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ud1914b 米开朗基罗的摩西
作者: 转载 / 16535次阅读 时间: 2016年10月14日
来源: 无限笔迹 标签: 弗洛伊德 米开朗基罗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第二章

%djr UD(L6C0

J6TT#d1`7P0

~ x]Wk{2fV0早在我听说精神分析学这回事之前,我就听说有一位俄罗斯艺术鉴赏家伊凡·莱蒙列夫,曾因考证绘画作者之真伪而给欧洲绘画艺术馆带来一场革命,他向人们演示了如何准确区别原作和摹本,他能为那些受到怀疑的作品构想一个假设的作者。他主张人们的注意力应当从一幅画的整体印象和主要特征上转移开来,强调微小细节的重要性,诸如指甲、耳垂,以及光晕这些不为人们所注意的细部的画法,因为这些细节常被临摹者在仿造时忽略,而每个艺术家在这些方面又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后来我了解到,伊凡·莱蒙列夫是一位意大利医生的俄文假名,他的真名叫莫雷利,死于1891年,生前曾是意大利王国的上议员。这一新发现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我觉得莱蒙列夫的考证方法和精神分析的技巧密切相关,它也是通过十分细致的观察,从所谓的垃圾堆中挖掘某种秘密,以及从那些不为人们注意,甚至为一般人不屑的细节中寻找所掩藏的东西。

RV v f@.V/c0

,kvM{ar!p+TR,X2r0在摩西像身上有两个地方的细节迄今不仅没有注意,实际上甚至也没被恰当地描述过。这两处就是他右手的姿势和两版《十诫》圣书的位置。可以说正是这只右手构成了圣书《十诫》和主人公怒气冲冲的胡须之间唯一而特别的联系,一个需要加以说明的环节。他被描述为手指插入胡子,抚弄着胡须,同时又将手的外侧靠在《十诫》之上。事实显然不是这样。我们有必要更密切地观察他右手手指的动作,更细致地描述手指触到的那蓬大的胡须。心理学空间-]7@(pPt,I(_

AK ]7}!OlV| |0我们现在很清楚地发现下列情况:右手的拇指被遮住了,只有食指真正牵连着胡须。食指那么用力地压住柔软的胡须,以致手指的上下部形成了隆凸。其余的三个指头靠着前胸,上关节弯曲;最靠近右手的一绺胡须从手指边飘散开来,几乎未触及手指,似乎手刚从胡子里抽出来。因此,说右手插进胡须或者正摆弄胡须,都是不正确的;明显的事实是,食指放在胡子上并压出了一道深凹痕。无可否认,用一根手指压住胡须是一种不寻常的姿势,其用意耐人寻味。

(v&~{${8e~3G0

7@)e$je;F0摩西那令人羡慕的胡须,从他的脸颊、下巴以及上唇波浪般的一绺绺飘泻下来,每绺之间互不牵扯。最右边的那一绺,从脸颊长出,飘落至向内压迫的食指处被牵制住了。我们可以设想,这绺胡子可以沿着食指和被遮盖住的拇指之间继续下泻。与此对称的左边一绺,一直畅通无阻地经胸前飘下。最不寻常的处理是对左边内层一绺和中线之间的这部分浓密的胡须,这部分胡须没有随着头部转动向左边飘去,而是松松地卷起,形成一种旋转的装饰效果,横悬于胸前,覆盖在右边内层的胡须上。这是由于它受到了右手指的有力的压迫,尽管这部分胡须长在脸的左侧,而且实际上是左边整个浓密胡须的主体。所以,虽然摩西的头部猛烈地向左转动,胡子的主要部分却留在了右边。在右食指压住的地方胡须形成了涡状;左边的绺绺胡须盖在右边的胡须上,二者都被专横的右食指挽住。只有在右食指尚未触及的地方,胡须才不受束缚,再次自由飘逸,垂直下落,直到摩西膝盖上张开的左手拢住了它们的末端。

WSF]#G/W?(}4f0心理学空间sH R l*v(qan

我并不幻想我的描述十分清楚,也不想冒昧地认为这位雕塑家真的鼓励我们去解开他的雕塑胡须之谜。除此之外,事实上右食指的压力主要影响了左边的几绺胡须,由于这种斜向牵制,使得胡须没有随着头和目光转向左边。现在我可以提个问题:这种安排有什么用意?动机是什么?如果雕塑家确实是考虑到线条和空间设计的缘故,才把向下飘逸的胡子拉向面朝左方的雕像右侧,那么,用一根手指压住胡须的方式该是一个多么奇特而又不合适的表现手法呀!无论什么人,当他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把胡子挽向另一边时,都不会考虑用一根指头的力量把一半胡子压到另一半上。这些细小的特征难道都是无所意味的吗?难道我们是在创造者看来无关紧要的事情上耗费心思吗?

4F:h8[)z a@[*WucV0心理学空间FO B&i%J

且让我们进一步假设:这些细部也有意义。有一个办法可以帮我们克服困难,并帮我们发现新的含义。摩西左边的胡须压在他的右食指之下,我们或许可以把这个姿势看作是右手与左边的胡须之间曾发生某种接触的最后阶段,这一接触曾被选择来表现此前某一时刻的一个最关键的姿势。也许他的手曾更有力地握着胡须,也许他的手曾到达过胡须的左侧,而当他的手落到雕像现在所示的位置时,一部分胡须便随之而往,这些胡须证明了刚刚发生的这一动作,卷曲的胡须显示着这只手的运动轨迹。心理学空间%s?T\%C_X?{

b!^#jzk!Z] U ]E0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右手曾经有过一个收回的动作。这一假设可引出其他假设,在想象中,我们可以使一个场面完整。胡子为依据可证明该动作是这种动态场面的一部分。依据静坐的摩西被喧闹的人群和膜拜金牛犊的景象惊扰这一点,我们会自然地联想到这种假设:我们猜想,他最初是静静地坐在那里,他的头和飘逸的胡须朝向前方,他的手也许根本没有靠近头和胡子。突然,喧闹声震耳欲聋,他把头和目光转向发生骚乱的方向,心里一下就明白了。他无比愤慨,准备一跃而起去惩治那些不肖子民,把他们消灭。他的狂怒当时虽远离它的对象,摩西却以某种姿势将其发泄在自己身上。他那焦躁不安的手随时准确行动,抓住了随头转动的胡须,把它紧紧地握在拇指与掌心之间。这是种充分表现力量和激情的姿势,它使我们联想到米开朗基罗的其他作品。但这时发生了某种变化,至今我们并不知道它是怎样发生和为什么发生的。先前伸出去插进胡须中的手急速抽了回来,紧握着的手松开来,也松开了原本握着的胡须。但因手指插得较深,在回缩的过程中将左边的一大把胡须径直带向了右边,在一根手指的重压下,这绺胡子停留在右边的胡须上。这一新姿势只有借助先前的那个姿势才能理解,而雕像捕捉的正是这个姿态。

:B,|L/O8W@(s7? E(z^6B\0

VI6T I4g.I KBj2M0现在我们该停一停,整理一下思绪。我们曾经设想:右手最初是远离胡须的,然后在心情极度紧张的时刻把手伸向雕像的左侧,抓住了胡须;最后手又抽回来,并带回了一部分胡须。我们安排这只右手的动作就好像我们能自由地使用它似的。但是我们可以那样做吗?这只手真可以如此自由支配吗?他不必去拿或夹着《十诫》吗?这些模拟动作难道不会受到手的重要功能的限制吗?再说,假如当初使这只手离开原来位置的动机是那么强烈,那么,又有什么原因能使其抽回了呢?

rBd7?;qS |D5H6V0

W P|)E F%V6[ e x(DF0这的确是些新难题。不可否认,右手要负责拿《十诫》,而且,我们也没有理由说明它该抽回。可见,假如这两个难题可以同时解开,在此基础上,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把事件之间的联系明明白白地表现出来,我们该怎么办?又假如正是发生在《十诫》上的一件事导致了右手的运动,我们又当如何解释?

&W&O~"B;U+E O0心理学空间7w-u-\/q ZPQ5J;w%~ @

如果我们看图4的画面,我们就会发现,圣书《十诫》的一两个显著的特点,到目前还没有人重视并予以评论。人们说,雕像右手靠在《十诫》上,或曰右手支撑着《十诫》。我们立刻就可以看到,两块并在一起的长方形《十诫》书,拐角触地竖立着。如果我们再观察得仔细一点,就会注意到,《十诫》的下沿形状不同于上沿形状,上部边沿向前倾斜。上部边沿笔直,而底部最靠近我们的地方有一个角状的隆起物,《十诫》恰好用这个隆起部分接触石座。这个细节意味着什么?几乎可以肯定,这个隆起部分意在标明《十诫》实际上是上下颠倒了。像《十诫》这类长方形的书,只有上面部分会卷曲或有凹口。我们由此可知,《十诫》呈倒置状态。这是对待圣物的一种奇特态度。它们头朝下立着,并靠书角保持平衡。在形式上考虑到什么,才使米开朗基罗将圣书置于这样一种状态?或许,这个细节对这位艺术家无关紧要?

'm Q1Q~+ppn6L0

WB']M#o!aiW6r^0我们开始猜想:造成《十诫》目前这个位置的原因是先前某个动作的结果,这个动作是我们曾假设的右手位置变化的结果。《十诫》的运动促使右手随即收回去。手和《十诫》的运动可以用这种方式协调起来:最初,摩西静静地坐着,右臂垂直地夹着《十诫》。右手握住《十诫》的下沿,并发现《十诫》前部的突出部分易于把握(这种易把握充分说明了《十诫》的倒置问题)。后来才发生了前面描述过的事:远处的骚乱打乱了摩西的平静,他把头转向骚乱的地方,看到了那些情景,他抬起脚准备跳起,手松了《十诫》,伸向左上方插进了胡须,似乎要把暴怒发泄在自己身上。这时,《十诫》只能靠手臂来夹住,手臂不得不将它们紧紧压在身侧。但手臂的压力不足以支撑《十诫》,《十诫》开始头朝前同时向下方滑动。原来平滑的上部边沿,开始朝前,向下;下部边沿,失去依托,前端靠近右座。接下来,《十诫》可能就会绕这个新的支点转动,上部边沿会先着地掉下,甚至摔碎。正是为了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雕像的右手抽回,松开了胡须,但一部分胡须无意间被拉回,手及时地靠在《十诫》的上沿,在靠近后面书角的地方夹住了《十诫》,置于最高处。这样,胡子、手以及倾斜的《十诫》所组成的整体的奇特的紧张气氛,就可以上溯到右手的一个猛烈动作以及这个动作的自然结果。如果我们想还原这一激烈动作,我们就必须把《十诫》上前方的角抬起,并向后推,这样就可使前下方的那只角(有隆起的那一角)从石座上抬起来;然后放下右手,放到现在已恢复水平状态的《十诫》的下沿。心理学空间 lE]eN)a@

i |4G(jSa(c%?0

我设法借一位艺术家之手画了四幅草图来说明我的意思。草图5复制了现存雕像的模样;图2和图3表现了我的假设的前两个阶段——第一是平静阶段;第二是高度紧张阶段,在这个阶段摩西准备跳起来,松开了对《十诫》的握拿,《十诫》因此开始下滑。现在该注意的是,想象草图的两种姿势,如何能证明前面那些作家的描述是正确的?和米开朗基罗同时代的孔迪维说道:“摩西,这位希伯莱人的导师和领袖,以一种冥思哲人的姿态坐着,右臂下夹着《十诫》法版(Tables of the Law),下巴支在左手上,就像一位疲惫不堪又心事重重的人。”在米开朗基罗的摩西塑像中根本看不见这种姿态,但这种说法几乎精确无误地描述了第一幅草图所支持的观点。卢布克及其他评论家共同评论:“他深深地被震动,右手抓住飘荡的美髯。”如果我们看看现存雕像的复制品,就知道这种说法不正确,但就第二幅草图来说却是适合的。和我们看到的一样,贾斯蒂和纳普观察到这样的细节:《十诫》就要滑下去,随时都有摔碎的可能。汤德更正了这种说法并证明了,右手稳稳地握着《十诫》;不过,如果他们描述的不是雕像本身而是我们构想的动作的中间阶段,那就正确了。情况几乎是这样:好像他们已使自己的注意力从雕像的视觉形象移开,无意识中开始了对形象背后的动机力量的分析,而他们这种分析的结果,竟与我们用更清醒、更明确的方法得出的结论一样无二。

8J(o'F G&c(Vg[c0心理学空间MCb%O([`a7x

Mt L#G/w4h-S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弗洛伊德 米开朗基罗
«Freud 1913f 三个匣子的主题思想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Freud 1915b 目前对战争与死亡的看法»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