身的尖叫可能被感到是一种来自它内部的迫害性袭击。幻想的形成是自我(ego)的一种功能。幻想作为本能通过自我中介的一种心理表达的观点假设了一种比弗洛伊德通常设想的更高程度的自我(ego)组织。他假设自我(ego)从出生时就可能形成,并确实受本能和焦虑的驱动而在幻想和现实中形成基本的客体关系。从出生的时候,婴儿就必须应付现实的影响,随着出生本身的经验,进行着一种关于他欲望的没有穷尽的满足和挫折的经验。现实经验直接影响着无意识幻想并被无意识幻想影响着。幻想不仅是一种从现实的逃避,而且还是一种持续的和不可避免的现实经验的伴生物,持续的和它们相互作用着。”Segal由此注释了当无意识幻想持续影响了现实的知觉时,现实确实也影响了无意识幻想。虽然如此,在克莱恩的内部精神世界的观点里还是有某种程度上与外界隔离的方面。(例如Segal提到:“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只能在被与以婴儿自身本能和幻想作为根据的方法相联系的时候才能被评估……当婴儿在愤怒和攻击乳房的幻想支配时,实际的坏的经验变为更加重要的,因为它证实的不仅是他关于内部世界是坏的的情感,而且还有它自身坏的感觉和他恶意幻想的万能性”。)在某些意义上,克莱恩的理论是一种最终的深层心理学,在其中,内部心理世界有着一种无情(inexorable)的发展,因此现实生活中客体关系的经验和环境都只是第二位的。心理学空间e+YK#S|HA,m

心理学空间}sB,p tVF

克莱恩理论中的一个重点是分裂的机制,当基本的客体,乳房,被分裂为理想的乳房和迫害性的乳房时,两者都被内射到内部的客体世界里。随着后来的发展,个体的内在世界组织成好的和坏的内部客体的完整幻想。自我(self)的感觉是好还是坏与内部客体世界中好的客体与坏的客体哪个占优势相联系。有些个体将一个外部客体分裂成内部好的和坏的客体,并且在以后发展中不能将两个方面进行整合,这导致了他们不能在同一个客体上同时经验好和坏,而是交互地将他人和自我(self)知觉为绝对的极端如“全部的好”或“全部的坏”,这也是柯恩伯格(Kernberg)关于边缘性人格障碍病因学假设的中心。心理学空间SX2s5_3X

,Dp'e.A"U_9K0除了关于非常小的婴儿拥有精巧的心智能力的可疑假设外,克莱恩的内部客体理论还由于它的拟人化(anthropomorphism)和它的迫害性和爱的内部客体的Hieronymous Bosch-like的性质而受到批评。但如Guntrip观察到的那样,她发展出了内部心理结构的一套新的概念:“在克莱恩以前,人类心理被当作是一套经验和控制生物本能的机制,而这种生物本能是起源于自我(ego)以外的。在克莱恩以后,将人类心理当作是一个有充分私人性质的内在世界成为可能,这是一个自我(ego)—客体关系内化了的世界,其方式部分是实际的,部分是高度歪曲的,通过这种方式再创造了自我(ego)与真实外部世界私人客体的关系。”因此尽管她的理论是彻底的与驱力重要性的信念相联系,但也正是她使费尔邦用基本客体关系理论来替换本能理论成为可能。

f7^rM W~ A7WEys0心理学空间 C"q9}2K#t C

费尔邦将克莱恩内化客体的概念作为他的起始点,他抛弃了弗洛伊德俄本能理论并代之以客体关系:“是客体,而不是满足,才是里比多努力的终极目标。”对于费尔邦(1954)“儿童的最初人格是由一个单一的动力性自我(ego)组成”,“第一个防御是不愉快客体的内化或内射,这是最初的自我(ego)在处理不愉快的私人关系而采用的。”因此儿童是以一种与客体相联系的防御而开始使一个结构化的自我(ego)变完整的。然而,在费尔邦的文章里,内化过程的本质始终是模糊的(一如在整个精神分析理论中)。心理学空间|7B r+C?g']*O

`B.l YX7~~0在通过对精神分裂状态的精神病理学研究中,费尔邦抛弃了本能理论。在他的观点里,精神分裂的个体是挫折于对爱的需要引起的急切焦虑。对于精神分裂的个体,正是爱意味着破坏,这导致了这类人因为害怕会破坏它们而放弃了外在世界的客体。Guntrip(1961,p.287)以下面的方式进行了总结:“爱与客体的关系是整个问题的全部,它们之间的冲突是需要、害怕、愤怒和无助感的一部激烈而有破坏性的戏剧。为了试图用一种动机的快乐主义的理论来解释,也就是说,个体在寻求口欲期、肛欲期和生殖器期快乐的满足,这是如此与个人无关和不够的,以至采用了一种使自身成为精神分裂思维的产品。我的一个病人梦到她在身体上融化到一个象征她的一个好父亲形象的男人里面去了(也即是在最初的亲密关系中代替她母亲的人)。她说当任何对她很重要的人离开她时,她就感到一个重要部分(bottom)从她身上脱离开来,她的情感历史是一个醉心于年老男人的长长系列,这些人像特定的父母一样对待她(locoparentis)。她成长在一个情感缺乏的家庭,对爱有特别的饥渴。为了减少上面的问题,也即是寻求一种性欲在情感和生理上放松的快乐,其结果是一种对人类生活私人现实的漫画化(travesty)。如费尔邦的病人所抗议的:‘我所需要的只是一个父亲。’因此费尔邦总结说‘里比多的最终目标是客体’”。

Fgd Zpa G!O,y&J0心理学空间(} i{ m'}#Vo

Guntrip也提到,费尔邦与克莱恩对比的不同是,他给予儿童实际生活的客体关系的外部因素以更多的强调,并将之作为精神病理学的原因。在这个概念里,儿童早期邻近环境里至关重要的个体是精神病理学的根源,这个观点与后来柯胡(Kohut)的观点是类似的。

HU~dJg.?*j0心理学空间$k5Tf `JV4g

费尔邦发展理论的开始阶段是婴儿的依赖,在其中口是里比多的器官,而母亲的乳房是里比多的客体。婴儿的依赖的持续是通过一个过渡的阶段以达到一种成熟的依赖,这时自我(ego)与客体已充分的分化开来,个体已经能够以客体本身的原因来评价它。费尔邦(1952 p.341)说:“发展的过程是通过以下两种而进行的,第一种是在初级认同基础上的对最初客体关系的逐渐抛弃,第二种是在客体分化基础上对一种客体关系的采用。这种发生在客体关系性质上的逐渐变化伴随着里比多目的的逐渐变化。在其中,一种最初的口欲的,吮吸的,合并的(incorporating)、获取目标占优势地位的(性质)被一种成熟的、非合并的、给予目标占优势地位的、与发展了的生殖的性欲相协调的(性质)所代替。从这个观点来看,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至少在部分程度上是婴儿依赖阶段中发展被干扰的一种后果。强迫、偏执、歇斯底里、恐怖的症状都是自我在处理转移阶段客体关系中产生的困难的一种尝试,而在婴儿依赖阶段自我拥有关系的客体的内化所导致的内部心理的位置也正是上面尝试的基础。”

HI2?9y+YR/O5|H0

)} P ]v`0对于费尔邦而言(1952 ,p.110)内化一个满意的客体是没有任何原因的:“在我的观点里,在开始通常只是坏的客体才被内化(例如在这个阶段是不满意的客体);而且我发现要给好客体(对婴儿而言既是满足的又是顺从的)的内化任何意义都是很困难的。当然有人会争辩说,在一种剥夺的状况下,按照愿望满足(wish—fulfillment)的原则来内化一个好客体,这对婴儿而言是自然的;但对我而言,客体的内化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对强迫(coercion)的测量,这并非是好客体,只有坏客体,婴儿才会寻求强迫(coerce)。我上面说的是令其满意的客体(the satisfying object)和令其不满意的客体(the unsatisfying object),这是因为我考虑到说好客体和坏客体可能会导致误解,因为这容易被各自理解为期望的客体(desired object)和不期望的客体(undesired object)。无疑,坏的客体(也就是令其不满意的客体)也可能是被期望的。事实上正因为婴儿对坏的客体的期望才使他将其内化,从而感到自己是坏的。”心理学空间I!Z+UjH

心理学空间*m oA$re#p.W

费尔邦认为令人不满意的客体的概念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挫折他,另一个是诱惑(tempt)他。婴儿为了处理这种已经内化的不能忍受了的处境,他将内化了的坏的客体分裂成两个——一个令人兴奋的客体和一个令人挫败的客体,他将两者都进行压抑(repress)。当客体压抑进行的时候,自我(ego)开始分裂,一个最初的单一的自我分裂,自我与那些内设了的客体间的关系即是心理内部冲突的原因,也即是精神病理学。心理学空间$E&G_)p]:zj"\ l(fb

lxQe@Z1c*b.Z~U:L0对于费尔邦而言,自我(ego)在生命中开始就存在取代了在结构发展以前本我是未分化的传统观点,而且这个自我是客体指向的。厄内斯特.琼斯(Ernest Jones)总结了费尔邦的观点(1952):“如果要浓缩费尔邦的新观点到一个句子的话,那可能是下面这样的。弗洛伊德的工作是从不同性活动产生地带(erotogenous zones)的兴奋对神经系统过程的刺激和性活动产生的内部张力开始的。而费尔邦的替代在于,他开始的位置是人格的中心,自我(ego),他描述了自我的斗争和在努力达到一个可能给予他支持的客体中的困难。”

E q3i%Bg g0

@}+yc7A2N0刺激对费尔邦仅意味着自我结构的动力方面,并且一个对弗洛伊德的心理的三重结构理论的激进再阐释被使用了。性心理阶段的概念也被重新阐释:“[亚伯拉罕]的错误在于将里比多阶段的地位放在了个体在其客体关系中使用的实际技术之上”(1952,p.143)。

q"G%^%WG*A9h0心理学空间f'Ww]9T7@ PVu

费尔邦的工作是对古典理论的一种激进偏离。他对早期客体关系的重要性和精神病理学和心理发展在儿童环境上的深刻影响的强调,这与晚期柯胡的理论假设有着紧密的类似。心理学空间$O^/?$q y.l

s^ t JU7E"H0海因兹.柯胡(Heinz Kohut)关于自恋的临床工作使他在性心理和自我(ego)发展以外假设了一条单独的自恋的发展线路。随着他理论的发展,他发展出一套完整的自我心理学(1977),并且抛弃了关于作为首要的本能驱力概念。他关于自我(self)发展的概念必须被看作是一种客体关系理论,其中有很大是费尔邦工作特别是其环境论(environmentalist)道路(也即是早期实际客体关系是人格和自我[self]发展的中心)的一种回应。柯胡的治疗理论与温尼科特和费尔邦的概念也有紧密的类似,他们都是在治疗情境中给病人提供一种“好的客体”,也即治疗师,使其被内化并因此减轻和修补由于早期父母抚养缺乏而引起的自我(self)结构的缺失。

8p:\\1l$PwF x0心理学空间$SEOQC5l*f {_8B

伊底斯.雅克布森(Edith Jacobson)(1954)试图将心理的本能模型扩充到包含对自我和客体关系发展的一个更充分的理解上来。在古典精神分析传统的工作里,她将新生儿最初的“基本自恋状态”看作是一种整个未分化的心理组织中本能力量的弥漫性分散的情形。在她的概念里,本能的和攻击的驱力是在这种未分化的精神能量的状态之外发展出的。雅克布森将这种精神能量向外或向内的流注(discharge)看作是理解早期儿童自恋的关键。她假设从出生开始,婴儿就拥有精神能量向外界流注的渠道(如母亲的乳房),这也是稍后与客体相关的流注的迫害者。她将稳定自我(self)的建立和里比多能量在客体表象上的投注看作是一个发展的中心任务。和其基本的客体想象一样,婴儿的自我概念(self)在一开始也是不稳定的:“从令人满意的部分客体的知觉与感觉明显区分出现的时候,婴儿第一次融合了客体的图像并为之所困扰,他这时是由自我图像持续的变化的系列组成的,而这反映了基本心理状态的持续波动。”心理学空间{9y,qZ)O G2U

jH#e G zi8F0在一个关于无意识幻想与自我(self)及客体关系之间的关系的启蒙性陈述中,她观察到不愉快的记忆是通过婴儿的压抑来处理的,并以此减少自我(self)和外界世界不能接受方面的一大部分。而剩下的空白则是通过歪曲和自我(ego)的防御系统的建立来填补。压抑的幻想会借给当前的自我和客体表象“过去婴儿图像的色彩。”雅克布森提供的一个例子是婴儿情感经验的戏剧性现象:阻止正确的婴儿图像的形成的是女性中无所不在的无意识幻想的持续存在,即她们的生殖器是被阉割的,并伴随着一个同时发生的否认和虚假的阴茎幻想的发展。心理学空间%Bl+gd W XA

心理学空间q.Os(@q3L

能量仍然是雅克布森思想中的一个中心概念,她将里比多看作是在早期发展阶段中从自我(self)到爱的客体的转移和从爱的客体到自我(self)的转移。在她的观点里,健康的自我功能需要充分的、均匀扰乱的、持续的、包括自我和客体表象的里比多化的投注。和梅兰尼.克莱恩有很大的区别的是,雅克布森将自我和客体表象的建立严格的放在性心理发展阶段的古典图式(schemata)里,而非将它们压缩回更早的婴儿期。因此,在一开始,婴儿很难区分快乐的感觉和给予他们这些的客体。只有随着知觉的不断成熟,才可能会出现由客体引起的满足感或挫折感。剥夺和与爱的客体分开的不愉快的经验引起了将令其满意客体结合进来的幻想,这解释了与令其满意的母亲重新建立一个联合体的愿望,雅克布森提到的这个欲望从来不会在个人情感生活中放弃扮演一个角色。她说:“吞没或成为母亲(乳房)是最初的希望的幻想,这也是所有未来的认同得以建立的基础‥‥饥饿的婴儿渴望口欲期的满足是认同的第一个基本类型,这种认同是通过自我和客体图像的重新融合以及在口欲期与爱的客体结合的希望式幻想的建立而达到的。”心理学空间-C#Lp#E9fv

N H8~1N$[0在发展中发生的从全部结合到部分结合的幻想的逐渐过渡标志着从完整统一体的欲望到成为像母亲一样的愿望的变化。雅克布森将内部客体世界看作是在这个时期经历的持续的波动,其中里比多和攻击性从爱的客体移到自我(self)并且重新往返,而自我(self)和客体图像如不同客体的图像一样经历着短暂的融合和分离。前俄底浦斯期儿童的精神生活被全能的幻想所支配,其现象会持续到后来的生活。雅克布森提出清楚区分外部客体和他们的内在心理表象是十分必要的,她批评梅兰尼.克莱恩没有能够从他们的自我(self)里区分出这些心理表象。心理学空间TOENw-l3}e

心理学空间9y"c A1?ko:|

在继续成长时,本能的斗争在普遍上刺激了认同的发展。当小男孩发现了性别差异时,他父亲成为认同的主要客体。当自我(ego)发展时,会建立起自我(ego)认同、客体关系、自我(self)和客体表象。随着俄底浦斯情结的解决和随之发生的超我形成,雅克布森将自我(self)和客体世界的心理表象看作是具有了持续的形式。这也反过来深刻影响了人格的方面和个体看待自身以及世界的方式。雅克布森提到:“随着充分的成熟和对本能掌握的达到,一般而言,自我表象和客体表象取得了一个最终的、个性化(characteristic)的形态。当我们彼此比较和面对这种构成时,我们会发现在一个普通人身上也会有可能被称之为‘补充’的特质,这会在他人格中扮演显著的角色。当我们把一个人形容成‘乐天派’时,我们意味着他把他自己看作是一个幸运的人,他希望总成功并能轻易获得满足,他以一种‘补充’的观点来看待这个世界:其必然是好的和愉快的,并且是以一种舒适的方式来对待他。在与这些概念融洽的相处中,他会倾向成为一个充满希望的、快乐的、有好的精神的人。相反,一个悲观主义者会把这个世界经验成伤害、失望、失败的持续来源。而他自身也会因此永远被看作是易于被剥夺和伤害的可怜的家伙;接着他情绪的水平会持续低下去。这些例子显示在一个成熟的个体里,他客体表象和自我表象中的这些互补的性质反应和规定他的世界观和他与世界联系的基本位置。生活中的一个事实是我们的世界观会经历持续的激烈变化,这意味着即使在成熟和稳定以后,我们关于我们自我(self)和客体世界的概念还可能被我们经验过的生活和我们度过的生物阶段所深刻影响和改变。”

rS)qE3Q(k0

bshE\xL0{2t2U0柯恩伯格(Kernberg)(1979)提到雅克布森的发展模型是唯一与客体关系的儿童发展、防御机制、以及弗洛伊德自我、本我和超我的心理组织的里比多变迁相联系起来的互补性的客体关系理论。因此,它代表了从古典精神分析时代到客体关系理论领域的最近扩展。

E+eU4F\M:A0心理学空间sQ0w8q5n-g$|

可以从这个简短的回顾看出客体关系理论的领域远不是静态的,这个领域中有大量不同和骚动的观点。在客体关系理论相反端点重新浮现了古典天性和教养的争辩。梅兰尼.克莱恩关于出生就有的本能的特性作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理论是一个端点。费尔邦和温尼科特将早期实际客体关系看作是动机的基本资源的观点代表了光谱的另一个端点,即环境的观点。精神分析理论和实践的这些不同观点的含义是相当大的。这块肥沃的领域的发展的继续发展是可以预期并会受到欢迎的。不管怎样,驱力决定的古典理论的发展将会与更为环境论的位置和解与否至少在现在还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心理学空间 _ \q/CN

(Gy MvLS R,|.E0心理学空间d1v%|QL
参考文献心理学空间p r1\?PT7o
Arlow, J. A (1980). 客体概念和客体的选择. 精神分析季刊. 59:109-133心理学空间#g4Lfm5u
Fairbairn, W. A(1952). 人格的精神分析研究. 伦敦 Tavistock出版社心理学空间`Obl K7E-X+BzKY
Fairbairn, W. A(1954). 癔症状态本质的观察. 英国医学心理学杂志 27卷:105-125
Q f tvy z/u0Freud, S.(1905). 性欲三论. 标准版 第七卷
z Li4W3}8xBG'c9b0Freud, S.(1914). 论自恋. 标准版 第七卷
vc8i+P1^R6T0Freud, S.(1914). 本能及其变化. 标准版 第十四卷心理学空间\-D/N ~`#F~7`N9U
Freud, S.(1914). 悲伤和抑郁. 标准版 第十四卷心理学空间8G k2Hv4n L
Freud, S.(1914). 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 标准版 第十八卷心理学空间'Rf%Fmd,gFt$_
Freud, S.(1914). 自我和本我. 标准版 第十九卷心理学空间 ` GF;h(LL2^$F,wF)ca{
Freud, S.(1914). 精神分析纲要. 标准版 第二十三卷心理学空间fl A:T'?&j&y%v&W
Guntrip, H.(1961). 人格结构和人类的相互作用. NY: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mi \C+PR#j0Guntrip, H.(1969). 精神分裂现象,客体关系和自我. NY: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vQG2w*~1f,Y:z0Jacobson, E.(1954). “自我和客体世界” 儿童精神分析研究. 9:75-127心理学空间2_+N _ktk [.T8t8e
Jones, E.(1952). 前言(费尔邦:人格的精神分析研究) . 伦敦 Tavistock出版社
$j&z~ R G0K0Kernberg, O.(1979). 伊底斯.雅克布森的贡献:一个回顾美国精神分析协会杂志. 27:793-819
#C(o,d*k#Q;P6e?0Klein, M.(1935). 躁郁症的心理发生学 国际精神分析杂志.16:145-174
LO%`*B;k.V [0Kohut, H.(1971). 自我的分析. NY: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心理学空间$_:m&VJ_
Kohut, H.(1971). 自我的重建. NY: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心理学空间 meL8n-J1g9L CJ
Segal, H.(1964). 梅兰尼.克莱恩工作的介绍. NY: Basic Books
A)y(G2y_0  心理学空间D!s)BibJ5aO3@7y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FAIRBAIRN Guntrip 精神分析 客体关系 Fairbairn Segal
«客体关系到自体心理学——精神分析发展的介绍与回顾 客体关系治疗理论
《客体关系治疗理论》
阿卡汉(Acahan),印度精神分析者,生年不详。»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