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一些行为指标显现,是否有宗教信仰,不会影响一个人的道德感。因此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也不决定于其是否有宗教信仰。但是宗教的起源到底是先天?还是有演化适应?仍有不同看法。
宗教或文化,孰为道德之源?
小说家麦卡锡(Mary McCarthy)曾写道:「宗教只对好人有益」,但衡量宗教裁判应对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人道主义的暴力,或是对抗乐施会的暴徒,让人怀疑宗教只给予人们道德的讬辞和动机,而非理性的内涵。
赫尔辛基大学的塞西南(Ilkka Pyysiäinen)与哈佛大学的豪瑟(Marc Hauser)两位心理学家为此发表的论文,指出人们不管有无宗教背景,面对陌生道德抉择时,反应并无太大差异。
研究使用豪瑟研发的网路版「道德传感验」,考验人们的道德判断,情境包括若规定聚餐时每个人需准备一道菜,该如何处理有人两手空空前来;或是值不值得杀死一人以拯救其他人,这些问题大都难从宗教书籍中找到解答。
天性良善
数千名社会背景、年龄、教育、宗教信仰、种族不一民众接受测验,塞西南与豪瑟表示,结果显示「道德感与宗教背景无关」,不过在少数高度相关的项目中,宗教仍可能影响答案。
这项结果或许也呼应宗教源起,有些研究者认为宗教只是为帮助无关系的人们相互合作,例如强调「人在做,天在看」以防止作弊;其他人指出,宗教行为并非在人类演化中的刻意选择,而是其他认知功能发展下的附属品,例如宗教或许其实是相信灵魂及来生背后合理的心理因素。
塞西南与豪瑟指出,因为宗教对道德判断影响不大,上述的第二种假设的可能性更高,认为人类是先产生有关行为模式的道德概念,促进团队合作,才将这些概念融入宗教体系之中。研究人员认为,人类或许天生便具有这种「道德文法」。
这份论文的内容不只涵盖人类学,也一并挑战人们常认为宗教灌输道德意识的论点,若依据作者所言,宗教人士并不会比无神论者更具有道德感。
塞西南与豪瑟并不完全否认宗教有适应力,认为天择或许带来改变,会从既有一些影响道德认知功能的改善,来创造最大的合作利益。证据显示相较于无信仰者,宗教成员团体更容易促成利他及自我牺牲精神。
这篇论文同时激怒宗教狂热者或无神论者,若将宗教视为社会行为演化,而非神圣天启,显然怀有无神论的逻辑;但文中又假设宗教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心理,不像某些人士主张宗教是文化加诸于社会的愚蠢行为,只要用冷静与理性即可洗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