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状态论、地位特征论、地位建构论、合法性理论、情感控制论、认同论、权力依赖论和情感社会交换论等一系列已在美国发展比较成熟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最后在此基础上, 发掘这些理论中蕴含的内在一致性, 力求为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和启发。
【摘要】“库利— 米德奖”是美国社会学会社会心理学分会为杰出研究者颁发的终生成就奖。获奖者的学术成就足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前沿发展状况。文章总结了从1998年到2008年共11位获奖者的理论观点和学术贡献, 并依据这些观点所属的理论框架体系, 归类介绍了【关键词】库利— 米德奖;社会心理学理论;期望状态论;情感控制论;情感社会交换论
【作者简介】赵德雷,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 邮编:100871。
“库利—米德奖” (theCooley-MeadAward)是美国社会学会社会心理学分会为表彰研究者对社会心理学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而颁发的终生成就奖。对“库利—米德奖”得主的业绩进行介绍和评述不仅是这些学者毕生成就的一个很好展示和综合概括, 而且也可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当代美国社会心理学主要理智成果。本文拟对11年来(1998— 2008)荣获该奖学者的学术思想进行梳理, 以此揭示和总结当代美国社会心理学的整体图景。
一、库利—米德奖:终生成就奖
(一)简介
美国社会学会及其下属的各个分会每年都会以评奖的方式隆重表彰一批学术成就突出的学者。库利—米德奖便是由社会心理学分会颁发的、美国社会心理学界、尤其是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方面的极高荣誉。该奖项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设立, 目前可查知、并有详细记录的资料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从1978年以来30余年间的历届获奖人, 大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见表1)。
库利—米德奖为学术界普遍认可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其评选过程极其严肃认真。首先, 评选人资格确定非常谨慎。库利—米德奖的评选由美国社会学会理事会任命专门的委员会负责。此评选委员共包括5个成员, 其中1人任主席。担任主席的人必须是前一年库利—米德奖委员会的成员, 但又非当时的主席。其他成员则须是与前一年委员不同的新人, 相邻两年的委员人选不能重合。再者, 该奖项评选的程序严格。按照规定, 委员们在正式评选之前, 要共同商定评选的一般标准。待候选人名单征集上来之后, 才可参照以往获奖人名单(以防重复提名)进行讨论, 并在12月之前最终确定获奖人。评选结果需依次通知:委员会的各个成员、社会心理学分会主席、获奖者本人、《社会心理学季刊》的主编以及社会心理学分会时事通讯的编辑。主席还要在社会学年会上介绍获奖者, 如果感觉自己对获奖者不甚了解, 也可请其他委员或者获奖者推荐的其他人代为介绍。
表1 近30年的“库利— 米德奖” (TheCooley-MeadAward)获奖人名单
获奖年份 | 获奖人姓名 | 获奖时所在学校 |
2008 | JaneAllynPiliavin | 威斯康星大学 |
2007 | JamesHouse | 密西根大学 |
2006 | LynnSmith-Lovin | 杜克大学 |
2005 | CeciliaRidgeway | 斯坦福大学 |
2004 | KarenCook | 斯坦福大学 |
2003 | PeterJ.Burke | 加州大学河边分校 |
2002 | BernardCohen | 斯坦福大学 |
2001 | EdwardJ.Lawler | 康奈尔大学 |
2000 | MorrisZelditch,Jr. | 斯坦福大学 |
1999 | HaroldH.Kelley |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
1998 | DavidR.Heise | 印第安纳大学 |
1997 | RobertK.Merton | 哥伦比亚大学 |
1996 | MelvinSeeman |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
1995 | HaroldGarfinkel |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
1994 | AnselmStrauss |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 |
1993 | GlenH.Elder | 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 |
1992 | MelvinL.Kohn |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
1991 | JosephBerger | 斯坦福大学 |
1990 | JohnClausen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
1989 | MorrisRosenberg | 马里兰大学 |
1988 | WilliamSewell | 威斯康星大学 |
1987 | RalphH.Turner |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
1986 | SheldonStryker | 印第安纳大学 |
1985 | HowardBecker | 西北大学 |
1984 | HerbertBlumer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
1983 | RobertF.Bales | 哈佛大学 |
1982 | AlexInkeles | 斯坦福大学 |
1981 | TheodoreM.Newcomb | 密西根大学 |
1980 | GeorgeHomans | 哈佛大学 |
1979 | ErvingGoffman | 宾西法尼亚大学 |
1978 | MuzaferSherif |
美国社会学会设立库利—米德奖的主要目的是充分肯定研究者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做出的终身成就, 鼓励更多有志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学者, 推动社会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因而研究者工作成绩的学术价值肯定是其最核心的评选标准。至于具体评选时的某些特殊偏好, 如获奖者的年龄应偏年轻、还是偏年长, 是否必须是社会学家, 是否需要平衡社会心理学三个面向[ 1] 的工作等, 则由当年的委员商定统一意见。
每届库利—米德奖的最终评选结果(获奖通告)一般公布在当年社会心理学分会时事通讯的春季号上。颁奖典礼则在社会学年会期间举行, 届时获奖者将受邀在大会上做40 ~ 45分钟的主题发言。发言稿以及介绍获奖人的书面文本均于次年刊登在美国社会学会主办的刊物《社会心理学季刊》(SocialPsychologyQuarterly, SPQ)上。
(二)近11年获奖者的成就
获奖学者最主要的成就自然是其对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发展与充实所做出的贡献。从1998年到2008年11位获奖者都曾在特定领域提出独到的概念, 或者创立系统化的理论观点(详见表2),且绝大多数观点都经历了系统的理论论证与实证检验。
表2 11位获奖人基本信息
获奖时间获奖时间 | 获奖者姓名 | 博士毕业学校 | 获奖时供职学校 | 理论贡献与研究领域 |
1998 | DavidR.Heise | 芝加哥大学 | 印第安纳大学 | 情感控制论 |
1999 | HaroldH.Kelley | 麻省理工学院 |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 ①归因理论 ②亲密关系 ③交换与互依 |
2000 | MorrisZelditch | 哈佛大学斯 | 坦福大学 | ①地位特征论与期望状态论 ②合法化理论 |
2001 | EdwardJ.Lawler | 威斯康星大学 | 康奈尔大学 | ①权力依赖与惩罚性权力 ②关系聚合论 ③情感社会交换论 |
2002 | BernardP.Cohen | 哈佛大学 | 斯坦福大学 | ①从众的Cohen-Lee冲突模型 ②期望状态论 |
2003 | PeterJ.Burke | 耶鲁大学 | 加州大学河边分校 | 认同控制论 |
2004 | KarenS.Cook | 斯坦福大学 | 斯坦福大学 | ①分配正义的地位价值论 ②交换关系中的权利与依赖 |
2005 | CeciliaRidgeway | 康奈尔大学 | 斯坦福大学 | ①期望状态论 ②地位建构论 |
2006 | LynnSmith-Lovin | 北卡罗莱纳大学 | 杜克大学 | ①情感控制论 ②情感社会学 |
2007 | JamesS.House | 密西根大学 | 密西根大学 | ①提出“社会结构与人格范式” ②社会不平等与健康 |
2008 | JaneAllyn.Piliavin | 斯坦福大学 | 威斯康星大学 | ①亲社会行为 ②危机干预 |
1998年库利—米德奖得主DavidR.Heise创立情感控制论。他的学生——— 2006 年的奖项得主LynnSmith-Lovin与他不懈努力, 共同推进了情感控制论的发展。2003 年奖项得主PeterJ.Burke提出认同控制论来解释人在互动中的行为反应。期望状态论是当代美国社会心理学中理论内容极其丰富、影响非常广泛的一个研究主题。2000年库利—米德奖得主MorrisZelditch, 2002年库利—米德奖得主BernardP.Cohen和2005年库利—米德奖得主CeciliaRidgeway都是这一流派的典型代表。而此理论的领军人物JosephBerger则早在1991年就获得了此奖项。Zelditch还提出自己的合法性理论, Ridgeway也在期望状态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地位建构论。2001年库利—米德奖得主EdwardJ.Lawler的关系聚合论和情感社会交换论对从社会交换视角审视人际关系和人与社会关系颇有启发意义。2004年库利—米德奖得主KarenS.Cook对正义、公平、权力等问题的探讨更是有力推进了社会交换、尤其权力依赖视角的发展。
著名实验心理学家HaroldH.Kelley也获得了1999年的库利—米德奖, 他在归因、亲密关系和交换与互依领域提出的一系列观点是其主要贡献。2007年库利—米德奖得主JamesS.House对社会心理学三个面向的论述早已成为我们认识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常识”。2008年奖项得主JaneAllynPiliavin关于亲社会行为的论述, 也是权威教科书中必会介绍的重要模型。
(三)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关系结构
从学者们丰富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 诸位获奖人的学术思想涉及面很广, 基本建构和重构了美国社会心理学理论图景。综观这些社会心理学家的理论观点, 我们会发现, 以它们为代表的当代美国社会心理学理论虽呈现多元化的表象, 但理论之间具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和关联性, 在渊源上可大致归于符号互动论和社会交换论两个框架(见图1)[ 2] , 而尤以符号互动论框架的影响为深。例如, 情感控制论和认同论都是受符号互动论关于自我和认同观点的启示才发展起来的。期望状态论之所以详细论证期望对人行为的影响作用, 也是因为它已经承认人具有站在他人角度反思自我的能力。在社会交换论框架下发展成熟的理论则主要包括:情感社会交换论、权力依赖论等。下文将按各理论所属的总体框架, 以各位获奖者的主要论文与著作为依据, 归类讨论。
二、符号互动论框架
符号互动论一直对美国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发挥着持续且深刻的影响。本文介绍的获奖者理论也大都是在符号互动论框架下发展起来的。符号互动论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巨大的影响力, 与其在20世纪获得的连续成长和理论积累密不可分。而这种“长盛不衰”的达成, 一方面是因为其核心思想在与帕森斯的结构功能论论战过程中得以不断成熟,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的“中层”性质,使学者能够团结或局限在某种既定的“论域”之中, 同时将理论的运用与丰富的经验研究结合起来[ 3] 。这种中层性质也蕴含在下文将要介绍的这些理论中。
(一)期望状态论(expectationstatetheory)
1.理论概述
20世纪50年代初, 贝尔斯(RobertF.Bales)关于小群体人际行为的研究, 引发了一大批学者对社会不平等问题的思考。他们希望用自己的研究来解释群体中不平等的地位结构是如何产生、维持, 并与社会中其他方面的不平等关联在一起的。其中一些研究最终汇成了当今美国社会心理学界学术成果尤其丰富的一套理论体系———期望状态论。
期望状态论主要适用于具有共同目标的任务群体。其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任务群体内地位结构的形成, 及其在不同社会情境(平等的或不平等的社会群体)下发展变化的条件[ 4] 。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期望状态(expectationstate), 是人们对某群体成员在当前任务中的绩效的一种潜在的、无意识的期许。期望越高, 个体越有可能做出相应的行为。正是对绩效的期望, 制造并维持了人们在群体活动参与、群体评价和群体影响力方面的等级差异, 后者(即等级差异)则进一步构成了群体的地位等级结构。
影响绩效期望的因素主要有三种:重要的社会特征、社会奖赏和互动行为模式。
社会特征(期望状态论中通常称地位特征)是人的一些特质(attributes)。因地位特征状态差异而区分为不同范畴的社会成员, 会通过互动形成“某一范畴的人比其他范畴的人更有价值、更有能力”的信念。这种信念与群体刻板印象和社会认同的区别在于, 后两种概念都是特定群体的成员所独有, 而前者则为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共享。地位特征类似于一种共识性的社会表征, 从根本上决定着人们的绩效期望。
人们还会从所获奖赏/回报的差异来反推绩效期望, 社会奖赏因而具有了促成或改变地位等级结构的作用。在既定的等级结构中, 行动者对回报的期望与其对绩效的期望总是相互依赖的, 因而行动者对回报的期望也与其在社会网络中的地位相互关联[ 5] 。
最后, 互动模式也会影响绩效期望。处于不同地位的人会按照不同的行为模式互动, 长此以往, 彼此间的互动模式就被认为是代表了确定的地位类型, 并成为共享的信念。当群体成员的前两种特征(地位特征和社会奖赏/回报)都相似时, 互动行为模式对期望的作用就尤其突出, 因为它填补了前两种因素未能解释的空白。
上述三个因素都能对互动时的地位等级结构产生影响。期望状态论从人们关于社会类属的信念这一宏观现象入手, 探讨普遍共享的地位信念如何影响微观的个体行为和个人评价, 个体的行为和信念又如何重建宏观的地位结构, 以使之与先在的地位信念相一致。该理论体系主要运用演绎推理、数学计算等方法, 得出一系列精确且具有预测性的结论, 对社会心理学乃至社会学的核心问题———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分层, 给出自己独特的解释说明。
2.主要分支理论
期望状态论发展到今天已经衍生出很多相互关联的理论分支, 核心观点主要体现在地位特征论中, 其他的还包括双重标准论(doublestandardstheory)、次级期望论(secondorderexpectationstheory)、地位建构论、合法化理论等。这些理论分支的共同点都是要解释人的地位信念(statusbeliefs)与人在不同情境中的行为之间的关系。下面简要介绍由获奖人做出主要贡献的几种观点。
(1)地位特征论
地位特征论直接从早期的权力声望论发展而来, 主要关注原本地位特征不同的人如何形成决定其行为的绩效期望[ 4] , 意在揭示人们在地位特征方面的信念如何转变为绩效期望、绩效期望又如何进而形塑个体的行为这样的连锁过程。
作为一种地位概化理论[ 7] (atheoryofstatusgeneralization)(地位概化, 即依据个体所拥有的地位特征, 来推断其具备某种特定能力), 地位特征论核心观点体现在五个理论假设中。概要地说,具体情境中, 能将行动者与其他人明显区分开来, 或者与完成当下的任务密切相关的社会特征, 才会对人们的绩效期望产生影响(显著性假设salienceassumption);由于要证明某一特征与当前的任务无关总会使人感到一种莫名的压力, 所以任何一种显著性的信息, 只要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它与当前任务无关, 人们都会默认它与当前的任务有关(证实压力假设burdenofproofassumption);绩效期望具有稳定性, 在一次互动中形成的期望不会因互动者的变更而改变(连续性假设sequencingassumption);当面对多种地位特征时, 行动者会将这些信息综合起来形成绩效期望(聚合加总假设aggregationassumption);而最终的期望则直接决定了行为(基本期望假设basic-expectationassumption)。总之, 绩效期望影响所有人的行为(既包括行动主体也包括行动者周围的他人), 地位信念不是仅局限于有偏见的少数人, 而是遍及所有社会成员。地位信念的概化也绝不是思考、推理的结果, 而是一种自然过程。
地位特征论最主要的创立者和最卓有成效的发展者JosephBerger早在1991年就获得了“库利—米德奖”。他与2000年获奖者MorrisZelditch和2002年获奖者BernardP.Cohen都为地位特征论的创立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他们三人合作, 通过实验研究提出和验证地位特征论的各种假定[ 7] 。Cohen的研究成果不仅是对任务群体中地位等级来源和结果的解释, 而且也成为社会科学理想模型的一种典范。Zelditch发表的诸多专著和论文中, 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于地位特征和期望状态的研究。这些成果丰富了社会学对社会分层模式与小群体内部权力声望等级之间关系的理解。
(2)合法性理论
以MorrisZelditch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开创了另一种看待社会结构与不平等的视角——— (权力)合法性理论。虽然现在很少有人将Zelditch的合法化理论算作期望状态论的分支, 但该领域的研究以及后面将要谈到的地位建构论都确实吸收了地位特征论或者期望状态论的观点、并受其启发和推动才发展起来的, 所以本文还是将二者放到这个大的脉络下介绍。
权力代表着对资源分配、尤其是对奖惩的控制能力。权力合法性则将刚性的“权力” (power)转化为柔性的“权威”(authority)。Zelditch认为合法化是一种基本的社会过程, 特定情境下的行动正是通过这种过程而在规范、价值、信念、实践和既定程序等方面获得了正当理由[ 8] 。对合法化过程的深入理解, 不仅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既定结构在具体情境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而且也有助于预测变动后形成的结构及其在具体情境中被制度化的过程。合法性理论在明晰界定合法性权力两个层面本质的基础上, 着力探讨合法化的结果, 同时对权力合法性的原因与条件做出说明。
该理论首先界定了合法性权力的本质。它认为合法性具有个体和群体两个层面涵义:从个体层面上说, 合法性代表着一种“行为准则” (propriety);从群体层面上说, 合法性指的则是一种“效力”(validity)。任何权力要具效力, 都有赖于他人的承认和支持。同级或上级的支持认可叫做“授权”(authorize);下级的支持认可则叫做“赞同”(endorse)。
任何未经定义、证实、检验的事物要获得合法性, 都必须借助于已获得合法性的其他因素来实现。一套权威体系要获得合法性, 就有赖于既存的、已被人们广泛认可的规范、价值观、信念、目标和程序。有效的合法性必须满足四个条件:共识性、无偏性、客观性和一致性。
合法性理论的核心是对合法性结果的论述。合法性权力具有四种表现形式, 即效力、行为准则、授权和赞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关联的方式, 会影响权威的稳定性。权威的稳定性受行为准则和效力的双重作用。由于群体中的权力分配总会出现令个别行动者不满意的情况, 而行动者往往把这种张力归咎于权威结构, 并力图改变它。所以权威的结构方式就是其自身不稳定的诱因之一。但实践结果显示, 个体不遵从行为规范的情况往往比权威不稳定的情况多, 这是因为效力在发挥作用。效力具有独立的集体性特质。这种集体性会降低个体不遵从行为准则的可能性, 从而有利于保持权威的稳定性。
Zelditch是合法性研究的权威。他研究的合法性包括三种不同但相互关联的理论结构:再分配的政治, 合法化与权威的稳定性以及合理化。Zelditch在这些方面都做了很多颇具代表性的实证探讨。例如, 他在标准的实验场景基础上改进实验, 运用五人组成的轮形沟通网络, 探讨权威稳定性问题[ 9] , 就是非常经典的研究。
(3)地位建构论
该理论与前述观点的区别在于, 它超越了地位结构层面的讨论, 转而关注地位过程, 集中探讨地位信念产生、发展、维持和改变的过程。期望状态论的以往研究表明, 人们共同持有的地位信念是不平等地位形成的关键。个体之间在某一特征上的差异唤起了人们关于自己属于哪一社会范畴或社会群体的信念, 地位等级结构由此形成。既定的地位等级又继而影响人们之间的互动过程(因为人们对不同地位者的绩效期望不同, 不同的绩效期望又会诱导人做出不同的行为)。这是以地位特征论为代表的解释路径(见图2)。地位建构论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 局部互动情境中形成的地位信念如何发展为社会共享的评判标准, 即图2中反向箭头标明的路径。地位建构论认为, 社会成员共享的地位信念产生于小范围的互动中。当在某一社会特征上存在差异的人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发生互动时, 自然就形成了地位等级结构。互动者把彼此的相对地位与将他们区分开来的社会特征联系在一起, 形成一个预备性的地位信念。当另外一些人在另外一些互动中也形成了类似的信念时, 人们对这种地位与特征之间关系的认识就会固化, 成为共享的地位信念。此外, 人们还会依照小群体互动中形成的地位信念, 以特定的方式对待其他互动对象, 从而将自己在以往互动中形成的地位信念带到其他互动中, 传递给其他人。Ridgeway等人曾用计算机模拟这一过程, 结果证明在很多条件下, 小范围互动中形成的地位信念都最终成为了一种合逻辑的公认结果。[ 11]
Ridgeway认为, 处于关系语境下的人际行为经常会再生产, 或者改变宏观结构模式, 要将社会结构与人际行为联系起来, 就需要一种像地位建构论这样看待文化图式和社会关系的视角。[ 12] 现实生活中, 人们在某些特征上的差异会使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原本名义性的、价值无涉的特征之所以能区分人的地位, 是因为这些特征通过社会互动获得了相应价值, 从而成为一种地位象征, 获得价值的特征继而影响以后的社会互动。从某种意义上说, 社会互动既是稳定的来源, 又是社会变迁的来源。地位建构论用具体例证说明和检验了, 社会关系语境在建构人们共同认可的等级结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理论将共享意义的建构看作社会结构展现和变化的关键过程, 使我们回归到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10]
(二)情感控制论
从库利—米德奖近年获奖人的学术观点来看, 越来越多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开始注意从情感视角审视自身的研究对象。比如, 前面谈到的期望状态论属于“地位和权力的情感理论”;后面即将介绍的认同论, 尤其是Stryker的认同观点, 以及本节的情感控制论, 都属于“情感的符号互动论”。它们的共同之处是, 都认为在个体维持内部(认知、体验等)稳定性、一致性的过程中, 情感起着直接的调节作用。情感充当着社会性信号的角色, 因而可以表明事件如何维持或者否定人的认同。情感控制论令情感的这一功能更明晰地突显出来, 对情感社会学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情感控制论的特色在于, 它用一套方程和数学公式来描述特定事件如何改变了特定文化中的情感反应意义, 为我们呈现了激发、型塑人际互动的直接因素, 阐明人们维持或重建情感反应意义的原则。下面就围绕该理论的三条假设来介绍其基本观点。
首先, 情感控制论假定人们对任何社会事件都会有情感反应。情感反应具有三个意义维度[ 13] :评价(evaluation)、力度(potency)、活力(activity)。人对任何社会概念都会形成可分解为三个意义维度的情感反应, 即感情(sentiments)。感情具有跨文化特点, 任何文化中的感情都可以分解为这三个维度。就好像我们以它们为坐标, 建构了一个立体空间。所有文化中的所有社会概念都可以在此三维感情空间里找到代表自己的一点。这是情感控制论的假设和结论基本都以数学方法表达的前提, 也是其理论概括性的突出表现。
然而, 符号化的感情(symbolsentiments)———情感的表达方式———却依文化和情境而各不相同。我们对互动事件也会产生暂时的印象(transientimpression)。感情为社会成员所共享;印象则是具体社会互动中产生的暂时性意义。感情和印象之间经常会出现偏差。人们为了发展自己对生存世界的理解, 降低生存不确定性, 就用自己熟悉的文化符号给社会情境贴标签, 并力图维持这种情境定义。而实际上我们给情境贴的标签必然会唤起带有意义的情感反应, 所以人们努力维持的更是一种情感的稳定性。于是, 情感控制论做出第二个假定:行动者力图使暂时性的印象与自己的基本感情保持一致[ 14] 。二者间偏差的大小可以用一个类似离差平方和的公式表示出来。如果偏差度在可调整的范围内, 人们会做出相应的调节行为(实际研究中一般是先通过情感控制论学者们研发出来的INTERACT计算机软件, 算出预期反应在三个维度上的取值, 再据此预测可能出现的行为是什么), 使暂时性印象与文化中的基本感情相一致。这也是情感控制论中“控制”的意旨所在, 即暂时印象与文化共享的基本感情间的一致性控制着人的调节行为。感情与印象之间的偏差和必要的调整行为则都是行为预测方程(behavioralpredictionequations)中的变量。但如果偏差过大, 人们就不得不重新定义情境———情感控制论的第三个假定。标定方程(labelingequation)用精炼的数学语言描述出, 偏差过大情况下人们如何重新定义行动者和行动目标。
情感控制论是典型的爱荷华派符号互动论传统, 对认同很是重视。实际上, 控制、调整行为以维持情感意义, 其根本目的也就是要保持认同的稳定性。它承认语言和用符号标定情境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基础建构理论, 旨在描述处于文化中的社会互动, 因而其观点有特定的适用范围。[ 13]
情绪的情感控制研究进行探索。Heise创立了事件结构分析法, 细致阐述专门强调行为产生之充要条件的发生性结构, 还在该方法中将计算机辅助分析充实到质性叙述当中, 为组织、描述和检验质性观察背后的惯常逻辑提供了一种手段。[ 15] 这些工作不仅证明了Heise在方法论方面的造诣, 更是其为情感控制论的发展而做出的贡献。
1998年获奖者DavidR.Heise创立了情感控制论, 直到今天仍引领一批学者对其进行发展完善。他阐述了情感意义的三个维度, 提出控制系统观点, 从而将情感控制原则模型化。[ 15] 他不仅在情感控制范式下测量不同亚文化的情感意义, 为得出跨文化的情感意义做出开创性贡献, 而且指导了第一个真实互动情境中的行为观察实验[ 13] , 还对2006年获奖者LynnSmith-Lovin(Heise的学生)对该理论发展完善也做出突出贡献。她在博士论文中发展出新的、包含着行动场景(setting)的印象改变方程(impression-changeequation), 阐明了情境中有情感的人如何影响互动所产生的意义。印象形成方程原本就是对情感控制论进行数学性阐述的核心部分, 可以用模式化的方式描述情感过程发生变化的方式。[ 16] 扩展后的模型更有助于说明不同类型的人和不同的行动为什么会支持或干扰行动场景, 为什么场景在有稳定认同结构的情况下还会造成行动的转变等问题。[ 17]
(三)认同论
认同论目前主要包含三个分支:McCall和Simmons的研究主题是角色认同, 以Stryker(也是1986年的库里—米德奖得主)为代表的研究取向主要关注社会结构对个体认同与行为的影响,2003年获奖者PeterJ.Burke等人则以影响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机制为研究焦点。
1.GeorgeMcCall和J.L.Simmons的角色认同
自我认同中包含着三种认同:角色认同、社会认同和个人认同。三者同时作用于人在具体情境中的行为和意义感知, 只有当人特意强调某一种认同时, 那种认同才会凸现出来。作为认同论最早的创始人, McCall和Simmons尤其关注角色认同。他们认为角色认同是人对自己的一种意想性观点, 其内容包括:自己是谁和自己处于特定社会位置应如何行动等。认同表现(identityperformance)是行动者力图将自己的认同与情境中他人的认同联系起来的结果。[ 18] 可见, McCall和Simmons的角色认同既有与社会结构相关的部分, 也有主客观因素对自我想象的建构。
他们还认为, 每个人身上的多种认同会形成等级序列。不同情境下、不同时间内起作用的认同等级是不同的。重要的认同等级(prominenthierarchyofidentities)类似于“理想我”, 反映了个体指导自身行为的一般倾向性。显著的认同等级(salienthierarchyofidentities)类似于“现实我” , 是个体将要展现的角色认同, 对个体在具体情景中的行为有直接指导作用。特定情境中哪种角色认同能得以实现有赖于多种角色间的协商。[ 19]
2.SheldonStryker的规范性认同与承诺
Stryker早在1986年就已获得“库利—米德奖”。与McCall和Simmons关注认同的个体主义(idiosyncratic)面向不同, 他更多地着眼于认同的规范性面向, 理论兴趣点主要在认同的等级序列分布以及认同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联。
在Stryker看来, 显著性认同就是在各种情境下都容易被激活或表现出来的认同, 其主要影响因素是行动者对认同的承诺度。承诺度又分为质和量两个方面:质, 是与他人关系的强度;量, 是与他人关系的数量。二者共同反映了个人与社会结构间的关联情况。一方面, 承诺与认同关联紧密,个体对某种认同的承诺越多, 认同的显著性越高;另一方面, 承诺与行为也是密切相联, 个体对某认同的承诺越多, 就越倾向于做出与显著认同相关的行为。这样, 承诺就成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纽带。
对情感的考量是Stryker认同观点的另一特征。他发现, 积极的情感总与较多的承诺共存, 消极的情感则与较少的承诺相伴发生。引发积极情感的角色会强化认同, 令其在认同等级序列中居于较高的位置, 从而更有利于个体做出与该角色相符的行为。当行动者的表现与他人的预期一致,个体就更认同自己在他人面前表现出来的认同。
Stryker的认同论承认社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并认为个体间相互契合的行为模式构成了社会结构。个体创造了社会结构, 反过来又受其影响。因而, 人总是嵌入其所创造的社会结构当中。“如果认同是参照更大社会领域的规范、价值观和其他象征符号建立起来的, (受到别人的)尊重就会更有赖于认同的成功履行。这样, 文化定义和预期、社会结构地位、认同和尊重就被联系起来了,并在认同中彼此交织在一起。在这一过程中, 社会结构制约着人们对自身和他人的理解。”[ 19]
3.PeterJ.Burke的认同控制论
以Burke为代表的认同观点被称作“认同控制论”。认同控制论并不像上述两种认同观点那样强调认同的显著性等级和认同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 而是试图解释特定情境下的认同如何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得以维持, 即认同的内部动力机制。它之所以被叫做认同控制论, 是因为该理论将认同看作一种控制系统, 认为互动他人会不时地挑战行动主体的认同, 而行动者则要及时调整行为来维持自己的认同。
Burke及其合作者的早期工作主要是发展适当的方法来测量认同的自我意义(self-meaningsofanidentity)。通过让被试者在若干对反义形容词所构成的两极维度间进行选择, 研究者可以直接预测出更具有效度的认同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 Burke等人借鉴了控制系统模型的观点, 进一步发展出一个包含认同、行为、控制系统在内的控制模型, 从而使认同的内部动力机制更加清晰可辨。[ 20]在认同控制模型中, 行为是个体内部自我意义和外在情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人总是将感知到的、来自周围情境的自我意义与自身的认同标准(即该认同的自我意义)进行比较。如果感知到的自我意义与认同标准相契合, 则认同得到确证, 行为被保持下去。如果行动者感知到的自我意义与自身的认同标准不契合, 认同确证失败, 行动者就会自动调整自身行为。正是因为“感知到的、情境中的自我意义”对每个人的行为都发挥着调节作用, 所以同样的认同意义往往令不同行动者做出不同的行为。
Burke和Stryker都谈到了承诺和情感的问题, 但二人在这两个方面的观点有所区别。Burke认为对某种认同的承诺就是一种压力的总和, 这种压力就是要使行动者对情境中自我意义的感知与其认同的自我意义相一致。[ 21] 一个人越努力保持这种认同一致, 他对该认同的承诺就越多, 从而也就越会做出与认同、承诺相一致的行为。认同确证也会带来行动者的相应情感反应。当行动者从情境中感知到的自我意义确证了其认同的自我意义时, 他就会体验到正面情绪。而当感知到的意义不能确证其认同的意义时, 行动者就体验到负面情绪。与Stryker观点一致的是, Burke的认同控制论也很重视结构因素, 认为感知到的情境信息与个体自身的认同一起影响个体的行为。只是认同控制论关注的是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 因而更凸显行动者所具有的、更大的能动范围和自由。
三、社会交换论框架
行为主义交换论和布劳辩证交换论。现在的社会交换论已同很多领域的观点联系起来, 对社会地位、社会网络、公平、凝聚力、信任、情绪以及情感等具体问题提出独到理解。由近些年库利—米德奖得主创立、发展, 并在此框架下成熟起来的理论分支, 主要包括权力依赖论(powerdependencetheory)和情感社会交换论(affecttheoryofsocialexchange)。
社会交换论框架奠基于霍曼斯(一)权力依赖论
社会交换论中早就有关于权力的思考, 但体系化的权力依赖论始于RichardEmerson对权力和依赖之间关系的分析。Emerson与Blau一样, 都着力探究交换过程以及各种交换因素如何影响社会结构和结构变迁。Emerson的权力概念具有关系性质, 并受行动者之间彼此依赖程度的影响(Pab=Dba)。[ 22]参与交换的行动者之间的权力差异就源于行动者为了从交换中获得有价值资源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由于不同行动者所持的、有价值资源的数量和性质有所不同, 所以社会必须交换, 人与人之间必然相互依赖。而资源占有上的差异同时也就构成了交换结果不平等以及权力不平等的根源。权力依赖论的关注焦点就是人们在交换过程中的权力依赖关系。Emerson将权力定义为社会关系的函数(任一交换关系都会影响交换网络中的其他交换关系, 反过来也受其他交换关系的影响), 从而令原本微观的理论把宏观层次的社会网络和权力关联起来。后来很多学者的观点都受此启发而成。Emerson去世后, 他的学生KarenS.Cook(2004年获奖者)继续推进社会交换关系中权力和依赖问题的研究。
权力依赖论的重要议题之一是承诺(commitment)。Cook很早就与Emerson一起探讨了交换关系中的承诺及其对权力不平等的影响。他们认为交换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会对社会交换的性质和结构产生重要影响。不确定性, 即与某一同伴进行满意交换的主观可能性。[ 23] 权力的运用与承诺呈负相关关系, 在不确定性较低的情况下, 某些行动者之间就会形成承诺。后来, Cook在研究交换关系中的信任时指出, 信任关系网络经常产生于不确定或有风险的条件下, 其目的是促进社会交换;但信任是否真会有助于社会合作, 也要视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具体情境而定。
权力依赖论关注较多的问题还有交换网络中的公平与正义。Cook领导的项目小组对分配正义、公平、地位和权力之间的关联进行了一系列深入探讨。她认为, 正义(justice)影响着人们对超额回报的看法。正如其早期的分配正义的地位价值论(statusvaluetheoryofdistributivejustice)所指出, 地位结构与评判公平的参照标准之间存在着重要关联。但这种关系并不清晰, 而且人们也往往依据所获报酬来形成地位期望, 并假定报酬的结构是公平的。这些观点更好地解释了获得超额回报者的惯常反应———认为自己理所应当获得这些回报。[ 5] 人们对公平的关注与权力动态交织在一起。处于优势权力地位的人一般都会认为分配是公平的, 而处于弱势权力地位的人则通常感到分配不公平, 并努力改变这一现状。交换网络的成员越是关注公平, 处于优势地位的行动者就越少运用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