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宾斯万格存在分析的治疗技术
作者: 魏宏波 任其平 / 5392次阅读 时间: 2017年2月02日
来源: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3 标签: 宾斯万格 存在分析 精神分析 任其平 魏宏波 治疗技术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H Eq'STJ7m|b-T*k

宾斯万格存在分析治疗技术
魏宏波,任其平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3
心理学空间?9W]E$?\

心理学空间P*`:`nU+T#[#K

 摘 要:宾斯万格在坚信精神分析治疗技术的同时,也坚决批评精神分析的生物学的和决定论的基础,并把精神分析与存在主义哲学和现象学进行创造性的整合,形成了带有整合特色的存在分析的治疗技术,即对话交流的技术、工作治疗的技术、精神分析的整合技术。其治疗的目的旨在探讨个人存在的整体经验,而非发现普遍性的心理法则。

7o~$ip%se0

*}i:w8^ v3o8| r(a&`0 关键词:宾斯万格;存在分析;精神分析;治疗技术心理学空间@-X'h}#p(gWx

O#lM5OP0中图分类号: 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 - 4608 (2011) 03 - 0121 - 05 收稿日期: 2011 - 02 - 22

F(P n/Quv0心理学空间2OUf/D0`2I;g

作者简介:魏宏波,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任其平,博士,南京晓庄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211171心理学空间1R(ZG0h(M K0A&Kx"S.L

"C&t iV8AL8^0瑞士著名的精神病学家路德维希·宾斯万格(Ludwig B inswanger, 1881—1966 )是欧洲存在精神分析学的创立者。他起先积极地追随弗洛伊德,并接受经典精神分析的学习和训练,在临床实践中严格遵循精神分析的理论。后来,宾斯万格把目光转向其他学说。他首先吸纳了新康德主义的理论,又从新康德主义转向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然后把精神分析与存在主义哲学和现象学进行创造性的整合,创造了自己的存在分析学( existen2tial analysis)思想。

'w0mp/p|ZT#sS0心理学空间&{P _+PCV6i/l

 存在分析治疗是当代众多心理治疗方法中的一种,也是带有人本主义倾向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存在分析治疗是把人的现实存在作为最真实、最有意义、最合理的东西来接受,认为这种现实存在是人认识自己及其外部世界的一种方式,是其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根本所在。严格地说,宾斯万格并没有主张采用任何一种特殊的治疗技术。作为治疗学家, 他是一位折中主义者( Sp iegelberg, 1972 ) 。如果仔细研究宾斯万格一生的临床治疗实践,那么我们可以对宾斯万格存在分析治疗技术的特点概括为: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是具体方法,又是哲学方法论。

jXNb3a)J0

v G+Mwi |:k0一、对话交流的技术心理学空间 SF$e"a#e? I*B

a{9Cl4~3T*D i0 宾斯万格对治疗技术的运用是基于他对病人“症状( symp tom) ”的一种存在论上的理解。他认为,症状预示着病人身陷交往形式之中的存在性问题,是对无法忍受的生活环境的“出口(wayout) ”(Rychlak, 1973) 。症状常常隐含着个体不愿展开的世界关系。宾斯万格把神经症看作是此在( dasein)持续不断萎缩的表现,也是对自主性和独立性的自我放弃。当个体完全放弃这种独立性和自主性,丧失了真正的自我,并生活在幻想之中时,自我所选择的不自由必然会使个体逐渐变成神经症或精神病患者。基于这样的理解,建立对话交流的治疗关系既是一种治疗的前提条件,也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治疗技术。因为在存在分析治疗的视野来看,病人改变的力量来自于自我对于真实的投入,所以在自我形成的过程中,病人主要的需要是与有经验的人建立治疗的同盟关系。只有建立起了这种互相信任的治疗关系,病人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治疗过程中。应该说,建立这样的对话关系确实是存在分析治疗的前提。说“对话交流”是存在分析的一种方法,更多是指为了使治疗师走进病人的心灵世界、解决病人心灵困惑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说“对话交流”是一种治疗技术,更多强调治疗师解决病人心理问题的具体操作技巧。可以说,这些说法只是从不同的侧重点来强调“对话交流”而已。

H9[g)SQ0

-cP3pMp0Q!F'Y0 作为一种治疗技术,对话交流就需要治疗师首先要营造一种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病人通过与治疗师的对话交流,发现并分析存在的问题,获得领悟,摆脱单一和狭窄的个人世界设计,重新创造自我,寻找生活的意义,去过本真的生活。所谓世界设计(world2design) 是指个体怎样看待和接受世界。世界设计是区分存在分析和精神分析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它影响着宾斯万格案例研究中的心理治疗的风格。宾斯万格认为,在这种治疗性的交流( therapeutic encounter)中,治疗师应该是病人信赖的朋友,或是登山向导,病人是治疗师的伙伴。对话交流治疗的实质就是在治疗师和病人之间建立伙伴关系。伙伴是某一个此在对另一个此在的真正在场,一个此在对另一个此在的“敞开( disclosedness) ”。宾斯万格对埃伦·韦斯特治疗时,主要采用的就是这种治疗技术。我们可以通过埃伦·韦斯特写给父母的信得知这一点。她写道:“今天,宾斯万格又与我谈了一个小时, ……我必须要说:他似乎非常优秀和聪明,并且非常非常地善解人意。我再也体验不到生病中的失望了,我沉浸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之中。……他今天对我说:‘我不强迫你做什么,但我也不允许自己受你指使(Naamah Akavia, 2008) 。’”由此可见,对话交流中的治疗师和病人之间是平等伙伴关系,这多少改变了埃伦以前的那种极不配合的治疗态度。几个月后,埃伦在给她父母的信中又写道:“宾斯万格每天与我进行两次谈话,上午大约在10点左右,下午大概在5到7点钟之间。他确实没有做什么,因为他说,我主要是休息,时间会让我康复。但是,他的谈话和持续的关心是有益的:他总是让我描述白天和晚上的具体课程,试图激发我的信心,敦促我向他进行倾诉, ……帮助我度过特别压抑的时光(Naamah Akavia,2008) 。”可见,宾斯万格和埃伦之间已经形成了相互信任的同盟治疗关系,二者之间有着更多的心理相容。所以,移情和反移情被看作“伙伴”关系的固有内容。有了这种伙伴关系,主要是治疗师与病人共享存在的整体,要与病人共享其全部的经验世界。因此,宾斯万格指出,治疗师与病人之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对此,他说:“最重要的内涵不只是把‘病人’作为科学对象的态度。重要的是他与病人的关系,一种平等地建立在关心和爱之上的关系。因此,正是这种作为精神病学家的特性,他就可以获得超越事实性知识之外的内容。”(Needleman, 1963)宾斯万格认为,这种对话交流的技术应该贯穿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治疗师始终都应该保持这种对病人的关心和爱,都应该平等地、真诚地与病人进行交流。只有这样,治疗师才能唤醒病人重新创造自我的信心和潜能,病人才能真正走出心灵的阴霾和迷惘。尽管埃伦·韦斯特后来还是自杀了,但宾斯万格的这种建议对临床治疗师来说,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u*XOCE!ND5Qf(q D/S8w0心理学空间mK.A7u9oRb

 我们通过对宾斯万格的对话交流的治疗技术的分析,发现这种治疗技术与卡尔·罗杰斯(CarlRogers)的来访者中心疗法(Client2centered thera2py)相似,准确地说,应该是罗杰斯的治疗技术与宾斯万格的治疗技术相似。罗杰斯认为,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治疗师的无条件积极关注,为来访者创造了一个在其中能探讨问题并有安全感的环境。宾斯万格的对话交流技术不刻意强调人的自我发现,倒是更强调治疗师与病人建立起所有重要的关系。在对话交流中,病人的自我概念可能变化,但这种变化在形成本真中不是预定的必要角色,也不是治疗的关键;治疗的变化和形成本真的关键不是病人的自我概念,而是关系。运用这种对话交流的治疗技术,目的是引导病人走出个人世界,融入共同世界,形成“存在交往”的存在样态, 从而使人在寻求意义中生活。

Sj pR:E1q ];u0

v4mzb7O)AR3Y0 二、工作治疗的技术

cT Y8yn9pa0心理学空间xo5?/M Z k

 宾斯万格在拜里佛疗养院担任主管一职长达45年之久,这一时期也是拜里佛疗养院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的拜里佛疗养院在整个欧洲都声名远扬。拜里佛疗养院之所以这样引人注目,主要是因为疗养院在治疗神经症和精神病病人的临床效果上较其他疗养院好。而这又与宾斯万格密不可分。宾斯万格具有创新的精神,他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神经症和精神病的治疗模式,实施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技术。比如,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他就明确提出了包括系统的精神分析、工作治疗、重新培育、身体治疗和化学治疗、反对自杀的安全教育等一系列的治疗方案(Lanzoni, 2001) 。工作治疗(work therapy)是疗效较好的一种治疗技术,主要包括手上技巧的活动(包括园艺、编织、木工和编篮子等)和全身心参与的各种农业生产劳动等;另外,装订书籍和健身治疗也属于此列。疗养院的工作治疗程序显得非常紧凑和系统。大多数病人每天的活动程序包括:起床、吃饭、静思、园艺或其他类型的工作治疗、喝咖啡、听讲座或言语教学。至于每个病人的具体安排都是由医护人员或治疗学家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具体制订。教学包括外语、音乐、历史和商业活动。由此可见,拜里佛疗养院简直就是一个小社会,治疗就是让病人在这个像家庭般温馨的小社会里获得暂时的心灵安顿和精神皈依。宾斯万格意在强调病人在治疗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主动体验,从而改善病人的心态,让病人重新发现自我并创造自我,形成和接纳多样的存在样态,最终摆脱单一而狭窄的世界设计的束缚。比如,他让病人参与园艺活动、生产劳动、体育锻炼等,确实让不少病人产生了更为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深刻的生命感悟。这种存在样态是“消失了时间和运动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人发生相互关系的不是现实的某种个别方面,而是存在的总体(阿·米·鲁特凯维奇, 1989) 。”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病人对自己、对他人、世界的看法。所以,宾斯万格认为,一旦病人处于这种存在样态,其治疗效果就会明显改善。他说:“治疗师将会发现,假如人们对特定病人的世界的探究不是时间结构而是空间结构,那么治疗病人的目标会更迅速实现(Ruiten Beek, 1962) 。”临床实践也确实证明,宾斯万格运用这种技术后的治疗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比如,有一个患有青春期痴呆症的病人,被安置在封闭的病房里,每天都坚持要其在病房进行工作的拓展性训练并严格按要求执行,情况很快得到改观。由此可以看出,宾斯万格是个注重实际和强调实际治疗效果的精神病学家。心理学空间*Ar4\?R

心理学空间CvUsg m\

 当然,工作治疗必须和重新培育、身体治疗等技术结合起来。重新培育( re2educate)主要是针对病人消极的自我概念和单一、狭窄的世界设计而实施的治疗方案。具体是培养病人拥有一种新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目的是为了重新塑造病人的自我概念,使病人在共同世界中建构起双重模式( dualmode) ,从而真正接纳现实,走向未来。这也就是病人与自己的生活达成协议的过程。在拜里佛疗养院中,身体治疗也是配合工作治疗技术而实施的,主要包括水疗、按摩、体操、休息、食疗以及药物治疗(如镇静剂)等。这种身体治疗是体现疗养院对病人关爱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可见,这种治疗技术的使用完全是基于宾斯万格对病人“生病”的独特理解。他认为,病人生病主要是病人的“生活”生病了。为此,要想改变病人的症状,最好的技术就是改变病人不当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所以,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宾斯万格认为疗养院就是一组课程,一个进行教育或训练的机构,这能有效地控制和指导病人的活动,直至达到积极的结果。看来,宾斯万格已经把心理治疗当作病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这样,他对这些治疗技术的使用也就不那么过于强调了。

0|Gb5{~[0

,p r0|4A3bG;Z0 三、精神分析的“整合式”治疗技术

1wI'd5P'j Q[#]0

1@%O ?pj+E^0 宾斯万格自从作为正统的精神分析学家而开始其职业生涯时起,他的治疗技术相对来说是比较传统的。众所周知,精神分析的治疗技术主要包括:自由联想、析梦技术、失误分析、移情分析、阻抗分析和解释技术。而宾斯万格在临床实践中都使用过这些技术。在1909—1911年间,他曾用精神分析的治疗技术对两个歇斯底里病人进行了案例研究,并发表了研究成果。他的第一个病人叫伊尔玛( Irma) ,患有歇斯底里症。他用精神分析的治疗技术治愈了伊尔玛,这个案例曾受到弗洛伊德的高度赞赏。宾斯万格早期一直追随弗洛伊德,又是荣格的学生,他的内心深处已经烙上了精神分析的印记,时时都会闪现精神分析的灵感。况且,他只有通过尝试采用这些治疗技术,才能清楚地知晓精神分析的那些技术不能解释他的那些病人的存在状态。对一个行事谨慎和认真的临床医生来说,宾斯万格在职业生涯初期一直就在运用着精神分析的治疗技术,这一点毋庸置疑;他在后来的临床实践中也会根据实际需要,会随时运用这些技术,只是这种运用更带有“综合”的趋向,是与别的技术一同使用的。例如,解释的技术就是为了澄清病人的某种世界设计,尽管在得到某种启示之前,这种技术的运用要花很长时间(Rychlak, 1973) 。宾斯万格在对洛拉·福斯的案例研究中,就一直采用这种技术。洛拉住院后的八个月,情况变得更为复杂,她的焦虑集中在某一个护士身上,那个护士是一个特别漂亮和灵巧的姑娘。洛拉之所以害怕那位护士,是因为那位护士拥有一把同她父亲一样的雨伞,并且总是喜欢随意乱放,这使她感到很恐惧。当宾斯万格向她解释、澄清这些情况的时候,她变得更为心烦意乱(Needleman, 1963) 。于是,宾斯万格为了向洛拉澄清她的世界设计,花了好长时间,并且与精神分析的析梦技术相结合才使洛拉的病情有所转机。当然,宾斯万格的解释技术与传统精神分析的观点仍然有差异。传统的精神分析更多的是从“过去”的视角来进行解释,而存在分析主要着眼于“当前”。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宾斯万格在临床实践中所借用的精神分析的治疗技术,应该说是精神分析的“整合式”治疗技术,宾斯万格主要是从存在论的角度来使用这些技术的。

5z @;VZwD_|?0

2w3rd#aI4F!u0 宾斯万格在他的存在分析中,避免了弗洛伊德式的“快乐原则”、“现实原则”,他对经典的精神分析的医学模式是持批评态度的。因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有时对病人很难进行诊断,所采用的自由联想、梦的解析和对日常生活状况的分析等治疗技术所显示的治疗效果也不能令人满意。所以,他在治疗中采用过梦的分析、生活史的分析等治疗技术,都是从存在人类学的角度来进行阐释的。这些治疗技术的运用也是宾斯万格基于对“症状”的理解。他认为,症状是人的整个存在形式及其整个生活作风变化的表现。例如,宾斯万格认为,做梦也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人实际所做的梦就是他自己内部生活史的反映。鉴于此,治疗师就可以凭借梦的分析技术来揭开病人的在世之在的结构,并帮助病人从绝对化了的、受限制的世界设计中摆脱出来,获得自由。对此,宾斯万格指出:“正是通过梦的结构,治疗师首先能向病人展示在世之在结构的全貌;其次,他能以此为基础,使病人从存在可能性的整体中获得自由,换言之,使病人在敞开的决定中获得自由。用海德格尔的表述,他能将生存从梦中的生存‘重新恢复’到其自身存在的真实地位(Ruiten Beek,1962) 。”心理学空间7^"I*va[^/^

心理学空间)R^+o\\5V;G;H-F

 可见,宾斯万格的这种析梦技术不同于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技术,这是一种对病人世界进行现象学描述的技术,是对梦的结构进行阐释的技术。这种治疗技术依赖于病人的自我理解,并把病人的自我理解看作治疗变化的效果。治疗的任务就是使病人的世界设计产生明显的变化,病人的世界设计的变化就成为治疗的关键。通过病人的自我理解,治疗师就能将此在萎缩的重要原因展示给病人。由于病人使自己的世界设计越来越明晰,自我理解也就能够使病人摆脱有限的世界设计而转向与别人联系并融入世界之中。心理学空间sN-l3o7v gv7I

B9}s] [#yPBd0 至于生活史的分析技术,宾斯万格的大量案例分析中都有详尽的论述。这种技术都贯穿在存在人类学的方法之中。尽管这种技术的使用有时不免带有精神分析的痕迹,但宾斯万格对病人生活史的研究主要也是在存在论意义上来阐释的。他说:“基于存在分析的精神治疗,如其它精神治疗方法一样,研究了被治疗的病人的生活史,虽然是以自己的方式来进行的。它未根据某种心理治疗流派的原则或其首选的类别的方法来解释这种生活史和病理习性。相反的,它将这种生活史理解为对病人的在世之在( being2in2the2world)的整体结构的修正(Ruiten Beek, 1962) 。”

Sy(]*Qz2V`:J0

mX:x{5a1u0 这种技术虽然是从过去的时间维度来探讨病人病因,但仍然重视将病人的整体的经验与病人的现在和将来联系起来,即强调病人的在世之在。宾斯万格在他的案例研究中,描述了病人为了达到自己心中的“理想”而表现出的不顾一切和近乎狂热的行为倾向。这种人的世界充满了自我责备,他蔑视自己,并且也感到别人蔑视自己。通过生活史的分析,病人认为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主要是因为受到遗传性、家庭环境、社会地位所安排的那些自己生存条件的限制。病人把自己的“理想”看作具有绝对的价值,而生存对于他们来说完全没有意义。宾斯万格指出,这是病人丧失了真正的“自我”,逃避到精神病的虚幻世界中去了。确实,个体有时无法摆脱环境的窘困,比如,他生活于一个父母没有爱心的家庭之中,他就不敢去大胆探索他的周围世界,也不敢与他的共同世界发生自己所希望的那种联系。这样,孩子的自我世界逐渐就充斥着自责、无能和不幸,于是就形成了“封闭”的自我内心世界,他的异常特性就被建构起来了。在宾斯万格看来,神经症和精神病患者的大部分症状都可以解释为: 病人的“理想”和达到“理想”的努力尝试总是失败的结果。所以,病人的生活史反映了病人否定自己,否定世界,甚至毁灭自己的过程,神经症和精神病就是病人本身选择的结果。心理学空间 p#]&I)TW

心理学空间~$c+d2|5UxG1@D y2\

可见,宾斯万格对精神分析的治疗技术进行了改造,他对精神分析治疗技术的采用都是非常强调对病人的在世之在的结构进行描述,紧紧围绕病人的在世之在来进行阐释,目的是想拓展病人的世界设计,使病人走出狭隘的、有限的个人世界,从而使病人获得心灵上的自由,融入共同世界,最终使病人获得本真的生存状态。

:m SlX8S3[0

2xrn3msXd Z0 值得一提的是,存在精神分析学家都具有很明确的整体观念,他们认为这种整体性还表现在空间性和时间性方面。宾斯万格对病人如何把自己的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加以限定的问题非常感兴趣(Valle & King, 1978) 。有些病人总把自己锁在“过去”的岁月,有些病人的生活空间非常有限。这就使他们的自我与世界处于一种非连续和非辩证的关系之中,失去了在世之在的整体性。宾斯万格从人的在世之在中来发现人的各种存在方式,从人的生活史中来理解人的连续且一致的存在样态,甚至把一切行为、梦、幻想以及病人经验中的偶然事件,都当作在世之在的整体性来加以阐释。对宾斯万格来说,此在本身不仅仅是静止的“存在”,它包含着在世界中运动的一种方式。因为对人的存在的认知永远不可能终止,对人的存在的认知不是基于逻辑的反省,而是对整体的想象、直觉与对任何变化的想象的认知。由此看来,这种关注病人在时间性和空间性上的研究方式,可以说也是摆脱主客分离二分法的重要体现,对人进行整体理解具有重要价值。心理学空间ai'e(Fy,c4W-w j

m`b!h i&L-L0参考文献:

4wKK9W3\e%u~5gK0M+EM0心理学空间 cU!ml.T5f^ Q

 阿·米·鲁特凯维奇:《从弗洛伊德到海德格尔———存在精神分析评述》,吴谷鹰译,北京:东方出版社, 1989年,第138页。

/X\b_ z*^:?0心理学空间x[+Z F|8yq)w|.Y` H|

Akavia, N. , 2008, “Writing‘The Case of Ellen Westp:Clinical Knowledge and Historical Rep resentation”, Science inContex t, vol. 21, no. 1, pp. 124 - 125.心理学空间7I!FC*w/P

\'dhmvWS0Karl2Ernst, B. , 2004, “Existential Analysis and Psychoanalysis: Specific Differences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Ludwig Binswanger and Sigmund Freud”, Am erican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vol. 58, no. 1, p. 36.心理学空间#lQ7Vk#~ {"TV

|-YFT#B A3vr0Lanzoni, S. M. , 2001, B ridging Phenom enology and the Clinic: Ludw ig B inswangerps‘Science of Subjectivity’, A Disserta2tion for the Degree ofDoctor of Philosophy, Harvard University, p. 65.

F5FV ^ G-cn0

8@3M"f8W(k+E0Needleman, J. , 1963, B eing2in2the2W orld: Selected Papers of Ludw ing B inswanger, New York: Basic Books, pp. 219  

@-l'~3hd0心理学空间 m1K)K vT,g

Rychlak, J. F. , 1973, Introduction to Personality and Psychotherapy: A Theory2Construction Approach, Boston: HoughtonMifflin, pp. 462 - 467.

'R0xi"| c0心理学空间"A;`&p6drF

Sp iegelberg, H. , 1972, Phenom enology in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Evanston: NorthwesternUniversity Press, p. 228.

b1Y}/Fv*Fkv X0

'T"x#CwJt ^ c0Valle, R. S. and King, M. , 1978, Ex istential2Phenom enological A lternatives for Psych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Press, p. 306.

"i yeH?;A"Tf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宾斯万格 存在分析 精神分析 任其平 魏宏波 治疗技术
«论新自体心理学的短程治疗 魏宏波
《魏宏波》
没有了»
延伸阅读· · · · · ·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