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希滕贝格的生平与学术经历
作者: 郑伟威 / 7500次阅读 时间: 2017年2月06日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2012 标签: 精神分析 利希滕贝格 自体心理学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利希滕贝格的生平与学术经历心理学空间'M'I c1MF
心理学空间zr k b'zGQ
心理学空间F2Q0DdI

心理学空间#G"F5KpR

o:YyP"l/BW H%B9B8s0
约瑟夫·利希滕贝格(Joseph Lichtenberg, 1925- )于1 925 年出生在美国巴尔的摩市( Baltimore )。他的父亲是一位律师,母亲则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利希滕贝格的父母在他9个月大时离了婚,他从小就和母亲、阿姨、外祖母一起生活,直至长大成人。对于童年时期的利希滕贝格来说,父母的分离并未给他造成多大的伤害,因为他父亲居住的地方离他家不到五个街区,他几乎每天都能见到父亲。心理学空间b9`9guG,cO$H

心理学空间hO]!i(U#M

r t-x:mB`|~2z0利希滕贝格早年接受了很多医学的熏陶。他小时候居住在一个德国犹太人的社区,周围邻居中很多人都是医疗工作者,而且他的叔叔也是一位很成功的医生,这让利希滕贝格从小就接触到了各种医学知识。在这方面,外祖母对他的影响也很大。外祖母曾说,利希滕贝格生来就应该是一个医生。事实上,这是外祖母对他的美好期望。她年轻时很想成为一名医生,但由于当时妇女无法到医学院学习,因而这一愿望一直未能实现。他的外祖母后来嫁给宾夕法尼亚州盖茨堡的一位成功商人,并在婚后不久回到了故乡巴尔的摩市。出于对医学的热情,她在当地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nsity) 旁听了医学课程,并且在利希滕贝格小时候居住的那个社区建立了一座医学图书馆。她对自己的两个女儿并不重视,认为她们没有学医的希望,但当利希滕贝格这个男孩出生时,她非常高兴,并且迫不及待地让牧师在洗礼时祝愿他能成为医生。

5P&lYMrU0

6e0]si4h;Y `J0利希滕贝格天资聪慧,学习能力非常强。他15岁完成高中课程,18岁就完成大学学业,顺利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毕业。他大学毕业的时间恰好处于二战时期,因此他在培养水手的学校找了份工作。随后,利希滕贝格在美国太平洋海军舰队指挥部担任执行军官助理,负责并处理战况记录。正是在这个时候,他产生了自主选择职业的念头。他希望按照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做什么,而不想因别人的要求而做。在不断询问自己的过程中,他想起15岁时曾阅读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当时,这本经典的精神分析书籍让他对人类的心理产生了特别浓厚的兴趣,也埋下了日后发展此项兴趣的种子。此外,尤盘·奥尼尔(EugeneO'Neill ) 所著的那些挖掘人类心灵的戏剧作品也给他留下过深刻的印象。于是,利希滕贝格决定要成为一名精神分析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考入了马里兰医科大学学习医学。利希滕贝格声称自己可能是“为了成为精神分析师才专门去医学院学习医学的人”。这种舍近及远的做法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要成为一名优秀精神分析师的信念有多么强烈。心理学空间)M(DQ,x U

心理学空间t,B7zqz!f

利希滕贝格在马里兰医科大学就读期间对学校所开设的正规课程不太满意,于是就与其他几位有相同感受的同学成立了个自己的“学院”。他们在宿舍里自学感兴趣的内容、相互交流学习的心得,这让利希滕贝格受益良多。利希滕贝格在医学院三年级时结了婚,并在父亲朋友负责的医院里实习,负责电击急救和 胰岛素休克治疗部。这是一个小医院,一些人把在这里实习视为“马里兰医科大学的耻辱”,但利希滕贝格不这样看,他认为正是因为医院比较小,他才可以承担更多责任,得到更多锻炼。心理学空间2N*o(w-F~-`

0m1g,c{ai6YMZ b!^0尽管利希滕贝格对医院的各项工作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他却一直想要成为一名精神分析师。在医学院的最后一年,他接受了一位名叫海伦( Helen,A.) 的年轻女分析师的个人分析。海伦是一位精神分析师,技术老道、经验丰富。在分析过程中,利希滕贝格对海伦产生了非常强烈的移情,井且常常哭着离开咨询窒。然而不幸的是,海伦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因非常罕见的怀孕并发症去世,他的个人分析被迫中断。心理学空间6] v9|o8t:o6ZQS3H

心理学空间Uz(QUOey{

此后,利希滕贝格卫接受了分析师李瓦尔德( Loewal,H.) 的分析训练,但他认为自己除了从李瓦尔德那里学到了“分析师不应做的事”之外什么也没学到。李瓦尔德对利希滕贝格先前的分析师海伦非常轻蔑,不认同她的个人分析。一次,当利希滕贝格因海伦的去世而哭泣时,李瓦尔德说:“她给你做的并不是分析,作为一名个人分析师,她应该做的只是握住你的手,引导你而己。”这让利希滕贝格难以接受,他不愿再接受李瓦尔德的分析训练了。

|8_yb&X](_0心理学空间$A7L&O9h8@*|

利希滕贝格在此后两三年中一直未找到告适的分析师。后来,自我心理学家李维斯·希尔(Hill,L.)向他推荐了同事鲁塞尔·安德森( Anderson,R.) 的分析训练。他在接受分析训练的同时,也开始接待病人,开展心理治疗工作。到1960 年时,利希滕贝格已成为自我心理学方面的专家,他在巴尔的摩-华盛顿精神分析研究所接诊病人、培训新的分析师。1970年,他搬迁至华盛顿,成了名私人开业的心理医生。心理学空间nlH$f UplN

心理学空间2r jti)?%W4Dn-]k L

在科赫特的《自体的分析》付梓前,他曾受《费城分析学会公报》 (Bulletinof the Philadelphia Analytic Association) 之邀为此书撰写书评,这让他注意到了科赫特的自体心理学观点,也成为他与科赫特结识的个良好契机。在利希滕贝格刚写完这篇书评时,科赫特恰好来到了华盛顿。《费城分析学会公报》的编辑邀请利希滕贝格带着他的书评到科赫特下榻的宾馆与他会面。科赫特欣然接受了利希滕贝格的书评文章,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两周后,利希滕贝格的分析训练师鲁塞尔·安德森卫邀请他参加科赫特的欢迎派对。在这个派对上,人们围着科赫特听他介绍自己的著作。利希滕贝格注意到,科赫特在介绍时逐一回答了他在书评中提出的几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这让他对科赫特非常钦佩。他在第4次自我分析时,开始采用《自体的分析》的观点做作为指导,处理个人分析中尚未解决的问题。

AW)OU ?TYlz0心理学空间'^1s3\US ^~n

之后,利希滕贝格开始走出自我心理学阵营,加入到自己更感兴趣的自体心理学阵营。他受邀参加了芝加哥举办的第一次自体心理学会议,并开设了一个工作坊。他在会上结识了许事见解独到的自体心理学家,他们在科赫特之后都有志于发展自己独特的理论。其中,提出主体间性理论的斯托罗洛(Stolorow,R.D.)与利希滕贝格结下了深厚友谊,他们长期保持通信,斯托罗洛的理论观点对利希滕贝格的启发非常大。

hA"xF e YN;W\0心理学空间N nppgV9p

利希滕贝格对自体心理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始于20 世纪70 年代后期。当时,在美国心理学会举办的一场关于“客体发展”的讨论会上,自体心理学家丹尼 尔·夏皮罗(Shapiro,D.)提出精神分析学者应该更多关注心理学领域有关婴儿研究的成果,并且他还鼓励利希滕贝格尝试进行这方面的整合研究。受此启发,利希滕贝格开始着手这项研究工作。然而,由于当时有关婴儿的研究文献资料非常有限,而且己有的研究成果又难以与精神分析理论相结合,因而从一开始利希滕贝格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不过,他最终于1983 年成功出版了《精神分析和婴儿研究》( Psychoanalysis and Infant Research ) 一书。该书全面概括了0-2 岁婴儿的研究成果,被认为是婴儿观察研究方面非常重要的书籍。自体心理学家丹尼尔·斯特恩( Stern,D.B.)在这本书的基础上撰写出了《婴儿的人际世界》(TheInterpersonal World of the lnfant, 1985 ) ,在精神分析学领域产生了轰动,而它反过来又对利希滕贝格构思动机系统理论提供了启发。

"M#yUT@0

wq/Qxox(^]i$n0利希滕贝格根据这些婴儿研究发现对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提出了质疑,他认为精神分析学的理论不应建立在“结构”的基础上,而应建立在“系统”这个概念之上,由此他开始重新关注动机这个精神分析学中最基础的概念。于是,利希滕贝格从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出发,结合手头己有的母婴观察数据,概括出了五种基本动机,并于1989 年撰写了《精神分析与动机》( Psychoanalysis and Motivation) 一书。该书的出版标志着利希滕贝格动机系统理论正式形成,依据这个理论,利希滕贝格与弗兰克( Frank,L)、吉姆(Jim,F) 等人合作提出了一些列相应的临床方法和技术,井于1992 年出版了《自体和动机系统:一种精神分析技术理论》(Self and Motivational Systems: Toward a Theory of Psychoanalytic Technique) 这本书。到目前为止,利希滕贝格共出版了10 部专著或合著,撰写了20 多篇学术论文,并且还在继续发展着他的动机系统理论和相应的临床技术。心理学空间9q_/Xm2\NN-U

iDT.?j7p&ok$q,S(^K0此外,利希滕贝格还在一些学术机构担任职务,如国际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Psychoanalytic Self Psychology) 顾问委员会的委员,(精神分析探索) (Psychoanalytic inquiry) 的编委等。可以说,利希滕贝格是自体心理学阵营中一位有着重要影响的干将,对自体心理学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z[J7LMm3_en0

心理学空间\{%s9Z5~

心理学空间*SxN&D En;y1]/r2U

利希滕贝格的主要著作包括《精神分析与动机》 (Psychoanalysis and Motivation 1989) 、《精神分析与婴儿研究》 (Psychoanalysis and Infant Research 1983 )、《自体和动机系统:一种精神分析技束的理论》(Self and Motivational Systems: Towards A Theory of Psychoanalytic Technique 1992)、《临床交流:来自自体和动机系统的技术》(The Clinical Exchange: Techniques Derived from Self and Motivational Systems 1996) 、《探寻的精神:精神分析中的交流》(A Spirit of Inquiry: Communication in Psychoanalysis 2002)、《技术和精神:探索性心理治疗导论》(Craft and Spirit: A Guide to the Exploratory Psychotherapies 2005) 、《跨过羞耻感之沟壑的感觉和性欲》(Sensuality and Sexuality Across the Divide of Shame 2008) 。其中,《精神分析与动机》是了解其动机系统理论的代表著作,它“为精神分析学的探索式技术提供了一个基础”。《自体和动机系统一种精神分析技术的理论》是利希滕贝格根据动机系统理论对其临床技术的初步构思,而《临床交流:来自自体和动机系统的技术》则标志着他的临床技术的成熟。

+M9jt"JV0心理学空间mxdU7R6s&S*g

在《精神分析与动机》一书中,利希滕贝格开宗明义地指出了精神分析不同学派在动机研究方面的缺陷和不足,提出了动机系统的概念,井逐一介绍了动机系统的五个于系统:基于调节生理需求的动机系统、依恋-亲和动机系统、探索-坚持动机系统、厌恶动机系统、感觉-性欲动机系统。他在书中首先详细回顾了精神分析学历史上对以上五种动机系统的研究,并从当代婴儿研究的新发现和新观点出发,提出疑问。其次,他在书中不仅介绍了五个子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还提供了自己的临床相关案例作为对其理论的支持。此外,他还以各子系统主要的情感、生活经验以及自体的作用为隐线,展开全书的讨论。最后,他还介绍了一些动机系统理论的临床观点和临床技术。值得一提的是,利希滕贝格在该书的最 后一章还加入了哈德利(Hadley,J.)关于动机系统的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这为其理论架设了另一条研究路径。尽管他只是将此内容作为该书的补充,但是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动机系统在神经科学中的研究价值。

K+M1|c\.j:Kf5y0

"H}5POi8y0《自体和动机系统:一种精神分析技术的理论》则更注重探讨精神分析的临床技术。利希滕贝格以《精神分析与动机》中提出的动机系统理论为基础,首先重点阐述了自己在治疗实践中发展出的模型场景(Model Scense)技术,介绍了这一技术在精神分析过程中的实际运用。此外,该书还提到了知觉的神入模式、探索式谈话等技术,并结合动机系统理论探讨了与技术息息相关的各种主题,例如潜意识、自体客体经验、自体形成发展等,而这也为进一步修正临床技术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自体和动机系统: 一种精神分析技术的理论》相比。(临床交流:来自自体和动机系统的技术》对临床技术的研究则更加全面系统。利希滕贝格在书中提出了精神分析临床必须遵守的10 项核心原则,每一项原则都结合了一个具体的临床案例,使读者可以清楚明了这10 项原则在精神分析实践中是如何应用的,从而在实践层面丰富了动机系统理论的意义。

$cK!xdF]'V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精神分析 利希滕贝格 自体心理学
«利希滕贝格的动机系统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利希滕贝格 Lichtenberg
《利希滕贝格 Lichtenberg》
没有了»
延伸阅读· · · · · ·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