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A.米切尔的成长历程
作者: 蔡智勇 / 6686次阅读 时间: 2017年3月02日
标签: 蔡智勇 米切尔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w AEJa)V0史蒂芬A.米切尔(Stephen A.Mitchell,1946-2000)被公认是最近在美国蓬勃兴起的关系精神分析理论的领军人物。他深刻地影响了许多当代美国精神分析师对他们职业的思考和实践方式。他是一名多产且富有创造性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也是《精神分析对话》(Psychoanalytic Dialogues)的创办者。这本杂志是传播与推进关系精神分析思想的主要阵地。他还以非IPA 成员的身份参加了《国际精神分析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北美编辑委员会(North American Editorial Board[1997-99])工作,这在《国际精神分析杂志》历史上尚属首次。除此之外,米切尔还担任纽约大学精神分析与心理治疗博士后项目(New York University's postdoctoral program in psychoanalysis andpsychotherapy)的兼职教授和临床督导以及威廉·阿兰森·怀特学院(the WilliamAlanson White Institute)的培训与督导分析师。与此同时,米切尔还积极地到各地宣讲关系精神分析理论,他是精神分析领域的政治家,一直致力于关心精神分析领域中的弱势群体,消除一些不公正的歧视,建立了具有广泛包容性的新精神分析组织。2000 年12 月21 日,米切尔在其纽约的寓所中进行有氧锻炼的时候,因心脏病突发而不幸逝世,年仅54 岁。他的过早突然逝世,给其家人以及他在纽约以及全世界的朋友、同事、学生以及崇拜者带来了强烈的痛苦,同时也是整个精神分析尤其是关系精神分析领域的巨大损失。心理学空间0Q'd.|)hGu,P-B

心理学空间F&wR7@EQ

1946 年7 月23 日,米切尔出生于美国曼哈顿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他的父亲斯坦利(Stanley,Mitchell)是一名会计师,母亲莉莲(Lillian)是一名法律秘书,弟弟理查德(Richard)比他小5 岁。在米切尔1 岁的时候,他们举家迁往邻近的新泽西州。他的童年先后在新泽西州的瑞基菲尔德(Ridgefield)和伯根菲尔德(Bergenfield)度过。米切尔的外祖父母、舅舅、阿姨以及表兄弟姐妹也都住在附近,他们之间的来往非常频繁。米切尔出生的家庭是一个非宗教的犹太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并且非常热衷于讨论政治和知识问题,经常就这些问题发生激烈的争论。米切尔从小就耳濡目染了这些争论,并被那些在争论中强烈地鄙视处于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显示出鲜明的反叛个性的人物所吸引,例如,他最喜爱的叔叔是一名共产主义者,在麦卡锡时代(McCarthy years),他的这个叔叔整天都在东躲西藏。米切尔的这种家庭背景与其后来激进的精神分析观点之间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如果我们在了解了米切尔原生家庭的这种氛围之后,再来回顾他的整个职业生涯,那么,我们也就不会对他从一开始就完全致力于挑战那些他认为是荒谬无效的精神分析传统,从而建立自己的激进精神分析理论的行为而感到奇怪了。因为正是米切尔的这种独特的成长背景,才使他在若干年后逐渐地成为一位精神分析理论的激进革命者。

zi~C'eq@K0

"gfK0IN:oc }0米切尔是一个天资过人、充满活力、兴趣广泛的人。这在他的学生时代就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的学习成绩非常优异,而且还特别地热爱运动,是其所在学校的一名运动健将,尤其擅长于网球。除此之外,他还酷爱音乐,是当地一名出色的钢琴师。在他16 岁的时候,米切尔转到了纽约市的霍瑞斯·曼高级中学(the Horace Mann High School),这是一所竞争压力非常大的中学。尽管如此,他还是以其一贯的优异成绩申请到了耶鲁大学的入学资格。米切尔与精神分析的结缘也正是从其中学时代开始的。米切尔说,“像精神分析领域中的许多人一样,我也是首先被弗洛伊德本人的思想所吸引。我记不得我是怎样在无意中发现了弗洛伊德的著作,但是在我中学三年级与四年级之间的那个夏季,我花了大部分的时间如饥似渴地读完了五卷本的弗洛伊德文集。”心理学空间[ _/t9k0oW6cS$E:}1A

0i"GQ%F&lc%H Ba0米切尔正是怀着到心理学课程里去进一步探究弗洛伊德的目的而进入耶鲁大学。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他未能如愿。因为尽管他非常地喜爱心理学并深深地为它所吸引,但是他却极其厌烦实验心理学。因此,他最终只选择了唯一一门跨学科的主修科目——历史:艺术与文学(History:the Arts & Letters)。这是一门非常精彩的课程,它探索了文学与艺术从中世纪后期到20 世纪的整个发展历程。通过对这门跨学科的主修科目的研习,米切尔积累了一些有关方法论的素养,他曾经在《我的精神分析旅程》(My Psychoanalytic Journey)这篇论文中说过,他在“历史:艺术与文学”这门课程中学到了许多结构的、比较的思维方法。所有的这些方法贯穿于他后来的所有著作之中,成为了其中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同时也正是这些特征让米切尔逐渐地处于关系精神分析领域的领军地位。例如,他所提出的精神分析关系理论就是以比较性、整合性与宽泛性为其主要特征的。他善于在比较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吸收和整合一些精神分析学家所提出的理论的精华部分,从而发展出自己的精神分析关系理论,这种整合取向也体现了米切尔的广博知识面与宽广视野。

wU\?t-U0心理学空间+T2nF9PD Y|NL

耶鲁大学的这段学习经历为米切尔后来灿烂的职业生涯奠定了一个坚实基础。耶鲁大学深厚而广博的文化知识氛围为他的茁壮成长提供了一片沃土,沉浸于这种氛围之中的米切尔逐渐形成了宽广的视野以及对知识的纯粹喜爱与追求。米切尔那种对知识的纯粹喜爱与追求极大地感染和影响了其周围的同事。杰伊·格林伯格(Jay Greenberg)曾在一篇纪念米切尔的文章中提到,在他与米切尔长达4 年的合著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情绪上的起伏,他深刻地记得有一次他向米切尔抱怨他们当时所遇到的一些困难,担心他们之前所付出的努力会付诸东流而一事无成。然而米切尔却对格林伯格的抱怨不以为然,他注重的是知识以及创造知识过程的本身,而不管他的创造物是否会受到好评并进而获得相关的名望。米切尔这种纯粹地以知识为乐、以合作为乐的个性最终促成了《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客体关系》(Object Relations in Psychoanalytic Theory,1983)这本当代杰出著作的诞生,而实际上也正是他们合著的这本书让格林伯格与米切尔在精神分析领域崭露头角。格林伯格非常欣赏米切尔的这种品质,后来他曾深有体会地指出:“要想了解米切尔就要了解他的那种快乐并与他一起沉浸于那种快乐之中。”

)I9Y^'y)M"B8s:R(fh4R0心理学空间*Q*I_ckN0`v

1968 年,米切尔以最优异的成绩从耶鲁大学毕业,但是他也随即就面临着自己未来职业选择的问题,此时他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与矛盾之中。这种困惑与矛盾不仅与其家庭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而且也跟他自己的兴趣有密切的关系。1968 年,对于美国而言是动荡的一年,不仅爆发了越战,而且国内的各种思潮风起云涌,民权运动高涨,整个社会的政治氛围异常紧张,各种社会问题也都凸显出来。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他的家庭,尤其是他的祖父非常希望米切尔能够成为一名关注社会公正的律师。尽管这也是他的兴趣所在,但是米切尔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他的主要兴趣除了心理学之外还有政治与哲学。在经过一段激烈的权衡之后,米切尔决定申请攻读耶鲁大学的哲学研究生并获批准。但是这个决定并没有平息他此前就一直存在的强烈内心冲突。米切尔此时所面临问题的实质不在于选择什么样的具体职业,而在于如何协调与整合他自己的那些主要兴趣之间的冲突。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索之后,米切尔解决了自己的内心心理冲突,他将其对的政治与哲学的兴趣并入对心理学的兴趣之中,因为他逐渐地认识到要想帮助人们从政治上和社会上来改变他们自己的生活,就必须要首先从心理上来理解他们;同时,他也通过深入地领会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的思想而逐渐地发现哲学已经发生了一个错误的转向,即它过多地将焦点置于人们应该是怎样的,而不是人们事实上是怎样的。因此,米切尔最终放弃了继续留在耶鲁大学攻读哲学研究上,而决定成为一名临床精神分析师,并因此进入了纽约大学精神分析博士后项目。显然,无论是对于米切尔还是精神分析领域而言,这都是一个意义深远的决定。心理学空间5d,o |pY.M Q:h

/]'r(Z'Am%~d9{0伯尼·卡琳科维茨(Bernie Kalinkowitz)教授领导的纽约大学精神分析与心理治疗博士后项目倡导一种宽泛的精神分析取向,这里的学习氛围非常地开放、活跃与自由,学生从来没有被要求必须忠于某个流派,相反地,他们可以不受歧视地、自由地探究各个流派的思想并与各种理论取向的教师和督导交流和对话。这种学习氛围正是米切尔所欣赏与喜欢的,并且非常地适合他的个性特征。因此,尽管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在当时纽约大学非常盛行,但是米切尔仍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研究取向。在纽约大学期间,米切尔深深地被人际精神分析所吸引,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沙利文(Sullivan)与弗洛姆(Fromm)的著作,并在伯尼·弗里德兰(Bernie Friedland)的介绍下接触到了费尔贝恩(Fairbairn,W.R.D.)与哈里·冈特里普(Harry Guntrip)的思想;与此同时,他还阅读了莱斯利·法伯(Leslie Farber)一些有关存在主义与人际关系的论文,法伯的思想持续地影响着米切尔。在纽约大学的求学期间,米切尔还接受了一名现代弗洛伊德学派分析师的躺椅式分析。他认为这是一种富有意义的、卓有成效的个人分析。

%``0^~ CRD0心理学空间8Pn.|#~t|t9u1Yt

在纽约大学的这种自由、开放的氛围中,米切尔对精神分析各个流派的思想进行了广泛涉猎,这段学习经历孕育了他后来所形成的关系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对个体与社会过程的双重聚焦。在纽约大学期间,他就已经开始着重从个体与社会、心理内部与人际关系之间的辨证张力来审视一些关键的理论问题,发展出自己的概念并用以解释一些临床问题。在此期间,米切尔不仅主动副修了社区心理学,而且到哥伦比亚精神病学院(Columbia PsychiatricInstitute)实习的时候还有意识地坚持并运用这种双重焦点:半年用于社区服务,半年用于精神分析服务。1972 年米切尔从纽约大学获得了临床心理学的博士学位。心理学空间/@_q6?7`K h,X4\!H2mq

心理学空间T(k KS4EY

在结束纽约大学的这段求学经历的同时,米切尔也开启了另一段对其职业生涯与学术成就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学习与培训经历。从1972 年到1977 年,米切尔在威廉·阿兰森·怀特学院接受了更具结构化的分析培训。米切尔曾经说过,在怀特学院接受培训期间,他对各种精神分析理论的兴趣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怀特学院是由哈里·斯塔克·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克拉拉·汤普森(Clara Thompson)、埃利希·弗洛姆(Erich Fromm)所创建,是美国人际精神分析的大本营。那个时期的怀特学院正处于埃德加·列文森(EdgarLevenson)思想的支配之下,他将传统的人际精神分析理论转换和改造成是对移情-反移情现象的强调。尽管如此,米切尔仍然能够在接受人际精神分析之余,与欧文·保罗(Irving Paul)一起研究弗洛伊德的思想、与马丁·伯格曼(MartinBergman)一起探究自我心理学。除此之外,米切尔还接受了怀特学院的一名培训分析师即米尔特·扎菲罗普劳斯(Milt Zaphiropoulos)的个人分析。虽然米切尔起先对此次分析有些反感,但是他后来就慢慢地发现第二次分析在某些方面对他所产生的影响比第一次分析更大,而且此次分析采取了与第一次分析完全不同的形式即一种面对面的形式。尽管前后两次分析所采取的形式与所产生的影响都各不相同,但是米切尔却同样地珍视这两段个人分析的经验,因为两次分析均让米切尔确实体验到个体与人际这两种分析模式分别所产生的经验的深刻程度。心理学空间n]?WxI/T;R:b4q

#@nok+P3O&I0怀特学院的这段培训经历不仅深化了米切尔对各种精神分析理论流派和传统的理解,而且对形成他自己所特有的临床体验与风格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美国,精神分析师的培训历程是一段耗时很长、充满艰辛的过程。米切尔也曾经怀疑自己能否成为一名精神分析师,并且急于知道成为一名精神分析师到底需要多长时间。他的这种源自自身的压力以及急于求成的心态的缓解得益于他最喜欢的一位督导热纳瓦·古德里奇(Geneva Goodrich)的鼓励。古德里奇告诉米切尔,他自己花了7 到8 年的时间来学做精神分析。上从心理上获得释然的米切尔仍然凭借着其特有的个性和兴趣进而以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方式发展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与临床风格。他说:“我非常乐于从事临床工作,除此之外我也同样保持着对教学和写作的浓厚兴趣,这些兴趣到现在为止一直都还占据着我的大部分时间。”①米切尔根据自己的兴趣将临床实践、教学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他在大学期间就已经发现要想真正地理解某种事物,唯一的方法是独自去研究它;后来他进一步地发现要想深刻理解某种事物,最佳的途径是教授它。因此,在整个70 年代,米切尔不仅为大学本科生教了8 年的精神分析思想和一些跨学科的课程,而且还同时在许多精神分析协会里兼课。他说:“在教学中,我将不同的理论模式拆开、重构、比较,在此过程中我发现已经形成了一种自己的观点。而且,正是在描述与表达我自己的临床工作的时候,我才发现我确实已经形成了一个属于我自己的、连贯一致的临床风格”。在怀特学院期间,米切尔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这些经验不仅包括了他对患者的分析经验,而且也包括了督导对他进行的临床分析。起初,米切尔对自己的临床工作感到很担忧,因为他发现自己在临床中很容易受到督导的影响,整个临床工作经常随着督导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似乎显得有些杂乱,甚至其中的一些患者似乎也意识到了这种混乱。此时的米切尔正是通过在教学中不断地梳理自己的临床体验而逐渐地意识到:精神分析是一件极富个性的事务,屈服于督导的感受性是深刻领会他们所提供的东西的最佳途径。这个领悟消除了他的忧虑并进一步促成米切尔形成他自己独立而连贯的临床风格。米切尔说:“我很难想象可以在没有教学和写作的情况下来从事临床工作,它们与临床工作是互为补充的。”心理学空间 |"w)?.]1x"Z_h'B!U

心理学空间;XGO%lOv5N

20 世纪70 年代对米切尔而言是一段至关重要的时期,在此期间,米切尔不仅完成了自己在临床与理论上的积累,而且也结束了一段令其痛苦不堪的婚姻,从而开启了一段幸福美满的时光。1976 年米切尔在结束第一段短暂的、令其非常痛苦的婚姻之后,与玛格丽特·布莱克(Margaret Black)结婚。新的婚姻为米切尔的生活与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激情。布莱克曾经是米切尔在纽约州立精神病院实习期间的同事,现在,她已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分析师和教师,并且担任了纽约市史蒂芬·米切尔中心(the Stephen Mitchell Center)的主任。布莱克既是米切尔最亲密的生活伴侣,也是他学术上密切的合作伙伴。他们于1983 年和1986 年先后生下了两个女儿,凯特琳(Caitlin,Mitchell)与萨曼莎(Samantha,Mitchell),他们非常喜欢这两个女儿并为她们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大女儿凯特琳在两岁时就显示出科学家的一些习性,而小女儿萨曼莎则对双簧乐器和绘画有着极高的天赋。这两个女儿的到来为米切尔的生活与学术生涯增添了无数的乐趣,他曾经说过,她们的活力与幽默是自己灵感的源泉。米切尔与布莱克之间的那种亲密无间的关系也体现在他们共同的学术爱好与追求上,他们都对精神分析思想有着同样深厚的激情并立志于以一种清晰明了的方式来教授精神分析思想,以便为广大有志于精神分析的人打开一扇方便之门。基于这一目的,他们于1995 年共同完成了一本学术著作即《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现代精神分析思想史》(Freud and Beyond:A History of Modern PsychoanalysisThought)。

!a(wfx:J]0@2UVLJ6B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蔡智勇 米切尔
«从魔鬼到先祖:汉斯•罗伊沃尔德的精神分析观 史蒂分·米歇尔 | Stephen A. Mitchell
《史蒂分·米歇尔 | Stephen A. Mitchell》
米切尔与关系理论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