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心理学导论》第一章:缘起
作者: 彼得·A. 莱塞姆 / 10873次阅读 时间: 2017年10月27日
来源: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7-10 标签: 自体心理学
《自体心理学导论》第一章:缘起 作 者:彼得·A. 莱塞姆
出 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7-10
书 号:9787518415601
原 价:¥48.00元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自体心理学导论》第一章:缘起心理学空间zJc sI8F V

M$KXPG&j0伊温妮,三十出头、高个、皮肤白皙,前来治疗是因为她期望能够和一位男性建立稳定的关系。她曾对有能力做到这点变得很绝望。伊温妮在过去几年未曾约会。她接近男性的行为方式具有病态恐惧的特征。她认为自己在个性和外形上都毫无吸引力。我很惊讶她是怎么形成如此负面的自我认知,尤其是我对她的印象完全不是这样。我觉得她很体贴、理解力强,偶尔还带点儿讽刺性的幽默感。当她放下自我保护并变得更有活力的时候,她让我觉得很有吸引力。心理学空间"i*{ M`H3k$K_J.L~+a

心理学空间AI.g'qZ~

伊温妮关注的第二个领域是她对与朋友的关系感到不满意。她倾向于感到他们常常让她觉得负担很重。随着我们对此的讨论,事情就变得很清晰,她非常乐于帮助朋友,但是感到她对他们的关注和为他们的利益所付出的努力,并没有得到他们的充分回报。有时她会远离所有人——躲在她的公寓里,不回朋友们的电话,过量地吃, 一直看电视并变得越来越沮丧。

'b`(H1{z*\0心理学空间X/X9d |,KE+^

毫不意外地,她关心的第三个领域是常常会有的极为糟糕的自我感觉。无疑,视自己毫无吸引力会伤害她的自尊。她说从儿童期开始就一直是这样的自我感觉。她也常常认为自己很无趣。尤其是当她和“有趣的人”在一起的时候。生活中也会有很多“无趣的人”,面对他们时她会有一种优越感,但他们不值得交往。大部分时间,伊温妮对她的生活感到很不满意,经常感到抑郁并对自己的未来越来越失望。心理学空间],]QZ ?Z[M m

心理学空间0~|B%~[9^&\

伊温妮生于新英格兰中产阶级家庭,家庭完整,她是三个孩子中的老二。她的童年期看起来波澜不惊,在这个意义上没有明显的创伤和重大丧失。她的父亲是大学教授,在他的领域获得很高声望。她的母亲在伊温妮进入高中以前一直在家抚养孩子。值得注意的是在她描述的家庭生活中,她的母亲感到紧张时就倾向于搬离到她的卧室——这种情形并不少见——以及她父亲不可预期的暴脾气。在病人的描述中,她的母亲非常迎合她的父亲,并且很小心地不让他心烦意乱。请心理月刊@139邮箱注明文章转自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8|0] E,{ j \)bE-X8_

?2?9[D8p0会谈进展几个月后,为了达到她的治疗目标,我觉得和伊温妮的工作涉及这样几个相互关联的领域:作为一名有魅力且具吸引力的女性,她的自我感觉,她的情绪调节,特别是焦虑,她对拒绝的恐惧和羞耻感,她条件反射性的。对男性的恐惧预期;她的孤行专断;而且过度依赖回避来保护她自己。

6yi3u,z~0心理学空间PR9?"\ u*vf!AN

我将在本书中频繁引用伊温妮的治疗以及其他人的治疗,来阐明自体心理学关于精神分析理论和治疗的观点。但是首先,我想简述一些重要概念的发展,这些概念构成自体心理学理论的基础。在更深入地思考自体心理学理论和临床应用前,这能够提供个整体性的视角。心理学空间7ltO7],@

心理学空间 MQ-bc;Ee?s

海因兹·科胡特(1913-1981)详细叙述了在与一位年轻女病人工作的过程中他有了一个顿悟。获得这个启示时,正是他和这个女病人的治疗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越来越胶着之时。这导致他重新思考关于发展、精神病理和治疗的某些基本概念。心理学空间kq,t0e-g N(b{&AW

.u2j}i9K%bk"HfH0那时科胡特正处于中年。是一名非常受尊敬的弗洛伊德学派分析家并在弗洛伊德学派的精神分析家圈子被广泛认可。在芝加哥精神分析协会中很快就升为高等级的训练分析家。他已经是一名非常受欢迎的导师,对精神分析理论有着卓越的造诣和相当非凡的领导力。也是数家专业权威报纸的作者,这进一步提高了他的声望。他的职业生涯虽然正在顶峰,已被提名为极有声望的芝加哥精神分协会的主席。

7f+YjF!FW0心理学空间@,p JXC-^a

尽管如此,那时在对25岁左右年轻的F小姐的治疗过程中。科胡特却感到越来越困惑和挫败(Kohut,1971)。病人前来治疗是为了治愈大量模糊的不满意感。虽然她在事业上很积极,拥有社交生活并且曾经有一连串的男友,然而她始终持续感到与他人相异和隔离。她也受困于突然的情绪转换,这与她对自身所想所感真实性的慢性不确定感有关。看起来促使她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根本动力是力图避免经常承受的各种不安的情绪状态。心理学空间7Sb3a*@+QBC

)u*{ ImFU8h&jOx0她的分析进行一段时间后,会谈发展出一种令双方都很挫败、也让科胡特难以理解的模式。简而言之,通常发生的情况是,F小姐以一种友好的情绪开始这节会谈,谈起她对工作、她的家庭或最近看到的男性的关注。经常会谈大的进行到一半,病人就会因为科胡特的沉默且不给予她任何支持而突然变得极度愤怒。起初,这些情绪的突然爆发让科胡特很震惊,但是一再重复之后他变得能预期(而且可能恐惧)这些爆发。他根据基于冲突的俄狄浦斯移情的假设来诠释与病人之间正在发生的事情,结果一无所获并且仅仅增强了病人对他的愤怒。换句话说,科胡特试图让病人相信他是代表过去爱与恨的新客体的努力徒劳无获。他,这个分析家,所想所做对她没有任何意义。心理学空间K%^xe k7{,pK:wA

心理学空间k+v V"d0A

经过不断探索,让科胡特松口气的是,最终他注意到如果他总结或者仅仅是简单重复病入刚才所说的,她就能平静下来并感到满足。可是,如果他走到病人讲述或者发现的前面,她将会——以“一种嚣张、尖锐的声音”——再次变得暴怒并谴责他正在损害她、摧毁她所建立的一切而且破坏分析(Kohut, 1971:286)。她要求并需要的是科胡特这个特定的回应,并完全拒绝任何其他形式的回应。心理学空间6L P3_a#x-W]N0[

心理学空间f5q!r ]t,O

很快,病人渴求、尖锐的声音让科胡特联想到年幼孩子“坚信是正确的”(288) 。他推测病人的这个声音很有可能以前没有被表达过,它需要被表达,并被病人和他自己听到。心理学空间$\piA(b.g9s,L

心理学空间2_ LK0U)T t Ss

科胡特开始理解到,F小姐为他“在一个年幼孩子的世界观架构中”分配了“一个特定的角色”(287)。并推测她正在重演(reenact)一个特定的儿童期需求。他推断这个需求是早期寻求与他人的自体体验,却在那时频繁受挫。特别是,F小姐极度渴望和需要他共情地回应她展现的各种能力,共情地回应她对赞同、欣赏反射(appreciative reflection)和呼应的期待。科胡特称之为“镜映需要(need for mirroring)”。他构造“镜映移情(mirroring transference)”这个术语表示分析师体验到正在满足这个需要/要求:通过反射、呼应、认可和赞赏来回应病人展现的各种能力。所以科胡特认为,F小姐精神病理的核心在于她彻底地依赖他人的回应来维持自尊。F小姐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他,让她通过这个镜映体验(mirroring experience)来即可满足自尊增强的需要。

/q'G$?e w+k;qz(}0

%Rf B5X7tJ K/@0在治疗的这个阶段,对F小姐主要的反移情反应中的一点让科胡特感到疑惑和困扰。他发现他的注意力滞后,他的思维开始游移。总之,他变得厌倦。他意识到这和F小姐与他建立关系的方式有关。她的交流看起来并不是以个体的方式指向他的。心理学空间6oX(}5Ct(O l+wi

心理学空间2m3T!\ h(Z:@4\"W1o,mt

她反而期待的是他为她执行某个功能。再一次,这个功能就是共情地回应她对镜映体验的期待。这些时候,F小姐与他的关系根本地是作为一个心理功能的具体化(embodiment)。这个功能是她的精神还无法为自身执行的。她需要科胡特通过赞同、呼应及反射,来共情地回应她展示的各种能力并支持她的自尊[“自恋物(narcissistic sustenance)”,经典精神分析术语]。心理学空间z9h X#a\ Gu

心理学空间 A ~ [k1P:@0R

获得对F小姐的这个顿悟之后,当科胡特以这个新的视角倾听其他病人的时候,让他印象越来越深刻的是他们需要科胡特提供他们无法提供给自身的各种心理功能。在科胡特看来,这就是他们心理体验的核心,而不是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所假设的,他们有性和攻击的幻想、欲望和冲突。让科胡特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病人们挣扎地表达:他们需要这样的回应,以唤起、维持或者增强积极的自体统整感(Baeal,1995)。

,S Uo`&?F7Q0心理学空间ZX SxK S-I

在科胡特的第一本书。《自体的分析》(The Analysis of the Self, 1971)中。他使用自体客体(selfobject)这个术说[那时写成“自体-客体(self-object)”]来指代为其执行自恋功能的一个客体(另一个人,或者是另一个人的表征),正如科胡特本人为F小姐所执行的。在那时,科胡特正尽力在当时经典精神分析的主流理论即自我心理学理论的架构内建构他关于自恋的新构想。科胡特设想自体客体是一个客体,这个客体被体验为自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分离的人:“期望控制……(自体-客体)他人……在概念上,更接近于一个成年人期望控制他自己的身体和意识,而不是他想要去控制其他人。”(1971:27) 。当科胡特完成他最后一本书,《精神分析治愈之道》( How does Analysis Cure? , 1984),此书于科胡将去世后出版,他明确定义自体客体(取消了中间的短横线-)是“我们对另一个人的体验维度,关联于这个人所具有的支持我们自体的功能”。

G%m(d,S0e-f:jJ"i0

jH W"U%P.s9Z0科胡特相信儿童天生就有与他人的关系需要。科胡特喜欢这样表达,正如我们的生理存活需要空气,我们的精神存活( psychological survival) 和心理成长,需要和他人的关系和连接。他认为适切的发展需要特定类型的关系体验。所以科胡特的自体客体概念隐含着自体客体需要的观点。这些是特定类型的原发发展需要,要求他人的参与以帮助创造必需的关系体验来满足这些需要。最初科胡特聚焦于发展需要的两个特殊群集:(1)与建立和维持自尊感有关的集群——镜映体验的需要;(2)与体验到安全感、平静和抚慰有关的群集——理想化体验的需要。

{ H9h[3w7g0xv[0心理学空间q A/?,]:NT

当科胡特克服了他自己的阻抗,能够共情地体验并随后认知地领会到F小姐急迫、执着地要求镜映体验的有效性后,他与F小姐的工作发生了创造性的飞跃。他这样做,是通过承认这些需要描绘出儿童早期现实,而且她一直在努力应对这个现实。现在,这些需要在对科胡特的移情中再现。心理学空间!E!M(j*~,IAK r

心理学空间3j [l7M%v*sg

F小姐治疗的这个方面指出科胡特重新论述的另一个关键重点,即关于共情(empathy)这个概念。在科胡特看来,共情的重要性和自体客体概念密切相关。“共情”,意味着具有从他人视角理解某个体验的能力。说白了,就是“把你的脚放进他人的鞋子里(putting yourself in someone else's shoes)”。科胡特认为对治疗师而言,共情的首要目标是理解病人需要什么样的自体客体体验。他相信,因为病人倾向于借助自我保护( self-protective)措施或否认的防御机制来应对自体客体需要受挫,病人通常不由向他(她)的治疗师直言他(她}需要怎样的自体客体经验。结果,病人常常不能清晰表达自体客体体验的类型,这些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供给不足。为了利用治疗关系重新恢复成长,这些被否认的自体客体需要就必须在病人-治疗师关系中被复活并重新参与进来。因而,科胡特早期理论认为分析师的共情——尤其是对被否认的自体客体需要的共情——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心理学空间+b.~djXaiPp8L3L(R

*K;V\$l@-MFZ0显然,共情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崭新之处在于共情由于自体心理学架构下的发展理论、精神病理学和心理治疗的中心地位。

*hf]1H$H C'of0

R&f"KTd6G7f0在《自体的分析》一书中,科胡特彻底改变了精神分析关于自恋的思考。他的目标是在弗洛伊德驱力理论和自我心理学理论内,处理结构性神经症(structural neuroses) 和精神病之间的精神病理理论的裂隙,也就是自恋型病理(narcissistic pathology)。他的许多理论和临床创新是对弗洛伊德自恋概念的重构。心理学空间f P!^REl'@

心理学空间;a"i#_:@cV

科胡特提出一个新的方式去理解自恋并与之工作,正如F小姐的治疗所呈现的。他挑战了当时盛行的(古典)精神分析对自恋的概念化,也就是认为自恋是婴儿化自体-专注(self-absorption)的表现并且需要被超越。科胡特认为自恋不是需要超越和消除的不成熟人格方面。相反,他很肯定地认为自恋是个体的重要资源,需要被滋养以确保它的成熟和转变。尤其是,科胡特认为,自恋的成熟是发展各种非常理想的能力的基本要絮,如共情、幽默、创造力和智慧。

jO*i3I PuM*\l0心理学空间6R dX8WlXO6k

科胡特展开自恋的概念,并且论述自恋成熟进程(progression of narcissistic maturation)的概念。他假设了两种不同的自恋发展面向:理想双亲影像(the idealized parent imago) 和夸大自体(grandiose self)。

:_x8u~,x4D"X:U0心理学空间*m)]9J?6G

科胡特的理论认为,在与母性照料者(mothering figure) 的一体感中,婴儿极力维持一种原始的完美感和全能感。沿着两条途径寻求这个“完美系统(system of perfection)”,投注于照料者,或者投注于绝对完美拥有力量的原初自体(rudimentary self) 。心理学空间2hJo uj GJN:f

w hWSZ0科胡特建立的理论认为,维持全能感的第一条途径是通过“理想双亲影像(idealized parental imago) 的自恋路线”。这个理想化自体客体需要所指的是:当孩子痛苦时,他们试图参与到依恋对象(attachment figures)的力量和稳定中。理想双亲被敬畏、钦佩地凝视着,并且成为模仿的榜样。这种理想的与双亲人物的融合帮助孩子恢复平静感、次序感和安全感。因而,理想化自体客体体验涉及感到自身是所钦佩他人(a admired other)的一部分(发展早期)并受其保护,所钦佩他人借由力量、活力和善良等品质而被感知为令人平静的、安抚附和提供安全的。

*s(ro+W-j$i {9b0

9F)Da8U,l0经年累月,这种理想化自体客体体验的累积和可预测性,逐渐使得孩子表征化或结构化这种抚慰或者是安全-增强(safety-enhancing) 的体验。一直这样做——拥有悲伤时亲人在那里慰藉和安抚自己的记忆——能够使个体在感到紧张和沮丧时有效地向我安抚。科胡特的理论提出,理想化自体客体体验累积在发展后期带来的另一个极为重要的结果,就是对理想人物的积极认同,这为青春期和成人期目标和理想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心理学空间{3v? cVL*w

心理学空间_4j u.a`6Vm.W H\

科胡特假设,维持全能感的第二条途径是沿着夸大-表现癖自体(grandiose-exhibitionistic self)的发展路线[《自体的分析》(1971)出版前,科胡特使用术语“自恋自体( narcissistic self)”来指代这条自恋发展路线]。科胡特的理论提出,通过向他(她)的原初自体投注完美和力量感,儿童试图保留原始力量感、完美感以及和母亲的一体感。而对孩子表现癖的展示(例如,“爸爸,看着我能做到什么! ”),照顾者对之给予阶段-恰当(phase-appropriate) 的呼应、反射、认可利赞赏,就确认并地强了孩子的夸大-表现癖自体。

Ue&JLpap0

8G:MM#X1H0这些照料者-孩子(caregiver-child)的交互作用类型的最理想结果就是孩子通向正常的成熟阶段。即转化与结构化古老的夸大和表现癖。逐渐地,这些过程带来的结果就是有能力追求自我-协调( ego-syntonic) 的抱负和目标,有能力享受不同功能和活动,并且达到现实的、相对稳定的自尊。心理学空间Mw9| z F9U{

心理学空间,h-^,d$Ev

这两个主要的发展面向可以在临床上再现并向前推进,通过借助于科胡特起初称为自恋移情( narcissistic transferences)、后称为自体客体移情(selfobject transferences) 的现象。科胡特把自体客体移情视为一种载体,来治疗性地再活化受阻的发展进程。他把“理想化移情(idealizing transference)”定义为通过感到与理想他人的连接,重建一种孩子在其中感到被增强的早期状态——通常是平静的、被抚慰的或者感到安全的。科胡特把“镜映自体客体移情(mirroring selfobject transference)”定义为治疗性复活一种经商双亲承认、认可和表扬而感到被肯定的早期状态。

'M&hI%y~+yn0

'^#kAM\N0科胡特在最后出版的著作(1984)中,增加了第三种自体客体移情类型,另我移情(alter ego)或称孪生自体客体移情(twinship selfobject transference)。他对此定义为重建童年期需要,既需要被某个像自己一样的人看到和理解,也需要去看到和理解这个像自己一样的人。有时,很明显地会看到病人试图让自己像治疗师一样,例如外表、举止或者观点。心理学空间}/alu |b6j6wvIbS(k

心理学空间-~Kt:B&? h

在《自体的重建》(The Restoration of the Self,1977)一书中,科胡特宣告并解释他从经典精神分析后设心理学( metapsychology) 转变到他称之为的“关于自体的心理学( psychology of the self)”。在这之前,科胡特一直在驱力理论( drive theory )和自我心理学(ego psychology)架构内论述他的新概念化。现在,他把他的动机焦点转变到自体体验的首要性。他与弗洛伊德学派主流分道扬镳,拒绝驱力概念,因为不适切于临床精神分析。他现在把驱力体验看作自体感的衍生物(derivative)并且暗示潜藏的自体疾患。他在精神分析架构下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型。

)c(I+w H2Png4J'P0心理学空间8R7p7OwXH X

这个转变也包括,科胡特不再将他的理论化限定在自恋领域(他称为“狭义自体心理学”) 。现在,他扩展其理论焦点,关注以整体的方式论且自体(“广义自体心理学”)并论述了一个完整的精神分析理论。自体心理学从而成为精神分析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流派或者视角。心理学空间7M|`:d"X

心理学空间 C.t5|#C G/z

概言之,科胡特首先彻底重构自恋概念,接着综合论述自体客体概念并识别出不同的自体客体需要.在这些新的论述中他必然会重视个体主体性和共情。于是这些重点帮助科胡将发展出关于自体的心理学(a psychology of the self) 或者自体心理学(self psychology)。

C [q Df%K0心理学空间&@h"o/?#eX| n

这一章简要介绍了科胡特的思想是如何发展而来的。接下来一章将阐述他的思想和其他人的著作中的思想,这些思想来自自体心理学视角以及主体间性和动机系统理论的联合视角。

gBs6KRxf9W^b8@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自体心理学
«正常发展的精神分析:前行端转移 自体心理学
《自体心理学》
理想化移情的临床样态及其应对策略»
延伸阅读· · · · · ·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