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昂与佛洛伊德以及克莱恩的理论分歧
作者: 苏晓波 译 / 11562次阅读 时间: 2016年11月14日
来源: 《等待思想者的思想》 标签: 比昂 克莱恩 苏晓波 佛洛伊德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等待思想者的思想:後現代精神分析大師比昂

第一章 比昂与佛洛伊德以及克莱恩的理论分歧心理学空间0B3\nd+M0R,mg

心理学空间'c9Rs&]_qT

对于真实的理解只是一瞬间,在那一瞬间,活生生的体验胜过万语千言。

| [9g-H%WDk&O0心理学空间 o?;QC)~Efw

—Murdoch (1992: 174)心理学空间KC5tM5NYJN*?3Ge

心理学空间Z-Ky*M1tJgRT*v}E

比昂曾经说过,没有预期的愿望、没有记忆的精神状态(译注:「无欲无忆」),是精神分析师为即将开始的治疗所做的最好的准备。我们相信,为了理解比昂的思想,也应该采取上述的态度。在试图了解比昂时,很多分析师会猜想比昂追随佛洛伊德或克莱恩的思想模式,但这个假设是错误的,这种假设会阻碍对于比昂思想精髓的领悟。心理学空间 },] q1bF1N:GD

心理学空间v.k0g9PY}R

一位天主教神父告诉了我一个他自己的故事。童年的时候,他被告知浸礼是一种从灵魂中洗涤原罪的圣礼。在神学院,他抛掉了这个定义,代之以一个新的概念化了的定义:浸礼是一种对新的生命方式的承诺与责任。由于神职的授任使他几乎无法施展,他就去教学童浸礼的含义。在第一堂课,他总是只问一个问题:「什么是浸礼?」学童们齐声回答:「浸礼是一种从灵魂中洗涤原罪的圣礼。」这位神父告诉学童们,这个定义是不正确的,他将向大家演示和解释真正的浸礼是什么。他向孩子们解释浸礼怎样进行,教徒怎样穿着白色的衣服慢慢入水,这个过程象征着旧的方式的死亡,而新的生命产生—意味着对于上帝和人类的承诺与责任。他解释说,浸礼代表一个新的诞生。他非常热情地并以令人感兴趣的方式展示浸礼仪式的照片,也试图说明为什么浸礼是一种内心向新的生命形式转换的方式。在这堂关于浸礼的课程结束的时候,神父问那些学童们什么是浸礼,他们还是齐声回答:「浸礼是一种从灵魂中洗涤原罪的圣礼。」心理学空间"D#P7oH7}8x/w/L

@!^ rwL}%v0任何心智的理论或模式都是会阻碍人们学习。我们认为,那些最熟悉精神分析理论的人,最不可能学到比昂思想的精髓。他们就像那位牧师曾经教过的那些学童。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在心理卫生领域教授比昂的思想,会比上述的那位天主教牧师更成功。就像那些学童一样,我们的假设深深植根于使我们无视真实的一些理论;并且,不幸的是,受过训练的那些精神分析师,常常非常顽固地诱导患者接受他们自己的观点。心理学空间!No,Wl8dV]o

~4N4H|%r0为了描绘一个主体,抛弃大量的主观假设是必须的。我们看着眼前的桌子,可能会以为它与书架是分开的,但实际上,它们可能是一个东西,它们之间没有分别。因而,为了描绘出我们眼前的情景,必须忘掉我们已知的东西,以便可以看到事物的真相。简单地举个例子,当别人问我的时候,我会说我面前的墙是白色的,而实际上,通过阴影或折射光,墙会展现出许多色彩变化。如果我们凑近看,我们甚至看不到墙,所有的都是白色的。

9\*IG:w2|+y V7p_0

G0R&_9K ~(O!S0比昂的着眼点,是精神分析活动(session)本身的现象学。他审视分析活动以及相关的元素。这些元素包括:情绪氛围,对这一小节的感觉,分析师的情绪状态、想法、感觉和欲望。探索的焦点是放在心理的内部过程。我们还是要强调,比昂的着眼点,是精神分析活动中所面对的现象。为了说明这些现象,他运用了许多哲学、数学和精神分析的概念,这种方式与我们想传达一种体验的时候所用的语言是同样的。但是,他试图描述的恰恰是体验本身。比昂运用理论就是为了描述这些现象。他运用理论、模式以及神话,作为一种描述心理活动的语言。因而,比昂所提供的不是一个理论,而是一个描述性分析或一个描述性综合。心理学空间/x#RC&t~p

r${i z8{u@8a0进行这种现象学式的分析,必须遵循一些原则,比昂所选择的这些原则,就是「使真实浮现」(emergence of truth)和「心理成长」(mental growth)。心理的成长是通过「面对真实」来实现的。比昂探索真实得到发展的过程,也探讨真实被阻碍的过程,这就是基础,也是比昂所做的唯一假设。他全面地分析发展和阻碍真实的全部过程,并以此作为他的基本假设。他设计的理论被用于展示这些变化的过程,这些理论从来没有被作为一种构筑理论框架的基本元素。因而,任何理论的运用,都永远是展示真实的发展或退化阶段的个人化的方法。本章余下的部分,将试图理清在众多精神分析师头脑中占据重要位置的那些理论。

Fr9\/En'gZ-R0心理学空间6_\W#JOL(Vv8T

佛洛伊德是哲学家们所说的坚定的决定论者。这意味着,一个事件永远有一个导致其产生的客观原因。比如,佛洛伊德的理论就是,一个症状的产生是因为性内驱力受阻,症状是这种内驱力的替代性满足。因而,症状的原因是性内驱力的受阻。在比昂的概念框架内,没有这样一个因果关系。一个患者因为患哮喘而接受精神分析,他相信心理因素是哮喘背后的原因。(原注1:除非特别状况,大部的案例都是我们自己的临床经验)这是患者接受精神分析的一个很清晰的理由,但是,真实的理由却很难确定。另外一个患者希望接受精神分析训练成为分析师,他需要精神分析的理由是要成为分析师必须接受精神分析训练。而另外一个患者因为强迫症状接受分析,因为症状妨碍了他的工作。在这些例子中,精神分析都会习惯于定义出一个可以直接描述的客观的东西。这些个案所描述的只是症状,而患者想治疗的内在困难还没有被确认,好比患者来到分析师这里说:「我希望接受精神分析,但我不知道为什么需要。」心理学空间sO`)iqG,b}

心理学空间rd _%M(Z jeS

精神分析揭示了构成问题的内部状况。那么,就精神分析来讲,症状就是掩饰问题的谎言。说「为了治疗哮喘接受分析」,或者说「我接受分析是为了成为精神分析师」,或者说「自从离婚后,我患了忧郁症,所以接受精神分析」,这些都是对的。这样说至少比说「我不能思考,所以接受分析」,或者说「我生活在自我欺骗中,所以接受分析」,或者说「我把自己的生活弄得很糟糕,所以,我接受分析」,更受尊敬。

N w$]5U R;{ aB0心理学空间tY.|0I$auN7Y

精神分析是对内部世界的真实的诊断。比如,那位原哮喘患者展示了一些状态,而这些状态附带着下面的一些相关因素:患者对分析师隐瞒了他自己的信息;他的情绪阴郁、迫使他妻子处于绝望的边缘;他总是容易激动;他讲很多话,但缺少思想内容;他要求分析师两年内治愈他的哮喘。现在,我们还看不出症状背后的原因是性内驱力受阻,但我们看到了一个恶魔般的恨,这一点连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他也隐瞒了他自己。我们所能肯定的全部就是,「哮喘、强迫症状或者希望成为分析师,都不是一个人来接受分析的真正原因」。从本质上讲,这代表了一种观点,症状并非是对现实原因的掩饰,而是由一件特殊事件引起的。没有一个患者来谘商的时候会说:「我来接受精神分析,因为我不能去爱。」患者来接受分析的时候会掩饰地说:「我有哮喘,可能背后有心理原因。」因而,症状是对于真实的掩饰。对于患者来说,症状也是真实的隐藏标记。那种症状是因为性欲受阻的观念适合于一种物理论的人智说(physicalist anthroposophy)。比昂说,这种因果论的解释使困扰的感觉合理化。我们似乎在说,我的全部困扰是由于我出生以后妈妈处于抑郁状态;我的哮喘是因为性欲完全受阻;我的全部烦恼是因为……心理学空间6J)FL/^Y/H

8dG"Vq `0w8saYr0无论原因是什么—实际上是什么也不重要,总之症状证实了困扰的内在感觉。因而,推测出来的原因是偏执宿命论的一部分。比昂认为,对于困扰加以否认,是为了逃避人们所恐惧的抑郁。一旦有一点症状表现,患者就立即要求分析师给他一个原因。这样,患者就可以挡开那对他产生威胁甚至淹没他的抑郁。当患者意识到他多么痛苦以及这种痛苦具有幻觉的特征时,他常常变得非常抑郁。

1vYi*Q'VN0

;yu,kG8T V0我们举一个临床上的例子来说明这一过程。这是一位女性患者,她憎恶她父亲。很明显,她父亲对她没做过的事情加以责难,他父亲残暴、粗俗,在房间里大吵大闹。这「导致」她尽可能离开房间,自己到外面做开业律师,不再向父亲提出财务上或其它方面的要求。21岁的时候,她结婚了。她患有湿疹、气管炎以及反复频繁发作的咳嗽,在尝试了药物治疗之后,她的医生提出她的病可能有心理因素,她就来接受精神分析。在接受精神分析的过程中,每到周末的时候,她的治疗会出现突破;但到了假日,她就成了一个制造恐慌的人;并且,每当治疗师与她分开的时候,她会出现反复的神经性咳嗽。在治疗师不在的时候,治疗师作为固化在谘商室里的客体仍然存在于她的心里,她肯定认为,治疗师心里没有她。她将自己与治疗师之间的联系体验为身体上的、而不是心理上的。通过治疗师在周末给她额外增加治疗以及治疗早期的突破性进步,她的这种感觉得到了强化。她常常在我伦敦诊所附近的一个长椅上吃东西。精神分析使她明白了,她是一个不顾一切地依赖妈咪的婴儿,恨不得在身体上紧抓住不放。我对她说:「当一个小节的分析结束,我把你推出门—推出卧房的时候,你这个小姑娘将不会挨打,并且坐在妈妈的膝盖上(公园的长椅上)。」这个解释也激怒了她,因为治疗师能够看穿她内心的那个儿童,而她认为自己是一个成熟独立的女人。

S$|bRZD0心理学空间$W1jKdnEi

那么,如下这些因素—对于治疗师身体上的依恋,本质上会由于相信治疗师会在性的方面诱惑她而备受折磨;对于治疗师的理想化;一个内在的全能感;一种愤怒的自我正义感;湿疹的爆发;外部形象的心理表象的缺失以及随之而来的思想能力的缺失等—是一个情绪丛的全部元素。它是精神分析体验的一部分,当开始放弃一种不同的模式的时候,理解一个情绪丛才变得有可能。现在,这个患者的确呈现出了不同的模式,这个模式由如下因素构成:去理想化—就是把治疗师看做一个可以犯错误的普通人;相信治疗师将不会诱惑她;一种治疗师是一个与别人一起存在的意象;谦卑感代替了全能感;一种接受对于发生在彼此之间「不好的」事情的责任能力;哮喘发作的明显减轻以及湿疹减少;治疗师心理表象的出现以及思想能力的发展。根据新的模式,她看到了她先前的感觉体系是扭曲的。总之,在她新的情绪丛中,她开始意识到以前不曾面对的现实;开始遗憾自己过去的生活是建立在虚假的感觉之上;开始为自己对待丈夫和父亲、母亲的方式而内疚;对于切断了多种生活的可能性的途径感到哀伤。她开始承受个人的遗憾、内疚与哀伤。她进入了第一个情绪丛,在这种情绪丛中,她感觉到的是不能承受这些「阴郁的」情绪。这揭示了她生存的一些内在感受。在这里,一些真实的东西浮现出来。伴随着真实的,是希望的黎明的出现。当一个人决定面对痛苦而不是逃避的时候,变化出现了。治疗师有幸可以目睹一个患者对痛苦从逃避到面对的变化,而不是为什么会这样的原因。

z?K7N-IDTm0心理学空间 lw,_"En(Lx1L.W(_W8k

我们相信,这些例子有助于阐明那些在一个人的生命中发挥作用的因素,这些因素,与将性内驱力或本能作为导致那些状况或症状的个人力量的概念并不匹配。

"|3X/P9w+E6z|+|MT0心理学空间DTR)yGPP!z

某些人从逃避痛苦转向接受的现象,是对佛洛伊德快乐原则的直接的反对。然而,这一变化恰恰是比昂的发育理论中相当核心的东西。因而,我们必须抛开快乐原则及与快乐原则相关的东西。比昂认为,心理发育最关键的是这个人决定逃避挫折或者忍受挫折。在精神分析过程中,分析是对于内心痛苦、遗憾、羞怯、内疚或抑郁做出解析,这种解析促使患者由逃避这些内心现实变成接受这些内心现实。这种方式背后的理论就是:这种内心现实的接受,可以促进心理发育。这种接受,不能在佛洛伊德快乐原则的理论框架内得到解释。佛洛伊德用延迟愿望的满足来解释这一人类行为,意思是说放弃目前的快乐,有利于将来获得更大的快乐。这意味着一种选择放弃现在的快乐能力,也意味着一种判断:放弃眼前的快乐会更好—这暗示着,一个人的行动不是用有效的因果关系可以解释的,而是靠一种将来的、有好处的愿望所驱动的判断。比昂认为,动机体系存在着一种向另外一种变迁的倾向,一种动机就是趋乐避苦,另外一种就是渴望真实的浮现和情感的成长。因而,那些深深地植根于许多分析师内心的、构成佛洛伊德理论和实践基础的因果关系的概念,会妨碍对于心理发育的综合理解和领会。简而言之,与佛洛伊德整个理论体系密切相关的快乐原则,同比昂的动机原则—真实原则—是对立的。一个人宁愿选择痛苦而不是逃避痛苦,这样的观点与佛洛伊德的思想方式完全不同,尤其是比昂甚至构想这种情况发生在生命的更早期。心理学空间'uI"{Mp!@$H%@3j

] VQ"]G8d9H Q^0佛洛伊德的性力比多观念会妨碍理解比昂的描述性精神分析,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占有它不该占有的地方。在比昂的陈述中,情感的成长取代了性力比多的位置。佛洛伊德「症状是力比多受阻后寻找替代管道表达的结果」的观念,在精神分析思想领域根深蒂固。但我们认为,这种观点与精神分析的体验是相反的,对这种观点的顽固坚持会阻碍对于精神分析过程的理解。有些人可能认为,在比较人本主义自体心理学中,佛洛伊德的假设已经被取代。但认真地研究后可以发现,哈特曼(Heinz Hartmann,自我心理学的大师)的假设仍然隐藏在科胡特(Heinz Kohut,自体心理学的奠基者)的阐述的背后,在这个假设中,快乐原则所发挥的作用仍然是最大的。心理学空间~ydT g9O9l

'|E-|[1ngp S.@0如同博格森(Bergson)曾经说过的,「我们不知道生命会往哪里去。」比昂的精神分析试图忠实于活生生的现实或真实。因而,他认为,「机制」这一专业术语是不恰当的,因为它只适合于死气沉沉而不是活生生的世界。克莱恩学派的分析师频繁地使用机制这一术语,这不仅与比昂的思想毫不相关,而且还会阻碍对于比昂精神分析思想的理解。我们觉得需要强调这些,因为我们需要清楚,许多克莱恩学派的分析师一方面使用机制这一概念,与此同时又认为他们是在追随比昂,实际上他们还是在克莱恩的理论框架内,并不能真正理解比昂。心理学空间 nF/QT$] e BbF

心理学空间z3v!a+G Z/w&Ch

比昂反对佛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理论。佛洛伊德认为,梦的功能就是隐藏或展示一个隐蔽的欲望。比昂认为,梦的功能是将心理的碎片综合为一个完整的东西。

Eq${1Hd0

K!BD&v] w t^ f0佛洛伊德认为,思想的功能是减少紧张;而比昂认为,思想的功能是处理紧张。佛洛伊德与比昂之间存在着一个最根本的区别,这种区别就是:前者的模式假设存在着一个排除痛苦与挫折的系统;而比昂的模式是认为人能够忍受和承担痛苦。佛洛伊德将思想看做有机体实现满足的一种模式,比昂把思想看做是为真实服务的,人们用思想理解自己。佛洛伊德将焦点集中于人类这种动物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而必须去征服的外部世界,而比昂所关注的,主要是个人自我意识的反映。在佛洛伊德的体系里,个人对于自我理解的需要没有位置。

)X0YB/dj%@ |h2F0心理学空间0D%~Q O-d4r#H

在比昂理论中遭到修正的、最让人吃惊的佛洛伊德流派的概念,就是意识-潜意识概念。佛洛伊德流派最珍爱的信念就是,精神分析探索前意识、意识以及潜意识中的关系。而比昂认为,这个概念干扰了对于精神分析的理解。比昂认为,「意识-潜意识」取向的概念应该被「有限-无限」取向的概念取代。无限:没有形式、没有种类、没有数量。为了展示把握从无限向有限的转化过程,他引用了诗人米尔顿(John Milton, 1908-1674)的话,心理学空间1B*Zo7R5P4E+d'S

心理学空间%S'y|F#hSZ9p+d8Z

「从幽深的水中,世界诞生,它来自无形、无限、虚空。」 (Bion 1965: 151)心理学空间t$zUA Y a W[

HM Z1r]|*{y0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读者能够把握这一「有限-无限」取向的倾向,同时,把自己的思想从意识与潜意识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否则,会阻碍对于这一过程的理解。意识,意味着知道,这应该被看作是对事件不同观点的看法。这种不同的观点,被比昂称作「顶点」(vertex)。不同的顶点理论取代了意识-潜意识理论。使用潜意识术语,还有另外一个缺陷,那就是,似乎无意识可以被看做一件事情,以至于一些人会用这样的短语:「它被排斥到潜意识」,好像潜意识是心里的一个地方。取而代之,我们需要知道的,应该是「为什么一个人不知道关于他自己的事情」;而比昂所从事的就是弄清楚「为什么一个人不知道关于他自己的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心理学空间6E V vQ2x {2f

Ww|8N nrL*FS-J#Q1O0在临床实践中,这种有限-无限的倾向有很多例子,我们下面将举两个例子。一个男人来接受精神分析,因为他妻子突然对他说,她要离开他。分析师对他说:心理学空间:W)Kj'E(@Y)\ i

心理学空间)q&M7U,l|hq D0}

「似乎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就是,一个孩子逼迫我给你宠爱—给你适合你的时间、在周末休假的时候去看你、用特别的体谅去治疗你;另一个层面就是,你在吵闹恳求不要给你这样的宠爱,因为这样的宠爱束缚了你,使你感到有责任、有义务,这种吵闹是为了从一种压力中解脱出来,这个压力就是那个被宠坏的孩子加诸于你的。」心理学空间*Uvt Q I e&z

v?vr"}0现在的这个精神分析评注,隐含着关系到他一生的权利。他的双亲把他当作一个孩子来宠爱,但他自己会感到受束缚。在后来的生活中,他找到了工作,但他不能胜任,也无法摆脱束缚。这也是一个我们大部分人都知道的有一定相关性的「生活问题」。我们可以称它是一种没完没了的事实,它具有比昂称之为无限的维度(the infinite)。此时,患者对于解析所做出的立即反应就是:「可能这就是我对妻子所犯的错误。我必须以不同的方式对待她。」他立即确定了这件事的界限。他没有把精神分析看做是一种解析,而是把它当作他应该做什么的指令。他把自己的维度从无限变为有限。精神分析中的挣扎,就是围绕防止有限的事物变为无限的而展开的。心理学空间_/x8r:TW6dc

心理学空间 TZMP:zr*m

与反对意识-潜意识假设密切相关的是比昂对于初级和次级思考程序理论(primary and secondary process)的批判。这个理论是佛洛伊德理论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基石。比昂用不同层面的思想理论取代了思考程序理论。这些不同层面的思想,包括阿尔法(alpha)元素与贝塔(beta)元素的假设性概念。在精神病心理状态下,阿尔法功能缺乏或不足。心理学空间x-z;} @1r v&a|m

$e)G9z1{f]0佛洛伊德理论的最后的基石——结构模式,也被比昂的方法含蓄地破坏了。在比昂的框架内,超我被一个寄生性的或完全交互作用着的♀♂概念(原注2:♀代表容纳器(containe),♂代表「被容纳的」(contained)见第6章)取代,这个概念,减少了概念含义的情感色彩;自我是有限的,就如同我们前面举的那个例子「我该以不同的方式对待我妻子」,自我的概念也被真实的演化和浮现的概念取代;自我概念因为多余干脆消失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塔维斯托克诊所的一次研讨会上,比昂曾经说,他没发现结构理论有什么用。

ba3P9Zf/RQ|6jLWF!A0

,{2e]By*w0比昂与克莱恩学派心理学空间 Mg(H8X5ekr eyF[

'gDQ?X P Q0克莱恩的忠实弟子们接受比昂早期的观点,但是,对他后期著作中的观点持怀疑态度。一位资格较老的克莱恩派学者曾经说:比昂在1963年那本《精神分析的元素》(Elements of Psycho-Analysis)之后,没写过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其它一些人认为,他离开英格兰的时候能力退化了;并且他后期的每一件作品都不值得重视,因为那是一个衰老男人漫无边际的混乱的思想。比昂与克莱恩学派的关键分歧点集中在比昂的《转化》(Transformations)和《专注与解析》(Attention and Interpretation)这两部著作上。我们所关注的是为什么后期的比昂不被克莱恩学派所接受。心理学空间f1H"|8S1vAm5B W&\2R!s

心理学空间 ]\R-p;A

我们认为,第一个原因是他提出的关于「0」的概念,这个概念最初出现在《转化》中,在《专注与解析》中,O的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阐述。比昂是这样定义 0 的:心理学空间B%rV?J _2m8ma#A

dr)[H.}7O(q-I6{&C0O代表终极现实,我们可以用诸如「终极现实」、「绝对真理」、「神性」、「无限」或者「事物的本质」等词汇来代表 0 这一终极现实。 (Bion 1970: 26)

8W*roQ ju yOxI0

9LLonJz1KyS00 这一概念因而具有形上学或宗教色彩。克莱恩对于宗教和哲学不感兴趣,但也不反对(Elliott Jaques在1995年私人通讯提供的看法。)。但克莱恩的一些忠实追随者,就像佛洛伊德一样,坚定不移地反宗教;并且,非常狂热地反对任何具有宗教气息的哲学见解。他们坚定地坚守佛洛伊德的无神论观点和实证主义作风。当比昂创建 0 这一概念的时候,最初只是把 0 作为一个宗教的(原注3:所谓「宗教的」,我们认为是将人类视为其有超越学下生理需要意图的生物。)和形上学的概念。克莱恩学派的学者从那时起,就迅速地与比昂的思想脱离。心理学空间N+T1L4N lc:N

Oj:JB(a d0以个人化行动来追求自己的领会,一直是比昂在认知上与情感上竭力要达到的目标。预先的设想(pre-conception)就是寻求对于选定的事实加以实现并且发现其中的意义,这都是这种意念的表达。本质上,个人化行动来追求自己的领会,对于所接受的教育具有颠覆性或潜在的颠覆性。一些克莱恩学者已经成了新正统的守护者。在科学发展史上,这是一种很熟悉的现象。Koestler曾经对此进行过辛辣的描述:心理学空间`d2z2J:{o.Y.}?`5n

心理学空间9T5HTLz{

「随着几位作为先头部队的天才带来的陡然跃进,新的领域展开了,但随后跟来的一群平庸的人潮就占领了这个领域。很快,新的革命转向成功新的正统,于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下面的征兆:单一面向、过度强调的专业、丧失与其它思想的接触,最后,脱离了现实。我们可以发现,在每一时代的每一学科,这种现象似乎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这浮现形成的正统,慢慢僵硬成思想上的封闭系统,不愿意或者不能吸收新的基于经验的材料和信息,也不能使自己适应其它思想领域里那些有价值的变化。」 (Koestler 19755: 275)心理学空间6|h$R@%D

Dz8w$`+iLp0因而,比昂「以个人化行动来追求自己的领会」理念和勇气的出现,对于那些维护克莱恩教导之纯洁性充满焦虑的人是一种威胁。这种排斥态度更容易出现在那些长期受某个科学文化团体所培养下生活的人中强烈地感受到。例如,据说如果小说家鲁西迪(Salman Rushdie)不是巴基斯坦人,并且没有接受穆斯林教育,那么,他将不会招致宗教裁决。当一个人原本接受了一个团体的教育,而由于接纳了一种新的与原来团体不同的观点的时候,这个团体会感觉遭到了背叛,并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7ODV)iD-e0心理学空间(n$@1R#KEE:A%b(i&L @8U'|q%w

唯有在比昂的后期著作《专注与解析》出现以之后,比昂早期思想的全部内涵才清晰地展示在克莱恩的那些追随者面前。

'n)u9`3l,F0

Ic/ZHWk A0比昂的思想最接近克莱恩学派,他的很多关键概念都是直接从克莱恩学派吸收来的,比如投射认同、分裂、死亡本能、偏执分裂-抑郁状态等。但是,他采用的上述概念服务于不同的观念体系—一种新的后设心理学。在他的《第二种思想》(Second Thought, 1967)里一篇关于精神病的文章中,他引用了死亡本能的概念,但是,在他后来形成自己思想体系的著作《从体验中学习》(1962)、《精神分析的元素》(1965)以及《转化》(1965)中,他都不再使用这一概念。心理学空间MGi@r-m(pqQ

心理学空间/^`PP;M^A

克莱恩派很关注心理现实、内部客体以及心理变化,比昂也是这样的。那么,比昂的方法与那些坚定信奉佛洛伊德或克莱恩的人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以指出如下的一些不同点:克莱恩比较关注心智发育过程,和贪欲及嫉妒的力量对心智发育的破坏。比昂的方法比较积极。他的探究范围比其它那些人更广泛。他关注人类以往的演化,也关注人类将来的趋向。这些智慧的意向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相信,这不是问题的关键。比昂的着眼点是一个真实或真理,这种真实是未知的,因为它是不可知的,他将这种真实称之为「0」。这完全不同于他的前人克莱恩或佛洛伊德。他们的着眼点基本上围绕着本能冲动。这里,我们就有了两种从根本上不同的个人模式,这种个人模式可以区别比昂与克莱恩以及佛洛伊德。以0或终极真实为起点,比昂开拓出了自己的领域。精神分析成了一种0的表达方式,精神分析是比昂进入0状态的切入点。聆听比昂演讲的时候,人们会有一个清晰的印象,这个演讲者所关注的,在广度和深度上,远远超越一个学科所能拥有的;大部分克莱恩派学者、伦敦精神分析学会学者或美国的学者都不具备这种风范和境界。

!R.z5kx4A:A VfN(C'U0

|m0G%x;M0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比昂在克莱恩的督导下进入了精神分析领域,并且基于可以独立思考和行动这样一个前提,继续追随克莱恩。如果这个推测没错的话,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就是这样的——比昂成了一个独立的思想者,深受克莱恩影响,但不是照搬克莱恩的思想。克莱恩这样一个团体与比昂这样一个人的关系,是需要另外一个章节来说明的问题。心理学空间 yI\eh:J.YN

心理学空间 Z3eF3oN?-W

读者需要把那些精神分析中的教条尽可能抛掉。顽固地坚持这些理论,会阻碍读者对于比昂精神分析思想的理解。与佛洛伊德的理论比较,当我们发现,比昂的思想多么离经叛道的时候,我们会受到震动。我们认为,那些固守着佛洛伊德理论教条的人,将无法真正理解比昂所做的工作。比昂也运用一些佛洛伊德和克莱恩的理论,这可能会导致一些分析师认为,比昂的思想还是在佛洛伊德和克莱恩的理论框架内。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他用他们理论的一部分去说明一些现象,但是,他的分析性描述则暗示了对于佛洛伊德和克莱恩理论体系的一些基本原则的拒绝。

4Tfg5G7XQ0

TwB1B#v0

q V }NK r D E qQ"Z0心理学空间0Q!J4lv \

心理学空间f5akJXhaQM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比昂 克莱恩 苏晓波 佛洛伊德
«比昂思想的哲学来源 比昂/拜昂 Wilfred Bion
《比昂/拜昂 Wilfred Bion》
拜昂的容纳功能理论及其对精神病的理解»
延伸阅读· · · · · ·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