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恋到镜像—从弗洛伊德到拉康
作者: 姜余 / 54376次阅读 时间: 2010年4月17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5Rp3Gwi(PV05关于镜子阶段的一些讨论

3?#}hM ilK&C `]-r0心理学空间2d![b{ H1ZCyt

5.1“镜子阶段”中的转移和爱的问题心理学空间Av!C*w$d&H

%b0og1p3Fo;E9P-N0在讨论班(S6mniaire)中,拉康多次提到“转移”和“爱”的问题。在S巨而narie中关于自恋考虑的章节中至少有三处:

t%m t{u0

#a1I7t*]6Na0(1)“在想象联系的本质上,在言说过程中显示出来的观点,建立在同客体关系概念有紧密关系的转移上。……当然,从来,转移之爱的问题都和爱的概念的分析制作相关过密。它不牵涉到作为爱诺斯之爱—以一种联系主体间的能力普遍显示的,又隐藏于改变分析的整个现实的爱诺斯—而是牵涉到激情的爱,由主体具体地经历 的,如同心理学的一种灾难的爱。提出的问题,你们知道,是去知道,在它的基础上,这种激情之爱在哪方面同分析相联系。”心理学空间(MC7v2\7E,q

dk%e@[&Q0(2)“什么是我的欲望?什么是处于想象结构中的我的位置?因此这个位置只能位于想象之外的一个向导中被理解,只能在象征的平面,只能在仅仅体现在人类存在之间的语词的交换的平等交换中被理解。这个支配主体的向导,是自我理想。”“差异完全是本质性的,它允许我们理解在想象平面中发生的事情,名为转移的东西。”心理学空间8f)_8g q7g4A)a

:nJ@L|0(3)“如同有两种自恋一样,必须存在两种爱:爱诺斯和拉加裴。”⑧弗洛伊德和拉康的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弗洛伊德的自恋是一个孤立的经验,切断了和外界的联系;而拉康的镜子阶段却是建立在两者之间的关系之上的,虽然这种关系是直接的,因此作为了爱和转移的一个重要维度。

.tw$nfc(@&K0心理学空间'M'dp&T'D].lV

弗洛伊德在自淫、同性恋到异性恋的过程中增加了自恋这个阶段,拉康则是描述了这个阶段究竟发生了什么和它的影响,成为他在法语区谈论精神分析的起点。心理学空间v"_$nT%B.I Y&Q l

/O| C(}s"y01954年拉康的讨论班中他提到分析中的转移和抵抗的问题。分析的话语当然能表达主体的存在,但有时它们却什么也不是。那么人们如何在分析的转移经验中在同话语的关系上定位这些情感和想象的参考系呢?作为转移,精神分析实践中的动力,是我们从事的活动中的最重要最本质的东西之一。究竟是转移带来了话语,还是话语本身包含着的情感在推动分析?我们似乎有必要就这些相互缠绕相互矛盾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解释。于是拉康说:“我们不能将分析的经验当成一个游戏,一种诱惑,一个幻觉性的小阴谋,一次催眠。这个经验把实话当成理由。从这个提出的点开始,我们己经可以让自己感受到许多东西定位了,清晰了,但许多的悖论和矛盾出现了。这个概念(实话)的功劳正是在于使得悖论和矛盾显现出来,因此它们不再是模糊和晦涩的东西。相反,经常是那些看起来和谐和可理解的东西才窝藏了晦涩之物。反之,在矛盾中,在缺口中,在困难中,我们才找得到透光的机会”。心理学空间o q6| MR6}fI#x

w@)|+TS1BDm1w ?05.2镜子的作用:“认同”或者“认异”?心理学空间| _|z(v__8]

心理学空间 uO f GA6B

我们之所以可以讨论镜子的作用,有一个前提是我们作为人类的存在,我们拥有人类的语言,或者是浸润在语言的环境中。因此我们才有了命名或者说分辨镜中形象的能力。镜子里面有一个形象。镜子给我们提供了认识发现自己形象的机会。这个形象,既是“‘我”,又不是“我”。西方的柏拉图的传统是“你在另一个人的眼中看见自己,才能看见别人的意见”,而东方的传统是“以水为鉴,可以知妍丑;以民为鉴,可以知吉凶;以文为鉴,可以知得失。”在拉康理论的早期他强调的是镜子的认同作用,镜内和镜外的一致性,而中国的传统告诉我们,镜子也提供了差异性的存在。②因此拉康后期利用拓扑学中的波罗米结,当三个分别代表象征、想象和实在的波罗米结套在一起,剪掉其中的任何一个其他的两个也随之散开的原理来说明,象征、想象和实在三界地位的平等性。这一点霍大同先生在他的论文《无意识像汉字那样构成的》中专门论述了汉字中的声音和形象相互压抑的机制。心理学空间?$Qk!l5Na,w

心理学空间#Yu;t,X'wbo

“它”是“我”的形象,却不是“我”。按照光学的一一对映的原则,“我”身上的每一个点都可以在镜中的形象土被定位。它是“我”的复制与再现。在这个意义上,镜子是从来不会说谎的。但是镜中的形象和“我”又有着巨大的差异。当“我”举起右手时,镜中人举的是左手。镜子中的形象和现实是左右颠倒的。因此,镜子提供的是同一性和差异性共存的可能性。不需要透镜,镜子展现了这种共存性。

TJ ]Jk1@4QX0

z@5i| Y:YzLt0可以看到,镜子的力量是双重的。首先是封闭性的,这可以从物体和形象的一一对应关系中看出来:它捕获了人的目光,人被这个形象所吸引,并且把这个形象当成自己。其次它具有引导性:它将人的思想引导到一个地方,一个类似于真理但并非真理的地方,使得人可以看清楚真相的某些方面。、因此我们说镜子的作用类似于洞的作用,具有迷获功能的洞。洞可以将人囚禁在其中,也可以通过它达到彼岸。

PQ aH+x6B w@0

A"Y)Zb V ]!e:?05.3小结从弗洛伊德到克莱茵再到拉康,我们大致勾画出这样的一些图式:

5Jnc0S@?{ G0

3LG/U t r9j4d&w0弗洛伊德:

2N \:h,l]f]k0

?%pRh(v\5p{0

LLfGfTk;r%Y5r0心理学空间i[)}iBq9t

克莱茵:

} GHa q g*m5J0

[VMhs:r3m*l'Q0直观地看,由于弗洛伊德是一个历时性的理论,因此我们可以把从作为自我形成之前的一个精神操作的自恋到认同于父亲这一发展同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三分的发展对比起来。首先,“自恋”和“它我”基本上处于同一水平位置,这里是孩子最开始的力比多对自己身体的投注。然后通过客体选择模式自恋转为彼恋,即对母亲的力比多投注。父亲作为“超我”的力量插入进到孩子的人格结构中,孩子接受规则,压抑了对母亲的爱转而认同父亲。但是在这个人格结构图中,母亲即第一个爱的对象并没有作为人格结构的部分体现出来。

g K'c2}7A7x B/p0心理学空间 OK(k:u\G P!Q RovR

在克莱茵,自我和彼者的关系开始明了,孩子在自己的幻想中不断区分自己和客体,以不同的状态即抑郁状态/偏执分裂状态来适应这样的区分,并且一直都处于这样双向的摇摆中。通过投射性认同和“好客体”与“坏客体”区分,孩子把好的那部分纳入到自我中来,把坏的那些东西划为非自我的。心理学空间)t;X8r3QCx

(w3a]!FD6KXN)^A8a(A0理论发展到拉康那里,拉康在想象关系(RelatinonIiganiari)e上面定义了自我a似oi)和小彼者a’(urt)e。在象征关系,图中的无意识(hcIonseint)的一维上定义主体。通过大彼者(Auter)的插入,主体才呈现出来。自我成为主体的发动者,并且自然同主体拉开了距离。心理学空间Fw?"In{v

心理学空间^:{H"H)@5kq m

然而上述理论的发展隐藏了以下几个要点:心理学空间4_l)ZrZ.rs;A Z B

心理学空间 S fB]C(U*{8Q0i

A.弗洛伊德始终没有一个“内部”和“外部”的区别,这个区别是从克莱茵开始的。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不管是“原发性自恋”还是“继发性自恋”都是一个孤独的经验,取消了彼者的在场。但克莱茵在孩子的母亲的关系之中考虑问题,她的“好客体”和“坏客体”的区分让精神世界中的“内”和“外”的分别清晰起来。心理学空间|2B{5jCVs4R,l

(^A-?0^M'E.?S#C0B.由于参考了克莱茵的“好客体”“坏客体”的分别,拉康得以把“坏客体”这一维度更加清晰地划分为作为规则给定的象征界。“好妈妈”是满足孩子要求的妈妈,“坏妈妈”是缺席的妈妈,是作为女人、拥有自己欲望的妈妈。当孩子把石祖(Phallus)作为母亲缺席的原因的命名的时候,理论上,石祖处于其中,自地位的象征的维度出现了。

(d$}~}&g-]0

1W%BQG9P2j/qe(W0C.弗洛伊德和克莱茵不言自明地谈论想象的关系,是拉康将象征和想象的二维进行了清楚的区分。弗洛伊德是在词表象中谈论无意识,克莱茵谈论孩子的幻想世界。从上图的比较中,也可看出从克莱茵谈论的“母亲和孩子的关系”到拉康的“想象关系”有很强的继承性。是拉康拉开了想象和象征之间的距离,使它们成为两个不同的维度。心理学空间il"c7o0M7[4oQPy

心理学空间~e&hD U;i

D.弗洛伊德和克莱茵都没有很好地定义“自我”的概念,而拉康做到了。从早期地将“自我”与“前意识一意识”系统或“知觉一意识”系统等同,到晚期的把“自我”当成防御的一级,弗洛伊德使在一种非常摇摆的态度中对待“自我”的:一会强调自我的异质性,一会又强调它的独立的可能性。克莱茵虽然谈论了“自我”和“非自我”但对这个概念本身的定义并没有涉及。拉康一方面通过一个将破碎的躯体包裹起来整体的像的格式塔的飞跃;另一方面,通过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和彼者同处于想象的关系中,它们之间没有区分、粘着在一起,没有此便没有彼,没有彼也就没有此,类似于“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关系。

jh9c7VpR-@0心理学空间+y*q^ Fw|2^

E.弗洛伊德和克莱茵都是从生物学发展的层面上谈论“自我”的,由于拉康实现了想象界和象征界的区分,清楚了自我和彼者的相互诱惑的关系,拉康的“自我”成为了精神层面的概念。

#H'KS/c/Y%\|m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介绍 拉康学派
《拉康学派》
The Ethics of Psycho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