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家和人际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他反对弗洛伊德强调个体的内部心理机制即由本能驱力决定的内部心灵的观点,转而强调人是由社会因素决定的人际关系或相互作用关系的观点。在他看来,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这种社会性表现为人际关系。他从人际关系的视角解释了人格含义、人格动态过程、人格结构、人格认知水平和人格发展各阶段。他认为个体的精神疾病主要是由不良人际关系造成的。他将精神病院视为人格成长的学校,将精神病学家视为人际关系的专家,将心理治疗视为教育。沙利文开创了精神分析和精神病学研究的社会文化方向,也对这两个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并通过他的中国学生对中国早期的精神分析传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摘要】沙利文是美国著名的【关键词】人际精神分析;人际关系;人格;精神病;心理治疗
沙利文是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和美国本土成长起来的第一位精神分析学家,他是人际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也是广义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干将。虽然他逝世已近70年,但他的人际精神分析理论在当前仍具有重要的影响。他的主要著作都是其身后由他人根据其演讲录音记录稿和笔记整理出版的,并不是他本人精心构思的完整体系性著作。其著作包括许多新术语,充满睿智的见解,却又不太好理解。美国沙利文研究专家沙特莱纳对此有深刻的体会。他说:“我第一次接触沙利文是在1970年。那是我在马里兰大学读博士生课程时做的第一篇主要研究论文,我的论文题目是《新弗洛伊德学派对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界定的贡献》,我打算讨论霍妮(Homey)、弗洛姆(Fromm)和沙利文的著作。我读了前两个人的著作并轻松进行了报告。然后我开始读被认为是沙利文最重要的著作《精神病学的人际关系理论》(1953),我读了第一章,但什么也没有理解。我又读了一遍,仍然什么也没有理解。经过三次尝试,我决定在我的论文中放弃他。我希望我的导师不会注意到这件事。他确实没有注意到,但却给我打了低分。直到我被要求考虑做关于沙利文的博士学位论文之前,我都没有再读他的著作。”(Chatelaine,PP.339—340)我们在翻译沙利文的《精神病学的人际关系理论》一书中也领教了其难度之大,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思想上都不容易把握。正因为沙利文理论的理解之困难,国内学界在涉及其理论的介绍和翻译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术语不准确乃至误解。本文结合翻译《精神病学的人际关系理论》一书的体会,对沙利文的人际精神分析学进行重新解读并进行评价。心理学博士,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人员,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10097。